高一语文《诗三首》人教实验版必修2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诗三首》人教实验版必修2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诗三首》人教实验版必修2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必修2 《诗三首》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2 《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魏晋时期诗歌风格2、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3、由《短歌行》看汉魏风骨4、由《归园田居》析陶潜的隐逸三、课文知识分析1、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何人有“所思”,“所思”又何人?看“古诗十九首”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有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评价:“《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到底在追求什么?四、帮你总结古诗十九首,只一“情”字耐人寻味。

语文:2.6《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2)

语文:2.6《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2)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二. 学习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 知识归纳总结:1、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2、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多义词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多义词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多义词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多义词解析
1、遗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2、赠送,读(wèi):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1、对着,面对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应当: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孔雀东南飞》)
3、处于某个地方或时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最新诗三首必修二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诗三首必修二教学讲义PPT课件

真 实 的 曹 操 ?
一代雄豪
关于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理论上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 常常横槊赋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
诗三首必修二
新课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
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几 乎一字千金。”它指的是《古诗十
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 程度了。
知识导读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
《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 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 成的组诗。
忧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 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但并没有软弱消沉,要在有限 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 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 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 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诗人塑造的抒情 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 子?谈谈你的观点和 依据。
涉江 采芙蓉 环顾望乡
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预习提示和鉴赏

⾼⼀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和鉴赏 ⼈教版语⽂必修⼆第⼆单元中《诗三⾸》分别是《短歌⾏》、《涉江采芙蓉》、《归⽥园居》,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 《涉江采芙蓉》选⾃《古诗⼗九⾸》。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批魏、晋以前⽂⼈所作的五⾔诗,既⽆题⽬,也不知作者,其中⼤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包括《古诗⼗九⾸》在内。

《古诗⼗九⾸》在⽂学史上被称为“古诗”代表作,这⼀标题也就成为⼀个专题名称。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同⼼离居”,夫妻异地的相思之苦。

妻⼦采芙蓉送给丈夫,但是丈夫却遥在天涯;丈夫思念妻⼦,却是⼀条不归路。

相隔万⾥的夫妻只能发出“忧伤以终⽼”的悲哀。

曹操的《短歌⾏》传于后世的共两⾸,课本选的是第⼀⾸。

《短歌⾏》是“汉旧歌”(《宋书·乐志》),属相和歌平调曲。

古辞已经亡佚。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

清⼈朱嘉徵在《乐府⼴序》中说:“《短歌⾏》,歌对酒,燕雅也。

”指出这是⽤于宴会场合的歌辞。

曹操的这⾸《短歌⾏》是创于宴乐的⾔志诗,表达了诗⼈希望延揽天下⼈才、完成统⼀⼤业的雄⼼壮志。

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对酒当歌”,写出⼀场盛⼤的筵席。

然⽽,诗⼈乐极悲来,油然⽣出⼈⽣苦短、只争朝⼣的感叹。

接下来转到对⼈才的渴慕,时⽽抒写⼈才难得的忧愁,时⽽抒发⼈才到来的喜悦,诗⼈或喜或悲,⼼潮起伏。

最后引⽤“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他延揽天下英才的⼼志。

《归园⽥居》顾名思义,标题的含意就是归返园⽥居。

园⽥居,⼜名古⽥舍,为陶渊明在浔阳柴桑的住宅之⼀。

“据宋传及陶集诗⽂,陶住宅凡三处。

⼀为上京(⾥)闲居,⼀为园⽥居(古⽥舍),⼀为南⾥(南村)。

”(逯钦⽴校注《陶渊明集》)《归园⽥居》共五⾸,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个侧⾯描绘了诗⼈丰富充实的隐居⽣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文档讲义 2.7诗三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文档讲义 2.7诗三首

7诗三首本课话题——尊重人才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诗写出了曹操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曹操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在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估计不会再有人轻易地表现出对于人才的蔑视,相反,“尊重人才”在各种场合出现频率之高,早已使人习以为常。

都在说尊重人才,都知道人才重要。

若是依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似乎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人才问题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

阅读——文学中的典故1.苏联解体后,美国疯狂地在俄罗斯购买廉价的科学人才和成果。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第一个受益者。

自1992 年起,该公司已与俄科学家做成了三笔大交易。

第一笔生意是与俄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达成的,它获得了俄罗斯光纤研究成果和对200名俄科学家的使用权。

俄科学家每年从公司领取的报酬只是720 美元,对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俄罗斯人来说,这钱算得上是一笔不少的数目,但它根本无法与美国科学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年薪相比。

2.孟尝君养士。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府上收养了各色人等包括门客三千。

这些人,或能言善辩,或能诗善文,或是能工巧匠,或武术高强,各有一技之长。

孟尝君不厚此薄彼,一律一视同仁,善加对待,后来这些人都在重要问题上或重大事件上出了力,立了功。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介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史称“建安风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2 《诗三首》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2 《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魏晋时期诗歌风格2、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3、由《短歌行》看汉魏风骨4、由《归园田居》析陶潜的隐逸三、课文知识分析1、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何人有“所思”,“所思”又何人?看“古诗十九首”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有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评价:“《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到底在追求什么?四、帮你总结古诗十九首,只一“情”字耐人寻味。

建安诗风,最难得曹操之风骨。

千古之下,跳出圈套,真得自由,唯庄子与先生。

五、课外拓展:南山种豆:陶渊明鲍鹏山“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

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

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

由汉末党锢、“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近乎徒劳的,甚至,“仅免刑”也难得,往往倒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阮籍传》)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

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如果还有感受力就往死里喝酒以求麻木),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变成没脑子、没心肝,只有高度发达的肠胃和过分亢奋的性器(如果不亢奋就猛吃春药)的猪猡。

但猪猡就更是屠杀的对象了,而且还被杀得毫无尊严与价值。

太康的作家们虽然不像党锢、不像正始作家那样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正义感与道德感,却也不免于在忽左忽右变化莫测的政治陷阱中纷纷灭顶。

没有正义的政治当然也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当然会使人的命运难以逆料。

建功立业的希望破灭了,而官场,以其肮脏险恶倒着实教育了他们,于是他们不再像左思那样热衷于仕进了。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他们恍然大悟,终于“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掉转头去,向自然寻求了。

陶渊明找到了朴实宁静充满人间温情的田园,谢灵运则纵情于清新神奇一尘不染的山水。

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

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

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

这种洁净,这种自由个性,不绝如缕的为中华民族提供理想生活的范式,从而使人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马克思语)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之所在。

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

而领到了这枚勋章,又如同获得了特别通行证,余下的关节便可一一打通。

所以,隐逸,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求官——是所谓“终南捷径”。

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

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

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

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

你看他说的话:“结庐在人境”,不是隐居,而是“结庐”;“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不是故作姿态欲作名士,而是“欲居”,要与那些素心人生活在一起。

结庐也好居家也罢,他是在寻找一安身之所,这一安身之所不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不是那种远离人世的高人姿态,而是在“人境”,在“南村”做一个普普通通泯然众人的人,有“邻曲时时来”,而无车马喧。

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读了这样的诗,如果我们还不能倾慕他的那种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灵上的疾患。

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他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自乐为美。

他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我看古人或听今人说他是隐士,感觉怪怪的。

我们真的误会他了,我们自以为拔高了他其实是贬低了他,贬低了他的境界。

我们想让他可敬却损害了他的可亲可爱。

一般而言,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

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美与和谐;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无,是一种否定式的生活,而艺术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种肯定式的生活,我们看陶渊明的生活:人有屋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

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与“怒”,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爱”与“乐”:陶渊明岂止爱这八九间的草庐,他爱他触目所见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

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神奇的地方,让他作一回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何如!他一连用了“欣”“爱”“欢”“乐”这样明白无误的词,来表达他从内心中情不自禁地涌现出来愉快。

他不仅摒绝道德说教,“既耕亦已种”——生活中功利的一面也一笔带过,现在他要在这鸟鸣成韵绿荫覆盖的北窗之下读书了,而他的读书,也是他一贯的方式:泛览,流观,心无芥蒂,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在,他还没有忘记做诗,为我们留下这千古一快!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好一个“托身得所,千载不违”!他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

除了诗歌外,他还在《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等等散文类作品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

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意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高。

陶渊明不想向人们作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

如果不违背道德,我们可能不需要特别地委屈一下自己来向道德献媚,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

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

对了,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

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三者密不可分。

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

我们的历史,甚至可以没有他的诗歌艺术,但却不能没有他这个人。

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

人们最先注意他,就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别的。

沈约的《宋书》把他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怀抱“旷而且真”,直到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他仍在《隐逸传》。

对这一点,文学史家常常愤愤不平,但我以为,对陶渊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

而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

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

虽然他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

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

陶渊明是对比的大师。

他的田园就是对比官场的。

很多人批评他美化田园,但他美化田园不是为了反衬官场的丑污吗?而且也是他的自我安慰:在这污浊的世界上,生命简直找不到一块洁净而宁静的安恬之处。

正如他说的“劲风无荣木”——世道的萧瑟秋风刮走了人生的绿叶,我们的灵魂无处蔽荫。

但“此荫独不衰”——田园给了他最后的安顿。

于是他甚至不惜自欺欺人一般地美化田园。

他不美化田园他简直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他美化田园就是说服自己:人间尚有可居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