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任务分析
学习这三首中秋吟月诗,最终应达到熟练背诵,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借月所寄托的各种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因此,教学的起点,要从了解诗人和吟诗做画开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三首诗的意境吟诗、作画、改编诗词。
○2能结合自身经历,说出对诗词的独特感受。
○3能以月亮文化;为主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自由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前学习
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协作小组,每组5 人,设组长、联络员、记录员。
各。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三首咏月诗词的 背景、作者及诗词大 意。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意境和修辞手法。
了解中秋节的起源、 习俗和传统。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咏月诗词,分析 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包括《静夜思》 、《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中 秋节的起源、习俗和咏月诗词的文化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教学方法与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朗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VS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再逐一 讲解三首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讨论活动。
教学效果与评价
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对中秋节和 咏月诗词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 果。
写读后感
总结词:提升理解
详细描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静夜思》、《望月怀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首咏月诗词的读后感,表 达对诗词的感悟和体会,提升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搜集其他咏月诗词
01
总结词:拓展知识
02
详细描述:布置作业,让学生搜 集一些其他的咏月诗词,并加以 整理和分类,拓展学生的诗词知 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
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
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
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
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变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不禁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涵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
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扬州文津中学黄蕾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2.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
第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No.29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赵怀巧
审核人
授课时间
目
的
要
求
1、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
分析
教
学
步
骤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而中秋的月则格外的美丽、明亮,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一、学习《十五夜望月》
㈠检查导入
㈡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
二次备课
教
学
步
骤
调。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了解全诗的内容。
3、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句容市黄梅中学:韩明许礼杰王海云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学习过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一、导入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生:《我的思念是圆的》生:《十五夜望月》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
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
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2、提高对古今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科学情感目标:
1、结合文章主题,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养成良好的诗歌朗诵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理念:
一、将本课设计为诵读欣赏课。
(1)1、诵读:注重学生对诗文的反复朗读,以朗读促进理解。
(2)课前读:课前制作诗文的录音磁带,最好配有相应的音乐。
小组推选优秀者将在课堂上展示。
(3)课上读: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机会,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分小组朗读等。
课后读:要求学生熟读诵,并检查、落实。
(1)2、欣赏:理解诗文的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文。
(3)通过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的理解诗文的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比较阅读。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重
在“为什么”,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阐述。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
将常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优势互补,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多幅与“月”有关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并将配乐朗读融合于画面之中,使学生增强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①结合注释描述诗词内容②收集咏月诗词③朗读诗歌④自创咏月诗作。
二、导入
学生说出所收集的诗词,教师引出课题。
三、赏析《水调歌头》
1、请欣赏配乐朗读。
2、疏通文中的字词。
3、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文。
4、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指名朗读并翻译小记部分。
提示:作者遭贬官,心情抑郁;与弟弟多年不见,思念心切。
5、探究训练: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词的内容,这里设计了三道思考题,大家独立思考后与周围同学交流。
(结合注释理解)
①开篇对月宫境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向往天上生活)
②这种想法后来有无转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③下阕中作者感伤离别的感情最终转变成了什么?(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学生活动: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8、欣赏学生课前准备的配乐朗读(推荐配乐《二泉映月》)
9、男生齐读
1、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2、作者简介。
3、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读。
(选配《月之诗》)
4、师生齐读课文。
相对与前有篇古文,这篇现代诗应该更加容易理解。
讨论思考题:
①作者为何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②诗中是如何具体表达这种感情的?
5、女生齐读。
四、探究练习:分析两首诗歌的共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明确重点。
五、齐读两首作品。
六、创作延伸: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又想起了什么?(学生展示自己的咏月之作,相互点评。
)
七、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完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