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古诗赏析十首_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首
中秋节最好的十首诗

中秋节最好的十首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活动。
下面是中秋节最好的十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夜思乡的情感,表达了中秋节家人团聚的渴望。
2.《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自己思念远在边塞的弟弟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中秋节的离愁别绪。
3.《中秋》- 王安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晚景象,描绘了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的美好。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中秋节的美丽景象,同时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
5.《长相思·其一》-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这首诗以纳兰性德独特的婉约风格,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向往,展现了中秋节浓厚的家庭情感。
6.《七夕》- 辛弃疾纸灯愿里,一场诉别离。
牵牛织女逢鹊桥,忍泪携衾寄相思。
这首诗以辛弃疾悲怆的笔调,描绘了七夕与中秋节重叠的浓情,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
7.《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杨万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以杨万里淡泊的笔触,描绘了中秋节赏月时的愉悦和独享的自在感。
8.《中秋月明》- 徐志摩今年中秋月十五,人间处处闻笛声。
那人千里共孤影,故人何处共清明?这首诗以徐志摩独特的感伤风格,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中秋节团圆的渴望。
9.《月夜》- 林则徐群星疑欲陨,孤月忽自明。
过尽千帆影,独留寒江影。
这首诗以林则徐独特的意境,描绘了月夜的幽静和中秋节的寂寞,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希望。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古代文人雅士们常以古诗来表达对中秋节的情感和祝福。
以下是十首古诗,分别描述了中秋的各个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写明亮的月光照亮床前的景象,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2. 《广陵散·中秋月》 - 刘备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词以令人感到寂寞的月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团结的祝福。
3. 《长相思十五首·其一》 -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这首诗借着远方的山水来形容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离别带来的悲伤。
4.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词描绘了中秋夜的寒冷和清幽,以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他们的相会。
5.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独自在花间饮酒,借着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作为伴侣,表达了与月亮和自然的亲近。
6. 《十五夜望月寄杏花天王山人》 - 陆游天颜月貌徧伤心,才好新圆旁白茧。
赖有万家灯火在,疑是湖上夜船孤。
此诗描述了圆月的形状和充满诗意的形象,通过对月亮和灯火的对比,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孤独的感受。
7. 《月》 - 白居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古诗以明亮的月光和清风夜晚的声音为背景,表达了平安丰收的祝福。
8. 《海棠》 - 张九龄愿君多采纳,此物最相思。
海棠未央柳堤二月腊,老去谁与知。
此诗以海棠的美丽和短暂的花期为背景,表达了长久的相思之情。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简单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简单1.《嫦娥》出处:唐·李商隐诗歌内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中秋月》出处:宋·晏殊诗歌内容: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3.《八月十五夜玩月》出处:唐·栖白诗歌内容: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4.《阳关曲·中秋月》出处:宋·苏轼诗歌内容: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中秋对月》出处:唐·曹松诗歌内容: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6.《中秋》出处:唐·李朴诗歌内容: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7.《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出处:唐·王建诗歌内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出处:唐·白居易诗歌内容: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处:北宋·苏轼诗歌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中秋》出处:明·文征明诗歌内容: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
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
中秋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中秋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并称为中国的“两大节日”。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与中秋相关的名篇佳作。
本文将通过赏析几篇中秋古代文学名篇,一同感受中秋节的美好。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他的诗文被誉为“苏门四学士”,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著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挚爱美景的词作,也被广为传唱。
词作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入,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向往和对命运的质问。
词的后半部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映射了人们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娓娓道来,让人心中顿生愁思之情。
全词以其独到的表达方式和写实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二、《静夜思》——李白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诗仙”,他的诗才横溢、豪放奔放,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静夜思》无疑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关于中秋的一首经典名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静夜思》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月下的静谧景象。
诗人感受到月光的明亮,疑似地上的霜。
接着,诗人思念起千里之外的人,思绪回到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通过简练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中秋夜的寂静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晏几道是北宋词人,词风婉约细腻、以描写女子的多情为主要主题。
他的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秋佳作之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作品开篇以描绘庭院景色为主。
接下来,诗人以“抬望眼,仰天长啸”表达自己对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痛惜之情。
全词以其婉约的文辞、写实的手法、纤细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流年往事的感慨。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首简单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首简单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人墨客们对中秋节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观,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秋诗作,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美好祝福。
以下是十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希望能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1. 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 苏轼《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只凭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复顾渔阳鼙鼓,千军万马还担忧。
3. 白居易《长恨歌》记得家山也翠微,新如褪去几年衣。
——《长恨歌》4. 朱熹《观堂前月送孟浩然之广陵》草森森,水茫茫,云无心,月有情。
今古情,惟有岁寒生白。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5.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遥对朱颜人。
草原鸿雁飞,队画断金钩。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月下独酌四首之一》7.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8. 卢纶《秋日怀旧》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日怀旧》9.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10. 徐再思《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雁宿白沙晓。
秋田织素端,露满荷花苞。
双玉碾如雪,一簇烟如箫。
星流霞千里,月泛金波荡。
老成千古景,空念百年劳。
钓艇映杨柳,问渔船下涛。
中秋最佳10首古诗望月怀远

中秋最佳10首古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诗句解析。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这开篇两句就特别大气。
你想啊,茫茫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而且“天涯共此时”,不管你在天涯海角,只要看到这月亮,就感觉大家都共享着这个时刻。
就像现在咱们过中秋,不管人在哪,看到那又大又圆的月亮,都会觉得好像和家人朋友在同一个氛围里呢。
这两句诗啊,一下子就把那种宏大的空间感和共通的情感给带出来了。
2.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这里的“情人”可以理解为有情之人,不一定是指情侣哦。
这么漫长的夜晚啊,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因为思念着远方的人,就埋怨这夜晚太长了。
一整夜都在那里相思,就像咱们平时想一个人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觉得这夜咋这么长呢,这诗人把这种感觉写得特别真实。
3.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他把蜡烛吹灭了,为啥呢?因为他怜惜那满屋子的月光啊。
这就很细腻了,蜡烛的光和月光比起来,月光显得更纯净、更有那种思念的氛围。
然后他披上衣服出去了,结果在外面待着待着,发现露水都把衣服打湿了。
这说明他在外面站了很久啊,沉浸在思念里都没感觉到露水,就像我们有时候想事情想得入神了,周围的环境都忽略了。
4.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他想啊,这么美好的月光,要是能抓一把送给远方思念的人就好了,可是又做不到啊。
最后没办法,还是回到床上睡觉,希望能在梦里和思念的人相会。
这就很无奈又很美好的一种想法,就像我们想给远方的人一个惊喜,但是现实不允许,只能在梦里去实现了。
二、再补充几首与望月怀人有关的中秋古诗。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析:这首诗超级有名啦。
李白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的霜呢。
然后抬头一看月亮,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了。
很直白,但是那种思乡之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中秋十大绝美诗

中秋十大绝美诗有: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
辙的思念之情,同时描绘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
2.杜甫的《月夜》: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远在长安家人的思念,通
过描写明月来寄托深情。
3.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抒发了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4.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表达了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杜牧的《秋夕》:这首诗以秋夕为背景,表达了杜牧对逝去岁月
的追忆和感慨。
6.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写中秋之夜的明月,抒发了苏
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7.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同时描绘了战乱中家人的离散和苦难。
8.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写中秋之夜的明月,抒发了苏
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9.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这首诗写白居易在中秋节之夜,仰望明
月,感慨万千。
10.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关于中秋节古诗词赏析十篇

【导语】中秋寄托了多少⼈的思乡之情,⽉也是古今外诗⼈常颂之物。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中秋节古诗词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篇⼀: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唐李商隐) 过⽔穿楼触处明,藏⼈带树远含清。
初⽣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篇⼆: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秋宵⽉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
篇三: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五夜玩⽉》(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间世,攸然是⽟京。
篇四: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五夜桃源玩⽉》(唐刘禹锡) 尘中见⽉⼼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在⼭。
碧虚⽆云风不起,⼭上长松⼭下⽔。
群动悠然⼀顾中,天⾼地平千万⾥。
少君引我升⽟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动,天乐⼀声肌⾻寒。
⾦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应惆怅。
篇五: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五夜望⽉》(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篇六: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南斋玩⽉》(唐王昌龄) ⾼卧南斋时,开帷⽉初吐。
清辉澹⽔⽊,演漾在窗户。
荏苒⼏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篇七: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中秋⽉》(唐齐已) 空碧⽆云露湿⾐,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篇⼋: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夜》(唐刘⽅平) 更深⽉⾊半⼈家,北⽃阑⼲南⽃斜。
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
篇九:中秋节古诗词赏析 《中秋待⽉》(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限,烛暗⾹残坐不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秋古诗赏析十首_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首(篇一)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篇二)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赏析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
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
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
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
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
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
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
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
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
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
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
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
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
“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