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金属材料的起雾测试方法
盐雾试验方法及检验标准

盐雾试验方法及检验标准在工程领域中,盐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盐雾试验可以模拟海洋等腐蚀环境,对产品的质量和耐久性进行检验。
本文将介绍盐雾试验的方法和相应的检验标准。
1. 盐雾试验方法盐雾试验是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的盐雾环境,使材料在短时间内暴露于腐蚀性气氛中,从而评估其耐腐蚀性能。
盐雾试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准备试验设备•盐雾试验室:确保室内环境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和盐雾浓度。
•试验样品:样品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包括材料、尺寸和表面处理等。
1.2 进行试验•设置试验参数:包括温度、湿度、盐雾浓度和试验时间等。
•将试验样品放置在试验室中,暴露于盐雾环境中。
•观察样品的变化,记录可能出现的腐蚀情况。
1.3 评估试验结果•根据试验结果,评价样品的耐腐蚀性能。
•结果可能包括腐蚀程度、腐蚀形貌、腐蚀速率等。
2. 检验标准2.1 国际标准•ISO 9227:盐雾试验的一般方法,规定盐雾试验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ASTM B117: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发布的盐雾试验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DIN EN ISO 9227:德国工程标准化协会发布的盐雾试验标准,符合ISO 9227的要求。
2.2 行业标准•GB/T 2423.17: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盐雾试验标准,适用于国内工程领域。
•JIS Z 2371:日本工业标准化协会发布的盐雾试验标准,符合ISO 9227的相关要求。
结论盐雾试验是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通过本文介绍的盐雾试验方法和检验标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盐雾试验,提升产品质量和耐久性。
建议在进行盐雾试验时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实操考核

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实操考核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确保非金属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文将从常用的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及其实操考核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1. 物理性能检测技术物理性能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材料的密度、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常用的物理性能检测仪器包括显微镜、万能材料试验机、热膨胀仪等。
2. 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化学成分分析技术主要通过对非金属材料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材料中各个元素的含量和化学组成。
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检测人员了解材料的组成,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检测是否有有害元素的存在。
3. 表面形貌检测技术表面形貌检测技术用于检测非金属材料表面的质量和形貌特征。
常用的表面形貌检测技术包括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可以观察材料表面的微观形貌,检测材料表面是否存在缺陷、裂纹、气孔等问题。
4. 功能性能检测技术功能性能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评估非金属材料的特殊功能性能,如导热性能、导电性能、阻燃性能等。
常用的功能性能检测技术包括热导率测定仪、电阻率测定仪、阻燃性能测试仪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检测人员了解材料的特殊性能,判断材料是否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
二、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实操考核为了确保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常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技术实操考核成为必要的环节。
实操考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样品准备在实操考核中,检测人员需要根据要求准备好待检测的非金属材料样品。
样品的准备需要注意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避免样品污染和损坏。
2. 仪器操作实操考核中,检测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常用的非金属材料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
这包括仪器的开启、参数的设置、样品的放置等。
雾化检测

雾化检测一:雾化的定义雾化/可冷凝组分是汽车内饰件和材料排出的挥发物质在玻璃上的冷凝。
汽车内装饰材料如皮革、塑料、纺织物以及粘结材料的胶粘剂等,都含有一些挥发性物质,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车内温度升高,会加剧这种挥发。
挥发气体在汽车窗户或挡风玻璃上凝结,造成视线不良,会影响驾驶者的视线和行车安全;还有些挥发物质会影响驾乘者的身体健康。
为了合理控制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对用于汽车内饰的材料进行雾化试验是十分必要的,成雾值超出标准指标的材料将不可以用于汽车内饰。
雾化验证影响驾驶员的操作,并且部分挥发物质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对汽车内饰材料进行雾化试验是十分必要的。
二:雾化的主要标准及测量方法大众PV3015《冷凝组份的测定》重量法大众PV3920《非金属内饰材料雾度值测定》雾度法丰田TSM0503G《冷凝组份的测定》光泽度法、重量法德国DIN75201《汽车内部设备所用材料雾化性能的确定》光泽度法、重量法美国SAE J1756《确定汽车内饰件雾度特性的测试方法》光泽度法、重量法国际ISO6452《橡胶、塑料、人造革—汽车内饰件雾度特性的测定》光泽度法、重量法中国QB/T2728《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雾化性能的测定》光泽度法、重量法日产NES M0161《内装材料起雾性试验方法》雾度法三菱ES-X83231《内饰材料的成雾性》雾度法、重量法三:主要测试项目1、力学性能硬度、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回弹力、雾度、撕裂强度、撕裂强度、脆性温度、低温回缩、拉伸应力松驰(蠕变)、液压试验、脉冲试验等2、电学性能电阻率、表面静电电压、热电性、介电性能、介电损耗、击穿电压、抗电强度等3、可靠性试验弯折疲劳、高温试验、低温试验、热空气老化、耐臭氧老化、高低温冲击、紫外老化、氙灯老化、碳弧灯老化、盐雾试验、温湿度试验、振动试验等4、防火等级测试5、环保测试重金属含量、VOC指令、RoHS指令、REACH、ELV、多环芳烃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6、成分分析材料成分分析、材料鉴定、杂质鉴定多年来,同科研究所一直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严格按照"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工作方针,凭借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丰富的测试和评价经验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服务。
6-VOC测试-VDA278-中文翻译

VDA278热脱附分析非金属汽车内饰材料中的有机挥发物目的:本程序用于非金属材料(用于在机动车辆的内饰件,例如:纺织品,地毯,胶粘剂,密封剂,泡沫材料,皮革,塑料件,金属箔片漆或不同的材料的组合)的排放量的测定。
用本标准进行从有机质物质中释放出的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可以测定两个半定量的值,一是估计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值),二是可能的散发的可冷凝物质(雾化值)。
此外,它也可以得到单一物质的排放量。
在分析样品排放时,将样品进行热提取、分离,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本测试方法是只有在本文中描述的条件下才有效。
然而,用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在下列条件下是不适用的:为了进行有关健康评估所排放的物质。
在任何形式作为估计浓度基础,评估那些的整车内饰,如在驾驶或驾驶类似的条件。
关键词:释放,非金属材料,热脱附(TDS),VOC值,雾度值1.定义1.1热脱附分析在热脱附分析(TDS)时,少量的样品在玻璃管中被加热。
惰性气体的保护下,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在程序温度蒸发器中冷却。
烘烤阶段完成后,在冷却的情况下迅速升温至280oC。
收集的挥发性物质,在气相色谱中被分离,用光谱进行测试。
附录7.3给出了用参考物质校准的热脱附分析的结构示意图,单位ug/g,可以对释放物质进行半定量分析。
甲苯用来作为VOC分析的定量参考物质,正十六烷作为雾度测试的定量参考物质。
用化合物的质谱图峰和保留指数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1.2VDA278的VOC值VDA278的VOC值是挥发性物质的综合,用相当于甲苯的量来计算。
用这里描述的方法,煮沸和洗脱的化合物用正十溴烷(C20)来进行评价。
对于这些物质,假定他们能用于证明车内空气的分析。
分析时,样品在90℃下保持30min,VOC值用双倍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可以用高于两倍的方法值来表示。
1.3VDA278的雾度值雾度值的测定是用留在VOC分析时连接的热脱附管的第二个样品进行的,在120℃加热60min。
QJLY J7110341C-2017 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Q/JLY J7110341C-2017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 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秘密级>编 制: 宋景华 石 婷 校 对: 胡 瑶 金玉明 审 核: 徐文雷 岳 平 审 定: 骆 涛 李 莉 标准化: 伍永会 批 准: 张晓东 顾鹏云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前 言本标准是对Q/JLY J7110341B-2012《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的修订,与Q/JLY J7110341B-2012相比,主要差异为:——修改了术语和定义;——对样件预平衡进行了修改;——对标准取样要求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试验结果平行样的质控要求;——试验报告中增加了样件照片等信息;——对标准的章、条、款进行重新排布。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整车试验中心和整车工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景华、石婷。
本标准于2017年11月30日发布,2017年12月30日实施。
本标准所替代的标准更替情况为:——Q/JLY J7110341B-2012(2012年11月30日第一次修订,本版本于2013年6月28日第二次修订)——Q/JLY J7110341A-2011(2011年9月10日首次发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的限值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车内非金属材料雾化性的测定及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IN 75201-2011 机动车辆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定方法(Determination of the Windscreen F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in Motor Vehicles)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非金属材料1 大气环境暴露试验标准方法

ASTM G7-97非金属材料1大气环境暴露试验标准方法该标准以固定标准号G7公布:标准号后的数字表示最初实施年份,如果是修订,则指出最后修订的年份。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最后复审年份。
上标ε表示从最后修订或实施以来的编辑修改。
1 范围1.1本方法包括非金属材料直接暴露在环境中的程序。
当耐候性试验的创造者通过各个代理进行实际的暴露时,暴露试验和控制样品的细节应该明确的定义,并得到各部分的相互认可。
1.2对于玻璃下的暴露查阅方法G241.3规定SI单位为标准单位。
括号中给出的英寸—英镑单位仅为参考资料。
1.4本方法技术上等同ISO877中描述环境中直接暴露样品的部分。
1.5本标准不意味着提出了所有安全的关系,如果由这类关系,也与使用联系在一起。
建立适当安全何健康的方法,使用前规定适当的规章何限制是标准的使用者的职责。
2参考文献2.1ASTM标准:E 41 条件相关术语2E 824 从标准到地区日照辐射计的校准转换的试验方法E 913 用明暗法校准带垂直轴的标准日照辐射计的试验方法E 941用明暗法校准带倾斜轴的标准日照辐射计的试验方法G 24 进行玻璃滤过日光暴露的方法G113 非金属材料自然和人工耐老化试验相关术语2.2 ASTM附件附件 No.12-700070-00 A试验架2.3ISO标准ISO 877 塑料—暴露方法:直接老化;用玻璃过滤的日光老化。
用菲涅耳镜通过日光增强老化3 术语3.1定义—E 41和G113中的定义适用本标准4 意义和用途4.1由于紫外线的不同,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相对耐久力会因暴露地点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
湿润时间,温度,污染物和其它因素。
因此,不能下结论说一个地方的暴露结果对检测另一个地区的相关耐久力有用。
推荐在有不同气候的几个地区暴露,这样可以为使用环境的预测提供宽的范围。
4.2因为一年年的气候的不同,单一的暴露试验结果不能用来预测材料老化的绝对速率。
对于一个给定的地区需要几年的重复暴露试验来得到一个平均值。
QJT T07.005 汽车非金属材料雾化性能测试

Q/JT 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JT T07.005—2016 汽车非金属材料雾化性能测试2016-09-05发布2016-09-15实施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技术开发三部材料科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磊。
本标准于2016年9月首次发布。
汽车非金属材料雾化性能测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材料雾化试验的原理、试样准备、测试设备、试验方法和结果计算。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车厢内的材料及可接触到向乘客车厢输送气流的零部件以及车灯等材料的雾化性能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M 587500—2004 注塑成型用聚氨酯泡棉3 测试原理汽车内饰材料中可挥发的物质(如可塑剂、稳定剂、油、润滑油、发泡剂、脱模剂、粘合剂等)受热后挥发到空气中,热空气遇到冷却物体,可挥发的物质又冷凝成液体附着在挡风玻璃及其它玻璃上形成的一层薄薄的涂层,从而降低可见度。
成雾过程即为物质的挥发-冷凝过程。
4 要求4.1 试样准备从各种均匀分布的测试材料上采集适用的圆形试样,直径为80mm±1mm,试样的厚度应同测试材料的厚度相同,最厚不超过20mm。
厚度超过20mm的材料,如泡沫,应将其厚度减至10mm。
对于某些零件,取样区已在图纸上注明。
除非另有规定,对于非扁平形的材料(剖面等),所使用的试样面积为15 cm2±1cm2。
对于粉状或液状材料,应从样品中取10g±2g样品使用。
对于糊状或液体试样,起雾性能试验在10g±0.1g试样上进行。
为了防止操作人员污染试样,规定带上表面无粉末的氯丁橡胶或白色乳胶手套。
玻璃和玻璃制品透射雾度测定方法

玻璃和玻璃制品透射雾度测定方法玻璃和玻璃制品透射雾度是指光线通过材料时受到散射的程度。
雾度测定是评估玻璃和玻璃制品透明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是50条关于玻璃和玻璃制品透射雾度测定方法的详细描述:1. 根据ASTM D1003-13a标准,使用透射雾度计来测量玻璃和玻璃制品的透射雾度。
2. 准备需要测量的玻璃或玻璃制品样品。
3. 将样品放置在透射雾度计的透射通道中。
4. 调整透射雾度计的参数,如光线强度和测量时间。
5. 开始测量,记录透射雾度计显示的数值。
6. 对于较大的样品,可以使用可移动式透射雾度计进行测量。
7. 确保测量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部光线影响测量结果。
8. 对于长时间测量,注意保持透射雾度计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9. 在进行测量之前,清洁透射雾度计的透射通道,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0. 对于有色玻璃或玻璃制品的测量,可以考虑调整透射雾度计的参数或使用滤光片进行校正。
11. 对于不同类型的玻璃或玻璃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12. 使用合适的测量单位来记录和报告透射雾度测量结果,如百分比或其他符合标准的单位。
13. 对于大批量的玻璃或玻璃制品,可以考虑使用自动化仪器进行透射雾度测量。
14. 确保透射雾度计的标定和校准工作得到定期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5. 在进行测量前,对于不透明或含有颗粒物的样品,需事先处理或准备合适的样品形式。
16. 在测量过程中,确保样品和透射雾度计之间的接触良好,以避免干扰测量结果。
17. 对于较薄的玻璃或玻璃制品,可以考虑使用反射雾度测量方法来评估透射雾度。
18. 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探测器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19. 对于曲面或不规则形状的玻璃或玻璃制品,可以考虑使用透射雾度测量系统进行测量。
20. 在进行测量前,注意样品表面的净化和处理,以避免因表面缺陷或杂质而影响测量结果。
21. 根据需要调整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以达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1 R2 R3 R4)/4 100 R0
…………….(2)
(b) 附加质量测定 试验完毕 1 小时,测量上述试验中的铝箔上附加的质量.精确到毫克.计算试验前后铝箔的质量变化, 算出附加质量 G(mg) 附加质量 G(mg)=G1-G0 …………..(3) 此处 G1 (mg):试验后的铝箔质量 G0 (mg):试验前的铝箔质量 注: (36)光泽度测定装置的简图如图 9 所示.光源小孔 S1 应当位于透镜 L1 的焦点位置,当把一面镜子放 在试样的位置上时,能够在接收器的小孔 S2 中心上形成一个清晰的 S1 的影像.入射角度θ 是由通过 S1 与透镜 L1 主焦点的直线与垂直于试样表面的法线的夹角; 接收角θ 是由通过 S2 与透镜 L2 主焦 点的直线与垂直于试样表面的法线的夹角.张角α 1 , α 2是小孔 S1 和 S2 相对与透镜 L1,L2 位置的角 度.入射侧的光轴与接收侧的光轴,应该相交在试样的表面.小孔 S1 可以用光源灯丝来代替. 光源的光柱应为 ASTM E308 中规定的标准光 C,或者相当的光源和接收器的组合.推荐使用 DR LANGE 公司制造的“REFO60”. (37)使用 60°反射率为 0.5±0.2%的黑板
(1)
尺寸 50×100×产品厚度(报告)
(2) (3)
塑料成形材料 座椅泡棉
(4)
25×100×产品厚度(报告)×2 片 φ 65×40 座椅
(6) (7) (5)
复合材料 (从制品上切下) 其他
(9)
见图 1 50×100×产品厚度 (报告) 50×100×产品厚度 (报告)
(8) (8)
除座椅之外
1/8
TSM0503G
(2)试验装置 试验时,使用图 2 所示的加速起雾试验装置,用于试验的玻璃容器(10)的容积应为 500ml,它们的尺寸 应尽可能的符合图 2 的要求. 玻璃板的尺寸要求为 47×47mm,厚度为 3mm,它的原始最大起雾率应不超过 0.5% 注:(10)诸如由 Sansho 公司制造的“耐压,玻璃起雾试验瓶”. (3) 试验方法 把测试片放进图 2 所示之装置的玻璃瓶中, 用一块玻璃板如同盖子一样封住玻璃瓶.在这个过程中, 用胶带把板的四角固定在瓶子上. 事先要按 3.1 中的方法,清洁玻璃板与玻璃瓶.当油池的温度按表 2 的要求设定之后,把玻璃瓶放入池中,使液面达到高出瓶底 110m 为止,在这种条件下,加热油池.当 达到表 2 规定的时间后,迅速取出玻璃瓶,放在干燥器中,直到起雾试验的开始.
注: (1)诸如氯乙烯薄片,织物,地毯,合成皮革及天然皮革. 2 (2)如果难以取得长 50mm,宽 100mm 的测试片时,就取同等表面积的试片(150cm ). 2 (3)如果难以取得长 25mm,宽 100mm 的测试片时,就取同等表面积的试片(150cm ). (4)主要是聚氨酯泡棉. (5)如果厚度不到 40mm,报告出实际厚度. (6)诸如复合材料:层合垫子与座椅泡棉,座椅面料与座椅泡棉. (7)诸如保护垫,门饰板,顶蓬,及涂装的塑料零件,如果难以获得长 50mm,宽 100mm 的试片,可使用同等 面积的试片. (8)当制品厚度超过 50mm 时,要从内侧末端起,量取 50mm.. (9)诸如厚的聚氨酯泡棉及毡垫.
(18)
尺寸 50×100×产品厚度(报告) 25×100×产品厚度(报告)×2 片 φ 65×40 座椅
(21) (22) (5) (20)
塑料成形材料 座椅泡棉
(19)
复合材料 (从制品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 其他
(24)
见图 1 50×100×产品厚度 50×100×产品厚度
(23) (23)
除座椅之外
(报告) (报告)
2/8
TSM0503G
表2 位 前面 与 后面 侧 面 无直接辐射 置 直接辐射
(11) (12) (13)
加热温度与时间 加热温度(℃) 100±2 80±2 70±2 80±2 70±2 80±2 72 20 时间(h)
在车身腰线之上 在车身腰线之下
(14) (15)
在车身腰线之上 在车身腰线之下 复合材料(座椅)
6/8
TSM0503G
(4) 试验结果 (a) 反射率的测定 用一块黑板校准光泽度测试装置,使得 60°反射率为 94.6%.接着试验完成后 1 小时,测量在上述试验中 所获得的玻璃板的 60°反射率.测量各点的 60°反射率,从而获得 R1,R2,R3,R4.以试验前清洁的玻璃板的 60°反射率.为 R0.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起雾率 B(%).在测量 60°反射率时,把一块无光泽,无裂痕,清洁的 黑板(37)放在玻璃板的下面. 玻璃起雾率 B(%)=
(11)
置
加热温度(℃) 100±2
(12) (13)
时间(h) 反射率测定 附加质量测定
在车身腰线之上 在车身腰线之下
(14) (15)
80±2 70±2 80±2 70±2 80±2 72 72 3 16
在车身腰线之上 在车身腰线之下
(35)
复合材料(座椅)
注: (30)适用于仪表板保护垫,行李箱后隔板,后座椅背等零件的表皮材; (31) 适用于前后柱子的装饰件及遮阳板的材料;以及一些材料,不呈现在表面的,诸如仪表板保护 垫用的聚氨酯材料,座椅泡棉,厚的聚氨酯泡棉都应该属于此范围之内.. (32) 适用于地毯材料等.行李箱内装饰材料也属于此范围之内. (33)适用于门饰板和顶蓬的材料(例如:表皮材,织物,基础材料,等) (34)适用于门饰板地毯的材料等; (35)在这个试验中, 如图 8 所示,.把一个由层合材料与座椅泡棉组成的材料或者由座椅面料与座 椅泡棉组成的材料放入烧杯
注(18)例如:聚氯乙烯表皮材, 织物,地毯,合成皮革,手工制皮革,天然皮革; (19)主要指聚氨酯泡棉; (20)如果厚度小于 40mm,报告出实际厚度值; (21)层合垫子与座椅泡棉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座椅面料与座椅泡棉所组成的复合材料; (22)例如:保护垫,门饰板,顶蓬,表面涂装的塑料零件; (23)如果产品的厚度大于 50mm,从室内端面量起,取 50mm 的厚度的材料; (24)例如:大块的聚氨酯泡棉,毡垫.
5/8
TSM0503G
如图 7 所示,把试验片平坦的放在烧杯的底部,有装饰的面朝上.在其上放一个金属环,防止表面反 卷.如果试验片不会发生反卷,金属环可以省略不用. 把加热装置(油池)温度设定为表 4 要求的温度后,把烧杯浸入其中,使得油池的液面水平达到玻璃 板下方 60mm 左右.如图 7 所示.接着把硅胶密封材料装上,迅速用玻璃板(如同盖子一样)把烧杯密 封.之后放上冷却板,使其中的冷却水在 20±1℃条件下循环.同时,根据表 4 的要求加热烧杯. 在这个试验中所用的烧杯,玻璃板,金属环,硅胶密封材都须按照 3.1 项的规定进行清洗. (b) 有关附加质量的测定 如图 7 所示,把试样平坦地放在烧杯底部,装饰面朝上. 在试样上放一个金属环,以防材料反卷.如果材料无反卷的可能,金属环可以省略不用. 当加热装置(油池)的温度达到表 4 要求的设定温度时,把烧杯浸入油池中,直到液面水平上升到距 离玻璃板下方 60mm 的地方为止.之后迅速地装上硅胶密封材,再用一张直径为 103mm 的圆形铝 箔(29)密封烧杯. 接下来,放上冷却板,使其中的冷却水在 20±1℃条件下循环. 同时,根据表 4 的要求加热烧杯. 在这个试验中所用的烧杯,玻璃板,金属环,硅胶密封材都须按照 3.1 项的规定进行清洗. 注(29)例:三菱铝业制造的铝箔(厚度为 15 微米) 使光滑的一面朝向烧杯. 表 4 加热温度和时间 位 前面 与 后面 侧 面 直接辐射 无直接 辐射
Td 100 %......... .......... .......... .......... .......... .......... .......... ........( 1) Tt
此处,Tt:
T2 100 % (总透射率) T1
T4 T 3 [
Td:
T2 ] T1
T1
100 (散射透射率)
(4) 试验结果 试验完成后 1 小时,把在过程(3) 试验中所获得的玻璃板放在一个一体式球形光线透射率测试 仪器(17) (如图 4 所示)中,接着测定玻璃板入射光的光线量值.T1,透过玻璃板的光线总量值 T2,,. 被装置散射的光线量值 T3,被装置及测试片散射的光线量值 T4,的光线数值.计算玻璃起雾度 A%(根据公式(1). 玻璃起雾度 A%=
(16)
注:(11)适用于表皮材:仪表板的保护垫,后行李箱隔板,后座椅背等. (12).适用于前柱和后柱装饰件及遮阳板等的材料,以及一些未呈现在表面的材料,如仪表板保护 垫的,座椅的厚聚氨酯泡棉,及大块的聚氨酯泡棉等. (13)适用于地毯材料,行李箱内装饰材也属于此列. (14)适用于门饰板(例如:表皮材,织物,基础材料),顶蓬等. (15)适用于门饰板和地毯等. (16)在这个试验中,把组合材料,如:层合垫子及座椅泡棉,或者座椅面料与座椅泡棉放入图 3 所示 的玻璃瓶中.
3/8
TSM0503G
在同一块玻璃板上的起雾区域上选取 4 个点,来进行试验,报告出最大,最小,平均值.用所计算的平均 值来报告起雾率,.(见图 5.) 注:(17)例如: 由 SUGA 测试设备公司制造的“直接读数型雾度计算机”.
3.3.2 方法 B (1) 试验片 根据材料的类型不同,按表 3 的要求来确定试验片尺寸.既可以从实际零件上取样,也可以从试验材 料卷上取样.不管怎样,都要对试验片的原材料进行报告.对于粉状,液状,糊状的原材料,取 10±0.2g 做成试样. 表 3 试片的尺寸 分类 表皮材
TSM0503G 非金属材料的起雾试验方法
1. 适用范围 这份标准涉及汽车上所使用的非金属材料的起雾试验方法。 2. 一般试验条件 2.1 调节 试验前,在 2.2 所规定的大气条件下, 把测试样品及样件放置于干燥器中进行除湿,时间至少长达 24 小时. 2.2 试验时的大气条件 试验应该在室内进行。 原则上,温度为 23±2℃,相对湿度 50±5%;如果无法造就这种条件,应报告出实际的试 验条件. 2.3 测试片的数量:每次试验使用 3 个或更多试验片。 3 试验过程 3.1 玻璃板,玻璃瓶,烧杯等的清洁与存放. (1) 清洁 在试验中所使用的玻璃板,玻璃瓶,烧杯,,硅胶密封材,金属环等须彻底进行清洁,去除油及附在其上的东西. 用下列方法,例如:用丙酮,醋酸乙酯或者其它溶剂,刮去粘在玻璃板表面,底部及烧杯内壁的物质,然后用丙 酮洗净.用无绒毛的布或者其它材料轻轻擦玻璃和烧杯之后,过 2~3 分钟,把它们放在干燥器中干燥. 同一个玻璃板的使用次数不得超过 10 次. (2) 存放 原则上,试验前把上述器皿照规定的方法来清洁,如果需要把已清洁的器具存放起来时,把它们放在干燥器 之类的器具中,避免沾上灰尘或脏东西. 3.2.加速起雾试验 3.2.1 方法 A (1) 试片 根据试片的材料类型,应符合表 1 的规定.既可以从任何的实际零件上取样,也可以从材料卷中取样. 不管如何,应报告出测试片的原材料. 当材料原料是粉状,液状或者糊状,其试验片的重量应该取 10±0.2g 表 1 试验片的尺寸 单位:mm 分类 表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