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7课致空气【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摇曳.(yè) 厮.守(sī) 窒.息(zhì) 污浊.(zhuó)(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

厮守:互相守着。

3.作者名片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

当代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致远方去》等。

4.背景资料《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诗写于1984年。

“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写成的。

语文版八下《致空气》教案学案

语文版八下《致空气》教案学案

《致空气》教案马炳芳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程:(一) 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课堂调查:你喜欢读诗吗? 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简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的诗歌。

2.爱诗的同学如星原之火。

其实,不仅同学们,作为我们泱泱诗国,不少人对诗的钟爱正在逐渐减少。

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

于是有人悲叹:现代社会,…诗的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褪色了。

诗歌缩成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浮云的暗影里,忧郁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唐风宋韵浸润过的这片山河。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致空气》,感受诗歌魅力。

作者邵燕祥。

(板书课题) 4、同学们能否谈谈你对空气这种无所不在的东西的看法。

生:空气太平凡了,我们很少关注到。

那么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选平凡的东西入诗的。

(二)读诗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

2、请同学把自己对诗的初步感觉说说(全诗情感基调比较深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致空气”而不是“颂空气”,引导学生尝试改读诗歌的第一节——把“你”改为“他”。

(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是诗人对空气的倾诉。

)4、提出朗诵的方法: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深沉而亲切——缓而低)学生代表试读并作诵读评价(三)读人1、简介作者的观点:诗人邵燕祥曾说:“我一向认为,诗人应该用作品来发言的,读者也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

”请结合读过诗歌示例(例如刚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首联,让我们读到了诗人刘禹锡的坎坷经历)读诗,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能读出诗人某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从2-4节的“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去猜说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杨晓红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杨晓红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七课致空气主备人:杨晓红协备人:邓绍峰李英哲【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

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 年 1 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预学环节】(10分)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25分)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来理解。

4、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①“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②“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③“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人称方面理解。

【拓展环节】(15分)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

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服环境污染的行为,从而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空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章《致空气》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呼吸新鲜空气已成为奢侈”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主要介绍了四种致空气的危害:一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二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三是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教材内容一、致空气的原因1. 工业废气的排放2.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3. 燃放烟花爆竹4. 生活垃圾的处理二、致空气的危害1. 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保护空气1. 改善交通工具2. 种树造林3. 开展环保活动四、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现象。

2. 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不含利用价值的气体。

3. 绿色环保: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强调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课堂活动1. 观看科普视频《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呼吸。

2. 分组讨论:“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展开表态发言。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3. 以“当我是一棵树”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班级里开展“绿色行动”,号召同学们拾起地上的垃圾,不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诗歌《致空气》的学习,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致空气》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探讨与思考。

3. 诗歌朗读与欣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致空气》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启示,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朗读欣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以空气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致空气》诗歌文本。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PPT。

3.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空气相关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致空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解释象征手法。

4.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5.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重要性。

2.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空气,减少污染?九、拓展延伸1. 推荐类似的环保题材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空气为主题,进行交流展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7、致空气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7、致空气
其中“地牢”象征险恶,禁锢人的处境。“海风”、“青气”象征关怀、希望。
第五节意象:“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仅仅是歌颂空气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以空气为吟咏对象,不仅仅是歌颂空气。表面上是歌颂空气,实际上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人世间的真情。
1、过渡:有些事物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大家知道吗,能否举例说明?
2、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致空气
空气特点——看不见,无处不在
歌颂空气——给“我”巨大帮助象征
总结全诗——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后反思】
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
第六节: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5、诗中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法指导: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来理解,知人论诗。
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意象:第四节“海风”、“森林”、“地牢”、“草野的青气”
看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摇曳(yè)闪烁(shuò)厮守(sī)
面颊(jiá)窒息(zhì)嘘声(xū)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抓各节中心句,找关键词概括。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第三节:写出了空气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人间忠贞不渝的感情,这情感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友情,还可以是爱情。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预习检测:
1、《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

第一本诗集,《致空气》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迫害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闪烁.( ) 鼾.息()
面颊.()厮.守()窒.息()
自主学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全诗共六节,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1、你能从诗中找出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诗人所要倾诉、所要感激的仅仅是空气吗?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3、自我质疑:
拓展延伸: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作业:
1、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2、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
樵夫,别砍那棵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这棵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检测:
⒈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参天()嬉戏()心弦()樵夫()
⒉辨字组词。

斧()抚()谅()蔽()
爷()妩()凉()弊()
3、填空: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

诗的作者是,(国籍)国人。

自我发现
自主学习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在文中圈划句子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2、说说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棵老橡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拓展延伸:
这首诗被作为环境保护的口号,请你为保护环境也拟一条标语。

作业布置:
1、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2、课外广泛阅读国内外作家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