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

合集下载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蜀道难》二、课时数:一课时三、教材分析《蜀道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领悟诗人渗透于诗歌中的深深的时代感慨。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因此应当结合文本特点,展开有序诵读及体悟。

四、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对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也有了一定了解。

《蜀道难》作为一篇古体诗,篇幅较长,出现的意象、牵涉的历史典故较多,因此对学生来讲,诗歌理解难度较大。

而学生平时阅读古典诗词较少,即使接触一点,也是格律诗;因此对于这样的长篇古体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抓住重点、不好把握诗歌意蕴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2.品味鉴赏,分析艺术特色;3.深入体悟,理解诗人情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诗音乐性很强,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咏三叹,所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2.品读法。

本诗艺术特色突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内容,提炼手法,体会感情的方式,鉴赏本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3.讨论法。

本诗的诗歌主题多元,引导学生见仁见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八、预习任务1.熟读全诗。

2.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索有关李白和蜀道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唐代诗人杜甫也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学习他的“惊风雨,泣鬼神”之作《蜀道难》。

《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

《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

《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蜀道难》,该课文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蜀道的崎岖难行,表达了作者对攀登蜀道所需的勇气和毅力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难点:学生能够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蜀道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3.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手法讲解:教师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美。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现场作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蜀道难描绘蜀道崎岖难行赞美攀登蜀道所需的勇气和毅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2. 作业答案:读后感:《蜀道难》是一首描绘蜀道崎岖难行的诗歌,通过诗人李白的生动描绘,我仿佛置身于那险峻的山路之中,感受到了攀登的艰难和挑战。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蜀道的险峻和艰难。

例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险峻,使我仿佛看到了那蜿蜒的山路和险峻的悬崖。

诗中还表达了攀登蜀道所需的勇气和毅力。

诗人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强调了蜀道的艰难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攀登者的敬佩和赞美。

8-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案【素养目标】1、学生通过诵读本诗,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

2、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参考导学提示,能准确说出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准确翻译诗句。

4、把握诗人老病孤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教学难点】能准确翻译诗句,概括出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学过《春望》吧?谁写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

大历五年(770),杜甫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上。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诗圣”。

其主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今九江)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了这首传世名篇。

《蜀道难》《登高》板块学案

《蜀道难》《登高》板块学案

《蜀道难》《登高》板块学案《蜀道难》《登高》板块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4.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知识积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

《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

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

杜甫(712-770),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

三、重点提醒1、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运用了什么手法?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这句诗在各处分别有什么不同的作用?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巩固练习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咙言(lóng)巉岩(chán)飞湍(tuān) 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C.崔嵬(wéi)峥嵘(zhēng)参(shēn)万壑(hè) 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趑趄(zī jū)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倚缺壁[1][2][3][4]下一页。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缘景明情”和“知人论世"两种诗歌鉴赏方法;汲取精神养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学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意象,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一提到诗,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朝代,哪个朝代?一提到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一位代表浪漫主义的高峰,一位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

可以说,李白是向上走的,他一路看到的是蓝天白云,是矫健的雄鹰;而杜甫则是向下走的,他看到的是山路的崎岖,沟谷的阴暗。

因而李白的诗狂放不羁,而杜甫的诗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历来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那么杜甫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想到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登高》。

二、知人论世1、我们以前学过杜甫的不少诗歌,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下来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小结:杜甫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然而他的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漂泊无依。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55岁寄寓夔州时所作。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已是在外漂泊第八个年头了,此时诗人身患肺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蜀道难》导学案 4篇

《蜀道难》导学案 4篇

《蜀道难》导学案4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就是李白。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鉴赏诗歌写景特点,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戴着枷锁的情感表达"&“古今七言律第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学段已经接触过杜甫的众多诗歌,但部分同学尚不能知人论世,或者以套话应对所有同类型诗词。

需要重点和学生讲解如何鉴赏具体的文本,得出正确的思路,写出清晰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孙绍振、骆玉明、戴建业、蔡丹君老师的出版书籍和B站教学视频。

这首诗写在盛世结束之后,大历二年,55岁的杜甫,拖着病弱的躯体登高临远之际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首联:层层景致彼此相互关联。

首联、颔联写景,写所见、所闻,颈联、尾联抒情,写所思、所感。

首联涵盖一群密集的意象,为诗歌抒情构建了独特的意境。

有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而“风急"生出了前四句的意象。

夔州在长江之滨,夔州峡口多风,风大、重庆有“雾都”之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雾浓不散,唯有疾风猎猎,才能吹散秋日的雾气,露出清朗高远的天空。

视线来到了地上,夔州多猿。

渺小的地上的动物,一只哀鸣的猿猴,在辽阔的天空之下,显得特别渺小、孤独,哀鸣声也就显得特别悲壮。

猿猴的啸声在这秋高气爽之日,为我们喻示了悲怆的情感基调。

唯有雾气散去,秋日水位下降,露出经受江水日夜不歇冲刷的白沙,登高远眺的杜甫才能清晰看见水中小洲、细白沙砾。

“鸟飞回"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秋风劲急,鸟群迎风飞翔,盘旋往复。

为何盘旋?由于风急,平时轻松飞走,今日风急,鸟来回盘旋,竭力飞走。

辽阔大地上的清秋,清澈透亮,目光上溯,天上的小鸟在大风中、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飞来飞去。

人在高处,才能感受到人的渺小。

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渺极力衬托生命的渺小和无助。

首联意境:凛寒悲哀、明净凄清2、颔联联系杜甫写过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语林撷英李白、杜甫名篇名句摘录1.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2.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 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 4.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海拾贝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第三联两句通过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表现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表现出两人的离别之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作者档案【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作品】《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等【评价】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作品】著有《杜少陵集》。

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评价】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依市而居的“仙人”一钩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

李白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

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句为世人所吟咏。

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流浪的杜甫他的一生都在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

而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

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

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却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

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背景探寻《蜀道难》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着政衰、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寄寓着诗人的隐忧。

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反映了蜀地的易守难攻,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夔州时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

◎掌握常识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乐府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狭义的乐府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李白的《蜀道难》就属于前者。

一、字音噫吁嚱...(yī)(xū)(xī)天梯石栈.(zhàn)猿猱.(náo) 扪参..历井(mén)(shēn)巉.岩(chán) 喧豗.(huī) 砯.崖转石(pīng) 崔嵬.(wéi) 磨牙吮.血(shǔn) 渚.清(zhǔ) 二、一词多义 1.绝⎩⎪⎨⎪⎧①可以横绝.峨眉巅 动词,越过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断,与世隔绝的③以为妙绝.副词,到了极点④而绝.秦赵之欢 动词,断绝⑤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非常2.当⎩⎪⎨⎪⎧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阻挡,把守②西当.太白有鸟道 介词,在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御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副词,应当 3.危⎩⎪⎨⎪⎧①噫吁嚱!危.乎高哉 形容词,险峻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形容词,正,端正③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形容词,危急,危险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名词,危险的情况 三、词类活用1.砯.崖转石万壑雷 名词作动词,撞击 2.问君西.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侧身西.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6.使人听此凋.朱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伤憔损 7.猿猱欲度愁.攀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四、古今异义1.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许可。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

3.开国何茫然..古义:渺茫遥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五、其他1.开国何.茫然副词,多么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回转,绕道3.但.见悲鸟号古木副词,只4.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①乎.②来哉①为什么;②语气助词,无义6.所守或.匪亲假如7.侧身西望长咨嗟..叹息,感叹六、特殊句式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3.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4.又闻子规啼夜月省略句七、积累词语1.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

多形容巨大变故。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难于上青天:比上天还难。

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八、积累名句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赏析李白、杜甫的忧国情怀。

2.体会诗歌的意境。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明确]第一次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之难,来历久,山太高,奇险难辟。

第二次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第三次写蜀中战祸之烈。

2.阅读《登高》,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

[明确]前两联写所见所闻。

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秋天的高爽、碧清的渚和白色的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

颔联写远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明确]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次感叹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2.诗人在《蜀道难》中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结合原诗内容试作分析。

[明确]表现手法内容作用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开通之艰难和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宿、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摹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渲染旅愁和蜀道之空寂、烘托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描写好在哪里?[明确]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