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端午节黑板报内容

合集下载

小学端午节黑板报资料

小学端午节黑板报资料

小学端午节黑板报资料1、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屈原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端午节,又称重阳节、端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端午节除了传承民间文化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初是为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名贵族,他听闻故乡被秦国攻陷后,深感愤怒和绝望,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逝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那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和饮雄黄酒了。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馅料包裹起来的食品,馅料有肉、豆沙、蛋黄等,口感香糯,味道清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主要是表现出中国人的体育和团队精神。

龙舟比赛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一项习俗,人们划着长桨驾驶船只,在水面上大力划桨,力争第一,以此祈求好运和安全。

挂艾叶和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寓意着消瘟去毒,驱邪避恶。

人们在端午节时,会将艾叶挂在门前或房间里,以期避邪、保安。

饮雄黄酒,则是延续了古时候的习俗,人们相信饮用雄黄酒可以预防疾病、消除病毒和祛除邪气。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传承。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弘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继承国粹、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尝香糯的粽子、欣赏壮观的龙舟赛、挂上艾叶、饮下雄黄酒,一起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万世永存!。

端午节黑板报文案

端午节黑板报文案

端午节黑板报文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以庆祝爱国诗人屈原的生日。

以下是30条关于端午节的黑板报文案。

1.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3.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在楚国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4. 端午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5. 端午节有许多传统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6.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7. 龙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船只,在端午节时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活动,以庆祝这个节日。

8.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9. 粽子是一种中式点心,主要由糯米、肉类或豆类等材料制成。

10. 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11. 艾草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草药,挂在门上可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12. 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就是屈原在江中投河自尽,以表达无限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13.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到江边或湖边,举行龙舟竞赛,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

14.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之一是粽子,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也各有不同。

15. 在南方,粽子一般用糯米、肉馅和香菇等材料制成,口感香气四溢。

16. 而在北方,粽子则以甜味为主,用红枣、豆沙等材料制成。

17. 端午节还有一种叫做“五香蛋”的传统食品。

18. 五香蛋是用鸡蛋、茶叶、花椒、葱姜等材料制成的,口感和味道都非常特别。

19. 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粽子。

20. 制作粽子需要将糯米浸泡后和各种馅料混合在一起,再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起来绑着。

21. 煮粽子时,需要将水烧沸后将粽子放入,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煮熟。

22.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3. 端午节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珍爱和回归。

24. 端午节除了在中国之外,现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

端午节黑板报的内容

端午节黑板报的内容

端午节黑板报的内容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依据历史与传说的演变,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校园内,端午节黑板报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也可以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黑板报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任何一个节日都需要一个历史的起源,这样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在端午节的黑板报上,我们可以简单地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并简述其历史的演变和传说的来源,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深厚底蕴。

二、传统端午节习俗的说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历史与传说当中,更体现在端午节的各种传统习俗中。

在端午节的黑板报上,我们可以详细地介绍传统习俗如:吃粽子、喝雄黄酒、纳凉等等。

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详细的传统端午节习俗手册。

三、不同地域的端午节庆祝方式中国各地的文化不同,自然也就存在不同的端午节庆祝方式。

在黑板报上,我们可以对各地区的端午节庆祝方式进行比较和介绍,了解各地区在庆祝这个节日时的表现形式。

四、端午节的文化特色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等。

在端午节的黑板报上,我们可以展示一些与端午节文化相关的经典诗歌、故事以及由端午节启发创作的绘画作品等等。

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兴趣与认识。

五、环保与文化的结合在黑板报的设计上,我们也可以结合环保与文化,让同学们在了解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比如,在端午节时,我们可以替换掉传统的竹叶条包装粽子,使用一些环保的材料,让庆祝这个节日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起同学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六、端午节游戏与互动在端午节的黑板报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游戏与互动,让同学们更好的体验端午节的气氛。

比如:设计一道答题游戏,让同学们通过历史与传说的知识来了解端午节;或者是设计一个制作粽子的环节,让同学们亲手参与制作,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情怀。

二年级端午节黑板报资料:端午节诗句大全

二年级端午节黑板报资料:端午节诗句大全

1 二年级端午节黑板报资料:端午节诗句大全

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 作为上下有两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很多人都只知道吃吃粽子赛赛龙舟来庆祝,但其实古代流传下来的端午节诗句还是很多的。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2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3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七律 ? 端午》 【现代】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4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不详)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 5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大全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大全

【导语】仿佛能闻到粽叶的清⾹,⾹味告诉我们端午节就要到了,制作端午节⿊板报的时候你会写什么内容?整理“端午节⿊板报内容资料⼤全”,以供⼤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家,感谢⼤家的阅读与⽀持!1.端午节⿊板报内容资料⼤全:端午节吃粽⼦的来历 这⾥有⼀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楚国⼤夫屈原,⾯临亡国之痛,于五⽉五⽇,悲愤地怀抱⼤⽯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们纷纷⽤⽵筒装⽶投⼊江中。

以后,为了表⽰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天,⼈们便⽤⽵筒装⽶,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晚间梦见⼀⼈,⾃称是三闾⼤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艾叶包住,将五⾊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们便以“菰叶裹⿉”,做成“⾓⿉”,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粽后,龙颜⼤喜,赞不绝⼝,欣然赋诗⼀⾸:“四时花竟巧,九⼦粽争新。

” 九⼦粽是粽⼦的⼀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串,有⼤有⼩,⼤的在上,⼩的在下,形状各异,⾮常好看,并且⽤九种颜⾊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

九⼦粽⼤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婆婆送给新婚⼉媳的礼物等。

因为“粽⼦”谐⾳“中⼦”,民间有吃了“粽⼦”能得⼉⼦的说法。

清代诗⼈吴曼云也写有⼀⾸赞美九⼦粽的诗:“裹就连筒⽶宿春,九⼦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笑说厨娘藕复松。

” 粽⼦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粽、⾚⾖粽、蚕⾖粽、枣⼦粽、玫瑰粽、⽠仁粽、⾖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粽、⽕腿粽、⾹肠粽、虾仁粽、⾁丁粽等,但以猪⾁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蓉粽、冬菇粽等,还有⼀头甜⼀头咸、⼀粽两味的“双拼粽”。

端午节50字左右黑板报

端午节50字左右黑板报

端午节50字左右黑板报
端午节50字左右黑板报: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汉族传统的龙舟竞赛日。

据史书记载,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江南。

在他去世的时候,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凶猛吃掉他的遗体,就把粽子扔进江里,以此来祭祀他。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很多的地方都会举办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活动。

同时,端午节也是传统的预防疾病的节日,人们会挂艾叶、菖蒲等草药,以传统的方式祛病保健。

让我们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

用糯米包裹着红枣、猪肉、蛋黄等馅料,用粽叶包扎而成。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形状各异,有三角粽、四角粽、长条粽等等。

煮好的粽子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在江河湖泊上,一艘艘色彩斑斓的龙舟飞驰而过,岸边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

挂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

艾草具有特殊的香气,可以驱赶蚊虫。

人们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希望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饮雄黄酒则有驱毒的寓意。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将其加入酒中,在端午节这天饮用,据说可以驱蛇虫、保平安。

除了这些常见的习俗,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等习俗。

香囊内通常装有香料和草药,佩戴在身上可以芳香开窍、预防蚊虫叮咬。

五彩线象征着吉祥如意,系在手腕或脚腕上,寓意着祛病除灾。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深厚。

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崇尚,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同时,端午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通过各种习俗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在端午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比如,有的地方会举行包粽子比赛,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地方会组织民俗展览,展示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各种习俗;还有的地方会开展文艺演出,通过歌舞、戏曲等形式展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端午节黑板报内容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
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
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
龙德显扬。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
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
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
的节日。

因传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
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
文化内涵。

【篇二】
1、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
《离骚》些老夫。

——宋高箸《重午怀旧》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秦观失
调名《端午》词断句
3、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晁补
之《永遇乐端午》
4、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汴京元夕》
5、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
6、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上元夜》
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黄裳《喜
迁莺端午泛湖》
8、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京都元夕》
9、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张耒失调名
《端午》词断句
10、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欧阳修《鱼家傲》
11、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宋祁《屈原祠》
1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
探得神字》
13、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14、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1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十五夜观灯》
【篇三】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
体察民情。

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
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者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落瘟灾,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过瘟灾。


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落瘟灾,人们都得救了。

五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
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水族端午节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

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
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

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
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

自此以后,水族从
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纳西族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

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

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
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

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

续命线
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


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

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傣族粽包节
傣族民间节日。

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

夏历五月初五日进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
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
娘也有意,就捡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
才离去。

藏族采花节
藏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

时在农历五
月初五,“六·一”乐翻天,节期两天。

也叫。

女儿节。

俗传很久以
前当地荒芜一片,是一位莲芝姑娘教会了人们种地,教会了人们采花
治病。

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

人们为了纪
念她,就逐渐形成了采花节。

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

节日的早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俗说这一天太阳未照的泉水
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饮用可祛除疾病。

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
上美味佳肴,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

动身时,全村男女老
幼欢歌送行,采花者则表达采花的决心和愿望。

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

第二天
返回村寨时,姑娘头上插鲜花、戴花环,背满筐鲜花草药。

到村口时,全村齐聚村头,鸣枪致意,送酒送馍,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
则向各户赠送礼物(葱花稠香柏),并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