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数积木数学兴趣课(曹珺)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七章第二节《搭积木》。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搭积木活动,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以及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大小,同时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搭积木活动,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我准备了一些积木,以及一些长度单位的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使用板书来展示我们学到的长度单位,以及我们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长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积木搭建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并使用长度单位来描述它。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能够使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搭建积木时,对长度的估计还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和指导。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重点关注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搭积木活动,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以及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目标细节在教学目标方面,我重点关注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大小,同时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的目标,既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了过程与方法的提升。
2 搭积木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优质课名师公开课课件

1.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2.看图列式。
4+6=10 10-6=4 10-4=6
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13 + 2 15
工具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5 13+2=15
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 10690700367
+2
13+2= 15
还剩多少块积木?
18 - 2 16
工具箱
8-2=6 18-2=16
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
-2
18-2= 16
看图能列出哪些算 式?大家试一试吧。
13-3=10 10+3=13
13-10=3
2.算一算。
十位 个位
11+2=13
十位 个位
13-2=11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5+2=17
十位数不变,个位 上的数相加
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17-2=15
十位数不变,个位 上的数相减。
1.
13 10 3 3 10
17 17 12 5 17 5 12
2.看图列式。
13 + 3 16
17 - 5 12
3.看一看,填一填。
18
13
4.
8 10
10
8
2
计算。
15-3=8
错解分析:
先算5减3等于2,再算10加2等于12,而此题 计算成了10减2等于8。
计算。
15-3=8
15-3=12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 实际意义。 2.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 乐趣。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于搭积木的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产生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积木道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积木,作为教学道具。
2.长度单位卡片:准备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卡片。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物品,如城堡、小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搭积木。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小积木,让学生用积木进行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课件-第七单元-第3课时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 导件 学-课第件七-第单七元-单第元3课 - 第时3课时搭搭积积木木北北师师大大版版(2014秋)(共16张PPT)
知识讲解
拿走两块。
还剩多少块积木?
还可以怎么想?
18 - 2 = 16
因为8-2=6。 所以18-2=16。
18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 导件 学-课第件七-第单七元-单第元3课 - 第时3课时搭搭积积木木北北师师大大版版(2014秋)(共16张PPT)
练习巩固 说一说,你能得到哪些结果?
相碰的减法
18 - 3 = 15 18 - 2 = 16 5- 2 =3
18 - 5 = 13 5- 3 =2 3- 2 = 1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 导件 学-课第件七-第单七元-单第元3课 - 第时3课时搭搭积积木木北北师师大大版版(2014秋)(共16张PPT)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课件-第七单元- 第3课时 搭积木 北师大 版
相碰的加法
12 + 6 = 18 12 + 3 = 15 6+ 3 =9
12 + 4 = 16 6 + 4 = 10 3+ 4 = 7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 导件 学-课第件七-第单七元-单第元3课 - 第时3课时搭搭积积木木北北师师大大版版(2014秋)(共16张PPT)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 导件 学-课第件七-第单七元-单第元3课 - 第时3课时搭搭积积木木北北师师大大版版(2014秋)(共16张PPT)
知识总结
20以内不退位加、减法 十位数不变,把个位数
相加减。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课件-第七单元- 第3课时 搭积木 北师大 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课件-第七单元- 第3课时 搭积木 北师大 版
大班数学:数积木(一)

大班数学:数积木(一)引言概述:大班数学的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数积木的学习内容。
通过数积木的学习,幼儿将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以及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一、数积木的材料与形状1. 数积木的材质多样性:木质、塑料等。
2. 数积木的基本形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数积木的大小与尺寸:不同尺寸的积木的搭建能力与效果。
4. 数积木的颜色和图案: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5. 数积木的堆叠规则与稳定性: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了解积木堆叠的规则和稳定性。
二、数积木的数量与计数1. 数积木的数量概念:幼儿通过数积木的数量,认识1到10之间的数字。
2. 数积木的数目对应关系:幼儿通过数学运算,理解数积木的数目对应关系,如减法和加法。
3. 数积木的分组与分类:通过将积木分组和分类,培养幼儿的分类思维能力。
4. 数积木的排列与顺序:通过数积木的排列和顺序,培养幼儿的排序能力。
5. 数积木的数目和图形关系:通过数积木的数目和形状,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三、数积木的几何形状与空间关系1. 数积木的简单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数积木的平面图形构建:通过数积木构建平面图形,帮助幼儿理解几何形状。
3. 数积木的三维空间构建:通过数积木构建立体图形,培养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
4. 数积木的方位与方向:幼儿通过数积木的摆放,学习方位和方向概念。
5. 数积木的对称性与变形:通过数积木的摆放和组合,认识图形的对称性和变形。
四、数积木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1. 数积木的拼凑与搭建:培养幼儿的拼图和搭建能力。
2. 数积木的图案重复与延伸:通过数积木的图案重复和延伸,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数积木的丢失与补全:通过数积木的丢失和补全,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数积木的逆推与预测:通过数积木的逆推和预测,锻炼幼儿的推理能力。
5. 数积木的创作与表达:通过数积木的创作和组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3分积木_青岛版(2022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3分积木_青岛版(2022秋)“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教学内容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材第92页内容,活动课分积木。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搭积木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七章第三节——搭积木。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搭积木展开的。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搭积木的基本概念,学会如何计算搭积木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搭积木任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节中,搭积木的排列方式和计算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和练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搭积木的模型和相关的计算工具。
孩子们需要准备的是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今天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一些搭积木的模型,并引导他们发现搭积木的基本规律。
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搭积木的排列方式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
然后,我会安排一些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
我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张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包括搭积木的基本概念,排列方式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独立完成一篇关于搭积木的日记,包括你今天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搭积木的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七章第三节——搭积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搭积木的知识,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孩子们特别关注。
搭积木的基本概念和排列方式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孩子们需要理解和掌握搭积木的种类、大小、形状以及如何正确地排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形状的积木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木的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的能力,对于数量的增减和比较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2.如何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用于学生搭积木的活动。
2.准备积木数量的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积木的数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入不同的积木形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积木的名称。
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的形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积木,让学生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让学生记录下搭出的每个形状所用的积木数量。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根据积木的数量,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搭积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积木形状,让学生试着用不同数量的积木搭出这个形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试着用搭积木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正方形,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长方形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积木搭出不同的形状,并记录下所用的积木数量。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