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icrosoftWord文档

合集下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导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一)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

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作者在中国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

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

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

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

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

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

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

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

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

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

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

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

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

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

而且创造性不能教。

创造性只能培养。

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能力、创造、发展、——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黄全愈博士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用丰富而坚实的实例,对两国的素质教育现状做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式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揭示了导致中国教育僵化、创造力弱化的本质所在:教育理念的落后。

读后发人深思,催人用“心”去思考。

纵观我们的教育,历来是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要位置。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熟稔于扮演权威的角色,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常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的聪明才智的标准。

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高考指挥棒指引下,“灌、压”的注入式教学因提高了升学率而倍受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青睐,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负”也就成了响亮的口号而轰轰烈烈走过场。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放不开”,我们的学生还是为应试而学,中国的孩子仍旧以“依葫芦画瓢”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习惯于问“象不象”而不会问“好不好”,于是,也就有了黄博士所举的“小孩画名画”的例子,而这些“小天才”长大后不成才的结果告诉我们:正是这样模仿式教育使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孩子创造的智慧火花在长此以往的教育中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和能力逐步丧失,总而言之: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正是这以“知识为本”的灌输式的教育观。

相比之下美国的孩子虽然考分不高,但能力却很强,黄博士追溯根源表明: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潜力挖掘和个性发展,他们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动手、创造力的培养),把智力开发落实到能力培养上。

他们的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人都知道:学习便是生活,社会才是学习的主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最自然的生活内容和学习方法。

美国的家长对到家后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今天你提问了吗”?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在我国却被极度轻视。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以下是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徐新燕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

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

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

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

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

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

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其实我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拜读过这本书,也写过这本书的读书报告,但是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许多当时没有得出的一些感受,现在有了,而以前有的感受,现在更具体、形象了。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这几行字很容易得就吸引了我,“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相信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困惑而无法释怀的一个迷。

作者黄全愈,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对美国教育总的印象:美国的学校,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是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

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

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

作为一位教师,教育做为工作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我们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哪些差距呢?我国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存在填鸭式的灌输。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

有时,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甚至越俎代庖,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包了。

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模式往往是被动式地接受。

学生依赖性强,懒于动脑。

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就妄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

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教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这样学生就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

主题班会_纪律-主题班会[原创]

主题班会_纪律-主题班会[原创]

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美国的中学有没有严厉的 惩罚措施,比如罚站、停课、 惩罚措施,比如罚站、停课、体罚甚至 开除。 开除。
“罚站”,可能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惩罚手 罚站” 罚站 比起中国的学校来, 段…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恐怕 比起中国的学校来 要来得容易些,量也更多些……而且站的姿势是 要来得容易些,量也更多些 而且站的姿势是 有规定的。比如脚跟靠墙根或鼻子正对圆圈。 有规定的。比如脚跟靠墙根或鼻子正对圆圈。 抽烟严重危害健康。任何香烟或烟叶制品, 抽烟严重危害健康。任何香烟或烟叶制品,以 及打火机、火柴在学校的建筑、 及打火机、火柴在学校的建筑、校车和学校的范 围内任何时间都是禁止出现的! 围内任何时间都是禁止出现的!初犯被罚两个星 期六学校;再犯将罚三天不能上学;第三次违犯, 期六学校;再犯将罚三天不能上学;第三次违犯, 将罚五天不能上学;第四次违犯,十天不能上学, 将罚五天不能上学;第四次违犯,十天不能上学, 并被建议开除。(所谓星期六学校, 。(所谓星期六学校 并被建议开除。(所谓星期六学校,就是在星期 六上午9:00—12:00来学校学习或上课。因为美国 来学校学习或上课。 六上午 来学校学习或上课 学生实行双休日制度, 学生实行双休日制度,星期六来校学习是一种仅 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罚) 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罚)
同学们, 同学们,当“真相大白”以后,大家一定 真相大白”以后, 深感意外,在号称最讲民主与人权的美国, 深感意外,在号称最讲民主与人权的美国, 中小学竟可以合法地体罚学生, 中小学竟可以合法地体罚学生,停课是正大 光明的,甚至有不让学生吃午点的规定, 光明的,甚至有不让学生吃午点的规定,而 且根本不讲道理。相比中国, 且根本不讲道理。相比中国,美国的惩罚更 严厉、更无情。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结论。 严厉、更无情。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结论。 深思一下,其实不然。俗语云“ 深思一下,其实不然。俗语云“没有规 不成方圆” 没有绝对的自由” 矩,不成方圆”,“没有绝对的自由”。大 家只要想想十字路口的人群和车流就会明白, 家只要想想十字路口的人群和车流就会明白, 如果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自行其是, 如果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自行其是,必然导 致交通堵塞甚至车毁人亡的惨剧, 致交通堵塞甚至车毁人亡的惨剧,绝对的自 由必然带来绝对的混乱。 由必然带来绝对的混乱。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doc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doc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陈苏琴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071226黄全愈

071226黄全愈

黄全愈: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黄全愈简介:旅美教育学专家。

1988年赴美留学,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对新时代的家长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你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吗?你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吗?孩子起跑领先就会步步领先吗?孩子的后劲到底来自哪里?我们到底应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子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终身受用的教育?……虽然远隔重洋,但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我们还是联系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黄教授,向他请教了一系列的问题。

请看,这就是他为我们家长传授的触及人本的家教秘籍。

记者:中国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沿用了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家教传统。

您是旅美教育专家,根据您的经验和教育新理念,您赞同国内家长的“早学多学”的传统吗?黄全愈: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也是沿用国内的“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孩子的学习。

儿子矿矿5岁跟我们来美国,在国内的幼儿园,矿矿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们又让他每天自学一些数学。

在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

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去上数学课?不久,矿矿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去珍视数学。

”当时,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不服气:能学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但是,13年后再来读这封信,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矿矿身边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数学从而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多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望“数”生畏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简介:黄全愈,生于柳州。

壮族子弟。

土插队,洋插队,打短工,“磨”洋工,老三届,七七级,工农商学兵(如果黑五类的红卫兵也算“兵”的话),全都沾边。

抓锄头三年,拿榔头七年,“走读”四年。

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8年赴美讲学,1989年获美国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插队时就开始“爬格子”,1976年才有印成铅字的作品。

现已在中、美、英等国出版了尚未等身的中、英文论著。

在中国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念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

近年,又挽起裤脚“下海”当儒商,在美国办了间叫“HCK”的公司——其实还是殊途同归,周旋于中、美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教育“本行”。

目录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尴尬的问题
绕不开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创造性不能“教”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迷惑
人有哪四种行为?
素质教育的肓区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谁来射点球?
竞选班代表
投不投自己一票?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
要不要尊师爱生?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商量”的“天条”
六、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
做研究的目的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
八、要不要惩罚孩子?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ABC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自己改造自己?
九、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到底什么是教育之目的?
要计算器还是计算技?
中国初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最佳组合?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
十、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要不要取消“高考”?
要不要专业对口?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
美国人民没有给总统“铁饭碗”,也没有给教育界的管理人员“铁饭碗”。

但是,却以立法的形式给了教师一个当当响的“铁饭碗”。

给教师以“铁饭碗”,其主要目的是从法律上、经济上保障学术自由。

教师不会因为讲授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失业,也避免各种政治因素以及学校,专断领导对教学的干扰。

中国人说的“穷教书匠”的现象恐怕不能说“放四海而皆准”,但至少在美国也是恰如其分的。

与许多行业相比,美国教师的工资偏低,甚至美国大学教授的工资也相当偏低,然而千千万万的纳税者用血汗钱给教师们圈出这一块“保留地”,让他们捧当当响、喷喷香的“铁饭碗”,才使得美国的高等院校集结了大量优秀人才,中小学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可以说,美国的科技发达,学术研究异常繁荣,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与这只“铁饭碗”不无关系!中国教师与美国教师都捧“铁饭碗”,但一分析,又有不同。

比如说,美国是教师才捧“铁饭碗”,校长等管理人员和职工没有“铁饭碗”,但中国是学校正式的教职员工都有“铁饭碗”。

美国的教师要经过一定的年限以及相关的考查程序才获得“铁饭碗”,但中国是一成为教师就有“铁饭碗”。

效益,是中国改革的重大课题。

要效益,就得砸“铁饭碗”,也就是现在说的“下岗”。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运转的重要阻力之一将来自人们手中的“铁饭碗”。

“铁饭碗”的痼疾
首先,他在吸引人才的同时,又保护了不称职者。

其实,在大市场经济中实行小“铁饭碗”制度,对于优秀人才来说,其吸引功能嫌弱;倒是其负面——保护鱼龙混杂的效能过强。

美国教育界虽然汇集了几代精英,但也成了不少误人子弟。

美国教育界虽然汇集了几代精英,但也成不少误码人子弟的庸人的“避风港”。

其次,“铁饭碗”使学术自由成为可能的同时,努力工作却成了可有可无的“阑尾”。

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一个老师用10个小时或者用20个小时备课,数量的差别是一倍,但质量的区别可能并不明显。

这本是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但如果“铁饭碗”恰好又给了教育工作者,这就使得欲“混”者如鱼得水。

外在的监督不明确,职业道德就成了举足轻重的关键。


育工作的这种“无形”,使得其负面影响往往也无形迹可寻。

一个教师“混”一辈子,其误人子弟的数量和质量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其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工厂出个废品,可以扔了再做;学校造个“废品”,社会多个包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