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教)doc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含答案)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含答案)

(一)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末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二)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既___③北面就.群臣之位就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亡___⑤欲倍.其约倍___2、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一、曲突徙薪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

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③不应。

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

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

(《说苑·权谋》)【注释】①过:拜访。

②傍:同“旁”,旁边。

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

④息:同“熄”,灭。

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

⑥而不录:却不邀请。

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

乡,同“向”,从前;使,假如。

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②于是杀牛置酒( )③余各以功次坐( )④今论功而请宾(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二、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

天下之马者③,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④。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⑥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⑦。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注释】①子姓:您的家族。

文言文阅读材料1

文言文阅读材料1

文言文阅读材料1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教师版)第六座桥(1)的后期参观将在本月进行记录西湖最盛(17),为春之月(2)。

一日之盛(4)为朝烟,为夕岚(3)。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5)。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6)为奇观。

石篑(7)数(16)为余言:”傅金吾(8)园中梅,张功甫(9)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18)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23),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10),粉汗为雨(11),罗纨(wán)之盛(12),多于堤畔之草,艳冶(yě)(13)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21)午、未、申三时(14)。

其实湖光染翠(24)之工(19),山岚设(22)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15)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20)哉!【导读】明朝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辞去县长职务,首次游历西湖,并写了一系列游记。

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认为西湖之美在于春月、晨烟、晚霞,而月夜是最美的。

文章中没有“等待”,但标题是“等待月亮”,写得实而空,暗示作者优雅的兴趣,引起读者期待的兴趣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创始者和领袖人物。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新课教学44分钟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第二课时六、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屈原列传》)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29分钟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舌代耕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②,或题于扉屏③,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④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⑤也。

”注释:①无嗣:无子。

嗣,子孙后代。

①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①扉屏:门扇屏风。

①闾里:里巷。

①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惠.过人(惠:贤惠)B.未尝..有教者入门(未尝:从来没有)C.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安:怎么)D.赠献者积粟.盈仓(粟:粮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闻邻中读书,日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2)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3.贾逵能学有所成,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二)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者最胜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④。

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最小。

①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

①寒温:寒喧。

①“吉人”句:语出《周易》。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兄弟三人俱.诣谢公俱:一起B.多论.俗事论:议论C.向三贤孰.愈孰:哪个D.推此知.之知:知识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157班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教)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

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声止即大呼驰突。

士卒皆如教。

才遇敌,未接,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再却。

虏大笑曰:“孰谓狄天使勇?”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多死。

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鸣钲而止。

虏得引去,时将佐悔不追击,青曰:“奔命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贪也。


北宋的名将狄青戍守泾原的时候,常常能够以寡敌众。

他密令全军的士卒在听到第一声钲音时就要全军肃立,两声钲音就表示故意退却而实际上是要严阵以待敌,钲声停止,则要立刻大喊向前奔驰突击。

全军士卒都能严密地遵守狄青的教令。

有一次和敌虏相遇,双方还没有交战,士卒们突然听到一声钲音,全军就止步不前,两声钲音响起之后,只见士卒们开始向后退却。

敌虏都大笑着说:“谁说狄青勇武?”钲音停止,宋兵突然冲向敌阵,敌人阵脚大乱,竟然相互践踏,死伤惨重。

宋兵乘胜追击数里,前面到了一处深涧,敌人在山脚聚集,狄青立即鸣钲而止,全军就不再追击,敌虏才得以逃脱。

事后,副将们却因为当时没有继续追击败逃的敌虏而后悔,狄青说:“亡命奔逃的敌人,突然停止而有心和我军对抗,哪里知道这其中是否有其他的诈谋呢?反正我军已经大获全胜了,这些残兵败寇也就不必再去贪功计较了。


侬智高反邕州,诏以青为宣抚使击之,或言:“贼标牌不可当。

”青曰:“标牌,步兵也,遇骑兵必不能施,愿得西边蕃落民自从。

”或又言:“南方非骑兵所宜。

”青曰:“蕃部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当瘴未发时,疾驰破之,必胜之道也。

”及行,日不过一驿,所至州,辄休士一日。

至潭州,遂立行伍,明约束,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以徇,于是一军肃然。

侬智高在邕州叛乱,仁宗命令狄青为宣抚使出兵讨伐,有人说:“侬智高的标牌兵锐不可当。

”狄青说:“标牌兵是步兵,步兵一旦遇到骑兵就没有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我将征调西边的蕃民编为部伍。

”又有人说:“南方的地形不适宜骑兵作战。

”狄青说:“蕃人善于射箭,能吃苦耐劳,上高山下险坡,如在平地行走,只要趁着当地瘴气没有起来的时候,快马驰冲突击,必定能够破敌。

”等到大军出发征讨的时候,每天行军的路程都不超过一个驿站,每到一个州,狄青就下令士卒休整一天。

来到潭州之后,狄青重新整编了部队,严明了军纪。

有一个士兵抢了百姓一把青菜,狄青当场下令将这个士兵处斩,于是全军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军令了。

时智高还守邕州,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按兵不动,下令宾州具五日粮,休士卒。

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次夜大风雨,二鼓时,青忽称病,暂起如内。

久之,使人谕孙沔,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

数使劝劳座客,至晓,客未敢退。

忽有驰报者,云:“夜时三鼓,元帅已夺昆仑关矣。

”青既渡,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

”已近邕州,贼方觉,逆战于归仁铺,青登高望之,贼据坡上,我军薄之,青使步卒居前,匿骑兵于后。

当时侬智高回邕州据守,狄青因为昆仑关位置险要,害怕被侬智高给占据了,于是先按兵不动,一面命宾州准备全军五天的军粮,并让士卒们就地休养。

这时正逢上元节,狄青命人张灯结彩,第一天晚上,宴请副将,第二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官,第三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吏。

第一天晚上,宾主欢饮一直到天快亮了,第二天晚上正好遇到大风雨,大约到二鼓时,狄青突然对大家说自己稍微有点不舒服,暂时离席进入内室。

过了一阵子,狄青命人告诉孙沔,请他暂时代替主人招待宾客,自己则要等到服过药休息一会儿就出来了。

席中,多次派人劝客人饮酒,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客人们都不敢离席告辞。

这时忽然有人骑着马前
来禀报说:“昨夜三更时分,元帅已经攻占了昆仑关。

”狄青已经成功地夺取了昆仑关,非常高兴地说:“昆仑关非常险要,贼人不知道据守,日后想必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了。

”狄青率军逼近邕州的时候,贼人才有所发觉,两军在归仁铺交战,狄青站在高地观看两方交战的情形。

贼人在土坡上据守,宋军节节进逼,狄青命步兵做前锋,骑兵隐藏在后面。

蛮使骁勇者当前,尽执长枪。

前锋孙节战不利,死。

将士畏青,莫敢退。

青登高山,执五色旗,麾骑兵为左右翼,出其后,断蛮军为三,旋而击之。

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右者复左,左者复右,贼不知所为。

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枪立如束,我军又纵马上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

智高焚城遁去。

贼人派出善战的军队在阵前手拿着长枪抵御,前锋孙节失利,不幸捐躯,将士们都因为畏惧狄青的军纪严明而不敢撤退。

狄青站在高山上,手拿着五色旗,指挥骑兵分别从左、右、后三方抄敌人后路,将贼人的军队截成了三段,轮番攻击,右军攻左,左军攻右,不久又交替攻击,贼人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宋军是从哪个方向进攻的,而敌人的标牌军也被宋军的骑兵给冲散了,根本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战斗力。

贼人的长枪排列如林,宋军就在马匹上加装了铁连枷冲击,于是贼兵溃逃,侬智高最终将城烧毁逃跑。

(选自《中华国学百部》三秦出版社)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立斩以徇.徇:惩罚 B.下令宾州具.五日粮具:准备
C.我军薄.之薄:轻视 D.麾.骑兵为左右翼麾:战旗 B(徇:示众。

薄:靠近。

麾:指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狄青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多死②奔命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
③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以徇④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
⑤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按兵不动⑥蛮使骁勇者当前,尽执长枪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⑥
B(①④为侧面烘托,⑥为敌军的部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追击敌兵数里之后,前有深涧相阻,敌人拥在山脚下,狄青意识到对方有伏兵,马上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B.上元节期间的夜晚,狄青忍着病痛冒着风雨率部偷袭了并夺取了昆仑关。

C.前锋将领孙节作战不利,被狄青刺死,其余的将士惧怕军令,不敢后退。

D.狄青指挥军队将叛军截为三段,对其轮番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D(A并没有意识到有伏兵,只是怀疑;B结合上下文来看,狄青并未得病;C前锋将领孙节是被敌军刺死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才遇敌,未接,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再却。

有一次和敌虏相遇,双方还没有交战,士卒们突然听到一声钲音,全军就止步不前,两声钲音响起之后,只见士卒们开始向后退却。

⑵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这时正逢上元节,狄青命人张灯结彩,第一天晚上,宴请副将,第二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官,第三天晚上宴请各个营的军吏。

⑶青既渡,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


狄青已经成功地夺取了昆仑关,非常高兴地说:“昆仑关非常险要,贼人不知道据守,日后想必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