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推片分析
2推血片、染色、计数板结构

1.血涂片的制备: 1.血涂片的制备:手工涂片法 血涂片的制备 掌握制备方法、 掌握制备方法、良好血涂片的标 准及影响血膜厚薄的因素。 准及影响血膜厚薄的因素。 2.血涂片的染色 血涂片的染色: 2.血涂片的染色:瑞氏染色法 掌握染色原理、染液成分、 掌握染色原理、染液成分、染色 方法、注意事项。 方法、注意事项。 3.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结构 改良Neubauer 3.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结构
推制适当的血膜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太短
刷尖, 刷尖,推片边缘不光滑
用力不均, 用力不均,厚薄不均
血量过多, 血量过多,无尾
载玻片有油腻
不 良 血 涂 片
一、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瑞氏染色法(Wright s stain)
对胞核稍差。 对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好,对胞核稍差。
手工薄血涂片法
推片
手持玻片推制血膜
用推片从血滴前方接触血滴
吸附血液成一线
推完血片,迅速干燥
推片角度
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 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 两边和两端留有一定空隙。 两边和两端留有一定空隙。
羽 状 尾 部
良好血涂片外观
-羽(子弹头)状尾部 子弹头) -周边有空白 -无划痕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 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 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 嗜酸性物质; 称嗜酸性物质; 嗜碱性颗粒、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蛋白, 嗜碱性颗粒、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蛋白, 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 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紫蓝色 或蓝色, 嗜碱性物质; 或蓝色,称嗜碱性物质; 中性颗粒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 中性颗粒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 淡紫红色, 中性物质。 淡紫红色,称中性物质。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具有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者40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异常患者有80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患者展开血涂片分析,并对其细胞形态学进行分类与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假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假阴性率,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展开血涂片分析,可促进患者正确诊断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血常规检验;血涂片分析;重要性临床在开展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为血细胞分析仪,其具有诊断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但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倘若过度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就极有可能导致漏诊及误诊等情况[1]。
而血涂片检验则是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来对血液展开染色及推片等,从而分类白细胞,并在镜下观察血液的形态[2]。
基于此,为深入探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0例患者为例,对其展开血涂片分析,归纳并总结检查结果。
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者40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男203例,女197例;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47.8±5.4)岁。
异常患者则有80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男406例,女394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47.3±5.7)岁。
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本院的住院部以及门诊部,采取EDTA方式K2对其血液标本展开抗凝处理,并应用双目光学显微镜,型号为Sysmex(XT4000i)的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以及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
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后,本组1200例患者中,有400例检测正常,在油镜下对其血液标本展开血涂片观察及染色;对于检测异常的800例患者,则展开油镜下血涂片观察及分析。
解析血涂片分析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解析血涂片分析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目的解析血涂片分析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经血常规检验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150例正常标本作为研究组对象,将剩余的350例异常标本作为参照组对象。
分别对两组患者在进行血涂片分析。
结果在进行血涂片检查中,研究组150例正常标本中有5例患者的血液异常,即研究组的假阴性率是3.33%。
参照组350例异常标本中有120例患者的血液是正常的,即参照组的假阳性率是34.29%。
结论进行血液分析时,不应该单纯的依靠血液分析检测的结果,我们还应该采用血涂片进行再次检验观察。
标签:血涂片;解析;血常规检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从而进行体检与化验的人越来越多。
医院在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只单纯的采用血液分析仪来进行检测。
虽然缩短了检验时间和提高了检验的速度,医生却忽略了血涂片检验血液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很多临床误诊的现象发生。
因此,本院针对血涂片分析应用与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进行解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出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经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测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50例检测结果为正常的标本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标本为90例,女性标本为60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2.5±2.3)岁。
将剩余的350例异常标本作为参照组,其中男性标本为180例,女性标本为170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36.2±5.9)岁。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涂片显微镜检查。
1.2仪器与试剂本实验选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为KX-21N及原装的配套试剂,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相关所需资源的配置。
生物显微镜选用型号为OlympusCX-21[1]。
1.3实验方法与操作检测仪每天需要进行基本的保养与日常维护,为了能保证仪器能够正常准确的工作,还需要每天进行室内质控。
血常规分析中的误差因素及血涂片复检规则

仪器校准/比对
确定镜检阳性标准
双盲法分别进行 仪器检测和镜检
设定/调整复检规则
满足预设定目标?
验证实验
N
Y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参考发表数据并调整
记录完整数据
Data mining
推片率≈30%,假阴性<5% 血液病患者不能漏诊
镜检阳性判断标准
存在异常红细胞 可见NRBC
白细胞计数异常 Dohle小体粒细胞显见 中毒颗粒粒细胞显见 空泡变性粒细胞显见 原始和幼稚细胞≥ 1% 早、中幼粒细胞≥ 1% 晚幼粒细胞>2% 异型淋巴细胞>5%
WBC LYM% MXD% NEUT% PLT PDW MPV P-LCR
6.3 0.131 0.058 0.811 58 12.0 9.6 0.232
×109/L ×109/L fL fL
WL* WL* WL* WL* AG
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
发病率 0.07%~0.11% 诱因 健康人 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 肿瘤 潜在的误诊风险高 预防性血小板输血的医学决定水平 血小板计数为20×109/L 误诊为ITP或TTP
阳性率
假阳性率
阴性率
假阴性率
符合率
推片率
XE-2100
14.23%
23.71%
59.61%
2.45%
73.83%
37.94%
XT-1800i
14.06%
21.50%
61.98%
2.45%
76.04%
35.56%
XS-800i
13.90%
19.54%
63.86%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
方法:总结350例患儿血检资料,按照随机数表原则进行分组后,对两组血检异常患儿近一步进行血涂片镜检查,最后计算全自动血检仪假阳性百分比率并对比检验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治疗一组28例血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百分比为16.0%)患儿中,经过血涂片镜检确认异常的有17例,血常规检查异常中的假阳性百分率为60.7%,与治疗二组相比,数据结果一致(P>0.05)。
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的检查确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确诊,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度。
[关键词]血涂片镜检,血常规,重要性,准确度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smea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in th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lood test data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rinciple, with abnormal blood tests in two groups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step, difference calculated automatic blood tester for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 and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28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blood abnormal percentage is 16%) in children with confirmed by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in 17 cases,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abnormal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s in 60.7%,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0.05). Conclusion: blood smear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screened by automatic analyzer, and then the use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Key words]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blood routine, importance, accuracyOf renal function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血涂镜片的检查,这也是检验科检验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能够正确无误地识别血液在正常与病理条件下的成分和形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2]。
血常规涂片

血常规涂片
小结
1、辅助诊断白血病。(根据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变化、幼稚细胞的多少)。 2、贫血鉴别诊断参考依据。(根据红细胞数量及体积的大小变化,如大细胞性贫 血及小细胞性贫血)。 3、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感染程度。(根据细胞的变化,如嗜中性粒细胞核肿胀有中 毒颗粒及异型淋巴等) 4、遗传性疾病诊断依据。(镜下红细胞形态,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5、提示血小板疾病。(观察血小板数量、体积、聚集状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增多症等)。 6、诊断血液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血吸虫病)。
血常规涂片制作
推片: 取血一滴置于载玻片一端 ,以推片接触血滴 ,血
液沿推片散开 ,推片与玻片保持 30°~4 0°角 ,平稳 向载玻片的另一端即推制而成薄层血膜。良好的涂片 指标 :片膜厚薄适当、均匀 ,有头、体、尾三部分
染色: 瑞氏染液组成: A:碱性染料美蓝( 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伊红( Eostm Y )
血常规涂片
血常规涂片
血常规定义 血常规结果审核流程 血常规正常参考值 血常规涂片指征(复检规则) 血常规涂片制作 相关病例讨论 小结
血常规定义
血常规
通过血细胞计数、分类以及相关指 标的分析来判断血液状况、辅助诊 断疾病、观察疾病预后。
血常规结果审核流程
血常规涂片
血常规正常参考值
WBC散点图
溶于甲醇制成。 B:磷酸盐缓冲液( pH6.4~6.8 ) 将血片两端用蜡划线(不要划到血膜),加适量A液,1min左右再
按1-2:1加B液,晃动玻片或用洗耳球轻吹使染液混匀,染色315min。(根据血片厚薄、环境温度调整时间) 冲洗
血常规相关病例讨论
血常规分析中的误差因素及血涂片复检规则(北京)-崔巍

×109/L
×109/L fL f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
发病率
0.07%~0.11%
诱因
健康人 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 肿瘤
潜在的误诊风险高
预防性血小板输血的医学决定水平 • 血小板计数为20×109/L 误诊为ITP或TTP
白细胞形态异常/幼稚白细胞
12, 6%
20, 10%
6, 3%
红细胞形态异常/幼稚红细胞 血小板形态异常/巨大血小板 白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
47, 23%
白细胞/血小板形态异常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异常
29, 14% 89, 44%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脾亢脾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检测的干扰
<WBC直方图>
WBC 56.1X109/L
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量是白细胞的三次方数量级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排除NRBC对白细胞检测的干扰
11台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涂片复检规则设置流程
确定实验方法及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
确定镜检阳性标准 仪器校准/比对 双盲法分别进行 仪器检测和镜检
参考发表数据并调整
记录完整数据
设定/调整复检规则 N
Data mining
满足预设定目标? Y 验证实验
观察人血涂片并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⑤ 单核细胞(monocyte) 特点: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形态:胞体大,呈圆形或椭圆 形;胞核形态多样,可 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 形,染色质着色浅;胞质呈 蓝色。
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 吞噬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等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 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多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肺炎、败血症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3)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形态:外形呈双凸扁盘状,大小不一,受刺激时可伸出 突起,呈不规则形,血涂片上常呈星形或多角形 结构:光镜下每一血小板周围部分染成浅蓝色,中央有 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聚集成群。 功能: 止血和凝血 正常值:10~40万/ μl
血小板
3、推片: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片做推片。将 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
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片的接触处。然 后使推片与载片呈30°~40°角,向另一端 平稳地推出,如下图所示。涂片推好后,迅 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
4、染色:将瑞氏染液(伊红-美蓝染液)滴在血 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半分钟。加 等量蒸馏水与染液混合再染15分钟。最后用 蒸馏水把染液冲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 燥后,即可观察。
特点: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膜是 一种半透膜,具有特殊的 ABO 血型抗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大血小板
特点:
意义: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本病罕见。 主要是血小板膜缺陷(血小板膜涎酸减少,电泳活动度下降和膜 GPIa和比含量减少,GPIa、b是因子Ⅷ和利托菌素结合的特异性受 体所致)。
血小板大小不均
特点:血小 板分布宽度 (PDW),反映 血小板容积 大小的离散 度,用所测 单个血小板 容积大小的 变异系数 (CV%)表示。 PDW增高表明 血小板大小 悬殊,
特点: 叶酸或 维生素 B12缺乏
嗜多色性红细胞
意义:贫血
特点:嗜多色 性红细胞:这 是刚脱核的红 细胞,胞浆深 灰蓝色。此种 细胞增多提示 骨髓红细胞系 统增生旺盛。 经煌焦油兰染 色后即表现为 网织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特点:红 细胞呈椭 圆形,横 径缩短, 长径增大,
意义: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在大红细胞 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 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意义: 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参与体液免 疫反应。免疫球蛋白主要在粗面内质网池内形成,用免疫荧光技术已证 实注射一种抗原到机体后,相应的抗体首先在浆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
特点:在显微
镜下可以看到
其细胞体积变
大,细胞核体
积也增大,细
异淋
胞浆颜色加深,
出现空泡等。
这与正常淋巴
细胞形态有明
意义: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是由于血细胞DNA合成障碍所 致的一种贫血,其共同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骨髓中红细胞和髓细胞系出现 “巨幼变”。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Auer小体
特点:在瑞氏 或吉姆萨 的 血或骨髓涂片 中,白细胞胞 质中出现染红 色细杆状物质, 1条或数条不 等,长1~6um, 称为Auer小体 (棒状小体),
核细胞增多,或4.白细胞增多加原始细胞出现,或5.白细胞减少伴原始细胞。
血小板常见异常
• 数量增高 • 数量减低 • 聚集 • 大小不均
红细胞常见异常
• 血红蛋白色素减低或增高 • 细胞体积过大、过小、或大小不均 • 有核红细胞
白细胞异常
• 数量异常 • 形态异常
学习与回顾
毛细胞
特点为白血病细胞 胞浆形成细长的突 起,形似绒毛,毛 细胞可能由多能造 血干细胞恶性增生 而来,故具有B细 胞和树突状细胞两 者的特点。
缗钱状红细胞
口型红细胞
泪滴型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异淋
单核细胞
海蓝细胞
意义: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特点:有海蓝组织细 胞(Ⅰ型)和泡沫细 胞(Ⅱ型)。海蓝细 胞直径20~60μm, 有一偏位圆形核,染 色质凝集,可见核仁, 胞浆含不等数量的海 蓝色或蓝绿色颗粒, 其苏丹黑及糖原染色 呈阳性反应,浆内含 有脑苷脂和糖类物质。 电镜下显示类脂分子 呈圆周状板层结构。
意义:见于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 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多核巨幼红细胞
特点:由于血 细胞DNA合成障 碍所致的一种 贫血巨幼细胞 贫血其共同的 细胞形态学特 征是骨髓中红 细胞和髓细胞 系出现“巨幼 变”。叶酸和 (或)维生素B12 缺乏是引起巨 幼细胞贫血最 常见的原因。
染料渣子
巨大血小板
到此为止
谢谢欣赏
再见
显不同。
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 巴细胞增多,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 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 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 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
原粒
意义:Auer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 单核细胞白血病中。 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形态学特征,其在急非淋的检出、分 布情况及与疗效的关系有诊断性的临床意义。
浆细胞
特点:直径1020μ;核较小, 占细胞的1/2以 下,多偏于一 侧,偶可见双 核;染色质粗 密、聚集成堆、 常染成紫丁香 色、不均匀, 在近核处一边 常伸出半月状 淡染区;浆中 偶见有空泡或 有泡沫感。
血常规推片分析
2012.9
推片规则
• 1.白细胞过高:WBC大于25和BLAST • 2.白细胞过低:WBC小于2和BLAST • 3.淋巴细胞过高:LYM 大于55%, • 4.单核细胞过高:MONO 大于15%, • 5.嗜酸细胞过高:EO大于10%, • 6.嗜碱细胞过高:BASO大于5% • 7. WBC大于25和白细胞散点图异常。 • 8.异淋:淋巴细胞大于55%和异淋 • 9.小红细胞:MCV小于60 • 10.大红细胞:MCV大于115 • 11.红细胞溶血不全 • 12.血小板过低:PLT小于50并且血小板聚集 • 13.血小板过高:PLT大于1000 • 14.幼稚粒细胞百分比大于5% • 15.不分类或分类不全 • 要点:一般白血病的特点:1.报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或2.淋巴细胞增多,或3.单
淋巴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原幼淋
神经鞘磷脂细胞
特点:一种 罕见的常染 色体隐性遗 传糖脂代谢 紊乱疾病,其 C型以神经系 统的症状为 主要表现
意义:尼曼匹克氏病的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 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 沫细胞。
涂抹细胞
特点:涂抹细 胞是由于推片 时人为造成骨 髓细胞的破坏 所致,涂抹细 胞通常只有一 个退化的核而 无胞浆,胞核 肿胀,核结构 常模糊不清, 推片时核易被 拉成扫帚状, 形如竹篮,又 称篮细胞
意义: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 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骨髓瘤细胞
特点:原 浆细胞, 胞体巨大, 呈椭圆形, 近圆形。 胞浆嗜碱 染蓝色
意义: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 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巨幼变的幼红细胞 意义:巨幼细胞贫血
2012年卫生部临检中心 血液形态学检查室间质评
H-J 小体
特点:核 的残留物, 表现为在 成熟或晚 幼红细胞 胞浆内有 一至数个 染成深紫 红色的小 圆点,大 小不一。
意义: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贫血、脾 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靶型红细胞
特点:红 细胞中央 色深,外 周以苍白 圈,在近 红细胞边 缘处又较 深。形同 射击之靶, 在正常情 况下靶形 细胞极少 见。
意义:
特点: 胞体:直径10~ 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 稍椭圆居中或稍偏 一侧,占细胞2/3 以上,染色质细呈 细粒状,排列均匀, 平坦如一层薄沙, 无浓集。核膜较不 清楚。 核仁:2~5个较小, 清楚,呈淡兰或无 色。 胞浆:量少,呈明 亮天兰色,绕于核 周,无颗粒,过氧 化酶染色阴性,但 后期有时也可见阳 性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