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1关于静电感应演示实验的一些想法
一次探究实验之探究过程带来的启示——人教版《选修3-1》“静电感应”实验的探索过程

一次探究实验之探究过程带来的启示——人教版《选修3-1》
“静电感应”实验的探索过程
杨丽萍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5(0)8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高考的考试方式,以及偏远地区学校的实验条件,物理课
堂中,不可能每一个教材中的实验都能完成,而且有一些有条件能完成的实验,由于环境的因素,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教师就把课堂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讲实验了。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探究实验;静电感应;探究过程;人教版;选修;物理课堂;实验条件;偏远地区【作者】杨丽萍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师院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一次探究实验之探究过程带来的启示 [J], 杨丽萍
2.做好实验,探究杠杆——“杠杆”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设计及教学启示 [J], 沈孝兵
3.做好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及教学启示 [J], 沈孝兵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性评价策略
——以人教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J], 高嘉欣;刘飞;王兴泉
5.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探究水平与过程技能研究——以2019年人教版、沪科教版、粤教版必修部分为例 [J], 邱文婷;张军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物理_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复习提问1、思考与讨论:通过实验引入,并让学生讨论回答:(1)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2)静电感应的实质是什么?(3)是什么力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电荷重新分布稳定后,导体表面和内部有电荷移动吗?问题: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BCD放到电场强度为E0的电场中,结果如何呢?讨论线索:1、金属导体为什么容易导电?2、自由电子如何移动?3、自由电子会在什么地方聚积?4、电子的聚积会出现怎样的结果?5、 最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利用线索引导学生分析,介绍金属导体内部结构特点以及分析金属导体在放在电场中的现象.)总结:若是金属导体,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将发生定向移动使两端出现不同的电荷分布,从而引起导体的某些新的性质.二、新课内容:(一)静电平衡状态动画演示:静电平衡状态将不带电的导体置于电场中时,导体内自由电荷受力,发生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
重新分布的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产生一个与外电场反向的电场,阻碍电荷定向移动,该电场与外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的电场减弱,只要内部场强不为零,导体两面的正负电荷便继续增加,导体的内部电场就会继续削弱,直至导体电原内部的合场强都等于零的时候为止,这时导体内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总结:①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②特征: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在这个特征基础上进行推论,可得静电场中导体的其他特点:导体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电场线与这点的表面垂直;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
(二)、导体上电荷分布探究——法拉第“圆筒实验”播放法拉第圆筒实验的实验视频。
由实验视频可以得出结论:特点1: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特点2: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凹陷的地方几乎没有电荷。
(三)、尖端放电1、尖端放电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大,附近的电场很强,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也就是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静电现象的应用是物理选修3-1的重要知识点,高二学生需要认真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一、静电感应现象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 导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荷。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3. 静电感应现象: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其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场的反方向作定向移动,致使导体的两端分别出现等量的正、负电荷。
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
4. 感应电荷: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不同部分出现的净电荷。
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1. 静电场中导体内电场分布2. 静电平衡:电场中导体内(包括表面上)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3. 静电平衡导体的特性:(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2) 导体是等势体,表面为等势面(3)导体外部表面附近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三、导体上电荷分布1. 法拉弟圆桶实验2. 静电平衡时,超导体上电荷分布规律:导体内部无净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超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越大,凹陷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3. 尖端放电:四、静电屏蔽1. 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可以把外部电场遮住,使其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2. 静电屏蔽的两种情况导体内腔不受外界影响: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3. 静电屏蔽的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4. 静电屏蔽的应用: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金属罩、通讯电缆外层金属套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高二物理选修3-1知识点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以下三点:1. 带电粒子受力特点。
2. 结合带电粒子的受力和初速度分析其运动性质。
3. 注意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电源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
高中物理选修3-1优秀教案静电现象的应用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设计的另一思路旨在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2、本节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首先学生活动:对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发生静电现象的讨论;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最后通过两道例题巩固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掌握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2、通过概念建立、规律的得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应用静电平衡的知识,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静电现象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
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探究全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五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评议;再加动画演示和实验演示加深体会。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静电感应现象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场强的特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提问:1.电场的重要性质是什么?2.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如何?自由电子会怎样移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上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静电感应现象及静电平衡1:现象的解释画图阐述:在电场中的导体沿着电场强度方向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高中物理(选修3-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 感应起电 含解析

感应起电(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第一节电荷守恒定律)★★★○○○(1)感应起电现象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2)感应起电的原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
感应起电是起电一种方式,原来的导体不带电,放在带电体旁边后,它的两端就感应出了异种电荷,此时将导体分开,则这两个物体就带上了等量的不同种类的电荷。
常见的错误:(1)不能认为任何物体放在带电体旁边都会感应出电荷。
在带电体旁边放的一定是导体,而不是绝缘体,因为绝缘体中的自由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2)不能认为导体一旦被分开,这两个物体就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当带电体在导体旁边时分开导体,则会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当带电体先离开后,再分开,导体就不带电了;(3)在这个过程中有电能的产生,不能认为违背能量守恒。
从能量的角度看,将导体分开时,要克服电荷间的吸引力,所以被分开的两个物体才会有一定的电能。
如图1所示,在带电体C 的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 和B ,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C 移走,再把A .B 分开,则A________电,B________电.若先将A 、B 分开,再移走 C ,则A ________电,B _______电.【答案】不带 不带 带负 带正1.如图2所示,当带正电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 )A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 端和A 端移动D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 端和B 端移动【答案】B【精细解读】由于受C 处正点电荷的影响,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可知,枕形导体上带负电的电子向A 端移动. 选项B 正确.2.(2015-2016学年北京二十四中高二(上)期末)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图1【精细解读】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验电器的上端应带上与小球异号的电荷,而验电器的箔片上将带上与小球同号的电荷;故只有B符合条件.故选:B.考点:静电现象的解释.3.如图4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A.金属球一定不带电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答案】B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1.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A.验电器金箔张不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B.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答案】D【解析】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发生静电感应,在箔片上感应出同种电荷,所以箔片带正电,故本题选D.2.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个绝缘导体向带负电的球P慢慢靠近.关于绝缘导体两端的电荷,下。
静电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实验

静电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实验一、静电感应的原理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体时,中性体产生电荷的分布发生改变,从而使中性体产生一个局部的电荷分布。
这个现象是由于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作用于中性体上的电荷所引起的。
具体的静电感应原理如下:1.当带电体靠近中性体时,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作用于中性体上的电荷。
2.由于电场的作用,中性体上的电荷受到排斥或吸引。
3.电荷受到排斥或吸引后,会在中性体上产生一个局部的电荷分布,使得中性体两侧的电荷数量不再均衡。
4.这种电荷不平衡的分布使得中性体的某个部分带上了正电荷,而另一部分带上了负电荷,形成了静电感应。
二、静电感应的应用实验静电感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静电感应的应用实验:1. 实验材料准备•塑料梳或橡胶棒•丝绸布或抹布•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铁钥匙或纸片2. 静电感应的实验步骤1.将塑料梳或橡胶棒反复梳理或摩擦丝绸布或抹布,使其带电。
2.将带电的塑料梳或橡胶棒靠近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观察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上是否产生了静电感应。
3.用带电的塑料梳或橡胶棒靠近铁钥匙或纸片,观察铁钥匙或纸片上是否产生了静电感应。
3. 实验结果解析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结果:•当带电的塑料梳或橡胶棒靠近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时,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上会出现静电感应。
金属容器或聚乙烯薄膜会吸引或排斥带电塑料梳或橡胶棒的电荷,从而在其表面产生电荷分布,表现出相应的静电效应,如留下电荷痕迹或产生电晕等。
•当带电的塑料梳或橡胶棒靠近铁钥匙或纸片时,铁钥匙或纸片上也会出现静电感应。
铁钥匙或纸片会被带电体的电场作用,其自身的电荷受到排斥或吸引,从而在其表面产生局部的电荷分布。
4. 实验讨论和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讨论和总结:•静电感应是带电体和中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是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静电感应能够在中性体上产生电荷分布,使中性体局部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高中物理:对静电感应及静电平衡的深入理解

面对静电感应及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是觉得说不清道不明,这个问题就成为了高中物理中的一大难点。
仅仅根据课本的“电场力角度理解”来分析静电感应相关问题,的确会存在很多困难,但如果能够结合本文介绍的“库仑力角度理解”和“电势能角度理解”来灵活分析这个问题,则会使得静电感应相关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请读者们仔细体会。
一、课本的“电场力角度”理对静电感应及静电平衡的深入理解解1、电荷的移动与分布如图4-3-1甲所示为一外电场E 0,现将不带电的导体放入该电场,则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如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就会在外电场施加的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进而使导体的两侧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即感应电荷,感应电荷会在导体内激发电场——感应电场E ',E '的方向与外电场E 0的方向相反,如图4-3-1乙所示;只要0E E <',导体内的合场强E E E '+=0就不为零,还与E 0方向相同,自由电荷就会继续定向移动,感应电场E '就会继续增大,直到00='+=E E E ,如图4-3-1丙所示;此后,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不再受电场力的作用,因而也就不再发生定向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达到静电平衡后,净电荷(正负电荷抵消后剩下的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而导体内部是没有净电荷堆积的——关于这一点,还可以用反证法进一步说明:若导体内还有净电荷,则该净电荷将在其附近激发除外电场E 、感应电场E '外的附加电场E '',这将导致该净电荷附近的电场强度不可能为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将继续发生定向移动——这不满足静电平衡的定义。
【例1】长为L 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距导体棒左端R 处,如图4-3-2所示,当导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求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O 处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点电荷q 在P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为12()2q E k L R =+,方向向右;由静电平衡规律可知,感应电荷在P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E 2与E 1满足120E E +=;联立解得22()2q E k L R =-+,负号表示方向与E 1相反,即方向向左。
静电感应实验方法探讨

静电感应实验方法探讨静电感应实验方法探讨甘忠通崇义中学高中电场一章中关于静电方面的实验较多,而静电实验也是教师上课时较难控制的,甚至有些教师对静电实验进行了错误的讲解。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实验的一些条件,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只是纸上谈兵,跟本没有自己认真去做实验,这样出现错误的讲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静电感应是高中电场中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中的第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也很广泛,后面我们学习静电屏蔽等内容也是要用到它。
可见对静电感应现象理解透彻对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非常重要,而教师上课时所需的静电,大部分人也是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获得,现于很少人用玻璃棒、橡胶棒摩擦起电了,因为这种摩擦起电所带的电量不是很足且易漏掉,对我们做静电实验影响较大,有些教师平时静电实验做不成功,这也是一个原因。
现在我们来探讨静电感应实验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本上是用带电小球、枕形导体来做这个实验的,这种方法有几个问题要解决。
一是带电小球如何带上足够的电量,且能保持较长时间不衰减;二是两金属箔是否容易张开和闭合;三是感应起电后的两枕形导体是否容易漏电。
如果以上问题得以解决,这个实验也就成功一大半了,以下我们就来分析和解决。
1、首先要对静电有深入的了解。
所谓静电,就是不流动的电荷或称静电荷。
它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简单的如摩擦起电,比较常见和常遇到的有:脱毛衣时衣服上出现的静电放电火花,在干燥季节时,人们在地毯上行走时就可能产生静电,当你的手伸向金属物体时,手指就会对它放电。
总之,产生了电荷,一时又流不走,或不能放掉,就形成静电(荷)。
虽然静电荷的量很小,但其电压却很高,一般能达到千伏级,甚至万伏级。
因为电压与电荷量成正比,而与电容成反比。
可是电容通常都很小,所以静电荷的电压很高。
实验室产生静电的方法有:一、摩擦起电。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二、利用静电感应来带电。
利用静电感应应使验电器带电;或利用起电盘感应起电;也可用韦氏感应起电机和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起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电感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1-1和选修3-1)安排了一个关于“静电感应”的演示实验,原实验如图所示。
由于实验室没有下部带有金属箔片的金属导体,所以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来演示很困难,现改进为:
取一对箔片验电器A和B,使它们用带鱼夹的导线相连,起初它们不带电,里面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
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先把验电器A和验电器B相连导线的一端拿掉,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再把验电器A和验电器B相连的导线接上,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利用上面的实验,解释看到的现象。
巧用肥皂泡做静电演示实验
在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117和118页,有图13-1和图13-2两个静电演示实验。
可是要在课堂上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比较难,且对学生来说可见度不好,趣味性不强。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种用肥皂泡演示静电的实验,其可见度好,趣味性强。
现介绍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材料准备
(1)儿童玩的吹肥皂泡的筒和肥皂水或一般的肥皂水;(2)铁架台;(3)直径为5mm两端弯曲的玻璃管;(4)手捏式橡皮打气囊和20cm~30cm长的乳胶管;(5)带绝缘手柄的方形或圆形金属板;(6)内径为5mm长5mm的小金属环;(7)静电起电机和若干节导线。
二、制作方法
如图1所示,将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的直柱上,把乳胶管和小金属环分别套在玻璃管的两端,打气囊套在乳胶管的
另一端;在金属环和金属板上分别接上导线,导线的另一端接到起电机的金属球上去。
三、演示方法及过程
1.演示同种电荷相斥现象
将金属环和金属板上的两根引线接到起电机的同一个金属球上,在金属环上蘸上肥皂水,捏打气囊使金属环出现肥皂泡,待肥皂泡出现时摇动起电机,金属环上的肥皂泡和金属板就会带上同种电荷。
再用打气囊给肥皂泡突然充气,气流冲击肥皂泡使之脱离金属环,形成一个带电的能够在空中自由下落的肥皂泡,如果这时用带同种电荷的金属板去接近肥皂泡,我们就会看到肥皂泡明显地受到排斥,如图2所示。
若在空中一定位置上,肥皂泡受到重力、浮力和静电斥力而平衡。
这时我们可以使其托起在空中漫游,肥皂泡将随着球拍的升降而沉浮。
在空中的存留时间可达到一分多钟,特别生动有趣。
2.演示异种电荷相吸现象
将金属环和金属板上的两根引线接到起电机的不同金属球上,其余的与上面做法相同。
如果这时用带异种电荷的金属板去接近肥皂泡,我们就会看到肥皂泡明显地受到吸引,如图3所示。
若在空中一定位置上,肥皂泡受到重力、浮力和静电引力而平衡。
这时我们也可以使其吸引着在空中漫游,肥皂泡将随着球拍的升降而沉浮。
在空中的存留时间也可达到一分多钟,这一现象更为有趣。
3.演示电荷在电场中的偏转
在演示异种电荷相吸现象的基础上,我们稍加改变,就可以演示电荷在电场中的偏转了。
如图4所示,我们把金属板竖直地放在金属环的右侧,就会明显地看到,肥皂泡在带电金属板的电场中沿曲线向金属板运动,从而演示了电荷在电
场中偏转的情景。
研究电感、电容对突变电流的影响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感性基础,是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八章第三节中研究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实验电路如图1,是利用双刀双掷开关S可以分别把这个电路接到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上。
教材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取直流电压跟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
当开关S接通直流电源时,灯泡亮些;接通交流电源时,灯泡变暗,就表明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既烦又难达到教材的要求。
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实验中要求直流电压跟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路来调节电压值,实行起来很不方便。
(2)当开关S从直流电源扳到交流电源时,让学生观察同一只灯泡在不同时间里的亮度变化并对其进行比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和判断有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确保效果明显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对该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并自制了示教板,经过多次反复演示,教学效果很好。
二、实验改进的设计思想
(1)为了达到实验的可比性,将两只相同的灯泡并联,如图2所示。
为了调节在直流电源情况下,两只小灯泡的亮度相等。
笔者在灯泡R2上串联了一个5Ω3A的滑动变阻器R’。
(2)无论电路是接直流电源还是接交流电源,只需观察两只灯泡的亮度变化便可直接比较判断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直流)电路中对电流的影响。
(3)在改进自制教具时尽量考虑普通高级中学现有器材的利用。
三、自制实验装置的要求
(1)改进后的实验示教电路如图2、图3所示。
(2)器材要求:R1、R2为规格完全相同的小灯泡(3.8V 0.3A或6.2V 0.3A);L为J2423的可拆变压器,用绿色线圈的0匝与400匝这两个抽头即可;R’为滑动变阻器,一般用阻值为5~10Ω的即可,阻值太大调节效果不明显;S 为双刀双掷开关;交、直流电源均可用J1202的高中学生电源;C为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容最好控制在20~300μF之间,可用电子线路实验箱中的电容器)。
四、演示步骤及现象分析
1.研究电感对突变电流的影响
(1)电路如图2先将绿色线圈取出(无铁芯)做纯电阻电路演示,将开关S先接通直流电源,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两灯亮度相同。
然后再将开关S接通交流电源便会发现两只灯泡亮度仍然相同。
现象分析:当线圈是纯电阻时对交变电流无影响。
(2)将绿色线圈套入可拆变压器的U臂端,把开关S接通直流电源时,两只小灯泡的亮度相同。
然后再把开关S接通交流电源,发现灯泡已明显比灯泡R2暗。
现象分析:电感有通直流、阻交流的作用。
(3)将可拆变压器的条形铁轭放上后,当开关S接通直流电源时,两只小灯泡亮度相同。
再把开关S接通交流电源时,发现灯泡R2变亮,则R1微亮或不亮。
现象分析:电感越大,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也就越大。
通过以上三次对电感L变化的演示,学生不但能十分肯定的判断出电感具有“通直流、阻交流”的特性,而且对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研究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如图3把开关S接通直流电源时,发现灯泡R1不亮、灯泡R2亮,再把开关S接通交流电源时,发现两灯泡均亮且灯泡R1要比灯泡R2暗,如又将电容C短接则会发现R1和R2亮度相同。
现象分析:电容有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但对交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换用500~1000μF的大电容器时,把开关S接通直流电源,发现灯泡见不亮、灯泡R2亮,再把开关S接通交流电源时,发现灯泡R1比接小电容器时的亮度明显增加,两只灯泡的亮度几乎相同。
现象分析:电容越大,电容器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就越小。
五、改进后的演示实验优点
(1)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
(2)避开了直流电压跟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这个难以实现的条件,化解了实验的难点。
(3)将一只灯泡在不同时间的亮度变化比较改为在同一时间内两只灯泡亮度变化的比较,这样学生对实验现象易比较、易判断、易理解。
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在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时,也许你感到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比较困难。
因为两个物体之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所
以想象起来是不容易的。
通过下面的实验可以帮助你找到一种方法。
取边长为10厘米左右的薄木板或硬纸板,图钉,适当的重物(如秤锤或小砖块),线、鞋刷(或牙刷)2只等备用。
实验1:把许多图钉均匀地钉在薄板上,要求图钉穿过薄板使钉尖露出,再把重物用线捆在薄板上,如图1.5-1所示。
实验时,将它们放在手掌上,使钉尖与掌心接触,然后轻拉木板(保持木板不动),再改变拉力的方向,多次实验,你就会感受到上面的物体对你的手掌所产生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将手掌突然启动,再骤然停止,或者匀速地托着物体运动,在这三种情况下,你的手掌的感觉有什么区别吗?
实验2:将一只鞋刷刷毛向下地放在粗糙的平面上,用手水平地推鞋刷,观察一下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把鞋刷翻一个身,使刷毛向上,把另一个表面粗糙的物体放在刷毛上,水平推这个物体,看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
也可以用两只鞋
word资料可编辑
刷,使刷毛相对地放在一起,推其中的一只鞋刷,在不产生持续滑动的情况下,观察刷毛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从这些观察中,你可以判断各自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如图1.5-2所示。
通过上面的实验,教给你一种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就是当物体间存在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你可以设想它们的接触面将发生怎样的形变,某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就是促使它产生形变的方向。
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