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整脊要诀

合集下载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1、坐式跨角扳按法;
2、卧式跨角扳按法:
3、推正法;
4、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体位:坐位或卧位:
定点:C2/3后关节处:
动点:头顶:
坐位操作要点: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将英头偏向患侧侧前屈强屈位,拇指置于健 侧C2/3后关节处,另一手這于头顶部并将其头偏向健侧侧后屈强屈位,停留15秒 左右,然后嘱患者微小角度左右转头,术者按其转头之势,轻轻旋转英头颈部若8-10次。用同样方法,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以下资料未修改
体位:患者侧
定点:错位之横突下方 动点:耳区头部 运动方向;:
环椎关节侧 摆
仰头搬按法
体位:仰卧,患者键侧手拉住床边或者助手拉住患者键侧手
定点:环枢患侧横突一手拿英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 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前后滑脱式 错位,颈轴 变直、反张 者:
头痛、头晕头而部症 状或上肢肩部、肩胛 区及背部症状。
1、推正法;
(1)仰卧推正法;
(2)侧卧推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骨法;
3、电动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低头、仰卧平枕;
宦点:棘突两旁椎板处;
动点:下颌、面颊部及头部:
側卧低头位操作要点:术者用拇指和食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第一左点”, 其掌根部置于患者枕计下缘作“第二定点”,另一手托苴下颌、而颊部及头部,使 其头部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到最大角度时,“第一立点”之手稍加向前推动力, 使反张的或向后滑脱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头而部症状或上肢 肩部、肩胛区及背部 症状。
1、低头摇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3、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位、平枕、低头(中上段颈椎低头角度大,中下段颈椎低头角度小。):定点:错位椎体的下节椎体的横突后关节处:

龙氏正脊疗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龙氏正脊疗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 71 -*基金项目:龙岩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LY5013)①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通信作者:卢圣友龙氏正脊疗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卢圣友① 陈美芹① 廖万恒① 江瑞芳① 陈红路①【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采用龙氏正脊疗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7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共计86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 =43)与对照组(n =43),对照组给予龙氏正脊疗法,研究组给予龙氏正脊疗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两组中医症候积分、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颈椎旋转、屈伸活动角度均增大,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均提高,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龙氏正脊疗法基础上加用小针刀疗法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颈椎活动度,减轻疼痛程度,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 龙氏正脊疗法 小针刀疗法 颈椎病 颈椎活动度 疼痛程度 Effect of Long's Positive Chiroprac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Small Acupotomy on Cervical Motion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LU Shengyou, CHEN Meiqin, LIAO Wanheng, JIANG Ruifang, CHEN Hongl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33): 071-0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ng's positive chiroprac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small acupotomy on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 of cervical vertebra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dmitted to 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from March 2021 to Jul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 =43) and control group (n =43)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7]夏红军,陈久龙.PLT 计数、PCT 及CPR 联合检查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0,33(3):168-170.[18]高换换,张勤.血小板参数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4(12):9-12.[19]刘倩,刘雪琴,员丽,等.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与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2):1786-1790.[20] CHAMBERS C A,DADELAHI A S,MOLEY C R,et al.Nucleotide receptors mediate protection against neonatal sepsis and meningitis caused by alpha-hemolysin expressing Escherichia coli K1[J].The FASEB Journal,2022,36(3):29-45.[21]徐慧,牛玲,安新江,等.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及细胞免疫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2):185-189.[22]王改梅,陈静.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3):102-107.[23]杨诗梅,魏春晖.丙种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败血症的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IgG、IgM 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4):46-48.[24] ELMENEZA S,AS H,BAGOURY I.Early onset sepsis riskcalculator and vitamin D level in newborn exposed to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systematic reviews in pharmacy[J].Systematic Reviews in Pharmacy,2021,12(2):1375.[25]华逸. 黄芪桂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9):91-94.(收稿日期:2023-09-04) (本文编辑:陈韵) 颈椎病属于常见骨科疾病之一,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不仅包括长期劳损、椎间盘突出,还与骨质增生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造成脊髓功能障碍[1]。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脊柱正骨力学
中正正骨力学原理
定点推力
牵 拉 力
定点推力
重 力
中正正骨整脊概要
• 1“正骨”范围:包括头面部、四肢关节、 脊椎和骶髂关节
• 2“正骨宗旨”:在安全的范围内追求疗效。 • 3"正骨"的学习过程。(认识、模仿、假性
掌握、瓶颈、思考推敲、精仿、成熟。) • 4正骨心法: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



龙 龙氏正骨
层 优点:力量需求不大;

动中求正;
三步定位法
缺点:需要牵引仪器; 有影像学基础
韦 以 宗
韦氏正骨
系统理论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四维一体”论
胡进江定向正骨
优点:定位准确 三通疗法
缺点:需要影像学基础
新医正骨
优点:对旋转复位有

较深得研究,用坐姿

旋转复位法

缺点:需助手配合,
操作复杂
135.8401.9959联系
➢ 手法集正骨整脊诸家之长,操作轻柔 安全、易学、有效。
• 厚德载物,力治有缘
没有解剖学基础、没有影像学基础、没 有中医基础,甚至没有力气、人还很苗条, 可不可以学习正骨?
没有学不会的手法,只有不会学的人 没有教不会的学员,只有不肯练的人
中正正骨手法特点
• 稳(安全) • 准(定位) • 快(寸劲) • 巧(巧力)
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手法操作讲究一松二正三通 一、放松肌肉 二、柔筋、正骨 三、通经络、通气血、通脏腑
脊椎为什么会错位
脊柱承力学的演变:直立,屈伸,旋转
认识脊椎解剖
主要组成部分 椎体; 椎间盘; 后关节; 三条长韧带 两条短韧带

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张新立① 周慧雯① 李胜兰① 【摘要】 目的:探讨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竖直肌表面肌电、Cobb角及躯干畸形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新余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抛掷法分为联合组(n=42)与对照组(n=38)。

对照组接受施罗斯疗法,联合组接受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

比较两组竖脊肌表面肌电相关指标、Cobb角、躯干畸形程度、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凹凸两侧竖脊肌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平均肌电值(AE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Cobb角、躯干倾斜角(ATI)、躯干旋转角度(AT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健康调查量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能显著改善竖脊肌协调性与稳定性,使Cobb角降低,有助于恢复脊柱形态,改善躯干畸形,疗效显著,且能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 龙氏手法 施罗斯疗法 特发性脊柱侧弯 Application Effect of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ZHANG Xinli, ZHOU Huiwen, LI Shengl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1): 048-0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on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of erector spinae, Cobb angle and trunk deformity degre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Xiny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November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combination group (n=42) and the control group (n=38) by coin toss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chroth therapy, 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 received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6 months.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related indexes, Cobb angle, trunk deformity degre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median frequency (MF), mean power frequency (MPF) and 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 (AEMG) of the erector spinae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cave and convex of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Cobb angle, angle of trunk inclination (ATI) and axial trunk rotation (ATR)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short form 36 (SF-36) after treatment of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tability of erector spinae, reduce Cobb angle, help to restore spine shape, improve trunk deform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Long's manipulation Schroth therapy Idiopathic scoli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Xiny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yu 33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1.011*基金项目:新余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20233090945)①新余市中医院康复科 江西 新余 338000通信作者:张新立- 48 -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指在人体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脊柱结构性侧弯,包括冠状面侧弯、矢状面失平衡、椎体在横轴位旋转,常发生于青少年群体,不仅会造成躯干畸形,还对外形观感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负面影响[1],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基因多态性有关[2]。

颈椎病四步十法

颈椎病四步十法

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者。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患者错位 颈椎旁隆起处作“定点”,另 一手握患者对侧手腕,徐徐 用力向下推(拉)使患者颈 部侧屈约20度左右,然后轻 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2—3 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锁 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 侧复正较易成功。
第三步强壮手法
包括捏拿法、弹拨法,拍打法和 点穴法。根据病情选用。捏拿弹拨, 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 软组织硬结,索状硬结多为痉挛的 肌肉(肌腱),背部最长肌,颈夹 肌等能拿起者可作提弹法;对不能 提拿的(如多裂肌、斜角肌、菱形 肌、腰方肌等)可用拇指弹拨法或 捏按法。
6跨角搬按法:
用于C2—4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 位者。患者健侧卧位,低枕, 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 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拇使嵌顿之 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 者一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隆 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 部,先将头搬向健侧前外侧45° 方位,后斜向后外侧45°方位, 如此斜向搬动按压关节面,重复 2—3次即可复正。
第四步痛区手法
对内脏功能障碍者,痛区手法应根据内 脏功能而定。属兴奋过度者用镇静手法, 如心律失常、哮喘、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可在胸部、腹部用抚摸法和按痛点法,配 远端点穴法,如内关、手三里、合谷、足 三里、三阴交、昆仑等。
第四步痛区手法
对功能低下者,如消化不良、支气管扩 张症、内脏下垂等病症,可用兴奋、强壮 手法,如提拿肩井穴,重力(三指或五指 点叩法)点腰背部俞穴,拍打胸部及双手 重叠揉按腹部,拇指推关元、气海穴等。 总之,痛区手法作为治疗后的辅助手法或 结束手法,在时间安排上,一般2~5分钟 即可。
用于颈胸交界处前后滑脱式或合并左右旋转式错位及 胸椎错位,注意冲压力点准确。以7右1左为例,俯卧枕 上,头转右(7棘突旋左)双手落于床侧,术者立于床头 右掌根按于7棘突左,左掌根按于1-3右,令其深呼吸 ,呼气时,双手交叉下按冲压,由于交叉力方向不同,对 旋转棘突有旋推作用,能使旋转错位纠正。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1、侧卧转体法: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辐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转,左右各3-6次。

2、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臂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双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几遍,肩周炎患者加耸肩、摇肩动作,再配合锁骨上窝痛点按压法)。

3、拿捏后颈法:仰卧位,一手托头后,另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捏拿后颈,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遍,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

4、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度,右手掌托下颌部,(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

双手换位,如法作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5、引身舒脊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部,双下肢屈曲,足跟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双下肢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下移,由于双手将头颈部稳住,达到颈、胸、腰椎椎间受牵引而使各椎间距增宽,对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疗脊椎病的作用。

如遇病痛较重时,可先作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下后再行双下肢牵引法2-3次结束。

6、仰卧挺胸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下肢伸直自然舒适,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10-100下。

初练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此法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减少发病。

以上六式,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

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

施氏养生保健功: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全身尽量放松,均匀呼吸。

洗脸:双手掌心贴于鼻两侧,由下向上,由内向外,环绕整个前面至耳旁,按摩12次。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1)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2)侧卧摇肩法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原文位置: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整理:针刀客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氏整脊要诀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 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侧卧摇肩法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7、俯卧冲压法(1)又称分压法,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

也常用于胸椎错位。

本手法缺乏准确的“定点”力,有一定盲目性和危险性,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点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的棘突上,以免造成新的损害。

7、俯卧冲压法(2)以颈7棘突偏右,胸1棘突偏左为例。

病人俯卧于软枕上,双手自然分开放于床两侧,头面转向右侧。

术者立于床头,左掌根部按于颈7棘突右方,右手掌根部于1~3胸椎棘突上左方,令病人呼吸,当其呼气约1/2时,双手同时用一冲压力下按,有关节弹跳感即是复位。

8、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反张的颈轴有效。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挟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后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9、牵引下正骨法牵引时前后纵韧带拉直,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关节的复正,牵引能使早期变窄的椎间隙增宽,对椎间盘变性并发关节错位者易于复正。

中下段颈椎错位在牵引下正骨易于复位。

牵引下正骨法病人坐于牵引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要放松。

约1~2分钟后进行正骨法。

推正法摇正法侧按法9、牵引下正骨法*推正法前后滑脱式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突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时,嘱病人双手抓住牵引椅后脚上,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以颈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牵引角度30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右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

重复2~4次。

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重复2~4次。

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力来复位。

9、牵引下正骨法*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作“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度,然后轻轻还原。

重复上述动作2~4次。

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锁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和肌牵涉性痛,亦有复位作用。

例如斜角肌痉挛(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状硬结)多为钩椎关节错位的体征之一。

手法:术者右手食中二指按于其锁骨上窝的右侧中斜角肌紧张肌腱处,让病人转头向右,术者按压加力同时嘱病人用力将头转向左,重复上述动作2~3次即可。

10、反向运动法再如正骨后仍感颈背牵涉性痛者。

病人坐于凳上,术者站其背后,嘱病人头略仰,术者一手扶其肩,另手拇指或屈肘按于其背部痛点上,开始加力按压同时嘱病人用力屈颈低头。

重复2~3次即可。

此法可立即收效,解除肌痉挛及牵涉痛。

龙氏治脊疗法总论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概述及治疗范围整理:章瑛审定:龙层花概述:由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这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包括三方面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

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

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

目的放松颈后肌群起止痛作用。

水针疗法可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及内固定作用。

3 预防复发: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

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水针疗法及练保健功可治疗脊椎失稳。

保健枕及防止外伤可预防复发。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

2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1 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

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

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

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 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 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

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治脊疗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四步十法1 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

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1 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 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

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

2 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

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3 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

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

4 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5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正骨推拿疗法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

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

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

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

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

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

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