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毒学 3病毒受体
病毒与受体彼此关系

病毒与受体彼此关系兰伟华南农业大学11级动物丁颖班摘要:病毒与受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理清其机理关于药物的研制,预防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彼此关系大致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三种情形。
一样的随着病毒不断的变异,受体的结构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和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本文综述一些病毒与受体作用的机理和病毒逃逸宿主细胞的免疫预防途径。
关键词:病毒受体、作用机理、免疫逃逸受体作为病毒碰到的第一个细胞分子,对细胞捍卫自身机体具有重要意义。
受体的特异性决定受体只能与特异的配体相识别而结合,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但对某些受体来讲,这种特异性并非十分严格,多个病毒共用一个受体,或一个病毒有多个受体的情形也时有存在。
一样的在结合进程中受到比较多的因素的阻碍,如pH、温度、离子浓度等。
这其中的机理也不尽相同。
一、病毒与受体作用机理艾滋病毒侵入的机理CD4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作为应变部份显示在宿主细胞上。
gp12”和横跨膜的“gp41”是艾滋病毒包膜糖蛋白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份。
在gp120与宿主细胞的 CD4结合后,糖蛋白的构象发生转变,同时增进了趋化因子作用。
横跨膜的子单元gp41的构象进一步发生转变,暴露成两个拥有七个重复域(HR1上和HR2)的结构,随后自行组装成六螺旋束结构。
形成的几个gp41六螺旋束使得宿主细胞膜和病毒膜融合在一路,而六螺旋束可能归并成一融合孔隙,许诺病毒核酸通过,进入宿主细胞胞浆。
箭头表示潜在的步骤,在输入进程的抑制作用[1]。
SARS病毒与受体的作用机理a. SARS-CoV S蛋白和受体(ACE2)结合在酸性的环境下促使S蛋白发生膜融合,膜融合是在S蛋白的S2亚单位的作用下完成的,S2亚单位包括一个融合肽和两个HRs(A);b.合肽插入靶细胞膜,HR2向HR1折叠,使病毒和靶细胞膜靠近,形成稳固的六螺旋束结构,最终促使膜融合(B);c.合成类似于HR2的肽和HR1形成复合物,能够抑制六螺旋束结构的形成,成为抗病毒医治的靶位之一(C)[2-5]。
分子病毒学 3病毒受体

(二)受体和配体在共同进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与受体发生完全结合的大分子通常被称为配体(ligand)。 由于病毒可以和特定的受体结合,因此,亦可以把病毒―― 受体间的关系看作是配体与受体的关系。 从一些配体与受体对的共进化关系来推测病毒与受体关系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 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氨基酸分子变异,本 身就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作用因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个由于相互之间在一 定时期内作用和接触而导致的接触表面相关氨基酸置换,最 终形成相互适应和吻合的作用部位,亦就是受体和病毒的特 异结合位点。
病毒进化的基本特征
1、新病毒不断产生,而且基本上是从另一种宿主的 病毒演化而来。 2、新病毒产生后,在新的宿主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变 异分化。 例如:
犬细小病毒是新病毒,猫的细小病毒是老病毒,两者差异不大, 但是犬细小病毒进化速度较快。 对流感病毒而言,人的流感病毒是新病毒,禽流感病毒是老病 毒;人流感病毒进化较快。 对慢病毒而言,人免疫缺陷病毒是新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是 老病毒,人的免疫缺陷病毒进化比猴的免疫缺陷病毒快。
3、新病毒稳定后,病毒的毒力大多处在中等水平。
如: 兔黏液病病毒在澳大利亚释放之后的10几年的跟踪研究,发 现强毒株逐步演变为以中等毒力为主的病毒。 副粘病毒引起的禽NDV在我国开始流行时,毒力很强,这 些年来逐渐产生了一些弱毒株,但整体上既不是以强毒为主, 也不是以弱毒为主,而是以中等毒力为主。
结合后病毒的基因组是如何进入细胞?
多数有包膜病毒往往一经接触后就与宿主细胞的多个受体立 即发生不可逆的结合,通过毒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胞浆, 在这个融合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病毒的核衣壳要进入到胞 浆。无包膜病毒则不同,只有当受体移行至毒粒,才能发生不 可逆性的结合,而且发现核衣壳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进入胞浆。 有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病毒在不可逆结合上存在明显差异,可 能原因:有包膜病毒受体是糖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十分 丰富,而无包膜病毒的受体虽然也可能是糖蛋白,但在细胞膜 表面的分布不十分丰富。对于那些较大的,结构较复杂的病毒, 如Reo病毒,痘病毒等也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使完整的病 毒进入到细胞内。而对大多数病毒而言,单纯的吞噬作用仅仅 是病毒与宿主细胞间一种简单的结合,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 造成感染的发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吞噬作用,而决定能 否进入细胞,病毒的特异性受体起到关键性作用 。
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方法

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方法病毒是一类生物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和生存。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引起慢性、急性和致死的疾病。
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病理生理变化,如细胞凋亡、免疫系统的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等。
对治疗这些疾病,必须深入了解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方法。
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病毒的感染分为五个基本阶段:结合、入侵、转录、复制和释放。
它们的分子机理如下:1. 结合阶段:病毒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
受体可以是蛋白质、糖蛋白或糖类分子。
2. 入侵阶段:病毒通过不同的方式侵入宿主细胞内,包括融合和内吞。
在融合方式中,病毒产生一个钩爪样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产生激活蛋白,打开细胞膜,病毒与细胞融合,进入细胞内。
在内吞方式中,宿主细胞通过细胞内的小吞噬体将病毒包裹进去,形成内吞体,使病毒进入细胞内。
3. 转录阶段:进入宿主细胞内后,病毒利用细胞内的核糖体和酶切断病毒的基因组,使它们转录成可被细胞合成的RNA。
4. 复制阶段:病毒RNA被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再被切割成病毒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与病毒RNA一起组装成新的病毒。
5. 释放阶段:新的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以开始新的感染周期。
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病毒感染的治疗目的是阻止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以及减轻疾病的症状。
因此,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是一种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干扰病毒的RNA复制过程、对病毒进行标的药物治疗、破坏病毒的膜等方式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目前已经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目前已经有多种免疫治疗,如抗体疗法、干细胞移植和基因工程等。
3. 病毒疫苗治疗:病毒疫苗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病毒疫苗,提高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以预防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分子机制研究

病毒感染分子机制研究Introduction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对病毒感染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是研究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以期为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帮助。
1.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吸附、渗透、复制和释放。
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病毒必须通过这四个步骤才能完成。
吸附是指病毒将其表面上的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固定在宿主细胞上。
渗透是指病毒通过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基因组开始复制,宿主细胞被利用来制造新的病毒颗粒。
最后,病毒感染细胞会释放新的病毒颗粒,在感染其他细胞时重新开始这个过程。
2. 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多个病毒蛋白质、宿主蛋白质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1) 病毒蛋白质病毒蛋白质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功能性分子机器。
病毒蛋白质可以帮助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源于动物的病毒蛋白质可以在感染人体时,切断人体喉咙里的支气管并繁殖自己。
(2) 宿主蛋白质宿主蛋白质是指在病毒感染后,被病毒利用的宿主细胞的蛋白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细胞质骨架中底层增值蛋白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3-羟基-3-甲基谷氨酰辅酶等多种蛋白质来复制自己,从而导致肺损伤等严重后果。
(3) 病毒和宿主的信号通路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病毒会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来启动宿主细胞中的炎症反应。
这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3. 病毒感染的治疗研究病毒感染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目前研究治疗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瑞德西韦就是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它发挥作用的原理是阻碍了长刺状(spike)蛋白质的构建和复制,破坏了新冠病毒RNA链增殖的过程。
分子病毒学(3)-

3、论述机体(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
什么是核酸疫苗?简要概述其研究进展(1500字左右)(30分)。
一、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1、免疫病毒是一种极具感染性和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当病毒感染机体以后,机体会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进行防御。
高等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分为两大类:特异性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下面以流感病毒为例,阐述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
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流感病毒感染的早期,首先引起防御屏障、吞噬细胞、干扰素和NK细胞等为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1)防御屏障作用:在感染的初期,呼吸道粘膜及其分泌物等构成第一道防御屏障,阻挡流感病毒的侵入,再通过纤毛的摆动,排除病毒;(2)吞噬细胞的作用:当第一道防线不足以阻挡病毒的入侵时,病毒则侵入呼吸道粘膜下组织,此时局部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活化的吞噬细胞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增强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3)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 VP),该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限制病毒的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特异性免疫尚未形成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的抗病毒作用;(4)NK细胞的作用:在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的诱导下,NK细胞即可活化,活化的NK细胞直接与病毒感染的细胞(靶细胞)接触,并通过释放穿孔素裂解靶细胞,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3、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
3.1 细胞免疫应答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在种病毒感染属细胞内感染,所以细胞免疫的作用尤为突出。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依靠血凝素(HA)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经过吞饮进入胞浆后在其内合成病毒蛋白而成为内源性抗原,然后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1类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膜上,供CD8+T细胞识别,该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APC)。
分子病毒学病毒载体优秀课件

– High titers – Both dividing and non-dividing cells – Wide tissue tropism – Easily modify tissue tropism
• Disadvantages
– Transient expression ( not good for genetic diseases) – Highly immunogenic – High titers of virus can be toxic – More suitabl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AAV)
• Integrating / Concatameric •Long Term Expression
• Complex Production &
Purification
•Multi pDNA &/or Helper
Virus
•Lower Titre Than
Adenovirus
• Serotype Differences In
• Advantages
– Integration and persistent expression – No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 Infecting dividing and nondividing cells – Safe
• Disadvantages
– Size limitation, 4.9 kb – Low titer of virus, low level of gene expression
•.
•23
•.
•24
Characteristics of retroviral vector
【大四 必修】分子生物学第十五章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教案

第十五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第一节、研究内容概念:分子病毒学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的复制、表达和调控,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如下:一、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类型: DNA病毒——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反转录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核酸结构:单链、双链、线状、环状正链RNA单链负链RNA病毒核酸的分子量与细菌相比要小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调控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病毒与肿瘤发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病毒载体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调控1、释放到细胞外 2、 表达:转录、翻译 (1) 正链RNA 病毒:直接作为模板,复制RNA同时共有mRNA 作用→翻译单一大分子肽链→修饰(蛋白酶降解)结构或非结构蛋白(2) 负链RNA 病毒:不能直接行使mRNA 功能→cRNA(互补RNA) →作为模板 必须自身携带依赖RNA 的RNA 聚合物 (3) 反转录病毒:正单链RNA 、以双体形式存在 含有依赖RNA 的DNA 聚合酶双链DNA宿主细胞DNA 中 子代病毒核酸(4) D NA 病毒:大多数为双链DNA利用宿主细胞本身的转录酶来转录mRNA早期转录:病毒DNA 复制所需要的酶及调节蛋白调节蛋白 抑制宿主细胞核酸转录和翻译 调控早期或晚期基因的表达转录 整合复制晚期转录:病毒的衣壳蛋白或包膜糖蛋白 病毒翻译的部位:宿主细胞核糖体 所需的原料由宿主细胞提供三、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宿主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宿主细胞功能1、病毒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1)在受体细胞表面表达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宿主细胞之间发生融合→巨核合胞体(2)肿瘤相关病毒癌蛋白 宿主细胞抑癌基因失活激活细胞癌基因(3)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 ):如HIV →CD 4死亡 2、病毒对宿主细胞功能的影响特点:①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相应的系统完成自身的复制、转录和翻译②病毒早期产物: 抑制宿主细胞的转录促进病毒早、晚期基因的转录③降解细胞mRNA 或与宿主细胞竞争翻译系统来抑制宿主细胞mRNA 的进一步翻译→增加病毒mRNA 与核糖体亚基的结合效率表达 肿瘤宿主四、病毒与肿瘤发生 乙肝病毒→肝癌 EB 病毒→鼻咽癌 HIV →kaposi’s 肉瘤五、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病毒载体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基因重组),将病原微生物的一段基因序列(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无致癌性)克隆在表达载体中,所表达的产物作为抗原,称之为疫苗。
病毒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

病毒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可以感染人体细胞并导致疾病。
病毒的结构与其他微生物有很大不同,它不具备细胞结构,无法自行繁殖和生长,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
病毒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结构和工作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病毒的结构病毒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遗传物质、蛋白质衣壳和部分病毒还有宿主细胞膜的包装。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病毒基因组或RNA(核糖核酸)。
病毒的基因组是具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遗传物质,它存储病毒的遗传信息。
病毒基因组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同,它可以是单链或双链DNA或RNA,也可以是环状或线性形态。
蛋白质衣壳也是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与遗传物质包裹在一起。
这些蛋白质衣壳具有传染性,可以保护病毒在宿主体内存活,并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一些病毒还有宿主细胞膜的包装,它会影响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感染和内禀免疫回应。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不只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更可以提高我们对病毒的防范和治疗能力。
病毒基因组和RNA的研究是病毒分子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病毒遗传特征的信息。
这些信息被用于开发治疗和疫苗,使得我们更好地和病毒斗争。
相比之下,病毒的蛋白质组成更容易分离和检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推导出病毒的作用机制,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更好的药物和疫苗。
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病毒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进入、生长和繁殖,因此研究病毒的感染过程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交互,并为研究新的治疗手段和疫苗提供基础。
结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结构和其在人类细胞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包括病毒基因组、蛋白质组成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疫苗提供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病毒结合到第一受体时,能引起病毒或宿主发生一些变 化,这些变化是第二受体能被结合所必需的,如果说病毒进 入机体后,能快速地与第一受体结合,第二受体则能对增加 贴附或(和)病毒侵入所需的任何缓慢过程起作用。 这种第二次与受体的结合,实际上是紧跟在初次结合发 生的,第二次受体结合是一种粘附增强作用,这种增强作用 使得结合更加稳定牢固。
病毒进化的基本特征
1、新病毒不断产生,而且基本上是从另一种宿主的 病毒演化而来。 2、新病毒产生后,在新的宿主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变 异分化。 例如:
犬细小病毒是新病毒,猫的细小病毒是老病毒,两者差异不大, 但是犬细小病毒进化速度较快。 对流感病毒而言,人的流感病毒是新病毒,禽流感病毒是老病 毒;人流感病毒进化较快。 对慢病毒而言,人免疫缺陷病毒是新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是 老病毒,人的免疫缺陷病毒进化比猴的免疫缺陷病毒快。
(二)受体和配体在共同进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与受体发生完全结合的大分子通常被称为配体(ligand)。 由于病毒可以和特定的受体结合,因此,亦可以把病毒―― 受体间的关系看作是配体与受体的关系。 从一些配体与受体对的共进化关系来推测病毒与受体关系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 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氨基酸分子变异,本 身就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作用因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个由于相互之间在一 定时期内作用和接触而导致的接触表面相关氨基酸置换,最 终形成相互适应和吻合的作用部位,亦就是受体和病毒的特 异结合位点。
仍然感到不能理解清楚的是:在病毒吸附并穿过细胞膜进 入细胞,最终繁殖摧毁细胞的过程中,细胞是以何种形式执行 其自身防卫功能的,尤其是病毒与受体结合进入细胞的过程中, 细胞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细胞这样高度进化的生命结构,会在病毒的侵入过程中无 所反应,被动的趋于死亡。同时,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在细 胞受病毒感染的后期,细胞可以启动程序化死亡(apoptosis) 的基因。使细胞在病毒繁殖完成前死亡,由此来阻断病毒的繁 殖与扩散,而病毒亦有相应的相反措施来阻断细胞程序化死亡, 这样明确的事实意味着,细胞决不可能在病毒吸附并穿入细胞 膜的过程中保持沉默。 问题是,在此阶段中,细胞是否表现,或者是怎样表现这 样一种防卫机制呢?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只能推测性讨论。
3、新病毒稳定后,病毒的毒力大多处在中等水平。
如: 兔黏液病病毒在澳大利亚释放之后的10几年的跟踪研究,发 现强毒株逐步演变为以中等毒力为主的病毒。 副粘病毒引起的禽NDV在我国开始流行时,毒力很强,这 些年来逐渐产生了一些弱毒株,但整体上既不是以强毒为主, 也不是以弱毒为主,而是以中等毒力为主。
控制和表达的一组参与病毒结合,相互作用,便于病 毒感染宿主细胞,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分。
病毒受体的分布与病毒对宿主动物的感染范围有 关,有的受体可在多种不同种属的动物细胞上存在, 而与此相适应的病毒就表现出较广的宿主范围。 在同一种易感的动物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受 体,其形成却不相同,这不仅与病毒间存在的差异 有关,也与病毒受体的演变进化过程有关. 在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病毒受体的表达 也会有差异。
流感病毒A与B和副流感病毒均有细胞受体破坏酶,即神 经 氨 酸 酶 (neuraminidase) , 它 能 破 坏 N- 乙 酰 神 经 氨 酸 酶 (Neu5Ac)的糖苷键,提示Neu5Ac就是这些病毒的受体。 逆转录病毒也是利用特异性的细胞受体产生感染的。 HIV与其细胞受体CD4吸附,随后进入细胞完成复制。 CD4分子主要存在于TH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在试管内 HIV-1的感染仅限于带有分化抗原的细胞,T4就是受体的主要 成分。而且用T4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HIV-1的感 染和诱导的细胞融合。近来研究表明,感染了不同毒株的逆转 录病毒至少表达8个不同类型的受体分子。
病毒和多个受体的结合,病毒颗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在 感染的早期可能只涉及到一个病毒蛋白质分子, Polio V的VP4成分和一个受体蛋白分子结合,而且这种结合 并不紧密,可以重新分开,当毒粒上的多个位点与多个受体相 结合时,就可能发生不可逆的结合,病毒与细胞受体间的相互 作用不仅涉及到病毒本身的性质,也涉及到细胞受体多个组合。 很多病毒都可以识别1个以上的受体,如HIV除识别CD4糖蛋白 受体,也识别半乳糖基神经酰胺受体,HSV糖蛋白C结合硫酸乙 酰肝素,而糖蛋白D结合的是细胞中限量存在的一个蛋白质分子, EBV的B淋巴细胞受体是CR2或CD21,也是C3a/c3dg补体片段的 受体,有些病毒的第二次受体结合对于病毒的侵入是必须的, 例如,CD4DNA被转移到对HIV不敏感的细胞中,可以表达CD4 抗原,使HIV病毒结合到细胞表面,但不能进入细胞,显然是病 毒于细胞的融合过程受到阻碍。
病毒受体的发生和进化
(一)受体功能的进化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大量的具有各种各样生物学功 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结构上都是以双分子层为支架, 两端分别游离于细胞质内和细胞表面的空间中。它们的形状 不同,是基于其所执行的各种各样功能而形成的。 在最早的单细胞生物中,细胞膜上几乎没有具有特定功 能的蛋白质分子,随着生物的进化,细胞膜蛋白才随着细胞 进化而成为不同类型细胞特征之一。细胞膜蛋白成分的形成, 正是为实现细胞的各种功能而具备的进化产物。
(三) 病毒和受体的结合与宿主细胞的防御功能在进 化中的关系
各种病原微生物促进了宿主的防御机制蛋白异向趋化的现 象的确存在。即病毒逃逸宿主防御机制的方法是去除宿主的前 炎性介质,如EB病毒的BCRF-1可结合IL-10的受体。 病毒在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进化的选择压力下, 病毒形成了可能与某些细胞膜蛋白受体-它们本身是一些细胞 因子或其他功能蛋白的受体-相结合的特殊蛋白质模拟分子, 这些蛋白质模拟分子与受体的结合,一方面阻断细胞对某些抗 炎细胞因子的反应,另外,亦为病毒进入细胞提供条件。
病 毒 受 体
(virus receptor)
病毒的进化
病毒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以研究的问题 病毒特别小,用常规的进化生物学研究方法不能来研究病 毒的进化。 病毒在演化史中没有“化石”或“遗体”,难以获得系列 的病毒材料供进化研究。 病毒进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每种病毒的每一步演变都不 是唯一的可能事件,而是在一定概率下发生的结果,使我们很 难从病毒的现状,或短暂时间内病毒演变情况来推论出病毒演 变的过去和未来。
三.病毒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对任何一种病毒来说,其宿主细胞上需要有相应的受体, 才能表现为对病毒的易感性。否则不能形成感染。 Poliovirus可以感染人鼻咽部细胞,消化道细胞和某些中枢 神经细胞(脊髓前角细胞),是因为这类细胞表面具有该病毒 的特异性受体,而其它组织不被感染,是因为缺乏该类病毒受 体的关系。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具有很强的宿主局限性,一般 只引起婴幼儿及哺乳动物的感染,而且病毒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同样于受体有关。
4、病毒的进化既有一定的随机性,又受到一定的选择 压力而呈现一定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病毒在现代进化生物学中的地位
病毒是沟通分子进化理论和传统进化理论的桥梁; 病毒基因组特别小,进化特别快,受干扰的因素特别 少,因而在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是进化研 究的很好材料,从中能得出一些较为肯定的结论。
病毒受体的基本概念
1 受体(receptor)是指分子水平上的靶部位,通过与配体的相互 作用能在这个部位结合上的某种物质,这个部位可能在细胞膜 上,也可能在细胞壁上或者在细胞里面的酶上。被连上去的配 体,可能是病毒,抗原成分,激素或药物。 病毒受体具有受体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
病毒受体较准确的理解是由宿主基因组所编码,
许多病毒以其宿主之间存在这种受体与配体之间结合机制 已研究的很清楚。同一病毒也可在不同的细胞种类中发现该病 毒受体,RV可以感染上皮细胞,如小肠末端刷状缘细胞、猴肾 细胞MA104株,另外RV还可使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 说明病毒可以吸附到红细胞上,红细胞上存在其受体。 Polio V 在人体内不感染肾组织细胞,而在实验室,人肾细 胞、猴肾细胞对Polio V很敏感,用来分离病毒野毒株或制备活 疫苗。 有些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培养,可以在原来不敏感的 宿主中复制,说明也许与病毒本身身在特定的环境中,求得生 存某种新的感染机制有关,也可能在病毒与宿主细胞培养其间 病毒受体的演变进化有关,病毒很可能利用细胞表面的自然蛋 白进入细胞内,例如狂犬病毒,可利用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细胞, 痘病毒可通过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进入宿主细胞,MHC-I类分子 是SV40的受体,细胞黏附分子ICAM-1是鼻病毒的受体,免疫球 蛋白超家族是Polio V的受体。
Poliovirus在50-200个病毒中仅有一个病毒颗粒可以感 染细胞。只有少量的病毒感染细胞的现象并非是由于大多数 病毒颗粒存在缺陷。又如Poliovirus(包括可以进入细胞开 始感染和不能进入细胞的部分)在开始接触细胞时,均吸附 到了细胞膜上,并发生了壳体蛋白的构象变化,脱去壳蛋白 VP4,变成为135S的颗粒,之后大部分135S的颗粒离开细胞, 而以135S形式存在的病毒颗粒不再具有感染力。所有病毒颗 粒脱下的VP4基本留在细胞膜上。 这个现象提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大量病毒颗粒提供的 VP4,似乎是病毒体为克服细胞膜受体阻止病毒颗粒进入细 胞所作的努力。这样的可能性暗示着细胞膜受体并非被动的 接受病毒颗粒的结合而进入,而有着一种尚未人类所知的机 制在不同程度上阻止被?
多数有包膜病毒往往一经接触后就与宿主细胞的多个受体立 即发生不可逆的结合,通过毒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胞浆, 在这个融合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病毒的核衣壳要进入到胞 浆。无包膜病毒则不同,只有当受体移行至毒粒,才能发生不 可逆性的结合,而且发现核衣壳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进入胞浆。 有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病毒在不可逆结合上存在明显差异,可 能原因:有包膜病毒受体是糖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十分 丰富,而无包膜病毒的受体虽然也可能是糖蛋白,但在细胞膜 表面的分布不十分丰富。对于那些较大的,结构较复杂的病毒, 如Reo病毒,痘病毒等也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使完整的病 毒进入到细胞内。而对大多数病毒而言,单纯的吞噬作用仅仅 是病毒与宿主细胞间一种简单的结合,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 造成感染的发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吞噬作用,而决定能 否进入细胞,病毒的特异性受体起到关键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