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地辨证治疗
头痛

病
机
• 4.病机转化:头痛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 虚,不养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 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 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 人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5.预后:外感头痛之病 性属表属实,病因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邪气,一般病程 较短,预后较好,经祛邪治疗后,多数向愈。若头痛进 行性加重,“脑膜刺激征”伴颈项强直,呕吐,甚则神 昏、抽搐者,病情危急凶险。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病情较为复杂,大多经治疗后, 可逐渐好转,甚至痊愈;若头痛进行性加重,或伴视力 障碍,或伴肢体半身不遂者,多预后不良;若头痛伴头 晕、肢麻者,当注意中风先兆,以防中风发生。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临床特征:以头痛为主症。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 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 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 可为突然发作,也可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也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外感头痛多伴有外感表证。 2.病史: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或有饮食、 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 3.辅助检查: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 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以明 确诊断。
• 3.辨头痛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 经均循头面,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故 头痛的部位亦不相同。太阳头痛,在头后部, 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 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厥 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二)治疗原则
•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 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 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 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 头痛的治疗应根据头痛的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 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 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 蒿本等。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辨证针灸与药物治疗效果的临床比较

头痛辨证针灸与药物治疗效果的临床比较发表时间:2018-01-17T11:52:06.4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4期作者:岳彩贵[导读]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目的:比较辨证针灸与药物治疗头痛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98例非急危重症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患者,,分别采用罗通定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和针灸治疗法,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9.59%;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0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2%,观察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头痛;疗效比较【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59-02头痛为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最为多见。
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头面部疾病、神经痛、全身急性感染等可诱发头痛的发生,临床以头部抽痛、刺痛和胀痛等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呕吐、眩晕等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颅脑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外伤后出现的经络不畅、血气失调、脑窍失养是头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头痛治疗以药物为主,同时针灸疗法在温通经脉、调和血气效果显著,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较高[1]。
为此,笔者随机选择98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具有可比性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患者,分别应用辨证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种疗法治疗效果的差异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98例非急危重症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具有观察组和对照组。
头 痛

第五节头痛一、概念1、定义: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 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 可单独出现, 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 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头痛是患者的主观诉述,每个病人所反映的头痛症状,其实际含义可能各不相同。
因为头痛可以是一般疲劳紧张的表现,或耳,眼疾患的伴随症状,也可以是某些内在脏腑严重疾病表现于外的一种信号。
一个既往无头痛的患者发生剧烈持续的头痛和一个长时间内反复头痛的患者,其严重性大不一样。
所以,这个病症往往可能涉及内、外、五官、脑系等各科。
临床见到一个原因未明的头痛,必须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其起病的快慢,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伴随的症状等各方面的特征,力求作出明确的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2、历代医家论述(1)命名:《内经》:“首风”、“脑风”(2)病因:外感与内伤(3)辨证及治疗:《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 如厥阴头痛,“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东垣十书》—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据症状和病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丹溪心法·头痛》—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
并提出“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王清任——瘀血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头痛可见于各科疾病中内科最常见的: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头颈部的肌肉持续收缩可引起紧张性头痛。
如长期焦虑或忧郁、紧张、疲劳;由五官科或颈部肌肉收缩痉挛;姿势不良—血流减少,局部缺血引起头痛。
血管性头痛——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引起的头痛。
三叉神经痛——眼、上颌、下颌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头痛。
还有外伤后头痛(脑震荡后遗证);部分颅内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神经官能症;某些感染性疾病(脑膜炎);五官科疾病(中耳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的头痛等。
辨证治疗顽固性头痛50例疗效观察

失眠多梦 , 健忘心悸 , 头晕耳鸣 , 腰膝酸软 , 五心烦热 ; 于气 偏
血不 足者 , 可兼见头晕心跳 , 神疲懒言 , 面色无华 , 纳谷不香 。
2 治疗方法
中药组 :1 风邪 阻络 型 : 以祛 风通络 , 寒止痛 。方 () 治 散
11 病例选择 .
以 l9 年 国际 头痛协 会提 出 的分类 和诊 98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1 07 期
5
T eCl ia sr ain 0 5Ca e fCop r h ga h i c lOb e v t f2 sso lo r a i n o
F l wi g M e ia o t n wih M o i e o l n d c lAb ri t d f d o o i
A s at bcv: ̄  ̄ v t 1b es f。 bt c: j te d reh or l fc I r O ei T e . e toop a e
rl n ] a dI ia E B ma e t ec l
fl i c xt 1 i te ∞ b 6 oD a o wn n aal( wt mxid m i 。 f u l g  ̄ l[' o i 1 } i 1 i 】 n n
辨证 治疗 顽 固性头痛 5 O例疗效观察
李冬伟
摘
要 : 文报 道 了运用头痛煎、1 本 1 芎四虫散 为代 表方治疗顽 固性 头痛 5 1 0例 , 总有 效率 9 %, 2 明显 高于对照组。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一o 7 (07)l 0 5—0 R5. B 10 9 9 20 o 一0 0 2
d )I fr asTh te aea nrl ru E c o dy . eoh r  ̄ rsi m t o p喊 7 p n og t ae 小 Bq 劬雠 r t wi e d
中医内科头痛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头痛试题及答案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中医内科对于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下面将提供一些关于中医内科头痛的相关试题,以及相应的答案。
一、单选题1. 头痛是中医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以下哪种类型头痛不属于中医所分类的头痛病种?A. 一侧偏头痛B. 紧张性头痛C. 偏头痛D. 类风湿性头痛答案:D。
类风湿性头痛不属于中医所分类的头痛病种。
2. 中医内科认为,以下哪种类型头痛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A. 颅内压增高性头痛B. 肩颈型头痛C. 血管性头痛D. 神经痛性头痛答案:B。
肩颈型头痛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3. 中医内科认为,以下哪种类型头痛与气血不足有关?A. 偏头痛B. 颅内压增高性头痛C. 紧张性头痛D. 阵发性剧烈头痛答案:A。
偏头痛与气血不足有关。
二、判断题1. 中医内科认为,头痛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和情志因素三类。
答案:正确。
2. 中医内科诊断头痛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型。
答案:正确。
3. 中医内科治疗头痛时,可以使用针灸、中药和推拿等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
三、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内科对于头痛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
答案:中医内科对于头痛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施治。
辨证求因是指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和体征等,找出病因所在。
辨证分型是将头痛分为不同的病种,如风寒型、风热型、肝火上扰型等。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不同的病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使用针灸、中药、推拿等。
2. 请简要介绍中医内科对于偏头痛的辨证治疗方法。
答案:中医内科对于偏头痛的辨证治疗主要包括理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和补益气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推拿、贴敷等。
其中,针刺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头颈部位来缓解紧张和疼痛感。
贴敷可以使用草药制剂贴敷在相关穴位上,以达到舒缓效果。
四、综合题请你根据以下病例,结合中医内科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张某,女性,35岁,主诉头痛已有半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的辨证治疗头痛一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按经络可分为三阳头痛和三阴头痛,按病情、病程、发作规律、疼痛部位可分为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风、脑风、颠顶痛。
此外还有头胀,也归为头痛一类。
分述如下:一、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包括感冒头痛、厥逆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湿热头痛。
感冒头痛:因外感风邪所致。
症见头痛、鼻塞、声重,自汗,恶风,脉浮缓。
治宜祛风解表,方用芎芷香苏散(吴克潜《古今医方集成》:川芎、白芷、陈皮、香附、苏叶、苍术、甘草)、十味芎苏散(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川芎6克,半夏5克,赤茯苓、紫苏叶、柴胡、葛根各4克,陈皮、枳壳、甘草各2.5克,桔梗2克,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共为粗末,水煎服)等,若挟寒、挟热、挟湿者,则参照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疼痛论治。
厥逆头痛:又称脑逆头痛。
由寒邪犯脑所致。
症见头痛连齿。
治宜温散寒邪。
方用羌活附子汤(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黄芪、麻黄、羌活、苍术、防风、升麻、甘草、黑附子、白芷、白僵蚕、黄柏)、白附子散(兀•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黄、天南星、乌头、白附子、朱砂、麝香、干姜、全蝎)等。
风寒头痛:由风寒之邪外袭所致。
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
可用桂枝羌活汤(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祛邪立效散(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荆芥、羌活、防风、桂枝、细辛、苏叶、生姜)等。
风热头痛:由风热上扰所致。
症见头胀痛,恶风,发热,或鼻塞流浊涕,或齿痛,或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用清空膏(金•李杲《兰室秘藏》:川芎20克,柴胡26克,黄连、防风、羌活各40克,炙甘草20克,黄芩110克,为末,每服8克。
治风湿热上壅头目、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石膏散(《证治准绳》:川芎、白芷、石膏)、桑菊饮(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桑叶10克,菊花4克,杏仁8克,连翘6克,薄荷3克,桔梗8克,甘草3克,苇根8克,水煎服)等方。
风湿头痛:由风邪外袭、湿浊上蒙所致。
症见疼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
治宜祛风化湿。
可用加减神术散(清•罗应章《经验医库》:苍术、藁本、防风、甘草、白术、陈皮、半夏、川芎、细辛、白芷、茯苓、生姜)、羌活胜湿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炙甘草、藁本、川芎、防风、蔓荆子)等方加减。
湿热头痛:由湿热熏蒸、上蒙清窍所致。
症见头痛而重,心烦身重,肢节疼痛,或面目、四肢浮肿,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
可用清空膏,或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加减。
二、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包括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阳虚头痛、阴虚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肾厥头痛、瘀血头痛、痰湿头痛、痰厥头痛、痰火头痛、伤食头痛、伤酒头痛。
气虚头痛:由脾胃不足,气虚升化无力所致。
症见头痛耳鸣,九窍不利,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脉弱或大而无力,遇劳头痛更甚,治宜健脾益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或四君子汤(宋《和剂局方》: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加黄芪、蔓荆子等。
血虚头痛:由血虚不能上荣所致。
症见眉尖至头角抽痛,善惊惕,脉芤;或头隐隐作痛,头晕目花,面色晄白,心悸等。
治疗以补血为主,可用四物汤(《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味。
阳虚头痛:由阳气不足、清阳不能上升所致。
症见头痛隐隐,眼睛怕光,畏寒肢冷,体倦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脉微细或沉迟,或虚大。
治宜益气扶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宋《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芎术汤(明•董宿原《奇效良方》:川芎、生地、附子、白术、肉桂、甘草、生姜、大枣)、补中益气汤等。
阴虚头痛:由阴虚火动所致。
症见头痛而兼心烦内热,面红升火,失眠,舌红,脉弦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方用滋阴八味丸(即知柏八味丸、知柏地黄丸,清《医宗金鉴》: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玉女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等加减。
如阴虚火不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四物汤、左归饮(《景岳全书》: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炙甘草)、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等。
肝阳头痛:由肝阳上扰所致。
症见头角及颠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
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梔子、黄苓、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珍珠丸(又名珍珠母丸,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
若兼肝阳火盛者,可用龙胆泻肝丸(《兰室秘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当归龙荟丸(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当归、龙胆草、芦荟、梔子、黄连、黄苓、黄柏、大黄、木香、麝香,一方加柴胡、川芎,一方加青黛)等。
肾虚头痛:由肾虚、髓海不足所致。
肾阴虚为主者,症见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
治宜滋补肾阴为主,方用左归丸、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山茱萸、炙甘草、炒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人参、熟地)力口减。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无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
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加减。
肾厥头痛:由于下虚上实,肾气厥逆所致。
症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逆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
治宜温肾纳气,可选用玉真丸(《证治准绳》:硫磺、石膏、半夏、硝石)、来复丹(《和剂局方》:硝石、硫磺、玄精各37克,五灵脂、青皮、橘皮各75克,醋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粥饭送下)、黑锡丹(《和剂局方》:沉香、炮附子、酒炒葫芦巴、阳起石、炒茴香、煨补骨脂、肉豆蔻、川楝子、木香、肉桂、黑锡、硫磺)等方。
瘀血头痛:由头部外伤或因久痛入络、瘀血阻滞脉络所致。
症见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时发时止,经久不愈,或面色晦滞,舌有瘀斑,脉涩等。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云:“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属于瘀血。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常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大枣、鲜姜、麝香,酒、水煎服)、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红花、牛膝、桃仁、枳壳、赤芍、桔梗、川芎、柴胡、甘草)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等。
本证可见于西医所谓血管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
痰湿头痛:由痰湿上蒙所致。
症见头部沉重、疼痛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发作有时,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化痰祛湿。
可用导痰汤(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制南星),或合芎辛汤(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生附子、生乌头、天南星、干姜、炙甘草、川芎、细辛、生姜、茶芽)加减。
痰厥头痛:由痰厥上逆所致。
症见头痛如裂,眩晕,身重,心神不安,语言颠倒,胸闷恶心,烦乱气促,泛吐痰涎或清水,四肢厥冷,脉弦滑。
治宜化痰和中为主。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姜半夏、麦芽、神曲、白术、苍术、人参、黄芪、橘皮、茯苓、泽泻、天麻、干姜、黄柏)、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川芎、细辛、天南星、陈皮、茯苓、半夏、炒枳壳、甘草、生姜)等。
痰火头痛:症见头痛脑鸣,或偏侧头痛,胸脘满闷,呕恶,泛吐痰涎,心烦善怒,面红目赤,口渴便秘,舌苔黄腻,脉洪滑数。
治宜化痰泻火。
方用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伤食头痛:由饮食停滞脾胃所致。
症见头痛,胸脘痞闷,暧腐吞酸,恶食, 或见身热,脉滑实。
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治中汤(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人参、干姜、白术、甘草、陈皮、青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保和丸(《丹溪心法》)等加减。
伤酒头痛:由饮酒过量所致。
症见头痛昏眩,恶心呕吐,口渴,甚则神昏, 脉数。
治宜和胃解酒。
方用葛花解醒汤(《兰室秘藏》:木香2克,人参、猪苓、茯苓、橘皮各6克,白术、干姜、神曲、泽泻各8克,青皮12克,砂仁、白豆蔻、葛花各20克,为末,每服12克,冲服)。
三、六经头痛六经头痛包括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一指伤寒太阳病头痛,症见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脉浮。
无汗用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有汗用桂枝汤(《伤寒论》: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或用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
二指头痛位于在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症见疼痛自前额至颠顶,项强,腰脊痛,用羌活、麻黄等引经药。
阳明头痛:一指伤寒阳明病头痛。
症见头痛,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宜用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白芷,或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等,腹满便秘者,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大黄、炙甘草、芒硝)加减。
二指头痛位于阳明经循行部位,痛在额前,常痛连眼珠、眉棱骨,用白芷、升麻为引经药。
少阳头痛:一指伤寒少阳病头痛,主要症候为寒热往来,脉弦细。
方用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
二指头痛位于少阳经循行部位,痛在两头角或颞部。
用柴胡为引经药。
太阴头痛:由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症见头痛而重,痰多身重,或腹部满痛,脉沉缓。
治宜燥湿化痰。
可用苍术除湿汤(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苍术、厚朴、白术、白茯苓、陈皮、甘草、半夏曲)加味。
少阴头痛:因寒邪侵犯少阴经所致。
症见头痛,足寒,气逆,心痛,烦闷,脉沉细。
治宜温经散寒。
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独活细辛汤(《症因脉治》: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等加减。
厥阴头痛:一指伤寒厥阴病头痛,主症为头项强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等,方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二指头痛位于厥阴经循行部位,痛在头顶,用吴茱萸为引经药。
四、其他类型头痛这类头痛包括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风、脑风、颠顶痛以及头胀等。
真头痛:“真头痛”一名出自《黄帝内经》。
《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说明真头痛的症候为头痛剧烈,满脑尽痛,并伴手足逆冷至四肢关节,属危重病候。
《难经》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可见,真头痛是由风寒入脑所致。
治宜回阳救逆。
急灸百会穴,服黑锡丹及大剂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