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合集下载

中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中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RCEP ICT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亚洲地区的贸易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此次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出口贸易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ICT 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市场规模和贸易量日益扩大,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RCEP 成员国具有广阔的ICT 市场前景,对中国抢占国际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极其重要。

因此,研究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及模型设定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学上的引力原理来描述商品流动、距离和经济差异等综合因素的贸易流量模型。

该模型将引力模型和前沿分析结合,可以使得我们能明确地考虑不同国家的外部因素习性对其商品贸易水平的影响,并且考虑到这些数据中存在的随机误差。

该模型的基本回归方程式如下:ln(Xij) = α + βln(Yi) + γ ln(Yj) + δ ln(Dij) + ε其中,Xij 为中国与其他国家i 之间的ICT 产品出口贸易,Yi 和Yj 分别为中国和国家j 的GDP,Dij 为两国之间的经济距离,ε为误差。

三、数据来源与修正本文使用2000-2018 年间中国与RCEP 成员国间的ICT 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数据库。

为提高模型的精准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修正:将跨境贸易数据中的中转贸易从计算中剔除,并对数据进行对数转化消除线性性偏差。

四、实证分析(一)模型结果首先,我们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来验证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中国与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GDP 对于ICT 产品出口贸易有着显著正向作用(β = 0.33,P < 0.05) ;同样,其他RCEP 成员国GDP 对于ICT 产品出口贸易也有显著正向作用(γ= 0.37,P < 0.05)。

(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

(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

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唐海燕张会清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为主要成员的东亚生产网络,经过多年的生产合作与相互的贸易投资,逐渐发展成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鼎足而立的三大生产网络之一。

然而,随着加快融入东亚生产网络,以及生产和贸易能力的迅速扩张,中国在网络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发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重构。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角度,着重考察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变化,以及崛起的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演进东亚生产网络是指在分割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的条件下,商品生产流程按价值链属性分散在东亚各国,区域内经济体在产品内分工的各个阶段从事专业化生产,并通过产品内贸易所形成的多层次、网络状生产体系。

它是在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产品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模式下的新型区域性生产体系。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之前,东亚地区基本上是单一的产业间分工格局。

日本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发达国家,生产领域集中在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其他国家负责提供工业原料和资源品,并生产一些简单的普通消费品。

此后,由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引入先进技术,东亚分工模式逐渐转向产业内分工,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因素明显增加,分工领域也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到钢铁、船舶、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

东盟国家经过70 年代中后期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后,也开始参与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

进入80 年代,东亚分工又有了新进展,产业内分工继续深化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内分工的生产合作,主要形式包括外包(Out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生产分担(Production Sharing)等。

尽管分工模式发生了改变,但分工基础仍然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东亚产品内分工的典型模式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企业承担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前道工序,并将零部件等中间品出口到东盟国家,由这些地区的企业完成劳动密集的后道工序。

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

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

2018年第1期南洋问题研究No.12018(总第173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73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闫㊀森(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ꎬ福建厦门361005)㊀㊀㊀收稿日期:2017-07-07㊀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当前东盟经济发展的格局与趋势研究 (14JJD810004)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 东南亚地区发展报告 (11JBGP029)㊀㊀㊀作者简介:闫森ꎬ女ꎬ山东枣庄人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㊁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摘㊀要:本文以1952-2016年亚洲15个经济体的数据为样本ꎬ全面衡量该区域在过去64年中人均GDP的收敛性ꎬ并分时期㊁分收入组讨论了区域内贸易对经济收敛过程的促进效应ꎮ实证结果表明ꎬ整个区域内的人均GDP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ꎬ但无法得到整体收敛的结论ꎬ收敛只存在于特定组别和特定的时间区间ꎮ 出口导向型 的发展战略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极大促进了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ꎬ并帮助它们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ꎮ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ꎬ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ꎬ随着世界经济的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ꎬ区域内贸易在各经济体对外贸易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ꎮ区域内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ꎬ且后进经济体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收益ꎬ实现对先进经济体的追赶ꎬ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ꎮ关键词:东亚ꎻ东南亚ꎻ经济收敛ꎻ区域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114.4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 ̄9856(2018)01 ̄0092 ̄13前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ꎬ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就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ꎮ其研究之所以重要ꎬ是因为如果收敛性可以被证明ꎬ那就意味着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之间在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只是暂时的ꎬ并最终会趋向于相同的技术水平㊁需求偏好以及收入水平(Durlaufꎬ1996)ꎮ[1]但因为异质性等原因的存在ꎬ在各种关于经济收敛问题的实证分析中ꎬ无论是面板数据还是截面数据ꎬ较少能够得到收敛的结论ꎮ因此ꎬ研究中尽可能控制除了经济因素之外的异质性ꎬ实际上就为跨国比较提供了可行性保证ꎬ于是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经济体的研究应运而生ꎬOECD国家㊁欧盟区㊁拉丁美洲㊁非洲等先后成为被研究的对象ꎮ而在亚洲地区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样本ꎮ首先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于地域临近ꎬ文化交融ꎬ以及近似的发展模式ꎬ相比其他地区能够最大限度上排除异质性对分析的干扰ꎮ其次ꎬ除了相似性ꎬ该地区又具有更大的多样性ꎮ一方面ꎬ上个世纪下半叶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 东亚奇迹 ꎬ90年代起中国29取得高速发展ꎬ并逐渐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ꎮ另一方面ꎬ马来西亚㊁泰国㊁印尼和菲律宾在取得发展先机后遭遇增长困境ꎬ陷入发展瓶颈ꎬ而越南㊁柬埔寨㊁老挝㊁缅甸等其他东盟落后国家增长乏力ꎬ长期陷于贫困ꎬ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走向发展的道路ꎮ最后ꎬ从 出口导向型 发展战略对区域内各经济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Lucasꎬ1988)[2]ꎬ到东盟及 10+1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ꎬ再到2015年东盟宣布正式建成共同体ꎬ实现货物㊁服务㊁投资㊁技术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ꎬ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合作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一直都扮演重要角色ꎬ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区域内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ꎮ基于理论和现实的综合考虑ꎬ本文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ꎬ考察1952-2016年15个主要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的敛散性和区域内贸易对上述敛散性的影响和作用ꎮ一、文献综述经济收敛的研究源起于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ꎬ1956)ꎬ该模型认为一国经济取决于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等内生变量ꎬ和储蓄率㊁人口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等外生变量ꎮ在外生变量给定情况下ꎬ由于资本边际产出递减ꎬ该经济体会收敛于稳态均衡点ꎬ即绝对收敛ꎮ但现实中由于外生变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ꎬ各经济体会收敛到不同的稳态均衡点ꎬ即条件收敛ꎮ而作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ꎬLucas(1988)则认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间的收入差距不会收敛ꎬ但其增长率存在收敛ꎬ并提出如果资本㊁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ꎬ这种收敛性会增强ꎮ事实上ꎬ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ꎬ国际贸易往来不仅会让参与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ꎬ也会带来技术的追赶ꎬ从而促进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收敛(BenDavidꎬ1996)ꎮ[3]因此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ꎬ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致力于验证世界贸易㊁区域内贸易与经济收敛之间的关系ꎬ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ꎮWilliamson(1993)首先讨论了贸易开放度与经济收敛之间的关系ꎬ认为自由贸易是经济收敛的动力之一ꎮBen-David(1993)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为例ꎬ证明二战以后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是区域内收入收敛的显著原因ꎮWalz(1997)在两国模型中加入技术发展滞后的第三个国家ꎬ利用简化模型进行分析ꎬ主要结论是:一体化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刺激整体经济发展ꎻ且技术滞后的第三国可以在此过程中缩小与其他两国的收入差距ꎮ[4]Henrekonetal(1997)验证贸易和制度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ꎬ认为欧洲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ꎮ基于欧盟数据对贸易㊁FDI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得到相似结论的还包括Baldwin(2000)㊁Dohrn(2001)和Gao(2005)等ꎮKutan和Yigit(2007)使用欧盟的数据分析了欧洲一体化对经济收敛以及生产力增长的影响ꎬ并比较分析了加入欧盟前后欧盟成员国的主要宏观指标ꎬ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ꎬ由此得出欧洲一体化对各个成员国都是有利的ꎬ特别有助于新加入成员赶超欧盟核心成员国的结论ꎮ[5]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ꎬ更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一些相反的结论也逐步出现ꎮBen-David(2003)以全球范围内选出的25个国家为基础ꎬ从其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的角度ꎬ证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存在着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ꎬ而这一趋势在所构造的双边贸易国中更加明显ꎬ尤其是收入较低国家向较高国家出口的增加会加快这种收敛速度ꎮBranko(2003)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ꎬ对1870-1950年欧洲㊁北美和大洋洲2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检验ꎬ结论是战争期间即非全球化时期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显著增加ꎬ因此至少在1950年之前的国际贸易制度与发达国家收入的收敛性有关系ꎮ[6]Ashok和Miyuki(2004)通过对亚洲㊁非洲及拉丁美洲的6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ꎬ贸易自由化的实施使得亚洲和拉丁美洲39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ꎮ[7]DirkWillem(2008)利用近100个发展中国家1970-2004年的数据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ꎬ其结论认为:总体上ꎬ区域一体化对经济收敛的促进效应无法验证ꎬ但针对特定国家的增长检验说明区域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国家间的关键问题ꎬ如铁路㊁公路㊁空运和能源等领域ꎮ[8]针对亚洲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分析FDI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ꎬ虽然研究中各有侧重ꎬ但是对于FDI以及出口对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方面的观察存在较为一致的结论ꎮGrier㊁Tul ̄lock(1989)和Helliwell(1992)的截面数据分析证明亚洲经济体间不存在经济收敛性ꎮ[9]Fukuda和Toya(1995)在针对日本和亚洲新兴经济体(NIES)的研究中认为它们之间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ꎬ但如果以出口占GDP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ꎬ则这种条件收敛是存在的ꎮ[10]Kim(2001)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了亚洲17个经济体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在1960-1992年间的收敛性ꎬ证明了各经济体人均收入收敛于组均值和经济增长率不同步于平衡增长路径ꎬ条件收敛存在ꎮ[11]Chowdhury(2011)用随机单位根检验ꎬ分别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为参照国ꎬ对亚太地区10个经济体进行了检验ꎬ认为虽然总体收敛性不存在ꎬ但发展较快的经济体之间存在俱乐部收敛ꎬ并提出样本国之间缺乏经济和金融一体化是导致发散的主要原因ꎮ[12]Hsiao(2006)使用1986-2004年东亚和东南亚8个经济体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检验了GDP㊁出口与FDI之间的因果关系ꎮ其研究发现ꎬ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分析ꎬ不同的国家GDP㊁出口以及FDI之间有不同的因果关系ꎬ无法得到一般性的结论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ꎬ如果使用面板数据(对总体而不是对个体进行分别分析)进行分析的结论是ꎬGDP与出口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ꎻFDI与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FDI上升会导致经济增长ꎻ反之不成立)ꎮ[13]除了上述研究ꎬ国内学者也对东亚㊁东南亚的经济收敛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ꎮ刘金全等(2009)利用面板单位根和TAR模型对亚洲8个典型经济体的经济收敛性进行了分组检验ꎬ认为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收敛ꎬ欠发达经济体之间则表现为发散ꎬ且中国与欠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路径正在逐渐拉大ꎬ并快速向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水平收敛ꎮ[14]范爱军等(2010)对 10+3 经济合作中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ꎬ认为2000年之前东盟国家经济收敛现象不明显ꎬ但之后以每年0.21%的速度收敛ꎬ且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收敛速度高于东盟内部的收敛速度ꎬ并提出高开放度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收敛ꎮ[15]杨帆㊁滕建州(2013)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检验的方法对1978-2011年东亚10个经济体之间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ꎬ实证结果发现在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收敛与贸易自由化互为因果关系ꎬ但是在不发达经济体之间贸易强度的提高虽在长期内可以推动经济收敛ꎬ可是经济收敛却不是贸易强度提高的原因ꎮ[16]综上所述ꎬ虽然出口会带动经济增长ꎬ但是经济增长是不是一定会导向经济收敛ꎬ即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逐渐减小ꎬ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却并没有统一的结论ꎮ此外ꎬ在过去的半个世纪ꎬ东亚㊁东南亚各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ꎬ区域内经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ꎬ那么这些因素与经济收敛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ꎬ该区域内各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怎样的趋势ꎬ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合作的加强又在各个时期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是此前的研究没有回答的问题ꎬ也是本文探索的方向ꎮ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经济收敛性的总体检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ꎬ亚洲经济体经历了高涨与繁荣ꎬ也遭遇了发展困境和金融危机的冲击ꎮ那么ꎬ各经济体之间发展是否平衡?经济收敛路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区域内或子区域内经济敛散性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本部分所关注的问题ꎮ在样本和观测期的选择上ꎬ本文主要考虑到 49以下因素:首先,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其次,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的紧密性;再次,各经济体发展历程的完整性;最后,研究数据的可得性。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贸易规模: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中的时空限制,使得国际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全球供应商和买家,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样就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

2. 提高贸易效率:网络经济提供了更高效的交易平台和支付系统,缩短了交易的时间成本和交易的成本。

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方便和快捷。

网络支付和结算系统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3. 促进跨境投资:网络经济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透明度和风险评估功能,使得投资者更容易获取和评估国际投资机会。

网络平台也为跨境投资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机制,增加了跨境投资的机会和效益。

4. 改变贸易方式: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引入了新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的兴起促使了新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如Uber和Airbnb等平台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和酒店业的格局。

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网络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1.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网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运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强跨国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网络经济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大技术转让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发展中国家参与网络经济的能力。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者的权益,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4. 促进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数字鸿沟加剧和就业问题。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立体延伸 ,以技术为纽带 ,打破 了传统生产市场和消
费市场 的分割 ,已成为信息时代东亚区域 内贸易的标 从 全新 的视角探 讨 东亚生 产 网络 、产 品 内分工 和 中 国 志特点 ,也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主要 推动力量 。I C T产
品是 指信 息 、通信 及技 术产 品。成 熟 的 I C T产 品从 研 发到 生产 必然 经历 以下 步骤 :基 础科 学研 究 、I C T核 心技术 形 成 、 中间生产 技术 完 善 、生 产 技术 扩 散转 移
深入到产品 内贸易 。东亚经济飞速发展 ,区域 内贸易 繁荣 ,尤其是 以 电子信 息产品 ( I C T )为代 表的 中间产 品贸
易显著增长 ,促进东亚 区域 内贸易 日趋 紧密 ,并逐步形成 东亚生产网络 。在 新的分工格局下 ,中国的分工 地位随 之受到影响 。以 I C T产品为研究对象 ,从促进东亚 区域经济一体化 、改善我 国分工地位 以及发展 I C T产 品的战略 选 择人手 ,提出如何构建东亚生产 网络新格局 ,从而 实现 中国 I C T产业 的可持续 发展 。
东亚 区域 经济 依存 度加 深 ,并 日益 趋 向一 体 化 的重 要 表现 便是 区域 内贸易 的迅猛 发 展 。 中间产 品贸 易是 引
起 区域 内贸易 扩展 的重要 原 因 ,最 终 产 品贸 易 的增 长
基础科技研究崛起 ,重点发展 中间技术 ;其他东亚国
际依赖 日本 技术 扩 散 。从 贸易 角度 看 ,东 亚 经 济体 中
2 0 1 5 年l 0 月第 5 期

晨 :东亚 区域生产 网络下中国 I I C T产品内贸易策略
周 晨
( 福 州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5 0 1 0 8)

信息通信技术(ICT) 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分析

信息通信技术(ICT) 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分析

113I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引言: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属于概括性很强的一个专有名词,代表了近现代所有与信息传输相关的设备以及现在信息设备上的软件。

在过去,我国用驿站和马匹为主要方式来传递信息并持续了上千年,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电报电话才得以改变,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更是彻底改变了信息技术的传递方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信息”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名片,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反应速度,当人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通过报纸书刊等纸质材料获取资料时,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以各种形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当人们还习惯拿着篮子去市场用钱包中的货币付款时,网络已经具备了购买商品和支付货币的功能,让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买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心仪的商品。

当人们的学识还停留在,认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正在代替工业成为国家占比最高的主要产业时,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其发展势头更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可以追赶,并会在未来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也明显的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但是,尽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反应速度,但其发展的源动力依然是市场的需求,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传统的通信方式不能再满足人们需求,并且,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经济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除了影响国内的经济结构、经济形势和经济要素的分配,也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

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兴起相对较晚,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缺乏发展的条件。

但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超过了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的产品也从初级的第一产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产品,并会在未来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经济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网络经济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了贸易便利性:网络经济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跨国贸易活动,使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2. 降低了贸易成本:网络经济使得信息传递、销售、支付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大降低了贸易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国际贸易。

3. 拓展了贸易市场:网络经济使得买家和卖家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交流和联系,可以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使得贸易市场得到更大的拓展。

4. 创造了新的贸易模式:网络经济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多种新型贸易模式,为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网络经济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1. 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中,数据的流动和交易频繁而广泛,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黑客、数据泄露等问题给跨国贸易带来了许多隐患。

2. 跨境监管问题:在网络经济下,一些涉及版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较为复杂,跨境监管困难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不公平竞争问题:一些国家的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价格倾销、侵犯知识产权,损害了其他国家企业的利益,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不公平竞争。

4. 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经济中,信息可以被不正当手段加以掌控和操纵,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贸易的公平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1. 加强国际协作,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建立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和防范网络犯罪,确保贸易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周晨【摘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剧变,已突破产业间贸易,逐渐转向产业内贸易,进而深入到产品内贸易.东亚经济飞速发展,区域内贸易繁荣,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品(ICT)为代表的中间产品贸易显著增长,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日趋紧密,并逐步形成东亚生产网络.在新的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分工地位随之受到影响.以ICT 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我国分工地位以及发展ICT产品的战略选择人手,提出如何构建东亚生产网络新格局,从而实现中国IC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生产网络;产品内贸易;ICT产品【作者】周晨【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0东亚生产网络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产品内贸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生产网络内的ICT产业异军突起,ICT产品内贸易量增大,加快了东亚生产网络立体延伸,以技术为纽带,打破了传统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分割,已成为信息时代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标志特点,也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主要推动力量。

ICT产品是指信息、通信及技术产品。

成熟的ICT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必然经历以下步骤:基础科学研究、ICT核心技术形成、中间生产技术完善、生产技术扩散转移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目前,在东亚生产网络内,ICT产品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基于技术差异形成分工,各经济体ICT产品内贸易的梯度特征和方向特征十分明显。

从技术角度看,日本基础研究缺失;中国基础科技研究崛起,重点发展中间技术;其他东亚国际依赖日本技术扩散。

从贸易角度看,东亚经济体中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我国逆差尤为明显,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新加坡是ICT产业主要贸易顺差国。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分工地位受到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 内贸 易影 响 因素 为规 模 经 济 、 要 素 差异 、 地理距 离、 资 本技 术 差 异 、 外 商投 资 差 额 、 国 家 平 均 关税 水 平 等 , 并 从 技 术 效 应、 就 业 效应 、 产 业 转 移 效应 、 要素流动效 应等方面对 中国 I C T 产 品 内贸 易的 影 响 效 应 进 行 分 析 。 关键词 : 生 产 网络 ; 产 品 内贸 易 ; 效 应 中图分类号 : F 7 4 6 . 2 / . 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8 0 7 ( 2 0 1 5 ) 0 7 —0 0 4 1 —0 5
2 O世 纪 8 0年 代 后 半 期 , 国际 分 工 进 一 步 深 化 , 东亚 地 区协作 日渐 紧密 , 专 业化 水 平 日趋 明晰 。较发
“ 雁身 ” , 随着“ 雁 身” 国家经 济 腾 飞 和 转 型 , 其 既要 承 接 日本产 业转 移 , 又要转 移低 附加 值产 业 至 出 口加工 型发 展 中 国家 , 如 中国, 由此 构 成 了“ 雁尾” 。 日本 产
资 。
网络 的分工 与合 作 有 如 下 一 些 经 典 例 子 : 由通 用 汽 车研 发 制造 的庞 蒂 亚 克 莱曼 斯轿 车 , 在韩 国组 装 , 在 美 国销 售 。 日本 生 产 发 动 机 、 电子 器 件 等 核 心 零 部
件, 小 型零部 件 由台湾 和马来 西亚 生 产 。韩 国则从 东 亚各 国进 口零部 件 , 在 本 国采 用 国产 钢 板 进 行 组装 ,
1 . 1 “ 雁 行模 式 ” 受 到 挑 战

直 以来 , 多 数学 者认 为东 亚地 区的分工 模 式遵
兴工业 化 国家 和发 展 中国家 经济 的崛起 , 日本 国内经
济逐 渐不 景气 , 各 国产 业 梯 度 的差 距 正在 缩 小 , 可 以
循“ 雁 行模 式 ” , 这 一理 论 由 日本 经济 学 家赤松 要 首先 提 出, 由小 岛清将 其应 用于 东亚 区域 内的产业 转 移现 象 。资本 雄厚 、 技 术先 进 的 日本 担 当“ 领头雁” , 重 点
达 的地 区逐渐 将 劳 动密 集 型 产 业 转 移 到 劳 动力 成 本 低廉 的 发展 中 国家和 地 区 , 而 发展 中 国家也 借 助产业
转移 带来 的技 术 扩散 优势 , 逐 渐实 现技 术升 级 和产业 发展 , 由此形 成 了东 亚 区域生 产 网络 。关 于东 亚生产
业 的逐 次迁移 拉 动 了其 他 东亚 国家 的产业 结构 升级 , “ 雁 行模 式” 正是 依 赖 于 日本 对 东 亚经 济 体 的直 接投
第 1 5卷 第 7期
201 5. NO. 7
7月
Sc i e nc e Te c hn ol o g y a nd I ndu s t r y
J u 1 . , 2 0 1 5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中国I C T 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结 构单 一 , 增加 了经 济增 长 的对外 依 附性 , 形 成“ 雁行 模式” 的不 可持 续 性 。其 次 , “ 雁行模式” 理论 的最 终 结 果是 东 亚各 国产业 梯 度和 产业转 移 , 而 随着东 亚新
发 制造 , 韩 国负 责 资本 密 集 型 的车 身 组 装 , 台湾 和 马
来 西亚 承 担劳 动密 集 型的小 型零 件 制造 。可 见 , 国际 产 品 内贸 易现 象 引发 了东 亚 贸 易结 构 的变 化 和 国家
间分工 模 式 的变化 , 这 种价 值链 的分 割使 得分 工深 入
到产 品 的生产 工序 。
1 东 亚 生 产 模 式 转 变 与 生 产 网络 形 成
不 可否 认 , 在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前 , 在 特 定 的历 史条 件 下 , “ 雁 行 模式 ” 的确 为东 亚各 国发挥 比较优 势
参 与 国际分 工奠 定 了基础 。然 而 , 随着经 济全 球化 的 深 入发 展 , 技 术 和资 本 的 不 断 壮大 , 东亚 各 国 的分 工 地 位发 生 了历史 性 的变更 , 无论 是 东亚地 区在 世界 经
最后 出 口到美 国 。韩 国 、 日本 、 马来 西 亚 专 注 于 该 汽
车 生产 的不 同环 节 , 日本 主要 负 责核 心技 术部 件 的研
济 中的地位 , 或 者是 东 亚 区 域 内各 国 的分 工 地 位 , 已
不 是传 统“ 雁 行 模 式” 所 能 简 单 描述 的 。首 先 , “ 领 头 雁” 日本对 东亚 地 区的投 资在 过去 2 o年 里显 著上 升 , 但 日本 的对 外直 接 投 资 以 贸 易 主导 为 特 征 , 因此 , 东 亚各 国在 引进 日资 的过程 中 , 不仅 未能 享受 技术 溢 出 效应 , 反而 导致 东亚 各 国 的产 业 结 构不 合 理 , 且 出口
预见 , “ 雁 行模 式 ” 并 不 能 长期 存 在 。第 三 , 中国作 为
东亚 经济 的崛起 力 量 , 正在颠覆“ 雁尾” 的 角色 , 努 力
扶 植 资本 和技 术 密集 、 高 附加值 的产 业 。在产 业 结构 升级 的过 程 中 , 其 将 比较优 势 开始衰 落且 低 附加值 的
邵 宇
( 福 建 商 业 高 等 专 科 学校 ,福 州 3 5 0 0 1 2 )
摘要: 东亚 I C T 产 业 生产 网络 的 构 建 与 产 品 内 贸 易对 中 国产 生深 远 影 响 。从 “ 雁行模 式” 奠 定 良好 基 础 、 客 观 因素 的 促 进、 政 策 层 面 的转 变 、 电子 信 息产 品 的发 展 、 跨 国公 司 的推 动 五 个 方 面 阐述 东 亚 生 产 网 络 形 成 的 原 因 , 分析 东亚 I C T 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