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庙艺术论文
辉煌的神庙艺术:古印度之印度教雕塑

辉煌的神庙艺术:古印度之印度教雕塑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11期印度教( Hinduism)是印度本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宗教,前身为婆罗门教,约公元前9世纪形成,尊崇吠陀经典,奉行种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罗门(祭司享有至上特权,崇尚“梵”(宇宙精神)“我”(个体灵魂)同一。
后来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义和各种民间信仰,成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
印度教神庙群遍布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伟,北印度的奥里萨和卡朱拉霍是印度教神庙的两大中心。
德干地区从整面峭壁中开凿出来的埃洛拉石窟凯拉萨神庙,被誉为世界建筑雕刻史上的奇迹。
印度教神像也比佛教造像更加奇特怪诞,变幻多姿。
南印度朱罗时代的铜像《舞王湿婆》被罗丹誉为“艺术中有节奏的运动的最完美的表现”,标志着印度教青铜造像的顶峰。
印度教崇尚宇宙精神,印度教艺术遵循本土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对印度教教义进行图解。
印度教艺术以神庙为中心。
神庙体量大而富于变化,是宇宙生命的象征。
附着于神庙的雕塑,以印度教诸神雕像为主。
古代的艺术家们用繁冗的装饰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动态感等艺术手段表现诸神,超凡怪诞的形象取代了佛教艺术中平易近人的普通人造型,给印度教艺术蒙上了一层超现实的神秘主义面纱。
借着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以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展,本刊为读者呈现这批展现印度教神秘雕塑艺术的珍品。
1舞王湿婆像铜合金,高67.8cm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公元9世纪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布拉德利女士捐赠与毗湿奴一样,湿婆亦为印度教主神之一。
湿婆的崇拜者将他视为创造、控制和最终毁灭宇宙的无上之主。
不同于毗湿奴的化身降凡,湿婆呈现各种法相,其相永恒常在,尤以舞王相最广为人知。
朱罗王朝时期(公元9-13世纪),舞王湿婆在南印度极为盛行。
这尊雕像展现湿婆跳“极乐之舞”之态,类似的塑像几乎遍布印度南方神庙。
印度寺庙建筑的神秘与庄严

印度寺庙建筑的神秘与庄严印度,这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国度,拥有着众多令人着迷的寺庙建筑。
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的场所,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展现出印度人民对于信仰和灵性的追求。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印度寺庙建筑的神秘与庄严。
一、寺庙建筑中的宗教象征印度寺庙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浓重的宗教象征。
无论是寺庙的外立面还是内部装饰,都充满了丰富的宗教符号和图案。
比如,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梵天的标志“奥姆(Om)”经常被用作寺庙的装饰元素,展示着寺庙与神圣的联系。
此外,各种动物、神像、花纹等也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寺庙的建筑中,寓意着宗教信仰中的各种元素。
二、寺庙建筑的建筑风格印度寺庙建筑的风格各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其中,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是印度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以高耸的尖塔和细致的雕刻为特点,给人一种庄严而宏伟的感觉。
而印度佛教寺庙的建筑则更注重于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宁静和谐的氛围。
三、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印度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充满了哲学的智慧。
正殿通常被称为“加尔巴格里亚”(Garbhagriha),被视为神圣的住所,只对祭司和信徒开放。
殿内通常有神像或雕塑,供信徒敬奉。
在寺庙中,还有各种香火殿、礼拜厅和修行场所,为信众提供不同的场所和功能。
四、寺庙建筑中的艺术表达印度寺庙建筑是印度艺术的杰作之一,充满了绚丽多彩的艺术表达。
寺庙的外墙常常被绘制着精致的壁画,展现着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而寺庙内部,雕塑和雕刻更是达到了极致,精细入微的细节向人们展示着艺术家们的卓越工艺和印度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
五、寺庙建筑的文化意义印度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是印度人民心灵的寄托,也是他们与神明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印度人民通过寺庙,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观念。
总结:印度寺庙建筑的神秘与庄严令人钦佩。
它们不仅仅是宗教的场所,还是艺术和文化的代表。
印度寺庙及其文化艺术(二)

摘要: 三、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原名叫卡林迦,早在公元前300年,它就是大帝国的中心所在 地。在这里,历史上好几个帝王都兴建了大城市,修建了壮观的寺庙,其中有些幸存至今。这些足可 证明奥里萨非凡的建筑成就。尽管奥里萨拥有的寺庙式样繁多,但就它们的建筑风格而言,基本上 是大同小异。这些寺庙很紧凑,十分相似,都是按照印度——雅利安式一流的传统方法建造的。早 在八世纪,奥里萨就掀起了一股修建寺庙的热潮,这股热潮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达到了高峰,并且一 直延续到了十三世纪。虽然在这一时期建筑当中,绝大多数幸存下来的大寺庙都在布巴内斯瓦尔· 普里和科纳拉克,但就是在相距甚远的地方,如远至南部甘贾姆的整个海岸线
窥看印度:卡朱拉侯神庙的欢愉

窥看印度:卡朱拉侯神庙的欢愉本文选自妹尾河童于1978年和1983年两次印度之行的素描随笔。
在两次历时三个月的旅行中,河童从北到南,从内陆到海滨,穿行于这个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度之间,河童凭着一贯的亦文亦画风格,加上穷根究底毫无节制的好奇心,细腻生动地勾勒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的大致风貌,其文其画不仅有古老印度的过去,也或隐或显地预示了它的今天,甚或未来。
文 | [日]妹尾河童有人只是听到我说去过卡朱拉侯,就笑得很诡异。
原本打算对这位笑得诡异的仁兄发表我对卡朱拉侯的感觉,但想想这似乎得花费一番唇舌,实在麻烦,于是作罢。
日本曾经有位知名学者写了一本印度游记,我读到里面有这么一段: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年出现在眼前,以竹竿指出猥鄙的地方给我看,想要借此索取小费,结果被我赶走。
我对春宫画或这类雕刻实感厌恶。
卡朱拉侯的神庙以此闻名;听说日本旅客之间流行以望远镜头拍摄这些雕像。
日本相机的精密度堪称举世闻名,在这方面倒发挥得淋漓尽致。
向来性情乖僻的我,读到这种自命清高又隐含讥讽语调的文章,更挑起想要前往卡朱拉侯的欲望。
而且不用说,是带着望远镜头。
所以,这次的行程当然包含卡朱拉侯。
卡朱拉侯位于瓦拉那西和以泰姬玛哈陵闻名的阿格拉中间,所以容易被纳入观光路线中。
虽然有火车可以抵达,但我是搭乘一天一班的国内班机前往卡朱拉侯的。
当飞机的机首朝下要降落时,透过机舱窗子望出去,在广阔的原野上,只见像小石子一般四散着的神庙和村落。
完全想象不到这里在九到十三世纪之间曾经出现过繁盛一时的王国。
即使身处风光悠然恬静的卡朱拉侯,我还是老样子,一刻也停不下来。
到了饭店,行李一放,不管全身汗湿淋淋,连澡都不冲就飞奔出去。
这里的神庙分散在东、西、南三个方位,西群多集中在饭店旁的遗迹公园内。
“我来了!我终于来了!”我兴奋地喊。
那些高耸入云的高塔被称为中央大塔(shikara)。
神庙整体以及外墙上密密麻麻的雕刻群像极为壮丽,其造型之美丝毫不因观者的好色视线而有所动摇。
印度古代建筑艺术

印度古代建筑艺术象征意义胜过美学意义和空间要求。
印度河文明留下了上百座城市和村庄遗址,包括哈拉帕、卡里班干、摩亨佐达罗等。
城市具有相同的规划格局,大致一样的街区,各城市建造房屋使用的烧制砖也采用同样尺寸,是按模数加工的。
这些城市都没有城墙、护城河等军事防御工事,表明战争较少。
也没有少数人奢华生活的证据。
但是有大型仓库、寺庙和宫殿,还有水渠、排水系统和浴室等。
印度现存最早的佛教建筑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建造的。
800多年后,即6世纪后,印度很少有新建的佛教建筑了。
佛教建筑遍布整个印度。
12世纪后,在穆斯林统治的北方,许多佛教建筑被毁坏了。
桑吉的窣堵坡位于印度中部桑吉的佛教建筑群是印度现存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其中的1号窣堵坡是印度佛教建筑的象征。
窣堵坡是埋葬佛陀遗骨(舍利)的陵墓,没有内部空间,是实体构筑物,多为砖石砌筑。
1号桑吉窣堵坡是半球形体,直径37m,高16m。
选用球形体主要出于象征性考虑,象征宇宙、象征水滴,也象征菩提树。
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得真谛的。
达麦克窣堵坡达麦克窣堵坡位于佛教圣地鹿野苑,即萨尔纳特,释迦牟尼开始传教的地方,中国佛教高僧唐玄奘曾经到过那里。
达麦克窣堵坡建于5世纪,比桑吉窣堵坡晚了600多年。
达麦克窣堵坡是不同直径圆柱体和圆弧顶组合成的塔,高44m,底部直径28m,比半球形体窣堵坡占地小而更具召唤力。
是半球形体窣堵坡向各种细高佛塔的过渡形式。
桑吉17号寺庙桑吉17号寺庙与实心佛塔不一样,有内部空间,是用于祭拜的支提,佛教的祭祀礼拜空间被称作“支提”,佛教徒居住的地方被称作“毗诃罗”。
桑吉17号寺庙建于5世纪,有些像希腊神庙,石柱石梁,只是柱式不一样。
有建筑史学者认为此寺庙借鉴了希腊建筑。
佛教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有组织地进行集体祷告或祭拜,而是信徒自我修行和念经,至少早期是如此。
所以佛教建筑对礼拜场所的空间大小不是很在意,桑吉17号寺庙证明了这一点。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犍陀罗(Kandariya Mahadeva Temple)位于印度中部的马德亚·普拉德,是印度教教派中的一座寺庙。
作为印度教三大神庙之一,犍陀罗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本文将从建筑、雕塑、壁画等方面,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犍陀罗的建筑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该寺庙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印度古代艺术的丰富多彩和非凡的创造力。
寺庙整体设计呈现出了精致的对称结构和细腻的装饰,融合了雕刻、壁画和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
犍陀罗的主体建筑高达30米,整体结构凌驾于雄伟的支柱之上,庄严而雄浑。
寺庙内部的圣殿建筑也堪称世界上最宏伟的印度寺庙之一,其高耸的结构和复杂的装饰令人赞叹不已。
这种建筑设计上的宏伟和精湛不仅展现了印度古代建筑的工艺水平,也体现出了印度古代对于宗教信仰的崇高。
犍陀罗的雕塑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寺庙内的雕塑布满了寺庙的各个角落,其内容多以神话传说和印度教神话为题材,充满了宗教和神秘的氛围。
这些雕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印度古代的建筑工艺和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
最为著名的是犍陀罗寺庙的屋顶上的装饰,这些装饰是由千万块雕刻装饰石组成的,每一块石头都雕刻着简单而又华丽的花纹和图案,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神话色彩的壮丽画卷,展现了印度古代雕刻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
寺庙内的壁画也是寺庙的艺术特征之一。
寺庙的壁画主要用于描绘宗教神话和故事,以供信徒们虔诚崇拜。
这些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绘画风格独特。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构图布局精美,用色大胆明快,具有浓厚的印度古代艺术风格。
在现今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寺庙壁画虽然风格古朴,但是仍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犍陀罗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塑艺术和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于世。
这座寺庙是印度古代艺术的杰作,展现了印度古代建筑风格和宗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随着印度和世界各地游客的增加,犍陀罗寺庙的艺术特征也将继续为人们所称道和传扬。
走进印度南部领略神秘的宗教与自然之美

走进印度南部领略神秘的宗教与自然之美印度,这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令人着迷的地方,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自然风光。
而当人们提到印度,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部的金三角,比如著名的泰姬陵和金色寺庙。
不过,印度南部也有着独特的宗教风情和自然景观,而这些地方对于那些追寻宗教和探索自然之美的旅行者来说,简直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走进印度南部,领略神秘的宗教与自然之美。
一、寺庙之旅来到印度南部,无论是哪个州,寺庙几乎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南印度的寺庙建筑往往以精美的雕塑和绚丽的颜色而闻名。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布里哈迪什瓦拉寺庙。
这座寺庙是印度最古老和最大的寺庙之一,也是印度婚礼和朝圣的重要场所。
在寺庙里,您可以领略到印度教仪式的独特风采,观赏到壮观的神像和绘画。
在克拉拉酒店火车站附近,有一座以灵魂洗涤而著称的圣地,即帕迪曼阿巴拉那尔寺庙。
这座寺庙可能不像布里哈迪什瓦拉寺庙那样壮丽,但它以其独特的石刻而闻名。
寺庙周围有许多小饭馆和手工艺品店,让您可以在探索宗教宝藏的同时,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二、自然探险除了宗教胜地,印度南部还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
那曲山脉是印度南部最壮观的景观之一,以其起伏的山峰和青翠的植被而闻名。
在那曲山脉游览的过程中,您将被自然的恢弘和无尽的美丽所震撼。
参观过山顶上的圣地和湖泊后,可以步行或骑行探索周边的小径和瀑布,同时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卡拉奇的海滩是另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自然之美。
这片印度洋岸边的无尽沙滩以其悠闲的氛围和蜿蜒的海岸线而闻名。
步行在沙滩上,感受海风拂面,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心灵得以平静。
此外,岸上的咖啡馆和小吃摊也提供着令人垂涎的海鲜美食,让您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享受美食盛宴。
三、独特文化体验南印度不仅有丰富的宗教景点和自然景观,还有其独特的文化。
当您来到喀拉拉邦时,务必要尝试一次瑜伽体验。
喀拉拉邦是印度瑜伽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瑜伽中心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课程,让您在湿润的空气和宜人的环境中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衡。
繁盛的艺术见证

繁盛的艺术见证公元7~8世纪,正是印度的拉贾斯坦统治时期,帕拉瓦王国的重要港口就在默哈巴利普拉姆城。
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小镇渐而成为南印度的艺术中心,海岸边的神庙是小镇曾经繁盛的见证。
刹那芳华――古迹群因为是夜晚进入小镇,第二天一早醒来从二楼的阳台向外张望,居然就是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波涛,还有小镇最著名的神庙。
在小镇最大也最具历史的Mamalla Bhayan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小画,画面里的神庙紧临着大海,众多渔船停靠在周围。
公元8世纪初建筑的海岸神庙,之所以被命名为神庙就是因为它位于海边。
作为一座湿婆教神庙,它的设计是已知最早的南方石造神庙的范例。
为了保护起见,现在神庙已被巨石与大海隔开,并且建起了铁丝围栏。
小镇紧临大海,周围是河流湿地和开扩的土地。
然而神奇的是,就在海岸不远处,却有连片的巨石,令人怀疑它们仿佛从天而降,之后被人视若神灵加以精雕细凿,成为了现在所见的另一处古迹群。
早期的神庙建筑是仿造西部地区的石窟,凿在山崖上,后来发展到用石块砌成独立的庙宇。
据说现存的巨石原是他们整部作品构想的一幅巨大的环境作品,只是因为庞大而使得它依然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细节的雕刻精美无比,而那些只开凿出轮廓的部分,好像雕刻者不过是刚刚走开,很快还会回来接着完成。
小镇上最常被印度艺术史常常提及的是一幅刻在摩崖上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型浮雕,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
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百多幅,建筑物上数以千计的雕刻表现出信徒们对湿婆神的崇拜,如此珍贵的艺术作品换作其他国家,就算是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会被重点保护,起码得围起来收个门票。
可是,印度人实在是太热情了,他们免费并且供你极近距离地观赏,不仅如此,全部的巨石群雕虽然是建成了公园性质,但也依然是免费的。
小镇中心的山顶上,有一尊巨大的花岗石像,是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
据说,每隔12年,耆那教徒都会在此举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顶仪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郁金粉,甘蔗汁、朱砂及花瓣等给这尊神像清洗打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的神庙艺术
【摘要】印度的神庙建筑有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底蕴,它的繁富精致是其他建筑所难以匹敌的,是人类建筑艺术上的一大奇观。
影响了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
【关键词】印度;神庙;希卡罗式;维摩那式;瞿布罗式
印度古建筑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种东西,即神庙建筑。
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却一无所知,因为印度斯坦的确是个“谜”一样的地区。
印度古建筑主要是神庙建筑,因而随着佛教和印度教的向外传播,其神庙建筑自然也就带到了那些地区。
佛教向东亚的传播,是通过西域而首先传入中国,然后再由中国传向了朝鲜、日本以及越南。
虽然在佛教传入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窣堵坡和岩凿建筑,但是岩凿建筑在这些地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窣堵坡则被改造成了中国式的塔,并与印度的窣堵坡有了迥然的不同。
因此,真正在建筑上受到印度古建筑影响的主要是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和国家。
由于印度有多种宗教,而且建筑又深受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因而便形成了宗教建筑的各种样式。
其中主要的有这样几种:
一、希卡罗式
所谓“希卡罗”(梵文sikhara)原义为山峰,引申义则是指印度教神庙的高塔,象征宇宙之山。
通常南方神庙的希卡罗式建筑呈角锥形,北方神庙的希卡罗式建筑则呈曲拱形。
北方的希卡罗式曲
线屋顶可能源于远古时代的竹制建筑,即那些用以遮蔽吠陀祭坛的芦苇顶。
这些曲线的屋顶结构可能与砖的使用有关。
由于采用了砖的叠砌方式,屋顶在水平和纵向上都形成线脚;而无论这些屋顶是圆形的阿玛拉卡式,还是多边形样式,都是为了钝化从矩形的基部向圆形的顶部过渡。
从立方体基座上升起的屋顶,由一层层被纵向的凹凸带饰贯穿的水平面叠置而成。
从平面上看,这些线脚呈一种近似十字形的、多瓣叶状的母题。
它可能受到波斯波利斯式柱头的影响,但做了不少的变化。
整个希卡罗式风格,给人以十分坚实而独立的实体感,并对周围空间产生出强烈的发散力。
这些神庙从风格上看,与其说是建筑,毋宁说更像雕塑。
精雕细琢的巨大尖顶高耸入云,表达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想象力。
在克久拉霍地区,大多数这种多尖顶式的美丽神庙上,如坎达里亚·摩轲提婆神庙、维斯瓦纳塔神庙都有许多以性爱为主题的雕刻。
二、维摩那式
具有角锥形或棱柱形屋顶的神庙,一般称为“维摩那式”。
这种形式可以在公元6世纪的南部地区的神庙建筑中找到它的原始雏形。
现存的最早实例,在马摩拉菩拉姆的法王小神庙。
但是,这一类型的真正形成期,大约在公元8世纪。
例如,埃罗拉的凯拉萨纳特神庙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而以构筑形式出现的则是位于甘吉布勒姆的神庙。
尽管这种神庙形式的变化很大,但基本上都是由一个方形平面的中心结构形成,顶部则升起一个由层层台阶构成的四维
体式屋顶,屋顶上还有许多规则地排列的“缩小比例”的建筑样式的复制品复。
这种建筑样式的杰出代表是坦焦尔的规模宏大的神庙。
它的屋顶有13层台阶,屋顶的四锥体形状十分完整,作为装饰屋顶的马蹄形假窗也更多。
坦焦尔著名的罗阇罗阇斯瓦拉神庙,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建筑,它高达55米,顶部还有一块重达50吨的巨大独石。
不过,由于建筑师们过于追求其规模的巨大,而使维摩那式建筑逐渐走向了笨重。
所以,尽管这一类型的的建筑几乎遍及这个印度斯坦,却变得越来越缺乏生气,以至于后来竟然出现了一种将希卡罗式与维摩那式相结合的混合形式。
三、瞿布罗式
构成神庙院墙一部分的四锥体式屋顶,被称为“瞿布罗”,意为塔门,大约形成于公元13~14世纪。
最初的瞿布罗非常简单,类似古代的城门形式。
但在中古时代,由于其巨大的高度和体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宏伟的纪念性建筑。
从外观看,它们由叠砌的平面向上逐渐缩小而形成清晰的锥体形式。
作为印度南部最具独创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它们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景观。
此外,由霍依萨拉统治者所建造的、位于赫莱比德和贝卢尔的星形神庙,其平面布局更显示了印度南部地区建筑师们的非凡创造力。
这座神庙中的那些带有当地风格的建筑装饰,表现出对光影效果的精心设计——他们既考虑到了南方强烈的阳光,也照顾到了雨季时的阴霾天气。
由于瞿布罗式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它们给人以一种过于纤弱的感觉——类似于那种上覆伞盖的最简单的塔顶形
式。
在印度人富于创造力的思想中,从来就不存在任何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作品、艺术家和观赏者,通过将可见部分与伴随着创造过程而来的不可见的思想共鸣,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建筑形式自身内在逻辑性和几何形式的热爱,是所有雕刻创造的主题,它们使建筑大为增色,而一旦失去这些因素,建筑也就丧失了它完整的价值。
此外,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严格的精确性和系统化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建筑自身的“生命气息”。
只有当建筑自身生命气息的节奏和律动与创造者的生命运动产生共鸣时,建筑才有了生命,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从总体上说,印度的古建筑固然没有古埃及建筑那种恢弘的气势和憾人心魄的力量,但它的繁富精致却是其他建筑所难以匹敌的。
因此,它不但是印度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人类建筑艺术上的一大奇观。
参考文献:
[1]日月洲.佛国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2]于彤.不可思议的印度.[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