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化

合集下载

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有哪些作为文化底蕴不亚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古印度,它所拥有的文化遗产也是颇多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文字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

印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相传的作品。

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铭文。

阿育王铭文所用的文字有两种:一为婆罗米文,可能源于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卢文,可能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

去卢文后来逐渐失传,而婆罗米文在公元7世纪时发展成梵文,这种文字由47个字母构成,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波斯语相似,在语言学上属印欧语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

古印度的写作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树皮,直到17世纪时,还存在这种木质的纸。

文学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

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

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

《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

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

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

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

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

《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十车王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

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楞伽岛,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

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成就不亚于中国。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供大家阅读!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综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

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

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

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

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

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

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

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

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

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

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

古代印度的文化与社会制度

古代印度的文化与社会制度

古代印度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渊源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丰富多样的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同时,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种姓制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

一、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为多元的国家之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为重要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神袛崇拜的宗教,其主要神袛是布拉玛、毗湿奴、湿婆和吠陀等。

此外,印度还有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耆那教、神道教等宗教。

印度文化也以其古老和多元性而闻名,印度古老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哈拉帕的文明,印度在多个时代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成就。

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古印度社会高度发达,有复杂的城市规划、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

在佛教的出现之前,印度悠久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已经相当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摩诃婆罗多》和《拉马耶纳》等史诗。

二、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以种姓制度为核心。

种姓制度是根据人们的祖先、职业和地区来划分社会等级的制度。

种姓制度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吠陀。

婆罗门阶层是最高阶层,是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人员,他们在社会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利。

刹帝利阶层是军事家或管理者,他们负责领导国家和军队。

贵族阶层是印度社会中的广大群众,是从事农业和手工艺的人员。

吠陀阶层是社会中最低层,是从事污秽职业的人,如清洁工、尸体工等。

种姓制度的弊端在于形成严格的社会阶层,使得人们的社会地位很难得到改变。

除了种姓制度以外,古代印度社会还有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家族和村庄的制度。

家族的重要性在印度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传统上,家族被视为人们生命的核心。

印度的村庄制度也是非常独特和具有代表性的,印度的村庄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印度文明时期。

三、结语总的来说,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性的。

多元的宗教和文化环境形成了印度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种姓制度和家庭村庄制度则体现出印度社会的弱点。

古代印度的王国文化

古代印度的王国文化

古代印度的王国文化
古代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许多强大的王国。

这些王国有
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包括宗教、语言、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宗教是古代印度王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著名的印度教和佛教
都起源于古代印度。

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之一,许多古代王国都信
仰印度教。

佛教也曾是古代印度王国的主要宗教之一,特别是在印度
北方的一些王国,如马奀王国和婆罗门朱蒙地国。

这两个宗教都对古
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的王国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也有独特的文化。

梵文是古代印
度的一种古老的语言,它是印度教经典文献的语言,并且在古代王国
中被广泛使用。

古代印度也是世界文学宝库,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诞生于这些王国,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

古代印度的艺术和建筑也是王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印度,艺术和建筑往往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卡耐基亚和埃洛拉洞窟是两
个著名的艺术和建筑遗址,它们展现了古代印度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

此外,古代印度还以雕塑、绘画和手工艺品等方面的艺术而闻名。

总的来说,古代印度的王国文化是多元化的,它融合了宗教、语言、艺术和建筑等方面的多种元素。

这些王国的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印度文
化和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其文化遗产包括了文学、哲学、艺术、建筑、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印度本土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印度的文学遗产是印度文化的精髓之一。

从《吠陀经》到《摩诃婆罗多》,从《罗摩衍那》到《卡耆那》,印度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戏剧、寓言等各种体裁。

其中《吠陀经》被誉为文学的瑰宝,是印度古代的经典之一,被广泛传颂和崇奉。

《卡耆那》则被视为印度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古代印度的哲学遗产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学主要体现在“吠陀哲学”、“乔如他哲学”、“耆那教”、“婆罗门教”等信仰中。

其中“吠陀哲学”是印度哲学思想的起源,“乔如他哲学”是印度古代哲学的主流之一。

“耆那教”强调对自我充满认知,提倡持手不杀,“婆罗门教”则重视性别平等,提倡个人自由与民主。

此外,古代印度的艺术遗产也是印度文化的一大亮点。

印度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包括了梵高主义、雕塑、壁画等多种形式。

其中梵高主义是印度古代艺术特色之一,其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单调而富有装饰性。

印度雕塑以细致入微而闻名,雕刻的各种作品非常精美,包括了佛像、印度教神像等。

印度壁画也是印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庞大的史诗故事和宗教信仰。

古代印度的建筑遗产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寺庙等。

其中泰姬陵是印度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作,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惊叹不已。

此外,印度寺庙也是古代印度建筑的重要部分,印度教寺庙以“宗教”、“文化”、“艺术”、“历史”四大特征为主线,展示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丰富内涵。

最后,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也是印度文化的文化遗产之一。

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信仰都在古代印度形成并深入人心,印度教更是印度文化的核心。

印度教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哲学信仰,其信仰主张多样,包括了“轮回转生”、“善恶报应”、“追求真理”等。

总之,古代印度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她的文学、哲学、艺术、建筑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古代印度文化范文

古代印度文化范文

古代印度文化范文在古代印度,宗教在文化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信仰是多神教,有许多神祗被崇拜和供奉。

印度教的信徒们会在寺庙中进行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

此外,印度教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以印度文学作品的形式广泛传播。

佛教也在古代印度发展起来,并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印度人,佛教从印度传播到许多亚洲国家。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无私,与印度教一起成为古代印度居民的信仰之一、佛教的影响可在印度的艺术、建筑和文学中得以体现,例如印度的佛塔和壁画。

古代印度也以其建筑和艺术而闻名。

在印度,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物,如泰姬陵、吉尔吉特宫和胡特曼达普。

这些建筑物是印度文化瑰宝的代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此外,印度的艺术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如印度的绘画和雕塑。

古代印度文化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而闻名。

印度有许多种类的传统舞蹈,如卡塔克舞和印度古典舞蹈。

这些舞蹈以其优雅的动作和精致的服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

此外,印度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如北印度的北方传统音乐和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

这些音乐形式以其复杂的旋律和多音调风格而受到高度赞赏。

古代印度也是一个文学繁荣的国家。

印度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顾兰&那感格》。

这些作品包含了许多寓言和故事,以及对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印度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神智慧而为人所称赞。

总体上说,古代印度文化是一个多样性、丰富和独特的文化。

宗教、建筑、艺术、舞蹈、音乐、文学和节日等方面的传统在古代印度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个文化的独特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他们对印度的历史和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

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思想

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思想

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思想古印度是一个拥有深厚古典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国家。

古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上很多文化和思想体系。

一、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古印度有许多著名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等。

最有名的是佛教,创立者是释迦牟尼。

佛教有着深厚的禅修和修行文化,着重强调人类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另一种著名的印度思想体系是耆那教,其创立者为马哈维拉。

耆那教的思想主张关注自我,摆脱生命与死亡等对人类的束缚。

婆罗门教的思想主要侧重于宇宙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该教派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都是一体的,从而推出了“印度教循环输运说”,宣称人类不断地投生、死亡和再投生,直到达到解放。

二、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包含了许多较为值得探究的方面,例如文学、音乐、舞蹈以及有组织的戏剧。

在文学方面,古印度有许多的史诗和传奇故事,例如《大卫提亚》等。

音乐在古印度的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古印度的音乐主要由吉他伴奏和吟唱歌曲构成,旋律优美并且节奏丰富多彩。

舞蹈则是印度文化的一大特色之一,印度舞蹈通常表现的是生命的美好和各种不同的情感。

此外,戏剧也是古印度的一大亮点。

在古印度的戏剧传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们通常会穿上彩色的服装,并欣赏表演的观众也会在戏剧中穿着华丽的服装。

三、古印度的科学与技术古印度的科学与技术方面也有许多的成就和贡献。

古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其科学和技术,并促使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古印度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发明了很多重要的数学定理,例如割圆术,圆周率的近似值等。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很多有关天文学和医学的知识。

四、结语古印度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世界文化和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个国家的造就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艺术家,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作品对世界上无数的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与贡献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与贡献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与贡献在世界历史上,古代印度是一个极富文化魅力的国度。

从古至今,它凭借着卓越的文化成就与伟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一、数学与天文学古印度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印度数学家巴克沙利写下了《胡经》。

这本书上开创了零的概念、引入了无限数列以及解决了二次方程。

此外,古印度人还是从阿拉伯传到欧洲的符号“0”的发明者,这个数字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天文学领域,印度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发现了月球和太阳恒星的运动规律。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龟背式天文仪,它是一种测量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

到现在,龟背式天文仪仍然用于珠宝店,用来判断吉时和不祥之时。

二、佛教的兴起佛教是一个追求内心平和和人际和谐的信仰体系。

该宗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兴起,由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创建。

佛教迅速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并进入中国和日本。

佛教的兴起,让人们不再将重心放在祭祀和仪式上,而是将心思放在道德和内省上。

佛教思想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古印度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三、基于净土崇拜的婆罗门教派婆罗门教是印度教中最古老,也是最影响深远的一支。

该教派非常重视祭祀仪式和戒律。

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婆罗门教仅流行于印度次大陆,但是,根据僧伽罗史诗的记载,公元前29年,位于古印度中部的安达甘那镇就已有一座婆罗门寺庙。

该寺庙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扩建和维修,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婆罗门寺庙之一。

婆罗门教赞美自然现象和天空中的神灵,其仪式非常热闹盛大。

此外,基于净土崇拜的婆罗门教派又是古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净土崇拜是一个敬奉阿米达佛(印度崇尚勇士的神)和观音菩萨的仪式。

该仪式主要强调因果轮回和轮回解脱。

净土崇拜的教义深深影响了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信仰。

四、印度文学的兴盛古印度文学不仅精美绝伦,且种类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artha shastra》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文化一、文学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 见方 天青石、陶土、象牙、铜 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 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 《娑摩吠陀》 、 《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 BC1500-BC500 ,韵文作品 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3、 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的诞生《摩诃婆罗多》 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 被誉为印 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 BC4 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 2 世纪4、 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 、“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5、 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 :经、律、论 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 、《犍度》、《附篇》组成, 《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 、《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大致分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报恩故事: 魔法故事: 笑话故事: 道德故事: 世俗故事: 梵文佛教文学:6、 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道百咏》、 《艳情百咏》 、 《离欲百咏》 )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 、《美难陀传》 ,引申为“完美” 、“文雅”) 、《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罗摩衍那》曰_ 是一7 类: 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多劝人积德行善 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大事》、《神通游戏》《世迦梨陀娑: 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杰出代表、 世界公认的大诗人和大戏剧家, 使梵文诗歌与 戏剧创作达到难以企及的巅峰,印度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擘。

代表作: 《云使》 《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同时也代表了印度古代抒情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戏剧:现存最早的梵语戏剧为马鸣的三部戏剧残卷, 20 世纪初于新疆吐鲁番发现 迦梨陀娑《沙恭达罗》为其三部戏剧中的代表作, (另两部《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优哩 婆湿》)也是梵文戏剧文学的最高典范。

小说: 在两大史诗、 古典梵语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产生于 6-7 世纪, 苏般度《仙赐传》 波那《迦丹波利》 檀丁《十王子传》 了十王子的传奇经历。

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是其重要艺术特色。

二、哲学1、《奥义书》——古代印度哲学的源头 《奥义书》并非一本书,而是一批专门阐述婆罗门教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观的哲学经典, 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有关世界终极原因的哲学思辨。

影响后世的四种学说: “梵我同一” 、“业报轮回” 、“精神解脱” 、“智慧瑜伽”2、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笈多王朝时期形成 派系 创始人代表作 数论派 迦毗罗 BC3C 《数论经》 分析万物起源:源于一未显出状态的物质,自性, 瑜伽派 波颠阇利 BC2C 禅定以达到三昧的境界 胜论派 伽那陀 BC2C 原子的基本形态是地、水、 由它构成的事物却可变,事物由原子聚合而成,也由原子分散而消失。

正理派乔达摩 BC1C《正理经》 “五支论法”以研究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主要宗旨,把人的认识分为“确切认识”和“非确切认识” 弥曼差派 阇弥尼BC2C 《弥曼差经》 “审查考究” 把人的认识分 6种:现量(知觉) 、比量(推理) 、圣言量(证言) 、譬喻量(类比) 、义 准量(推定) 、无体量(非存在)吠檀多派 跋达罗衍那 BC1C 《梵经》 “梵我”8 世纪商羯罗改革吠檀多学派,使之成为印度教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

3、佛教哲学 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哲学: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 四谛说:四种真理,苦、集、灭、道 缘起说:十二因缘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五蕴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诸法无我说:反对永恒精神实体,包含无神论的因素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哲学: (AD2-3C ) 源起性空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缘关系和条件而产生的,万物皆空 八不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二谛中观说:俗谛认为一切事物是有,真谛认为一切事物是空,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全面 地观察事物,即所谓的“中道” 现存最早的这类作品 见下,典型的形式主义小说,创作旨趣在于施展修辞技巧,充满浪漫和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号称旷古未有的奇书,富于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讲述重要理论“因中有果论” 由喜、忧、暗组成 “八支行法”瑜伽经》 原子论、六句义说 《胜论经》 风、火。

原子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永恒不变,而无著的大乘瑜伽行派哲学: (AD4-5C ) 万法唯识说:世界一切现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由人的精神作用识所表现 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分别指虚妄存在、相对实在、绝对实在4、耆那教哲学“命与非命”二元论:坚持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论 极微论:印度最早的一种原子论学说 七支论法: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三、神话 吠陀神话:天上诸神、空中诸神、地上诸神 史书和往世书神话:梵天、毗湿奴、湿婆、阎摩、阿修罗 佛教神话:天上众神、佛陀、四大天王、八部众四大天王住须弥四宝山,东黄金、西白银、南琉璃、北玛瑙 东胜神洲持国天王多罗吒,身白色,手持琵琶,主乐神,以美妙的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 南瞻部洲增长天王毗琉璃,身青色,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牛贺洲广目天王毗留博叉,身白色,手缠一龙,群龙领袖,手中之龙又称赤索,见有人 不信佛教就用索捉起来迫使其皈依佛门北俱卢洲多闻天王毗沙门,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产 信徒最多,又名施财天,既是北方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

八部众是佛教八部护法天神 天众: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持国天等 龙众:护卫佛法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有大量珠宝,为海里的富豪 夜叉:半神,与罗刹共生于大梵天的脚趾,毗沙门天王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 乾闼婆:香神或乐神,帝释天的乐师,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

阿修罗:有美女无美食,男极丑而女极美 迦楼罗: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有一瘤,是如意珠,鸣声悲苦,以吃龙(大毒 蛇)为生。

每天一条大龙 500 条小龙,直到临死前无法再吃,遂上下翻飞 7 次,飞到金刚轮 山顶上命终,因一生以龙为食,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仅余一颗青琉璃色的心。

在古 印度神话中为毗湿奴从骑,众鸟之王,鹰首、利爪、喙,身躯、四肢为人形。

紧那罗:形似人,头有一角,故称“人非人”善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 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蛇头4、 耆那教神话 耆那教的宇宙以一个无头的男人象征,分 和两群魔鬼; 腰部包含 8 个环形海洋隔开的 分劫波,又分为 16 重天,其上是劫波提塔,四、宗教1、婆罗门教:吠舍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2、佛教:四谛、五戒、十善、八正道(正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 三次集结:释迦牟尼死后一年 摩揭陀 七叶窟 背诵佛教经典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支持 释死后百年 印度孔雀王朝 阿育王支持 BC253 年 印度华氏城 阿育王支持 BC2 世纪 贵霜帝国 讨论和确定佛教三藏内容 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迦支持 分裂:佛死后 100年正式分裂,后又多次分裂,共分成 18 派 上座部(信奉者为有地位的高级僧侣)视释迦牟尼为师尊,对其言行有分别地对待 大众部(信奉者为一般僧侣)视释迦牟尼为神,对其言行一律肯定1、 2、 3、 3 部分:右腿包含 7 层地狱,左腿包含 10 类小神 8 块环形大陆, 环绕梅卢山; 躯干包含较低的部 又分为 14 重天3、耆那教:创始人为大雄一尼乾陀•若提子( BC599-BC527 )教义:世界永恒并非由神创造最重要的是让灵魂转移超脱轮回达到解脱分裂: BC1 世纪 形成天衣派(不允许穿衣)和白衣派(允许穿白衣)5、 印度教:信奉吠陀、泛神论、三神一体、业报轮回、灵魂解脱 教派:尸摩多派(传统主义派) 、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尸摩多派:崇拜婆罗门教传统遵行古典仪式,教徒占多数,认为梵天为最高神 毗湿奴派:强调禁欲、苦行、素食,教徒额上有 U 字标记,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 湿婆派:流行于克什米尔和南印度,湿婆亦称大自在天 性力派:崇拜三神之妻,不相信业报轮回,反对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五、 教育早期家庭教育:读《吠陀经》 ,只有婆罗门种姓者 阿什拉姆:古儒私立的经义学校高等学府:巴瑞萨(学者集会之所) 、隐士林(年老退休的婆罗门学者教学之地) 佛教寺院学校:学习分 2期,第一期称帕帕伽, 8 岁入学,第二期称乌帕沙姆帕大, 20岁入 佛学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国际著名教育中心,佛教学术中心,释迦生于兹死于兹葬于兹六、 建筑1、 城市建筑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城:哈拉巴文化特征为城市文明哈拉巴时期城市的特点:城市布局整齐划一, 王舍城:列国时代,分新旧 2 座2、 佛教建筑 寺庙建筑:鹿野苑佛寺,阿育王时期建造寺庙 那兰陀寺:建于公元 5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 佛塔建筑:印度人称“窣堵波”原是供佛安置佛骨经文和各种圣物的地方犍陀罗艺术的佛塔特点:多层基坛,出现于贵霜帝国时期,形成于公元一世纪 桑奇大佛塔: BC3 世纪,建造历时近 300 年,最著名,阿育王时期造 伽耶大菩提寺塔:规模宏伟,与桑奇建于同时期,给人以大小相形和谐统一之感 阿旃陀石窟: BC2C 开工, AD7C 完工,古印度石窟最杰出代表,共 29 座 埃罗拉石窟:被誉为“雕刻的建筑” 、“岩石的史诗” 、“印度建筑最奇异的狂想” 、“印度岩 凿神庙的顶峰” 、“韧性的成就” ,集印度三教建筑艺术与宗教美术之大成,集建筑、雕刻艺 术于一身,无愧于世界石窟艺术之一大杰作,在世界建筑史与雕刻史上无与伦比埃里芬达石窟:又称“象岛石窟”石窟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七、艺术1、 雕刻 哈拉巴人物雕像:出土于摩亨佐•达罗 阿育王石柱: 以天然岩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诏书, 竖立在佛陀生前主要活动场所或通往这些 圣地的重要路线上精灵造像: 孔雀帝国时代, 药叉女(仙女或精灵) 、药叉(男精灵)《持佛药叉女》 被誉为“东 方维纳斯”石像高 1.63 米,印度雕刻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药叉雕像基本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