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合集下载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6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6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3.了解到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学难点:了解到书信的格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阅读巴金爷爷的信,体会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3.能够抓住正文的重点,围绕中心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课:你们会写信吗?想不想写信?今天我们学一封信,看看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写信时要注意什么?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问这是一封怎样的信?谁给谁写的?2.你能根据这封回信猜猜来信中写的是什么?你从哪知道的?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3.从这封信中你觉得巴金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把自己理解到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4.讨论理解巴金爷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重点读这一部分。

5.总结课文内容。

抄一抄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话。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书信的格式。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练习。

3.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一、导课:学习了巴金爷爷给家乡的孩子写的信,你知道了信中写了些什么,那么,你有没有注意到写信的格式呢?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信封的格式。

1.仔细观察《送往小木屋的信》,看看书信的格式。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的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信件阅读:让学生阅读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

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信件中的家乡变化、童年生活等内容。

3. 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信件阅读,了解作者的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信件的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

3.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4. 文本分析:分析信件中的家乡变化、童年生活等内容。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信件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问题提出、合作寻找答案等。

七、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准备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

3.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信件内容和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信件背景,学生自主阅读信件。

2. 第2周:问题讨论,文本分析,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信中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敬长辈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作者信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给家乡孩子的信》。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学习生字词,并尝试组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生字词学习中的疑问。

(2)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谈谈对作者信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信》,让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冰心的写作手法,学会用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给家乡孩子的信》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冰心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书信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学会用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原文和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冰心及其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

2. 学生自读《给家乡孩子的信》,理解信件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孩子,热爱家乡。

4. 分析冰心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书信的表达方式。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期望。

6.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读冰心的作品,学习她的写作风格,关爱身边的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信件写作内容和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关爱家乡、关爱他人方面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对冰心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要求表达真挚的关爱和鼓励,体现书信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技巧。

2. 选择一篇冰心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冰心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程拓展:1. 组织一次“家乡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2. 邀请当地作家或乡贤来校讲座,让学生听取他们对家乡的看法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期望。

学生能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求。

2.2 生词和短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通过练习和运用,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家乡的孩子。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2 写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格式规范。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写作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2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或写作练习。

学生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活动设计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之情。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1. 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冰心的照片,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提问:“你们知道冰心为什么会写这封信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

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如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祝福等。

4. 感悟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5. 小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行为表现。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带入: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情感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冰心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家乡孩子的深厚情感。

2.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采用写作实践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课文导入与阅读理解2.1 导入活动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成长背景和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含义。

2.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2.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3.2 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

3.3 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讨论并分析语言表达的效果。

4.1 信件格式与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信件的格式和结构。

4.2 内容与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信件内容的选择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信心得和感受。

第五章:成果展示与评价5.1 学生展示信件作品学生将自己的信件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学们互相欣赏和交流。

5.2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信件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六章:拓展活动6.1 家乡文化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的文化背景。

学生进一步调查自己的家乡文化,如传统节日、习俗等。

6.2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了解到的家乡文化。

每组选择一种文化元素,展示给其他小组,并简要介绍其意义。

第七章:写作技巧实践7.1 信件修改与润色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信件作品。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

(2)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能够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通过例句引导,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感态度,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件的基本格式。

(2)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恰当运用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信件样本。

(2)与家乡相关的故事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信件格式。

(2)收集家乡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

(2)提问:如果你给家乡的孩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些什么?2. 学习信件格式:(1)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信件格式。

3.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1)展示信件样本,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例句引导,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写信件,互相交换阅读。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件格式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课后给家乡的孩子写信,关心他们的成长。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信件写作练习,要求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3. 思考家乡的发展变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期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作品内容,评价自己在信件写作方面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家乡孩子的信
备课人:李泽广【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通过自主读书.相互讨论,了解巴金爷爷信中的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等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寄予的希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字里行间.从课外书以及网络中了解巴金爷爷,受到巴金爷爷为人之道的感染,从而珍惜时间,学会做人,让生命更有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信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希望。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生命开花”。

2.理解巴金爷爷是“杰出人物”同时又是“普通人”。

【教学准备】搜集巴金的有关资料.图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简介巴金。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谁给家乡孩子写的信?信中写了些什么?他的家乡在哪里?巴金是个什么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他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
《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他曾说:“我不是文学家。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

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应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二、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争先恐后”.“辜负”的含义。

3.在文中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上批注。

4.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试着理清信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互动交流。

1.检查生字读音。

注意:“闹”是鼻音。

2.交流信中的主要内容。

(1)感谢家乡孩子的来信;
(2)克服困难回信;
(3)原谅不能回乡;
(4)写作是为了表达感情;
(5)珍惜有限的时间;
(6)对孩子们的羡慕与祝福。

3.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或班级交流与解答。

四、回归课文,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五、导析字形,练习书写。

“添”右上为“天”,“福”左边不要加点,
六、巡视指导,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领“标”。

“信”,是由单人旁和“言”字组成。

实际上就是指的人在说话。

这封信是巴金爷爷对他的家乡的孩子所说的话。

我们读来也很受教益。

你对哪些话感受很深呢?从这些话中你看出巴金爷爷是个什么人呢?字里行间又表达了他的什么情感呢?
二、细读课文,感悟“话”。

同学们,自由小声朗读或默读全文,细读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补充完善批注。

小组交流自己对有关句子的所感所悟。

全班交流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不能得到。


共三句话,三层意思:一是我们的爱.同情.精力.时间,除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外,还有更多的可以奉献别人;二是为别人奉献了它们,生命才会有意义;三是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举例。

三、品读话语,认识“人”。

1.品读:“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矛盾处激发学生思维:“杰出”与“普通”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为什么都用在巴金爷爷身上?他杰出在哪里?普通又在哪里?
2.结合文本与课外资料,解读巴金爷爷的“杰出”。

(1)受爱戴;(2)作品多;(3)求奉献;(4)惜时间。

相机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和“生命开花”。

相机补充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
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3.结合文本与课外资料,解读巴金爷爷的“普通”。

相机理解“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和别人一样”等。

四、回读全文,体会“情”。

1.再读全文,体会巴金爷爷的情感:爱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爱同胞.爱生命。

2.重点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喜爱和希望。

五、总结全文,激发“行”。

1.师:巴金爷爷用真诚.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更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正如巴金爷爷所说,同学们的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心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

请大家好好学习吧!
2.请同学们把下面句子中的“你们”换成“我们”再读读吧!
——“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


六、课堂作业,检测“标”。

1.听写词语:
热闹无论如何原谅无限添彩维持羡慕祝福
2.文中三次提到“生命开花”,每次是在说什么?你如何理解“生命开花”?
3.选做题:读了这封信后,请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板书】
巴金

教育

23.给家乡孩子的信
平乐开珍
平于花惜
凡奉结时
凡献果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