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用)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内容:儿科学概念,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生长发育掌握内容:体格生长,包括: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公式、测量方法及异常临床意义;身长:出生身长、计算公式、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概念及各年龄特点,身长常的临床意义;坐高、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的临床意义。
各系统生长:(1) 骨骼发育:头颅骨发育,脊柱的发育,长骨的发育。
(2) 牙齿的发育:乳牙、恒牙。
(3) 生殖系统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熟悉内容: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神经心理发育中感知、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
了解内容: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素。
思考题:(1) 何谓新生儿期?婴儿期?各期有何特点?前囟异常的临床意义?(2) 体格生长的具体指标有哪些?体重如何计算?(3) 骨化中心有多少个?何时出现?何时出齐?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小儿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了解内容:儿童各年龄时期的保健重点。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1、儿科病史及体格检查掌握内容:儿科病史的询问内容。
熟悉内容:儿童体格检查的方法。
了解内容:儿科体格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儿科疾病治疗原则掌握内容:儿科药物治疗原则。
熟悉内容:儿科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原则。
了解内容:儿科护理原则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1、小儿营养基础掌握内容:小儿各年龄对能量和水需要量。
熟悉内容:小儿各年龄对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宏量元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正常需要量、作用。
2、婴儿喂养方法掌握内容:母乳喂养的概念、成分、优点、方法、禁忌、断奶的原则及时间。
人工喂养的适应症;人乳与牛乳的比较,主要缺点、克服方法、每日总量;添加辅食的原则、时间,婴儿辅食添加顺序。
熟悉内容:混合喂养。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学第四版教学大纲

儿科学第四版教学大纲儿科学第四版教学大纲儿科学是医学中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儿科学第四版教学大纲是一份指导儿科学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儿科学教育质量。
第一部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基础,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大纲要求儿科医生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此外,大纲还要求儿科医生了解常见的生长发育异常,如生长迟缓、肥胖等,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第二部分: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是儿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大纲列举了常见的儿童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要求儿科医生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此外,大纲还要求儿科医生能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第三部分: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大纲要求儿科医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儿童心理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大纲还要求儿科医生能够识别和处理儿童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第四部分:儿童营养与健康儿童营养与健康是儿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大纲要求儿科医生了解儿童营养需求和健康管理的原则,掌握儿童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的方法。
此外,大纲还要求儿科医生能够识别和处理儿童营养不良和相关疾病,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等,并提供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第五部分:儿科学研究方法儿科学研究方法是儿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大纲要求儿科医生了解儿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儿科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此外,大纲还要求儿科医生能够评估和应用儿科学研究的结果,推动儿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儿科学第四版教学大纲是一份重要的教学文件,为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大纲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心理发展、儿童营养与健康以及儿科学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儿科学一、课程简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医学上,儿童与成人的相异之处很多,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研究对象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儿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生开展规律和诊治及预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儿科学绪论掌握内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和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
2.儿童生长发育掌握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及牙齿的发育:颅骨,、脊柱,腕骨骨化中心、乳牙、恒牙;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运动的发育和语言的发育;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了解内容: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3.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儿童的计划免疫。
各年龄期保健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掌握内容: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儿童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5.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和喂养掌握内容: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局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学特点;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学任务和范围;2、重点讲解儿科学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
基础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营养代谢;临床包括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4、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第二章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2、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其正常值及计算法;3、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小儿体格发育的规律,各项指标测量法及判断:①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两岁前后体重增长的规律,估算小儿体重的公式;②身长:出生身长,两岁前后身长增长的规律,估算小儿身长的公式。
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③头围、胸围、上臂围的发育及测量法。
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
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4、小儿精神神经发育规律:着重于运动功能,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一岁以下小儿逐月的发育,一岁以上小儿不同年龄的发育;5、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症【目的要求】1、了解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2、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体内的羟化过程;3、掌握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因素;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治疗;【教学内容】1、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2、结合1,25-(OH)2D3的主要生理功能,说明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关系;3、重点讲解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活动期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4、诊断讲解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典型发作及隐匿型)以及鉴别诊断;5、治疗和预防;6、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第六节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病因和病理生理。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23;C0411026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 四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四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17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平行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后续课程:新生儿医学、儿童保健医学、围生期医学等课程简介: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
推荐教材:儿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序号.主编.沈晓明王卫平教材名称.儿科学版次.第七版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二、课程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儿童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培养强化类、外向型儿科学人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大纲内容一、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正确掌握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的结果,经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精神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
【地点】儿科病房和门诊、示教室【时数】1.5学时(与婴儿喂养合计2学时)【教具】血压计、体重计、皮尺或测量床、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棉杆、手电筒、小儿玩具等。
【见习内容及方法】一、重点复习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1、体重:准确校正体重计,测量前先矫正零点,被测者脱去鞋、帽及衣服,仅穿内衣裤。
应注意保暖及室内温度。
前半年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X0.7kg 后半年体重(kg)=6(kg)+月龄X0.25(kg)1〜2岁体重(kg)=9+(月龄T2)X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X2+7(或8)(kg)体重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儿科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儿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50010课程名称:儿科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见习学时:36学时适应专业:1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参考教材:1.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儿科学, 薛辛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小儿临床肾病学,易著文,人民卫生出版社4.实用儿科治疗学,韩玉昆等,安徽科技出版社,2000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儿科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根据小儿机体处在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掌握由此产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
2、基本技能:(1)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2)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麻疹等出疹性传染病。
(3)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脊髓灰质炎、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
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自学内容】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计划免疫的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熟悉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了解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原则与重点。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原则与重点。
二、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掌握计划免疫的内容与实施程序。
【自学内容】了解小儿保健组织机构与保健的具体实施。
【见习内容】参加儿保门诊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及体格评价。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分度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三、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二、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
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分度诊断、治疗及预防。
【自学内容】复习营养物质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期、治疗与预防。
二、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三、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
了解甲状旁腺对维生素D、钙磷代谢的作用。
四、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维生素D的代谢。
甲状旁腺对维生素D、钙磷代谢的作用。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期、治疗与预防。
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学内容】复习生物化学中钙磷代谢、生理学中甲状旁腺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本病病因与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旁腺功能的关系。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与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旁腺功能的关系。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诊断。
【自学内容】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治疗与佝偻病不同之处。
第六章青春期健康与疾病自学。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的定义及各种分类的临床意义。
掌握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熟悉足月儿和早产儿、高危儿特点与护理。
三、了解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产儿的定义。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各种分类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产儿的定义。
三、足月儿和早产儿、高危儿特点与护理。
【自学内容】胎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可结合妇产科学有关内容复习。
【见习内容】新生儿室见习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特点与护理。
新生儿窒息【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ABCDE复苏方案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窒息病理生理、Apgar评分。
三、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与并发症。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窒息的病因。
二、新生儿窒息病理生理与并发症,Apgar评分。
三、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ABCDE复苏方案治疗。
【自学内容】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见习内容】见习新生儿窒息的模拟复苏操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及预后与康复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度。
三、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度。
三、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及预后与康复治疗。
【自学内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防。
【见习内容】新生儿室见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特点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
三、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
【自学内容】一、复习解剖学的中枢神经系统。
二、自学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与预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分级表现。
新生儿黄疸【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与鉴别要点。
二、熟悉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断步骤。
三、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二、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与鉴别要点。
三、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断步骤。
【自学内容】一、复习生化、病理生理学中胆红素代谢与黄疸机制。
二、自学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见习内容】光疗的应用、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新生儿溶血病【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病理生理、并发症。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病理生理、并发症。
三、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自学内容】一、复习生理学的血型内容。
二、自学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
【见习内容】换血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治疗。
三、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治疗。
【自学内容】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预防。
【见习内容】新生儿暖箱、远红外辐射台的应用。
新生儿败血症【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二、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三、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自学内容】一、复习微生物学中细菌的检验。
二、自学新生儿的免疫特点。
【见习内容】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及预防。
三、了解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三、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及预防。
【自学内容】复习微生物学中细菌的检验。
第八章遗传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21-三体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诊断。
三、了解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与遗传学基础。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与遗传学基础。
二、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三、21-三体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诊断。
【自学内容】复习细胞遗传学基础。
苯丙酮尿症【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治疗。
二、熟悉苯丙酮尿症的诊断。
三、了解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制与实验室检查。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制与实验室检查。
二、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治疗。
三、苯丙酮尿症的诊断。
【自学内容】复习氨基酸代谢的生物化学基础。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麻疹与出疹性疾病【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麻疹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二、熟悉麻疹的治疗与预防,在鉴别诊断中简介其他出疹性疾病。
三、了解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三、麻疹的治疗与预防,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自学内容】一、复习微生物学中麻疹病毒。
二、自学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等出疹性疾病。
【见习内容】小儿出疹性疾病的皮肤粘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