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击实的力量——解读孙向学《沧桑》的一个角度(于爱成)

合集下载

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解构——走进《沧浪之水》

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解构——走进《沧浪之水》
神 州文学
对 州
走进《 沧浪 之水》
当代知识分子灵魂 的解构
韩金 龙
吉林师范大学 1 3 6 0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对 他很排斥 , 嫌弃他里 面的阴暗和龌龊 , 可是 , 当你一旦 步 入 了官场 , 并 且主观的想去接纳他的时候 , 他便像一个磁 场一 样, 牢牢地将 你吸住 , 然后把你同化 , 所 以, 当池 大为决定接受 虚伪 , 接受拍马屁 的生 活方式 的时候 , 他 自身已经在这个磁场 中, 并且越陷越深 , 因为他个人 的悟性 和能力 , 在这个磁场 中, 混 的很 得 心 应 手 。 五、 知识分子 意识的再度坚守和再度瓦解 初人仕途 。 困难重重 , 面对困难 , 迎难而上 。 池大为坐上领导的位置之后 , 他想与别的领导不同 , 不想 当主人公池大为研究 生毕业 ’ 冈 悯0 来到卫生厅 的时候 , 他 贪 图权贵 , 不想贪 图金钱 , 想 真正 的为黎 民百姓做些有实 际意 就面临 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 或许这对他这种忧 国忧 民, 书 义上 的事 。他首先从 自己的卫生厅干部下手 , 开展反腐倡廉 , 生气极强的典型的知识分子是 困难 ,而对那些类似 于丁小槐 列举 了许 多规定来杜绝腐 败现象 , 但是 , 没能如他所愿 , 虽然 这样的肯向权利低头的人来说 , 这并算 不上什 么难事 。 池大为 他 自己忍住 了利益的诱 惑 , 却高估了别人 , 反腐倡廉 的行动还 看不惯厅里权势高的那些人 只注重 自身 的名利而不顾百姓苍 是没能得到彻底的落实 , 之后在他经营的中药公司 , 因为没有 生的安危 , 看不惯与他同在底层的职员对 上司卑躬屈膝 , 点 头 钱来支撑 , 终究没能抵抗住市场 内在规律 的潮 流 , 被别 的公司 哈腰的那种奉承 ,更受不 了领导们 自己铺张浪费却不愿意 为 收购 了 , 他 即使再不 想被并购 , 却也无能为力 了 , 在 这次并购 贫困的人民拿出一点点 的救济款 的行为 , 所以, 作为一个 刚刚 中, 他得到 了利 益 , 虽然 利益来的并不是那 么的舒 心 , 但是这 人仕 , 书生气十足 的知识分子 , 池大为要说话 , 要 站出来为底 终究是事实 , 无法改变 的事实。在这个过程 中 , 作为还有知识 层 的人 民说话 , 要将 自己看不惯的统统讲 出来 , 要讲别人心里 分子 良心的他 ,尽力 的去坚守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意识和道 有 却从 未讲 出的话 。 可是 , 话一 出口, 池 大为变成 了个让人“ 害 德情操 , 但发现 , 即使 已经在这个高高在上 的位置 上 , 也无法 怕” 的人 , 一 个让人见 到都尽量 躲避的人 , 生怕 自己与他接近 去改变那些在知识分子 眼里肮脏 的事实了 , 至此 , 知识分子意 会 引起领导对 自己的不满 , 显而易见 , 这种迎难 而上 , 忧 国忧 识再度的瓦解 。 民的意识 , 在这种权利至高无 上的社会里 , 显得那样 的格格不 六、 再度审视 , 只有一声叹息 入。 当他 回到家乡 , 来到父亲的坟前 , 翻开那本很多年都不 曾 二、 在困难中无奈的沉沦 翻开 的《 中国文化名人 素描》 这本书的时候 , 他默默 的留下了 当他每次提 出问题 , 却每 次都被忽视 的时候 , 当他奋力 的 眼泪 , 看着屈原 , 陶渊 明, 李 白等人 的素描 画的时候 , 心理不再 想 去拯救这个精神 匮乏的社会 , 却屡 战屡败 的时候 , 当他被领 是年少雄 心壮 志 , 意气风发 的那个书生 了 , 而是被现实磨练的 导冷落 , 打发到一个无关 紧要 的位置 的时候 , 他似乎有些看清 犹如一层层老茧一样厚实的无奈却淡然的心理状态 了,他把 了世道 , 他选择 了沉默。他甘愿忍受权利上 的平庸 , 宁愿在生 这本素描 书在 父亲的坟前烧 了 , 他知道 , 那样处事淡然 , 不 为 活上稍稍拮据点 ,也不愿意违背 自己精神上道德上的崇高意 名利所动的文化人永远 的不存在了 ,至此 ,他发出了一声叹 念, 不 去向权势低头 , 不去讨好那 写在他看来 , 没有 同情 心 的 息 , “ 沧浪之水清兮 ,可 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 ’ 领导, 他 娶了个不埋怨他 没有报复 , 没有雄心壮 志的人 , 娶 了 足 !” 个可 以跟他平庸一生 的人 , 池大为想 , 这辈子就这样了 , 平凡 , 这便是池大为这个主人公作为当代知识 分子代表的仕 途 却对得起 自己的良心和尊严。 境遇 , 在这个社会上 , 知识分子局 限在权利和金钱 的体 制 中, 三、 从沉沦中 自我审视 , 走向觉醒 他们不 断的在对 自己的灵魂进行追问 , 究竟应该去哪里 , 究竟 本想默默无 闻的过好平凡人 的平 凡生活的池大为 ,不 曾 怎样 的处 于世 ?8 0年代 的政治运动 , 让知识分子丧失 了信心 , 想, 在平淡 的生活中却时 常能遇见不平淡 的事 , 屡次办事受挫 同样丧失 的是 自己的话语权 , 他们不敢再讲话 了, 不敢 再讲 实 折, 直I ! I J L 子被开水烫伤 , 住 院的时候 , 因暂时拿不 出钱 来而 话 了 , 而9 0年代掀起 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 是让迷 茫 中的知识 被迫给 丁小槐打 电话 ,借丁小槐 的人情 才可以让医生先为孩 分子再度对 自己的责任意识进行审问 , 事实是到 了今天 , 也 没 子看病 , 在这期 间 , 池大为的 自尊屡屡受挫 , 用阎真 的话来说 , 有得 到审 问的结果 。 作者 阎真在这里 , 并没有对池大为这样 的 双腿多次的打弯 , 却仍 旧没有权势对于医生来说那样有用 , 从 知识 分子表现 出鄙夷 , 而 是同情 , 这一 点也 说明 了, 在 当今 的 此, 池大 为看清了这个社会 , 没有地位 , 无论你 精神上多 么的 社会现实 中, 知识分子应该适 当的有所转型 , 不 能再一 味的咬 伟岸 , 都是无用 的 , 从此 , 他觉醒 了, 他 觉得 知识 分子要想赢得 住传 统 , 那样 在这种物质化 , 世俗化 , 功利化 的社会 中是行不 尊严 , 首先要有 能赢得尊严 的地 位 , 他要 为之争取 , 更直 接的 通 的, 知识分 子只有在现实 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 才有施展抱 负 说, 他不为 自己 , 不 为知识分子 , 为 自己的儿子 和媳妇也 要争 的地位和平台 ,这虽然可能是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精神意识上 取, 要赢得权势 。 的一个倒退 ,但我相信却是今后知识分子 明媚 的道路上 的一 四、 觉醒后的风生水起 个迂 回策略 , 相信 在凤凰涅檠 , 浴火重生之后 的知识分子 , 会 觉醒后的池大为 , 在晏老师的帮助下 , 开始 了一 步步 接近 是更有权力地位更有话语权更有能力为 国为民的知识分子 。 权势 , 接近领导 , 对领 导对 上级趋炎 附势 , 创造机会 去迎合领 作者简介 : 韩金龙( 1 9 8 9 , 4 , 1 0) 女, 汉族 , 吉林省 四平市 。 导去奉承领 导 , 通过几次机会 , 他赢得 了领 导的信任 , 从此在 吉林师范大学 , 中国现 当代专业在读研究 生, 硕士 。 研 究方向 : 仕途上他混 的风生水起 , 游刃有余 , 没过几 年 , 便 坐上 了厅长 东 北 女 性 文 学 。 的位置。 其实 , 官场就像一个磁场一样 , 当你没有踏入 的时候 ,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教案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教案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教案高中语文语法基础教案 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诗歌中汉语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的读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的读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的读后感沧桑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悲喜交集的故事,触动着人们的情感。

而正是在沧桑的引导下,人们在磨难和困境中成长并走向人生的正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沧桑引发的读后感。

一、洞察人间沧桑,感叹人生百态有时候,读一本沧桑的书籍,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身经历了那段动荡的岁月。

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贾府家族面临的沉浮离合;再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家庭的艰辛奋斗,以及每个人内心中的追求和痛苦。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百态,思考着命运的捉弄和人性的曲折。

正是这种深刻的感悟让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努力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沧桑的引导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激励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理解生命之脆弱,珍惜眼前人沧桑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它教会了我们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当我们读到那些描述战争、灾难、疾病等悲剧的作品时,我们会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一切都可以在一瞬间消失。

这种感悟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懂得要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一切。

因为沧桑的引导,我们开始懂得了对家人的关怀、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爱人的呵护。

我们学会了用心去经营彼此的关系,懂得了感恩并表达爱意。

这样的感悟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三、审视人性的善恶,思考道德之辨在沧桑的背景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善良正直,或奸诈狡猾。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观察,我们开始审视和思考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高低。

一方面,我们对那些善良正直、坚守原则的人产生敬佩之情,被他们的行为所鼓舞。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对那些道德底线上的背叛、人性的扭曲产生深深的反思。

这样的思考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思考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善良正直、守住道德底线。

同时,通过沧桑故事中人物的善恶对比,我们也会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苍》之乐析

《苍》之乐析

《苍》是杨青先生受笛子演奏家张维良之约,于1991年创作的笛子协奏曲,1992年在北京首演,由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与张维良合作演出,指挥是谭利华。

1993年,《苍》在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中获奖,1998年被台湾第六届民族器乐f.b奏曲大赛定为指定曲目。

而在杨老师的课上,我们听到的版本是由唐俊乔担任笛子演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的。

指挥是陈燮阳。

初听到这首乐曲我最大的感受有两点:1、整首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音调(即湖南民歌曲调):2、整首乐曲非常重视线条的写作,各部分对比十分强烈,在音乐的进行中,不时闪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灵气。

而当拿到《苍》的乐谱再结合音响仔细分析时,我发现这部作品主要的创作手法是复调,是一部感性与理性思维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

一、作品的中心素材:《苍》的主题材料是对称性的,由五个音组At:升4、5、降7、升1、2。

为什么说是对称性的结构呢?因为这五个音以降7为轴,前后各音间的音程关系都相同。

如升4一降7为大三度,降7—2也为大三度等。

当然主题材料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取了湖南音调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即小二度和增四度。

其中升1—2可看作升4—5的高五度模仿。

在作品的展开中,作曲些音乐手法上,尝试性地选用“伪音(musicfalse)”而形成事实上的大/J\:调。

与此相仿的还有第14分曲Intabernaquandosumus以及第18分曲Circameapectora的收尾部分。

另一方面,从调性角度上进一步分析,整部作品除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的大/J\调式外,更有直接借用其大小调前身——欧洲中。

世纪教会调式,如Verisletafacies这一分曲就使用了伊奥尼亚调式,使情绪表达清新优美,富含生机。

这些调性上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使其旋律、伴奏都倾向一种类似古朴、.简洁的“新古典主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作品加入了一种“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例如FortunaImperatrixMundi,先演奏出的巨大和弦为合唱力量的突然爆发作了情绪上的烘托,然后再运用强~弱一强的音量变化,表现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练案二十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2021·广西南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好树如诗王剑冰云蒸霞蔚的浮来山①,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

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

人们说它是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首展翅的鲲鹏。

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树也是人间少见。

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

凸露的根脉,如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

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

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说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

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树,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

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

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

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

这棵老银杏树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

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闻名的刘勰的故居就在近旁。

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

他和树互为知己,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

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宇。

从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威严。

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伟山峰。

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大师的大与小——读《岁月沧桑》

大师的大与小——读《岁月沧桑》

精 神史 诗 , 读 者将 发现 一个个 全新 的 立
体 的 更 真 实 的沈 从 文 、 梁漱溟们 , 发现他 们 真实的思想 、 关心 、 尴尬 、 曲折 和 坚 守 ,
守 》、 《 1 9 4 9 : 废名“ 上书” 》和 《 1 9 5 1 — 1 9 7 0: 赵树 理 的处境 、 心 境 与选择》 等 五 部分 , 系钱理 群 先生沉 潜十 年之 作 。作 者为 此调 研 了大量 的各类 文献 材料 。 包 括当事人 的作品全集 、 1 : 3 述 回忆 资料 、 相
1 9 4 9年代际 交替后 , 由于狭 隘的意
识 形态 作祟 , 不 少 知 识 分 子 在 历 届 运 动 中受尽 屈辱 , 含 冤 而 已经 跟 陈
式, 最终 完成 了他“ 文学家 ” 的形象。
这 是 一 部 风 云 激 荡 的 当代 知 识 人 的
大师的大与小
读《 岁月沧桑》

彭忠富 一
1 9 2 9年 , 学 者 陈 寅 恪 在 王 国 维 的 纪 念 碑 铭 中首 次 提 出 以 “ 自由之思想 , 独 立
沧桑》 这本书 系钱 先生 “ 知识分子精 神史
三部 曲” 之终卷 , 将 当 代 知 识 人 命 运 的 抒
识分子, 这 是 沈 从 文 一 切 思 想 与 行 为 选
之 间 的交流 激荡 , 重 现 了 那 个 年 月 的 社
并 获得新 的价 值 。通过 阅读 这些 文字 ,
我 们 可 以 了 解 到 沈 从 文 以怎 样 独 特 的 方
会 风云 , 个人命 运遭 际 、 幽隐. 以及精神
的尴尬 与波 澜 , 检 讨 了 历 史 经 验 得 失 及 其 包 含 的启 示 。 本 书 包括 《 1 9 4 9 —1 9 8 0: 沈 从 文 的 坚

真实的力量

真实的力量

真实的力量作者:刘赋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3期刘赋近日观看了主旋律影片《远山》,深深为片中一名普通的人民检察官老霍平凡而感人的事迹所打动。

主人公老霍是河南平舞县一名普通的检察官。

有一天,检察长交给他一件事情,要他去客串一把“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去给一个上访“钉子户”张老汉做工作,请老大爷息访罢诉。

张老汉所在的潭树沟村属九崖山乡,乡长高樱是老霍的干妹子,高樱的父亲当年有恩于老霍,两家人的关系非常要好。

老霍临走前,妻子特意包了高樱爱吃的干菜包子让他带去。

见到老霍,高樱显得很高兴。

老霍自带干粮,坐了大半天的农用拖拉机,一路颠簸,来到老大爷所在的潭树沟村。

村民见老霍到来,一个个避而不见,张老汉也甩出硬话:“一定要告!”紧张的干群关系让老霍满腹狐疑,他决定深入调查。

老霍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张老汉,原来老汉上访是为了举报村里98万元救灾款被贪污挪用的问题。

4年前,因为该到账的救灾款没到账,本来有救的张老汉的儿子没钱手术,不幸死在了医院。

4年来,张老汉打着“被侄儿非法拘禁”的幌子,四处告状上访,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上级的注意,让他们来潭树沟村看看。

如果不这样,他恐怕连村子都走不出去。

老乡的遭遇令老霍十分愤慨,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将案情一查到底。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妹子高樱和案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情与法之间,他忍受着煎熬。

通过认真仔细的查帐,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国家发给农民的98万元巨额救灾款竟然出现在市社保局的账户上,而且一转再转最后到了一家民营贸易公司的户头上。

至此,一个上下勾结欺害百姓的大案终于水落石出,而首犯正是因陷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不惜铤而走险愈陷愈深的情同手足的妹妹、九崖山乡乡长高樱。

——亲情与正义的天平,孰轻孰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老霍果断选取了后者,大义灭亲,将犯罪嫌疑人高樱绳之以法,以对人民的大爱与对检察事业的无比忠诚,生动践行了人民检察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维护了法律的神圣与威严。

孙一通的诗解析

孙一通的诗解析

孙一通的诗解析
孙一通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思索,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在我的诗解析中,我将对孙一通的几首代表作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我想谈谈孙一通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人生、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他娴熟地运用意象、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鲜明的形象和感人的情感。

他的诗句常常简洁而富有张力,使人一读即能引起共鸣。

接下来,我将引用一首孙一通的诗作进行解析。

这首诗是《归雁》:
黄昏时分
天空的一丝余晖中
孤雁低吟
它曾经飞翔的翅膀
如今已被岁月打磨得沧桑
凝望着远方
羁绊的思念
回荡在寂静的夜空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孙一通通过描写归雁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美好记忆的留连和思念之情。

诗中使用了意象的手法,将归雁的低吟和人们的思念融为一体,增强了诗中情感的表达力。

最后,我要谈论一下孙一通的诗歌主题。

孙一通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涉及了爱情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诗意触角,将内心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相融合,以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思索。

总的来说,孙一通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深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以独特的诗意触角感动了读者,并引发了深层次的共鸣。

通过对他的诗歌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才华与智慧,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虚击实的力量
——解读孙向学长篇小说《仙儿堂》、《沧桑》的一个角度
于爱成
孙向学长篇小说《沧桑》,是大河式、史诗体长篇长卷的第二部,体现了作家的架构历史、解读历史或者说重写历史的雄心或说野心。

从第一部的《仙儿堂》(原载《十月》长篇号2010年第4期;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出版),到第二部的《沧桑》(原拟用名《玉儿堂》,花城出版社即出),再到正创作中的第三部,作品从民国一路写来,第一部写的是所谓解放前,第二部写改革开放前夜,第三部写到了改革开放,写的不仅是特区成立后的三十年,还有特区成立前的五十年,还有深圳更久远的一百年。

百年中国的命运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别致的呈现,异样的呈现,私人化的呈现,个人性的呈现。

就《沧桑》而言,这个作品,如同《仙儿堂》,同样写出了作为共和国宏大话语符码和新中国梦想象征的深圳的前传——是的,深圳前传——这正是这部长卷的独有价值和无可替代的意义,无论是放在中国现实语境中,还是历史语境中。

而从历史的角度和象征的角度,这部作品对历史资源的开掘和象征符号的使用,尤见通过文学解读历史、阐释历史的力量,文学虚构的力量,“小说”历史的力量。

是的,是小说,而不是“大说”。

近代以来,小说便与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众命运息息相关,小说曾被要求肩负救亡与启蒙的重任,也曾有过争取自身独立性的抗争,但抛开这些宏大的思潮层面,小说比起所谓历史书、政治书中反映的历史,倒更像是真的,也确实更切实、更本真。

小说从孤独的个体出发,发挥以虚击实的能量,从历史大叙述的边缘、缝隙,从个体经验和草民生存状态取材,从琐屑与尘俗中来,到民间和世俗中去。

这样的小说虚构出来的中国,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中国的历史,反而更与中国现实和民众生活命脉息息相关。

从这意义上的讲,《沧桑》描写的1952年至1980年南粤沧海桑田的历史发展,讲述的农业合作社、大炼钢铁、文革、偷渡逃港的历史故事,尽管原始材料多受正史讲述的启发,但更多却来自这块土地上普通民众的体验,来自作者对民众生活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来自虚构的能力。

从而深圳的前传,深圳改革开放的史前史,就具有了独到的自成逻辑的力量,对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对深圳之所以被选择,就具有了历史必然性的偶合。

当然这并不是作者想出来的,不是作者脑子里面有的观念,而是阐释者通过作品理性判断的结果。

《沧桑》特殊的魅力还来自一种整体的象征和历史的隐喻,这是这个作品的重要高度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主体来自文氏家族——文天祥的后代。

1279年3月19日南宋大军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打败全军覆灭后,陆秀夫背时年8岁的赵帝昺跳海而死。

在深圳赤湾(现属南山区)有宋少帝陵,据说是少帝遗骸漂至赤湾附近,被僧人发现,从其身穿龙袍看出是宋少帝,于是把他葬于此。

香港也有一个纪念两位宋末皇帝逃难的地方,为宋王台公园。

无论宋帝葬于深圳还是香港,深港长期本来就是一体。

从而深圳这块土地就负载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色彩。

也正是在宋亡前不久,文天祥带家族及勤王兵进行抗元斗争时,于潮州一带被俘,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也即《沧桑》故事发生背景地附近)时,文天祥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

文天祥最终舍身成仁,但现实中文
天祥的后裔,却在深圳一带定居繁衍,至今其后代子孙2700多人聚居在宝安区福永,《文氏族谱》记载着福永文氏始祖为文天祥。

另据《宝安县志》及《文氏族谱》记载和考证,文天祥孙辈文应麟于元初大德年间,搬迁到凤凰村开村立户,繁衍至今。

《沧桑》的巧妙之处正在于运用了这段历史的留白,把故事发生地放置于零丁洋(伶仃洋)畔,把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文天祥的后人,围绕虚构出来的文家大院,通过文家大院里走出来的文氏子孙在百年历史大变乱中的奋争与挣扎、沉沦与前行的描写,展现了文老爷、哑巴哥(《沧桑》中成为哑巴爷)、文启明、仙儿、玉儿等一群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展开了一个家族的命运,隐喻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从而也成为了历史和国家命运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的独有投射。

这是作品的深意之一。

当然,这种构架和想象依我看还有更隐蔽的一层意义。

那就是作者作这样的背景和人物选取设定,有意无意间就把历史的边界延伸至了历史的中时段,在一个更为恢宏的近1000年的时段中,嵌入这样一个貌似渊源有自的故事,作者的以虚构之“虚”,击中的是中国民族性和国民性之“实”。

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香港割占给英国,十三行的繁盛、国民政府在广东的最早诞生、民族工业在广东的蓬勃发展等等,都是中国作为一个朝代概念和后来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概念,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的历史足迹。

再到后来,如《仙儿堂》描写的国共合作、抗日斗争、缫丝业等民族工业发展,如《沧桑》这部书中描写到的农业合作社、大炼钢铁、文革、偷渡逃港,一直到下一部专门要写到的改革开放的探路和深圳特区的成立,都是在更高的层面——历史规律和人心、人性层面,通过文学形式所作的想象,是文学对中国道路的想象方式。

只不过这种想象,写的是平民的传记而不是帝王将相的正史。

以一个中华名门正朔符号的文氏家族在南中国、在深圳的命运,来结构故事,演绎历史,这样的气魄何其雄大!而又何其意味深长!因此,《沧桑》这部作品,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眼光和文学魅力。

它的意义显然会是多方面的,解读它的角度也会是多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