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之古诗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之古诗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学生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古代诗词,完成习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 ①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

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②政使:纵使。

③用:享用。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诗。

诗的前六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二句是言志抒情。

B.首联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

“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C.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极富神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大雪。

D.“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就是天地精灵。

2.请赏析全诗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习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练习含答案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

【注】①玃(jué):大猿猴。

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

③过:错误。

④穿井:打井。

⑤子夏:孔子的学生。

⑥史记:史书。

⑦经:界限。

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16.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分)举例论证。

(2分)17.“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6分)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2分)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

(2分)“晋师三豕涉河”有违常理,“三豕”与“乙亥”字形相近。

(2分)18.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义。

(6分)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查自己听到的传闻,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情况了。

(3分)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事理人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察言的原则和方法。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总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及分析1.(安徽)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去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揉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⑴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晏坐终日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C 不接当事当事:权要D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皙次其别号也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 予辈皆为赋诗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

古诗文高考语文选择题

古诗文高考语文选择题

古诗文高考语文选择题好的,以下是我为您设计的40道古诗文高考语文选择题:1. 《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2.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生命的无常B. 友谊的珍贵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3.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A. 春天的美景B. 国家的破败C. 战争的惨烈D. 故乡的宁静4.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王之涣C. 苏轼D. 杜牧5.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A. 追求名利B. 追求权势C. 追求自由D. 追求卓越6. 《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湖水的美丽B. 楼观的壮丽C. 历史的变迁D. 人生的短暂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A. 春天的夜景B. 秋天的夜景C. 夏天的夜景D. 冬天的夜景8. 《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凤凰台的壮丽B. 历史的变迁C. 人生的短暂D. 故乡的思念9.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王之涣C. 苏轼D. 杜牧10.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A. 追求名利B. 追求权势C. 追求自由D. 追求卓越11. 《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湖水的美丽B. 楼观的壮丽C. 历史的变迁D. 人生的短暂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A. 春天的夜景B. 秋天的夜景C. 夏天的夜景D. 冬天的夜景13. 《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凤凰台的壮丽B. 历史的变迁C. 人生的短暂D. 故乡的思念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离别的伤感B. 友谊的珍贵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15. 《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月亮的美丽B. 离别的伤感C. 友谊的珍贵D. 故乡的思念16. 《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离别的伤感B. 友谊的珍贵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17. 《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离别的伤感B. 友谊的珍贵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18. 《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泰山的壮丽B. 人生的短暂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19. 《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B. 夏天C. 秋天D. 冬天20.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什么主题的感慨?A. 生命的无常B. 友谊的珍贵C. 战争的残酷D. 故乡的思念答案:1. C2. A3. B4. D5. D6. B7. B8. B9. D11. B12. B13. B14. A15. B16. A17. A18. A19. C20. A。

202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古文阅读

202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古文阅读

202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古文阅读一、全国甲卷(适用地区:广西、贵州、四川、西藏)(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尧卿,字子余。

其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

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其于昆弟,尤笃有爱。

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

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所至称治,民有去思。

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

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

《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

”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

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新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古文

新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古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见荣草生于泰山之巅,问其故。

太山之民曰:“荣草生于泰山之巅,以其高也。

”孔子曰:“非也,生于泰山之巅,不亦病乎?”民曰:“不然,泰山之所以为泰山者,以其高也。

荣草生于泰山之巅,是以贵也。

”孔子曰:“嗟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荣草生于泰山之巅,其本末可知矣。

夫天下者,亦泰山也。

泰山之巅,天下之极也。

夫天下之民,亦荣草也。

生于泰山之巅,贵矣。

然而,荣草生于泰山之巅,其根必深,其叶必茂,其味必甘。

天下之民,生于泰山之巅,其心必正,其行必端,其志必高。

夫正心、端行、高志,此之谓大人之学也。

”孔子归,以其言告子贡。

子贡曰:“吾闻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夫子之言,其亦此类乎?”孔子曰:“然。

夫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人亦然,不择善而从,故能成其德。

”(节选自《孔子家语》)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故故:原因B. 生于泰山之巅生:生长C. 泰山不让土壤让:谦让D. 不择善而从择:选择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B. 夫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 夫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人亦然/不择善而从/故能成其德D. 夫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人亦然/不择善而从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孔子与太山之民的对话,引出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道理的阐述。

B. 文章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不择善而从”的重要性。

C. 文章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文章通过对荣草生长的描写,展示了孔子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试卷古文考题全部

高考语文试卷古文考题全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B.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D.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B. 胡马窥江,楚兵日败。

(《史记·项羽本纪》)C. 秦王遗赵王书,愿为长友。

(《史记·陈涉世家》)D. 赵王遂发兵击秦,秦兵果败。

(《史记·陈涉世家》)4.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B.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5. 下列句子中,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D.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古诗文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古诗文

一、默写题(5分)1. 胡马窥江去无涯, ________ 。

(杜甫《登高》)2.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 。

(龚自珍《己亥杂诗》)3. 天涯若比邻, __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千里共婵娟, ________ 。

(苏轼《水调歌头》)5.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字音、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鹜:野鸭)B. 草色遥看近却无,野花渐欲迷人眼。

(遥:远)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畔:边)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2.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恰当的一项是()A.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相识十年。

B. 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C. 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许多知识。

D. 他的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深受大家的尊敬。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设问)B. 落花时节又逢君。

(拟人)C.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夸张)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景抒情)4. 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C.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5. 下列句子中,句式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红尘中有多少故事,岁月里有多少沧桑。

(判断句)B. 看那柳絮飘飘,犹如一只只白蝴蝶。

(陈述句)C. 繁星点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省略句)D.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装句)三、阅读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史传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

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

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

徒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之翰怒,欲劾奏之。

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

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

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

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

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

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

”俄迁给事中。

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

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

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州缓其狱.狱:案件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克:能解析贷:宽恕。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①白州缓其狱②请纵民还州丽偿所失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臣事君鲜有克终者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排除③④句。

③为卢之翰所为,④是皇帝对辅臣说的话。

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罪,但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这体现薛奎断案明察。

B.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

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这体现薛奎体察百姓疾苦。

C.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

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这说明薛奎深得百姓爱戴。

D.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弃养自己母亲的不孝儿,要他好好供养母亲;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这体现薛奎为政恩威并用。

解析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的,并非“被人指认为凶手”,也没有“服罪”。

答案 A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2)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就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

”【参考译文】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令山西临汾)人。

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

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盔贼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

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臵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

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

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

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

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

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

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予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

”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幕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

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

薛奎遇事能沉稳处臵,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

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

”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

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予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薛奎说:“在善始善终的问题上,不仅仅是臣下没有做到。

”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应答,皇上同意他的话。

薛奎性情刚直。

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

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

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

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客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仕鲁传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

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日:“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

”期年,治行闻。

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

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

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

于是以先所臵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道教亦然。

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

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遂臵笏于地。

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解析济:帮助。

答案 B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⑤章数十上,亦不听⑥遂置笏于地A.①②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⑤⑥解析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

第③句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答案 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并于洪武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晨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解析A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答案 A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人汉语。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陛下深溺其教,无域乎臣言之不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能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赏赐给他金袈裟衣。

(2)(李仕鲁)正要推崇(或“推广发扬”)朱氏学问,把排除(或“驱退”“驱除”“去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职责”)。

(3)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听不进我的话了。

(或:难怪我的进言不能被采纳了;听不进我的话就不用感到奇怪了。

)【参考译文】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

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

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

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

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

”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

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