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溥庆楷书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
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
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于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可见其效果不一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大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 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 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 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 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 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 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 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 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 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 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 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 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 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柳体楷书中黄金分割结构的体现之二

柳体楷书中黄金结构的体现之二单笔画的结构规则及常见的结合方式友好一中徐连岭横竖撇捺点这种基本笔画的书写,都要符合相应的规则。
横,短横一般取倾斜之的姿势。
有的左右贯通的横要取平稳之姿势。
横笔画看上去是倾斜还是平稳,决定于横笔画整体的高宽比,笔画的粗度与空余处高度的比。
假如在高宽为1比6的空间,写粗度为空间高度的2分之一的横笔画的话,如果横的粗度相同。
看上去就是较为平直且有一定姿态的横笔画。
起点端的上侧和末端的下侧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笔画是有一定的弧度的。
且粗度有变化,要求得平稳的事态,末端的下侧要低于起端的下侧。
这里要注意,横笔画的上侧边缘线与下侧边缘线及笔画的中心线是弧度是不同的,中心线接近运笔路线。
由于笔道粗度的不同使得上侧边缘线与下侧边缘线的弧度发生变化。
就中心线而论,各段的弧度是不同的,在横向中心点的左侧,各段左低右高趋于平缓,过中心点后,可以保持一段左低右高的姿态后变为左高右低,也可以直接变化。
相邻各段弧度的变化按一定的梯度比例。
柳体中,左侧部分一般直折而右侧是圆滑的。
如果是粗度可以忽略的单线条,倾斜度为1比24,看上去相对平稳,如果接一段等长的右端低的,整体是1比48则,更加平稳。
、这样就出几个点,横笔画的上侧边缘线的起点、中点、最高点(有时与中点重合)、终点。
下侧边缘线的起点、中点、最高点、中点。
它们之间横向纵向的比例关系,构成成了视觉冲击。
竖与横类似。
撇、捺,是曲线笔画,高宽要有合适的比例。
一般常见的有1比1、1比2、2比3、3比4、1比3、3比2、2比1等。
写法有直线形和弧线形。
写弧线形时要注意各段倾斜角度的提词过渡,如高宽比9比6(3比2)的撇我们可看作3比1接3比2接3比3。
当然这是方框两个对角上的连接,由于笔道是有一定的粗度的,笔道的中心线和这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笔道各侧的边缘线和中心线的倾斜弧度有合适的比例和变化。
还有“竖撇”和“横捺”等形式高宽出现不同情况,可以横向、纵向进行分割分段分析组合。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
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
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于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可见其效果不一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大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 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 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 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 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 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 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 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 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 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 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 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 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 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
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
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于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可见其效果不一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大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 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 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 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 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 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 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 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 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 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 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 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 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 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间架结构二十八法

楷书间架结构28法图文版欧体森严而成熟的结字法,它的揖让与顾盼、穿插与笔势等,都对您所学习的不管是其他楷书、行书或隶书,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同时,对于提升自身审美尤其是书法鉴赏能力,也有很好帮助。
第一法: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
”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见下图:第二法:通变顾盼。
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
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见下图:第三法:点竖直对。
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
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见下图:第四法:中直对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见下图:第五法: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弩,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见下图:第六法:底竖斜位。
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见下图:第七法:横笔等距。
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见下图:第八法:竖笔等距。
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柳体水写字帖:间架结构

柳体水写字帖:间架结构柳体水写字帖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叶,包括练习柳体字和抄写书画,此类活动主要是以“间架结构”创作,受到文人骚客们的喜爱。
间架结构以柳体字帖为核心,它是一种通过比较成对的结构创作方式,笔记本上比较成对的两个面之间柔软的素材,可以得出把握一定规律的柳体字帖。
间架结构的出现源于“柳体”的研究,柳体的研究最早来自清朝的文人书画家,而“柳体水写字帖”就是以文人们研究的柳体字活力为模板而创作出来的。
文人书画家以诗文为模板,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柳体字帖中,并以“间架结构”的创作方式完成柳体字帖。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把握“间架结构”的规律:其笔记本的两个面之间位于一条线上,而那条线又是以一定的规律来划分的。
间架结构的创作除了完美的复制外,还要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间架结构”的范畴也比较广泛,其中又分为“上下间架结构”和“左右间架结构”两类。
“上下间架结构”,指的是将笔记本横向分为两面,每面又以一定规律划分成上下两部分,左右两部分类似,也以一定规律划分出左右两面。
其中,“上下间架结构”是用来表现两个面之间的对比,而“左右间架结构”则是用来表现两个面之间的和谐统一。
比如,《柳体水写字帖:间架结构》这件作品,作者将笔记本的两个面依次排列,上下两边的比较好的柳体字形象如文墨,而左右两边的柳体字形象则如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了非常美观的“间架结构”。
由于“间架结构”的创作过程非常复杂,要求作者必须把握规律,并且要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传统的柳体水写字帖也是文人们在技艺上表现自己才华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经历了清朝到今天,柳体水写字帖经历了一次复兴,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柳体水写字帖的研究与创作及其品鉴越来越普及。
新兴的设计方式,丰富了柳体水写字帖的创作形态,令人叹为观止;老式文人书画家们把握规律,追求自由,也令世人惊讶。
可以说,“间架结构”创作柳体字帖,不仅能够体现文人书画家对自然界景象的把握,更能够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意境和思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文人艺术形式。
书法间架结构92法

书法间架结构92法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
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
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于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可见其效果不一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大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如:目、自、因、固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
间架结构二十八法

楷书间架结构28法图文版欧体森严而成熟的结字法,它的揖让与顾盼、穿插与笔势等,都对您所学习的不管是其他楷书、行书或隶书,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同时,对于提升自身审美尤其是书法鉴赏能力,也有很好帮助.第一法: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见下图:第二法:通变顾盼。
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
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见下图:第三法:点竖直对。
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
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见下图:第四法:中直对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见下图:第五法: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弩,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见下图:第六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见下图:第七法:横笔等距。
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见下图:第八法:竖笔等距。
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间架结构原则
【一、整齐平正】
平正:间架布置要平正,笔画长短要参差,要求平正为主。
中正:中竖要写在正中,上点和下竖应垂直,力求保持平正。
横断:左右二横虽中断,但应力求平正安定,不失重心。
竖断:上下二竖虽中分,但应垂直,以求平正,避免偏侧。
让横:横画多者,务求长短各异,宜使中横较长,求其平正。
让竖:竖画多者,中间直竖要长,并应垂直勿斜,才能平正。
偏正:结构正者,横画不宜过平,应稍倾勿侧,所谓正者偏之。
偏侧:结构斜者,务求斜中取正,勿失重心,所谓偏者正之。
【二、上下平稳】
天覆(上广下狭):天覆者,要上面盖尽下面,宜上广下狭,求其平稳。
地载(下广上狭):地载者,要下面载起上面,宜下重而上轻。
上宽(上大下小):上占地步者,要上宽而画清,下窄而画浊。
下宽(上小下大):下占地步者,要下宽而画轻,上窄而画重。
二段(上下均分):二段者,分为两半,校其长短,微加调整,力求上下平稳。
三停(上下三分):上中下三部等分者,上下宜略宽,中部宜略窄,以求平稳。
中宽(中占地步):中宽上下窄者,中间略宽,上下宜略窄,使其均匀平稳。
中窄(上下占地步):中间窄而上下宽者,上下宜略大,中间宜略小,以求平稳。
【三、左右匀称】
平分(又名分疆):左右平分者,如两人并立,左右宜均,尽力避免宽阔。
三均:左中右三部合成者,中间部分要平正,左右务求匀称。
左右占(左右占地步):中窄左右宽者,左右两部宜略宽而长,中部宜略窄而短。
中间占(中占地步):中宽左右窄者,中间宜较宽大,左右宜较疏而略小。
长方:字形长方者,四角要齐平而稍长,并使左右匀称。
短方:字形偏方者,两肩要上开而下合,力求左右匀称。
四方:字形四方者,上两肩要平,下两角宜齐,力求左右匀称。
浑圆:字形浑圆者,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应力求匀称。
【四、轻重平衡】
左占(左占地步):左宽右窄者,要左大而画较瘦,右小而画较肥,使能轻重平衡。
右占(右占地步):右宽左窄者,要右大而画较瘦,右小而画略肥,如此即可保持平衡。
让左:左重右轻者,要左高而右低,右边应让左,使其平衡。
让右:左轻右重者,要右高而左矮,左边应让右边,使能平衡。
左上平:左小右大者,应使小者齐上,大者重心移左,使能保持平衡。
右下平:左大右小者,应使小者较矮而与左部之脚齐平,如此即能保持平衡。
偏右:上部偏左者,应使下部偏右,如此才能保持平衡。
偏左:上部偏右者,应使下部偏左,以便保持平衡。
【五、分布均匀】
宽:分间宽者,笔画宜肥,形态宜短勿长,力求布白均匀。
窄:分间窄者,笔画宜瘦,形态宜长勿瘠,俾使布白均匀。
疏:间架疏者,笔画不宜瘦而宜丰,分间布白,宽窄宜均。
密:间架密者,笔画不宜肥而宜瘦,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单:结构孤单者,笔画宜肥勿小,横画要长而遒劲。
复:部首重叠者,宜瘦勿过大,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简:笔画少者,宜肥勿瘦,间架要正,直画宜短,点须近上。
繁:笔画多者,宜瘦勿肥,粗细轻重,分间布白疏密宜均。
【六、对比调和】
长短合度:笔画排叠要疏密停匀,参差不齐,力求长短合度。
肥瘦调和:笔画排列应有阴阳之分,粗细之别,务求肥瘦调和。
大小合宜:两字相合,小则化疏为密,大则化密为疏,力求大小合宜。
疏密停匀:两字相合,疏者宜小,密者宜大,力求疏密调和。
避密就疏:笔画排列要随字形变换,力求避密就疏,避远就近。
穿宽插虚: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停匀,务求穿宽插虚。
左右相应:左右简复不同者,要相生相让,避险就易,力求左右相应。
补其空处:字欲四满方正,空处宜补,使与整体相称。
【七、连续各异】
连点:各点相连,力求上下相应意连,切勿似棋子。
连挑:各挑先后连续,力求互变各异,切勿相同。
连横:各横上下连续,长短要参差,间距要均匀,形态要各异。
连竖:各竖左右连续,高低要参差,形态力求各异。
连撇:上下两撇连续,形态应有不同,下撇之首,宜置于上撇之胸。
连捺:上下两捺先后书写,务求其一,以反捺代正捺。
连钩:各钩先后书写,形态务求各异,如果相同,则必形俗。
连厥:各厥前后书写,形态务求各异,如或相同,则必形丑。
【八、反复变化】
重并:左右重复并列者,彼此应有区别,宜左促而右舒。
重叠:上下重叠者,应上小而下大,三叠者上大而下小,各有不同。
重横:横画重复者,上下不可相同,一般上短下长,各不相同。
重竖:竖画并列者,左右不可相同,而应左瘦右肥,各有不同。
四横:四横重复者,上下二横要异向,中二横宜相顺。
四竖:四竖并列者,左右二竖要上开而下合,中二竖宜相向。
排点:四点并列者,要各有变化,不可排列呆板如棋子。
聚点:点挑相聚者,要互相照应,力求生动,不可像砌石。
【九、内外相称】
四面合抱(四围包裹):囗字写时,应据内包简复,决定外围高低宽窄,力求相称。
三面抱上(即下抱上):山(无中竖)字写时,先考虑外围形势,而后写内
包,务使内外相称。
三面抱下(即上包下):冂字写时,如内包简,要上开而下合,内包复,则旁宜直。
三面抱右(即左包右):匸字写时,左旁用向竖或背竖或垂直,应视内包形势而定。
二面抱左(即上右包):勹字写时,如内包简单用斜包,若内包繁复用竖包。
二面抱右(即上左包):厂字写时,应依据内包简复大小,决定外围宽窄高低。
左下抱右(又名横腕):乙字写时,横腕不宜短,如太短不能容物,务求相应。
右上抱左(又名纵腕):乙字写时,纵腕宜长,但不可太宽,以免散漫,务使内外相称。
【十、形象自然】
肥:间架疏而笔画肥者,勿露肉而应力求遒劲丰艳。
瘦:间架疏而笔画瘦者,须勿露骨,而应力求流丽清秀。
长:字形长者勿瘦,务求丰艳秀雅,力避长似春蚓秋蛇。
短:字形矮者勿肥,务求精悍秀劲,力避短矮如踏死虾蟆。
大:字形大者,不可过大,宜促令小,力求自然,疏密得宜。
小:字形小者,须略放大,力求自然宽绰丰满得宜。
斜:字形偏者,形势力求平稳,不失重心,使其自然。
正:字形正者,四面不可呆板,形态务求自然。
【十一、气象生动】
相向:左右相应者,应各回避,各不妨碍,力求生动。
相背:左右相背者,应各照顾,气势贯通,力避呆板。
顺背:左右相顺者,应顺势排列,各不相倚,以求生动。
俯仰:上下相阖者,应彼此照顾,各自盖藏,力求生动。
刚劲:刚劲的字,点画要体圆而笔方,力求遒劲。
圆润:圆润的字,点画要圆浑无棱角,力求姿态妍媚。
秀丽:秀丽的字,点画要体方笔圆,形短而书长,使风度英俊。
端庄:端庄的字,点画要方正,结构要精密,气魄大方。
【十二、格调统一】
风格一致:笔画的起止和转折,必须体式相同风格一致。
前后均匀:分间布白,上下、左右,大小、疏密,力求前后均匀。
彼此顾盼:一笔为一字的规范,上下、前后,力求彼此顾盼,互相呼应。
首尾相应:一字为终篇的准则,上下前后力求首尾相应。
前后管领:一行之间,要以上领下,以前领后,力求前后管领,不失位置。
上下相当:下一字应受上一字管束,肥瘦、大小,力求上下轻重相当。
左右相称:下一行应受上一行管束,宽窄疏密,力求上下左右相应相称。
神气一贯:每字结构体裁、用笔锋势,力求神气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