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风筝》教学设计_3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
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__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识记字词读一读: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解释: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肃杀诀别(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
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
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__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
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
《风筝》教案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风筝》一、教学目标:1.了解巴勒斯坦美国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风筝》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通过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胡赛尼的生平和文学背景。
2.《风筝》的背景设定和故事情节。
3.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4.主题探讨: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风筝》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
3.如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动机。
3.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写作:写读后感、作文或角色扮演,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作者胡赛尼的访谈视频,了解他创作《风筝》的初衷和感悟。
2.阅读环节:分段朗读小说《风筝》,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巴巴和哈桑的家庭关系等。
4.写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撰写读后感或自由创作相关作文,分享自己对于书中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通过阅读《风筝》并参与讨论、写作等活动,检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
2.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
七、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风筝》的改编作品,比较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2.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就小说中探讨的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手工或文艺创作,表达对于作品《风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这部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名称: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制作和飞行风筝的技巧,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将能够了解风筝的工作原理、结构构造和飞行技巧,并通过社交互动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筝的工作原理,掌握风筝的结构构造和飞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准备1. 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篾、线、胶带等。
2. 风筝模板和样本。
3. 幻灯片和投影仪。
四、教学步骤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或幻灯片来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些关于风筝的问题。
Step 2: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和飞行技巧,并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形式进行讲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风筝的历史故事或趣事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Step 3:风筝制作(4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风筝的材料和工具,分发风筝模板,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风筝的制作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对风筝进行装饰,但要确保风筝的基本结构不受影响。
Step 4:风筝飞行(30分钟)学生完成风筝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到室外进行风筝飞行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天气条件,并注意飞行安全。
学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分享和比较彼此的风筝飞行效果,并进行飞行技巧的交流。
Step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风筝制作和飞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风筝或风筝照片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风筝的设计和飞行效果。
五、教学扩展1. 风筝设计比赛:学生可以在团队中设计并制作自己的风筝,并进行比赛评选。
四年级上风筝阅读教学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风筝阅读教学板书设计四年级上学期的阅读教学内容包括风筝这一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份针对风筝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引言】风筝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快乐,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风筝的知识吧!【主题一:风筝的起源】风筝起源于古代中国。
- 风筝是中国人首创的,起初用来预测天气。
- 风筝的发明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主题二:风筝的结构】风筝由哪些部分组成?- 风筝的主要部分有风筝面、桅杆、横杆、尾翼等。
- 风筝面一般用纸制作,可以绘画成各式各样的图案。
【主题三:风筝的制作】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
- 使用纸张、竹子和绳子制作风筝。
- 放风筝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天气条件。
【主题四:风筝的技巧】如何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定?- 放风筝时注意保持适当的拉力。
- 调整风筝的角度,使其能够顺利升空。
【主题五:风筝的文化】风筝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 中国的风筝象征着快乐和好运。
- 韩国的风筝常常被用于庆祝丰收和祈福。
【主题六:风筝的乐趣】风筝带给我们的乐趣是什么?- 放风筝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风的力量。
- 飞翔的风筝让我们感到自由和快乐。
【总结】通过学习风筝的知识,我们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和制作方法,还发现了风筝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文化意义。
相信通过这次阅读教学,大家对风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扩展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只风筝,并组织风筝放飞活动。
- 邀请家长参与,一起放风筝,增强亲子互动。
通过以上板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扩展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风筝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这次风筝阅读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一次愉快的学习体验!。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篇一: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幻灯:风筝图片。
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
(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
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
〔出示:猜谜〕你们了解风筝吗?小组交流找到风筝的资料,(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小组合作,检查反馈
(1)同桌互相本课的生字词,互相正音: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
(2)
小组汇报自己难读难写的字,小组交流特别难读的句子。
4、再读课文,请大家边读边想:(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哪几句话是具体描写怎么做风筝的?
(2)读读其他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词理解:“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
“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3)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哪几句?圈出放风筝时表示动作的词,并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放风筝的过程。
(4)角色转换: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他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教给大家听听。
(5)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学习字词,交流学法
、读一读词语〔出示:词语。
〕
2、〔出示:要写的生字〕。
请生说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1)正音:“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坊“的多个读音:;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如“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2、
检查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
围绕疑问: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
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
小组合作解疑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在5-8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朋友做法和心情的句子(2)汇报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升华
、朗读欣赏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谁来读读自己抄写的句子。
、
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四、亲身体验,课堂练习
.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0.
风筝
做风筝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