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潼关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 关

诗词主旨
本诗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 通过对北国山河壮丽景象的描写,反应了这 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 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重点解读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 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应着这位 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 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 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好 像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创作背景
《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 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 事重地。
重点解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重点解读
诗文译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 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 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 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 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
七8),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 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他主张 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 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 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潼关》,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诗词结构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潼关》的背景、作者、诗意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词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潼关》的作者谭嗣同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诗词创作的相关历史情况。
2.诗词朗读:学会正确朗读《潼关》,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以《潼关》这首诗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的指导。在课堂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这一环节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更加细致地教给学生如何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体验诗词的美。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潼关》优质课件

潼 关
潼关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得关中者得天下 潼关战场
潼关战场 潼 关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 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 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 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 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 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 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
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 达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 的经历简要分析。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 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
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背景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 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 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 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 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
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 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 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 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 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 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 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 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 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 不少苍茫岁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16张PPT)

小组合作探究
•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作 用。
•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 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 的举动?(结合历史背景)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 析其作用。
•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 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 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 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 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 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 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 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 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 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 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 以才写下这首诗。
小结
前两句:(描写)
潼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关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绘景
抒情
评价诗人
14岁的诗人谭嗣同在你眼中是 怎样的少年?
名人评价谭嗣同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 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 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 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 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 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 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 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 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明诗意 悟诗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 脆的马蹄声。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15

■人教2011课标版(部审)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四首,P141页《潼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属于部审人教2011课标版教材第二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最后一首,其前三首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所选的几首诗,都表达诗人的独特个性情感,以昂扬的格调,千百年来给后人以启思,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潼关》应让学生体会感受的重要内容。
同时,本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这四首诗属于课内精读篇目,已有的学习经验已为此诗的学习提供了思路。
另此册中第一组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诗李白的《峨嵋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几首诗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了学习诗歌的方式。
教材的这两组诗歌学习,为学习本组诗,特别是本组也是本册的最后一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同时,学习这首诗,也应有总结性质,为本册诗歌学习的再熟悉、集大成,所以,此首诗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除了朗读与小学学习策略的一致性以外,到初中阶段,要更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就需要从字词着手进入诗歌中,这种学情决定了教学目的、重点的变化。
同时,这一学段学生心理认真和成长特点,让他们表现出对诗歌审美追求;而像《潼关》这道诗,作者写此诗时14岁,与我们正学习的学生年龄差不多,谭嗣同的那种勇往直前、襟怀天下的品质,也正是正成长着的学生所亟需的。
所以,这首诗,除了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作用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也很大。
【教学目标】1、以课文所给的注释和赏析为抓手,辅助潼关相关资料和地形图,理清诗意。
2、参考诗歌朗读方法,结合已有的朗读经验,比照音频朗读,读准诗歌。
3、从“终古”“簇”“秋风”“吹散”“马蹄声”、“流”“尤嫌束”“入”“不解平”九个词语着手,赏好诗句。
2024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公开课教案

诗歌中体现的家国情 怀与民族精神
12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2/3
13
启发式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内容、情感、 意境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
考。
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2024/2/3
14
小组合作探究法实施策略
6
重点难点梳理
教学重点
《潼关》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对谭嗣同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将采用多种教 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如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通过背景介 绍、文本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嗣同的思想。
03
尝试将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融入诗歌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33
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我 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 结合。
评价内容
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 、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方面进 行评价;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和 进步,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22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2024/2/3
23
背诵默写任务安排
背诵《潼关》全文,确保能够准确、 流畅地背诵。
02 学习需求
学生需要通过对经典诗文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了解社会人生百 态,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03 学习难点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潼关(教学课件)(共22张PPT)

①拟人、侧面描写 ②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 情感,③生动形象表现了潼关河流的奔腾壮阔, 山的巍峨险峻,④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整体感知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研读
tóng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sì cù sàn
xián
课文研读
潼关
久远。
簇拥。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 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潼关
谭嗣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并感知诗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 3、感受少年谭嗣同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 的爱国情怀。
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 新志士。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旨归纳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优秀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潼关优秀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优秀ppt课件-教习网|课件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整版课件ppt: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整版课件ppt,共30页。
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铁马冰河入来,记梦抒怀,陆游梦见了什么,背景链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陆游的一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精品课件ppt:这是一份初中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精品课件ppt,共15页。
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朗读节奏,简介,诗歌大意,诗歌赏析,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谭嗣同,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件pptx、《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3页,欢迎下载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 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 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 流,是完全合拍的. •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 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 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 声.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湖南故乡 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 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 潼关古道,傍山临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 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 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 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 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 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 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 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 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 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 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 恐自己显得平庸!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作者简介
•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 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 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 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 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 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 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 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