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
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A3.B4.B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每点2分,梳理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必须有时间节点,少一处扣1分)6.C【解析】7.D8.①“最细小的东西”表面上是指月光下,南希(“我”)看见的院里的微不足道的东西—草坪椅、柳树、晾衣绳、牵牛花、栅栏和敞开的院门甚至晾衣绳上的衣夹等;实质上是指“我”透过生活的表面看见的不易被发觉的不如意,如友情的缺失、潜在的孤独、潦倒迷茫等;②“我可以看见”暗示了南希(“我”)敏感、寂寞、无助、焦虑的内心状态。
(第①点3分,其中表面含意1分,深层含意2分;第②点2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示例)①情节设置简单。
小说主体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场景,既不追求情节的起伏与连贯,也不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展开。
②人物塑造手法简单。
人物都是白描式轮廓,如“我”和山姆只有简单的对话与行为,克里夫只是在睡觉。
③语言简洁。
叙述语言平淡冷静,少修饰语,人物对话多用短句。
④揭示主题方式简约。
没有体现作者观点的阐释性文字,而是通过留白与暗示揭示人物的空虚与迷茫、敏感与脆弱。
(答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
意思对即可)10.BFH11.B12.D13.(1)现在你在我的门下当学生,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多次怨恨抱怨。
(“女”“曾未浃时”“憾”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现在我接受夫子的礼仪教化(学问)渐渐加深,再依靠和你们在一起互相探讨而使学问有所长进。
(“被”“寖”“二三子”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示例)相同点:①都强调要靠内在修道;②都认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2022~2023年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完整版(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

选择题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为了保证新鲜度,日本加工的精米,一般只有三个月赏味期限,而如此的标准,在我国市场上几乎很难一见。
便宜货卖惯了,高大上的商品在现实中或会遭遇劣币良币的尴尬。
还有监管不够硬气:品质维护上的,颇让人无语。
A.严格驱赶南橘北枳B.苛刻驱赶南辕北辙C.苛刻驱逐南橘北枳D.严格驱逐南辕北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
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
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严苛: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
语境是说日本加工的精米保质期很短,标准是三个月,要求过于严厉了。
因此选用“严苛”。
驱赶:驱逐并赶走。
驱逐:驱赶或强迫离开。
“驱赶”常用于具体事物,如驱赶家禽和蚊子、苍蝇。
“驱逐”,逐出。
可指具体事物,如驱逐苍蝇,驱逐蚊子;还指政府赶走有害的人物,在外交上常说“驱逐不受欢迎的人”。
语境是说质优价高的商品可能会不受欢迎。
因此选用“驱逐”。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语境是说市场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管不硬气,与人的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无关。
因此选用“南橘北枳”。
故选C项。
选择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旧游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
,。
,。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②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③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④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⑥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A.①②⑥③⑤④B.③⑤④①②⑥C.①③④⑥⑤②D.③④⑥⑤①②【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解析

★开封前注意保密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朝的制度,向称“封建”,英文总是译为feudal,其实封建制度与欧洲的feu-dalism(封建制度)只有某些方面相似,而且其相似处在精神方面,高不一定在实质。
大致说来两方都是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理论上封地都处在九条大型方格的地带里,各与国都同心。
事实上这种方格在地图上也画不出来,况且当时西安也不是全国的中心。
可是这间架性的观念则不难领会。
虽说有如此大刀阔斧而不合实际的观念,周公很多的创设还是可以在事实上证明,而且下及纤细之处。
其中奥妙不难解释:他所有组织国家的方案着重在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规。
虽说迁就融通之处所在必有,其下级则务必先竭心尽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同时上级也不时向下级施加压力。
及至最后真是力不从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
中国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经常重视形式,超过实质,可算其来有自了。
年久月深,当初技术上的需要,日后也就被认为是自然法规之一部。
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
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城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的姓氏,绿田于当日部落国家的名号)。
2023届山东省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2023届山东省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
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
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
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
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台州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出塞”情境构成全诗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艺术空间开掘功能。
“征蓬出汉塞”出句不凡,汉塞作为典故既隐喻现实中的军事堡垒,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
跨过这道屏障,中原士子们的生命体验必然是复杂的。
本初的心灵的宁静和平衡状态即将被打破,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交互作用。
一种是“胡天”所带来的新奇感、自由感和欣喜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另一种是进入陌生异域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焦灼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生存和活动空间的超越。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
基于此,功业意识构成了历代文人生命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代开始,随着汉大帝国的日趋强盛,建功异域就成为许多人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
《后汉书·班超传》就展现了班超的这一抱负,他曾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如果将《班超传》与《史记·陈涉世家》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班超和陈涉作为英雄人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甘沉沦于庸众的强烈进取心。
但不同于陈涉的是,班超有一个明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颇为有趣的是,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后汉书·班超传》言“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
“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
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
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
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
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
潮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潮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20高二上·柯桥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
”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哈佛大学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和作家。
B . 我的同事老吕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说他是“老报童”,毫不为过。
C . 今天,当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时,我们更希望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中国制造业都能具体而微,学习大师身上的大国匠心。
D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为朋友。
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
无它,话不投机半句多。
2. (2分) (2019高一上·慈溪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作品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B . 如今法官被推到官民冲突的对立面,这一方面根源于现代法治意识尚未渗透百姓生活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对司法功能过度放大的结果。
C . 3月23日晚,中国队1:0击败韩国队。
本场比赛前,中国队由于部分队员突然感冒,里皮在排兵布阵方面受到制约。
D . 据新华社报道,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其得票数已超过选举条例规定的600张有效得票数。
3. (2分) (2017高一下·辽源月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分析家早就指出,“如今日本国内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
这①______不是耸人听闻的谣传,②_________不是今天才有的迹象。
美国一位学者③_______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没有必要争论日本是否在做战争准备,④______指出一点⑤______够了:日本⑥_______不做战争准备,那它⑦_______是疯子。
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
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
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
"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
"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
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
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为"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
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国学与管理“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这一过程。
“国学”又有古义、今义与广义、狭义之分。
“国学”的最早意义是“由国家设立的学校”。
目前比较公认的意义是“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广义的国学涵盖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内容,其中,“经”是我们的精神,“史”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子”是我们的思想与智慧,“集”是我们的情怀。
狭义的国学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
不过迄今为止,“国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这导致“国学”简直成了随处可贴的膏药。
不合时宜地滥用,恐怕不是国学之福。
国学包含众多的哲理与思辨,具有很强的哲学性、经验性和综合性。
国学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人一体,她是一种贵和的哲学。
国学是应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智慧,强调的是“以不变应万变”,其中的“不变”就是《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道”。
以西餐和中餐为例,麦当劳里的汉堡包,在世界不同国家,口味一定是一致的。
这种同质化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甚至企业内部的竞争埋下了隐患。
而中餐的菜谱很少有告诉你每种配料放多少量的,最多加上“少许”两字,这是为了针对不同顾客的口味进行调整。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可谓天壤之别。
这种差异化不仅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大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我们眼下最为关注的不应是国学该不该热,而是国学应该怎样热的问题。
目前的国学热中存在较多问题。
例如,“国学”像前些年的MBA一样,成了一些具有猎奇心理的企业家镀金的工具和新的炫耀性消费,“国学班”招收学员“精英化”,收费标准“贵族化”。
有人将振兴国学等价于弘扬儒教,或者等价于“读经”。
有人将祭孔等国学活动搞得过度庸俗化、商业化和时尚化,实行“文化搭台,利润挂帅”,变了味地复兴,借古人之名发财。
有人借助复兴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地抵制和排斥。
还有人借复兴国学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将尘封的东西都当做了佳酿。
这都很可能毁了“国学”这块招牌,也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
国学的普及不能仅靠经院式的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应当多元化,也可以适当地通俗化,但一定要拒绝庸俗化。
国学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个中性词,其中既有“国粹”,也有“国渣”。
国人似乎非常喜欢厚黑学,比如将“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偷偷改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并且被广为接受。
将国学加入管理,也不要耍小聪明,不要玩厚黑学,而应将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加入管理之中。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14期)1.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在近代的演变比较复杂,经历了“中学”“国粹”“国故”等几个发展流程。
B.国学是中国人应对复杂生活的一种生存智慧,强调自身的执着和不变化。
C.国学在企业中的运用可以使不同的企业大同小异,不会产生恶性的竞争。
D.国学的内容中不仅有精粹,也有糟粕,使用国学要去伪存真,有所扬弃。
2.下列对“国学应该怎样热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正处在国学热中,但问题较多,连餐馆也使用国学管理,就有点过度热了。
B.国学不能作为镀金的工具和炫耀性消费,国学不是膏药,不能哪里需要就贴一块。
C.国学过热主要表现在很多人认为振兴国学就是振兴儒学,就是弘扬儒教。
D.经院式的教育是不可能进行国学教育的,特别是学员精英化. 收费标准贵族化的做法。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臵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偻.,隆然伏行(曲背)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B.旦硕茂,早实.以蕃(果实)宁许以负.秦曲(辜负,对不起)C.根拳而土易.(更换)相如因持璧却.立(退退回)D.勖.尔植,督尔获(勉励)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不如因.而厚遇之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D.他植者则.不然则.请立太子为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应。
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
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5分)三、(32分)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0分)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论语〃子路》)①莒父:鲁国邑名。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3分)②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分)(2)上面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4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举例说说诗人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3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顾亭怀古》)(3)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6)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9.选出下列名著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
()()A.董卓到长安后更加骄横,自号“尚父”,自比为周武王时吕望,司徒王允看不惯董卓作为,想利用府中歌伎貂婵采用连环计刺杀董卓。
B.《红楼梦》中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是他的叛逆性格,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薛宝钗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C.欧洲留学生方鸿渐从一个爱尔兰骗子手上买来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后来到三闾大学后,惊奇地发现同事韩学愈也有一张该大学的文凭。
方鸿渐不置可否,但韩学愈却处处陷害他。
D.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E.《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10.简述简析题。
(两题任选一题回答,120字左右。
5分)(1)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情节,你从这件事中看出曹操具有什么性格特点?(2)简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贾政对宝玉抓周结果持什么态度?第()题答:四、(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窗钱钟书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
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古代诗人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归去来兮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