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改进版自创讲义教学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 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
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了解温室效应及防止温室效应所采取的措施;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难点:1、二氧化碳于水的反应;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实验室用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就会停止?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什么?说明理由。
3、若实验室制取较多的二氧化碳,试管可用哪些仪器替代?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事:有一个猎人举着火把带着猎犬进入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不久,猎犬死亡,当他蹲下看时,火把熄灭了,同时他感到头晕气喘,于是赶紧跑出洞口。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山洞底部沉积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设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到底和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有关呢?三、新课讲授板书、(一)CO2 的物理性质展示: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提问:可以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呢?板书:无色、无味、气体演示:一位同学演示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提问:实验室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呢?演示:找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验满的方法讲解:此试验可以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演示:【实验6-4】向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小结:实验现象和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
板书:密度比空气大,标准状况下,是1.977g/L。
提问: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呢?设问: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呢?演示:【实验6-5】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1/3 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塞子,振荡,塑料瓶变瘪了。
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得瓶内压强减小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板书:能溶于水讲解: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降温加压可变成液体,继续降温加压,还可以变成固体,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干冰的用途作制冷剂--- 人工降雨、冷藏食品。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1)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二的教学内容。
作为新侥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化学性质之后,由浅入深的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及实验改进的思路的最佳素材。
上好此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也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气体制备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气体收集等也比较熟悉,应该说学生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通过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改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教学目标足够达成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原料,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并设计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讲解讨论实验的引导探究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2、难点: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首先利用同学们熟悉的西游记场景、餐桌场景、舞台场景导入新课,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场景的创设中主要用到了哪种物质?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能够很快的说出CO气体,由此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顺利引出本课时的学习对象。
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气体究竟2是怎样制取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
康家集初中学张永前
一、回顾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白板展示):
1 、了解CO的性质。
2、知道CO还原CuO的原理、现象及实验注意事项。
3、了解CO的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的还原性
四、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预习导学检查(通过提问方式实现)。
2、合作探究(白板展示)。
3、小结(白板展示)。
4、做练习。
5、作业布置。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前两课题研究了碳的单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从本节开始学习碳的氧化物。
在碳的氧化物中最熟悉的就是二氧化碳,所以教材首先安排学习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由此来带动其他碳的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比较熟悉也较感兴趣,所以只要抓好时机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抓好课堂效率。
因此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3.能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1.在思考、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1、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我把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培养学生归纳、观察和分析能力定为重点。
2、把如何理解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准确动手完成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前面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法:1.实验法: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心态,以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为线索,指导学生实现会看、会猜、会想、会做、会说、会写,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历练自己的智慧。
2.谈话法和讨论法结合。
谈话法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使其思路开阔,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现,而讨论法则可以让学生间展开交流,使问题明朗化。
1.多媒体助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可以节省时间。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讲学稿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讲学稿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进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停止观察剖析、归结。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置实践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维护环境、处置环境效果的看法。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1.CO2与水的反响。
2.CO2与廓清石灰水的反响。
课时布置:2课时第一课时:CO2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CO的性质。
达标导学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引言] 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求CO2的性质。
[先生活动] 制取CO2并搜集到三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
[活动与探求]1.扑灭两支短蜡烛,区分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留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显露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剖析。
2.向一个搜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参与约1/2体积的水,立刻旋紧瓶塞。
振荡,观察现象并剖析。
[先生讨论交流]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
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熄灭,也不能支持熄灭,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向软塑料瓶中参与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内凹陷。
这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3.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不能熄灭,也不支持熄灭。
[引见]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消费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1)、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具学具准备】仪器:大烧杯(2个)、试管(6个)、导管、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试管架、铁丝、火柴。
药品: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三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稀硫酸、汽水。
【教学过程】1、二氧化碳的性质1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Q+H2O=HCOH2CG= H2O+ COT(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CO+Ca(OH)2=CaCOj +H0(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附:课堂练习一1、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 B 、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C、在植物上形成温室 D 、改良土壤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A、江、河、湖、海溶解二氧化碳 B 、大森林火灾C、原始森林的光合作用 D 、矿物燃料的燃烧3、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的第1课时。
本节的内容将引导先生认识二氧化碳在消费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给先生一些材料,让先生在其中发现二氧化碳的奥秘,体味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资性质决定用途,弄清生活和消费中的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实例,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先生在此之前曾经接触学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对于在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的用途不是太清楚,因而在本节课力求让先消费生对化学学习的兴味,让他们意想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设计思绪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过先生观看视频,认识二氧化碳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和方法:经过同学们经过小组合作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探求,交流讨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让先生感知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感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也要认识到化学给人类保存环境造福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对先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决定用途。
重点的打破: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思,经过对汽水中气体的探求实验使先消费生新颖感、求知欲,从而使先消费生对化学知识的无量渴求;难点的打破: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留意先生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的先生参与进来。
让先生经过性质实验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3.教学方法本节课经过趣味实验和先生的生活经验等创设教学情境,先生充分发挥本身的优点,组长在组里进行合理的分工,先生动手,教师指点,充分使先熟手和脑动起来,使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课堂教学。
4.学法指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侧重于实验景象、实验结论的指点。
同时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物资的性质决定用途。
四、教学内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次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一、知识回顾: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密度比空气大;⑶能溶于水;(设计实验证明,参看课本P114实验6-5)⑷CO2固体叫“干冰”。
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3实验6-4)更不能供给呼吸(解释“屠狗洞”现象)(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4实验6-6)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CaCO3↓+ H2O①CO2气体的检验②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此反应的应用③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④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⑤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CO2+ C 2CO(注:此反应为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一氧化碳的性质⒈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实验室制取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⒉化学性质⑴可燃性:2CO + O2点燃=====2CO2——作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注意:①CO和H2一样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前必须验纯(方法与H2一样)②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但: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是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⑵还原性:CO + CuO Cu + CO2——冶炼金属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注意:操作顺序实验时,先通CO,后加热;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但需对尾气处理,方法是将CO点燃转变CO2(或收集起来)。
⑶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死。
热身练习:1.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A.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2.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气体是()A.N2 B.CO2和N2 C.CO2和CO D.N2和CO3.用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做还原剂,分别与质量相同的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消耗的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A.1∶1∶1 B.1∶3∶14 C.1∶6∶14 D.2∶1∶24.欲将二氧化碳气体里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杂质除去,可让气体通过 ( )A.石灰水B.水C.炽热的炭层D.灼热的氧化铜5.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6.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正确的操作是()A.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B.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C.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D.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7.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是()A.澄清石灰水B.紫色石蕊试液C.灼热的氧化铜D.稀盐酸8.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B.都是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D.都能溶于水,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例题分析1.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铜粉铁粉用磁铁吸引B NaCl粉末CaCO3粉末溶解、过滤、蒸发C NaOH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氢气二氧化碳依次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2.有氮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80 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A.30 g B.100 g C.150 g D.200 g3.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H2O2→H2 B.Fe→Fe3O4 C.KCIO3→O2 D.CO2→H2CO34.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除去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选项待提纯物质除杂方法A O2(CO2)将混合气通入足量氢氧化钙溶液B CO2(CO)通过足量O2点燃C Cu粉(Fe粉)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D N2 (O2)通过灼热的铜网5.已知A、B、C、D、E、F、G、H、I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其中E、G为常见金属,E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G呈紫红色;D、H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所形成的常见气体单质;人体胃液中含有A,可帮助消化。
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反应物和产物均已给出)。
(1)C的名称是(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3)图中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6.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高温2Cu+CO2↑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1)当然A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2)装置B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4)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②原因二:反应C+2CuO高温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③原因三:……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处添加______________装置。
尾气处理 澄清石灰水C D 混合气体 A B 7.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无色无味)是否含有CO 2和CO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B 装置中的试剂是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3)如果没有B 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2分)。
三、归纳总结:注意: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是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四、拓展延伸:1.现有CO 、CO 2、H 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按如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1)若只验证混合气体中的CO 和H 2, 请回答:①使用装置A 的目的是 ,其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②使用装置B 的目的是 。
③若A 、B 装置顺序对调,造成的后果是 。
④若A 、E 装置顺序对调,造成的后果是 。
⑤F 装置的作用是 。
(2)学习中编顺口溜或打油诗,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现有如下打油诗:水晶宫中卧包公,阵阵清风吹进宫;忽有烈火烧过来,竟把包公变关公;烈火退去清风在,吹得关公好轻松。
根据这首打油诗的描述,你认为这首打油诗描写的实验可能是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②氧气和铜的反应③氢气还原氧化铜 ④木炭还原二氧化碳(3)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一种或几种。
把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盛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已排尽空气),充分反应后,管内固体物质质量减少1.6克,将反应完全后的气体全部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得到10克白色沉淀,则混合气体的组成可能的是 。
A.一氧化碳B.氢气和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氢气D.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2. 某气体由H 2、CO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气体的组成进行探究。
【猜想】①气体中只有H2;②气体中只有CO;③气体中既有H2,又有CO.【查阅资料】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
【实验设计】通过上述资料和已有化学知识,设计了以下装置进行实验。
根据以上设计,请完成填空:(1)若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石灰水不变浑浊,则猜想①正确。
(2)若无水硫酸铜,石灰水,则猜想②正确。
(3)若无水硫酸铜,石灰水,则猜想③正确。
【实验步骤】①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气体;②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确认猜想③正确。
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的现象是;请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1)该实验开始通一会儿气体的目的是。
(2)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的不完善之处是。
(3)该实验装置中,若将装置B、装置C对调,将(填“能”或“不能”)得到正确结论,原因是。
3.已知草酸(H2C2O4) 加热时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会发生分解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草酸分解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提出猜想】甲:CO2 H2O 乙:CO H2O丙:NH3 CO2 H2O 丁:CO2 CO H2O①某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11) 。
【查阅资料】氧化铁为红棕色粉末,一定温度CO能还原氧化铁;铁粉呈黑色。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将草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②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12) 。
③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13) 同学猜想成立。
④D装置的作用是(14)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 。
【得出结论】⑤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16) 。
【反思与评价】⑥从环保角度考虑,上述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17) 。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一根光亮的细铁丝均分为三份,绕成相同的形状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生石灰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4分钟后观察:C 处铁丝依然光亮,D 处铁丝表面灰暗,E 中铁丝依然光亮。
说明铁生锈主要与 、 有关。
(4)D 、E 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