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发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实际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危害及应对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需材料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阅读后,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感。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碳的化合物种类很多,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物质,其性质和用途,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基础。

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学情分析: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归纳总结能力,应该放手让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防止措施。

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辩证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是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系统化,而且拓展联系,主要利用实践探究的方式,加深记忆,加深理解。

通过探究增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制法。

教学难点: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原理的探究和其生成产物的不稳定性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死狗洞之谜”,引起学生兴趣,引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探究:1、这是一瓶用这套装置制取的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交流讨论:这三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一、二氧化碳(一)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讲解: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情况下能变成液体和固体。

看书上图片,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热。

4、干冰(固体CO2)易升华过渡: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有什么化学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倾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化学性质。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二氧化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开汽水、啤酒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讨论交流 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课堂讨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归纳总结 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知识拓展和氧气、氢气类似,在加压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冷却成无色液体、雪花状固体。

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在101KPa,-78.5℃升华。

干冰易升华。

探究点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提出问题 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2. CO2能供给呼吸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CO2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但对有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CO2中燃烧。

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来灭火。

(2)CO2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CO2含量达到1%时,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能使人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或溶洞,应进行灯火实验,以探明其中CO2含量是否过量。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探究实验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课堂讨论上述四个实验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个,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为什么?实验Ⅰ在探究二氧化与水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归纳总结如果把Ⅳ中得到的红色小花小心加热,红色消失,小花又变为紫色。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4、CO2不能燃烧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如何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呢?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3、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探究1.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是否支持燃烧演示实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结论: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密度比空气的大。

探究2.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否溶于水现象:塑料瓶变瘪结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瓶子变瘪。

小结CO2的物理性质: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承上启下:CO2能溶于水,是发生了物理变化,那么溶于水CO2的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呢?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反应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五、当堂练习:1.为了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C.分别通入水中D.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1/2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2.下列做法容易发生危险的是()A.用石灰浆抹墙B.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C.到溶洞探险前,先用手电筒照明试探能否进入D.进入红薯和白菜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3.写出下列转化关系的方程式。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

当堂练习。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答:不行。

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发生煤气泄露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答:能够使人及时发现气体的泄漏,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概述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会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做相关的题目【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学习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的探究。

【定标自学】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碳的氧化物有:和两种。

2、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方法是:,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性质。

3、将已收集好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通过观察: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5、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交流展示】(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探究1:倾倒二氧化碳现象:底层的蜡烛熄灭,上层的蜡烛熄灭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也不。

你是否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请说出你的方案。

探究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塑料瓶。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通过以上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色味的体;在标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比空气;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固体俗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能供给呼吸;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通常情况下)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现象与结论:(1)石蕊遇酸变;(2)水不能使石蕊变,CO2也不能使石蕊变;(3)CO2与H2O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碳酸的分解:。

4、与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其原理方程式为:,这是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5、二氧化碳与还原性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1)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现象:将燃着的镁带伸进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瓶壁上有色物质生成,瓶底有色固体物质出现。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1)、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仪器:大烧杯(2个)、试管(6个)、导管、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试管架、铁丝、火柴。

药品: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三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稀硫酸、汽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一、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O2+H2O=H2CO3H2CO3= H2O+ CO2↑(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附:课堂练习一1、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B、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C、在植物上形成温室D、改良土壤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A、江、河、湖、海溶解二氧化碳B、大森林火灾C、原始森林的光合作用D、矿物燃料的燃烧3、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2),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五课时)主备教师:董有丽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探究它的性质,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它对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国联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的用途。

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归纳)(指出问题),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分析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多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解决方法),其中关键是(做演示实验)(方法的关键)。

四、支持条件分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及蜡烛等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二氧化碳(一).物理性质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塑料瓶变扁了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为空气的倍(3).溶解性: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4).干冰的升华: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

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知道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4、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完成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2、二氧化碳的重要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

4、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2、辨证观点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观察、对比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CAI多媒体课件、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纸花、澄清石灰水、新鲜鸡血、抗凝血剂、CuO、干冰、导管、试管、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阶梯蜡烛、酒精灯、单双孔塞、火柴等、学生分组(四人一小组)。

2.学生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玻璃片、小烧杯、镊子、白铁皮阶梯架、软塑料瓶、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幻灯片)1.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

这是为什么呢?2.谜语:它可以翻手为云,复手为雨,是“植物的粮食”、“灭火的先锋”、墙壁的“粉刷匠”、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

它是一种什么物质?[教师讲述] 1.是二氧化碳所致;2.二氧化碳。

[引言] 认识一种物质主要是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着手,以便我们更好地使用它。

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探究一下。

授新课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 制取并收集三个集气瓶和一个软塑料瓶的CO2活动与探究一:(幻灯片)⑴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阶梯架上,把阶梯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2此实验能证明CO2具有什么性质现象分析活动探究二:(幻灯片)⑵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注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分析[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幻灯片)填写下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是否燃烧CO2[学生活动,讨论交流]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向软塑料瓶中注入水,盖紧瓶盖后,发现塑料瓶变瘪。

这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幻灯片)[小结]: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讲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随着压强的增大,溶解得更多。

生产汽水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设问] 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活动与探究三:(幻灯片)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浸泡的干燥的小纸花。

第一朵喷稀醋酸,第二朵喷水,第三朵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喷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取出第一朵和第四朵小花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幻灯片)根据上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填写下表:ⅠⅡⅢⅣ现象分析[学生讨论交流]第一朵小花遇醋酸变红;第二朵小花遇水不变色;第三朵小花遇二氧化碳也不变色;第四朵小花同时接触到水和二氧化碳变成红色。

这一实验现象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类似醋酸的物质——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将第一朵和第四朵小花分别加热后,红色褪去。

这说明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注意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幻灯片)CO2 + H2O = H2CO3、H2CO3= CO2↑+ H2O[教师设问] 我们早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事实,那么你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讲解]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浑浊现象就是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小颗粒悬浮在水中的缘故。

(幻灯片)Ca(OH)2 + CO2= CaCO3↓+ H2O[教师强调] 此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也可用来解释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变得坚硬。

(幻灯片)[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随着压强的增大而溶解得更多。

2.化学性质: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⑵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注意:CO3叫碳酸根)⑶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a(OH)2 + CO2= CaCO3↓+ H2O。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课题1》学到的知识,讲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掌握了物质的性质,目的在于用好物质。

下面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总结](幻灯片)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并交流]⑴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随着压强的增大溶解得更多,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⑵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创造云雾舞台场景,可用作制冷剂,用于冷藏食品。

[教师讲述,并设问]物质都有它的两面性。

二氧化碳的用途这么大,那么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不利的一面呢?(幻灯片)温室效应。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介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消耗矿物能源的急剧增加,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的增多,同时森林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小,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玻璃、塑料薄膜一样,使得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利昂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发言]谈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幻灯片)1.温室效应的危害: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⑵由于气温的升高,水分蒸发加快,气候干燥,加快土地沙漠化,导致农业减产。

⑶矿井、菜窖、没有开发的山洞等地方,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时,会使人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幻灯片)2.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⑴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⑵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核能等;⑶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1.不焚烧垃圾;2.不焚烧农作物秸杆;3.打扫教室的废纸不焚烧;4.多种花种草……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了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分析了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知道了温室效应的危害性及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有效措施。

随堂练习(幻灯片)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的性质。

2.影视舞台上常用于产生云雾翻滚的效果,使人如入仙境的物质是,其中产生云雾效果的原因是;根据它产生雾的性质,说出它的两个主要用途、。

3.在温室大棚内生产蔬菜或花卉的过程中,常向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主要目的是()A.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的病虫害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C.产生温室效应,提高棚内温度 D.避免棚内发生火灾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A.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的温度升高B.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含量增大,阻碍了热辐射,使地表温度升高C.控制塑料大棚内的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的生长D.地球上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5.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植物的呼吸作用B.含碳燃料的燃烧C.发展利用氢燃料D.人和动物的呼吸布置作业P习题:4、7120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外活动] 以CO2能溶[课外探究]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你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实验来证明CO2于水吗?的集气瓶加入水,按紧玻璃片振荡,将集气瓶倒过来,玻方案1:充满CO2璃片不会掉下来。

方案2:先在一支试管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将试管倒扣在水槽中,过一段时间,会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

方案3: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分液漏斗中装的是水,双孔塞另一孔的导管上连接一个气球,打开活塞,水进入锥形瓶,然后振荡锥形瓶,会看到气球变扁了。

方案4: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水,振荡,水沿导气管从烧杯进入集气瓶。

板书设计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⑴物理性质:①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随着压强的增大而溶解得更多。

⑵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③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a(OH)2 + CO2= CaCO3↓+ H2O。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⑴温室效应的危害:①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②由于气温的升高,水分蒸发加快,气候干燥,加快土地沙漠化,导致农业减产。

⑵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措施:①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②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核能等;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第二课时[引言] 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