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赏析-精选word文档 (2页)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的诗意赏析《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赏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原文】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
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
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
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
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
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
「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
「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
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
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
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
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
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
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其二【原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唐代: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春江一作:江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标签抒情、写景、早教古诗100首、桃花、寓人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
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 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绝句》的赏析杜甫《绝句》的赏析(通用12篇)杜甫平生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
下面店铺带来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绝句》的赏析篇1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绝句》,一起欣赏这首诗。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这是杜甫写自己的住处——成都草堂周围景色的一组小诗中的一首。
草堂筑在成都郊外,堂边翠柳成行,堂外锦江东流。
初春季节,柳树抽条发芽,一片新绿,成对的黄鹂在枝头歌唱。
江水初生,江边的白鹭排着整齐的行列飞向云霄。
在碧青的天空映衬下,它们雪白的身影显得格外矫健轻捷。
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鸣声,把诗人引向窗前。
推窗远望,一幅西岭积雪图嵌入窗中,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在晴空丽日下闪着耀眼的白光。
再看门外,江岸边,万里桥下,停泊着远来的船队。
这些来自万里路外的东吴的船只,正在上帆整索,不久又将扬帆起航了。
(注)东吴:指长江中下游,今苏州一带。
杜甫《绝句》的赏析篇2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作者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二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其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其五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其六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其八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这组诗的纲领是“客愁”二字。
诗人因恼春、怨春,无非是因“客愁”而已;继而恨春、惜春,无非是春来春去,更增愁怀而已。
所以最后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几何之叹。
在章法上,九首诗虽各自独立成篇,然逐章相承,首尾照应,有前后次第和内在脉络。
在技巧上,全诗用拟人手法,把春写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新鲜生动的比喻,使景物展现出灵动活泼之姿。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这组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
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
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
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
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其一我眼见游客的忧愁无法排解,无赖的春色却闯入江亭。
它催促花儿开放已太匆忙,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其二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并非无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像家。
259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259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二)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手种”两句:谓桃李乃自己亲手所种,且在家园之内。
手种:亲手种植。
野老:乡野老人,此为杜甫自称。
相欺得:是说欺负我这位野老。
解读:这是一首诗人恼春的七言绝句,语言浅显易懂。
亲手栽种的桃树与李树,不是没有主人。
村野老夫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现在就连春风都来欺负。
昨晚一过,又把庭院里的花吹折了几枝。
诗人为所闻所见涂抹了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非”“还”等字眼,刻画了一个敏感忧愁的孤客形象。
诵读这首诗时应铿锵有力,语气中流露出一点无奈之感第一句“非”重读。
第二句“还”字语调要高,“似家”重顿.第三句“春风”长读,“得”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
未一句低沉中带有一丝叹息,“折”是入声字,诵读时强调花被吹折的无奈感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长说《我的名字叫红》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
作家陈丹燕有一篇散文《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中,说来世想成为托斯卡纳的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俯瞰人间过往,不动声色。
因为树没有责任,没有感情,不会伤心。
的确,在城市中生活得疲于奔命的人类,很希望自己能成为大自然中的一棵树,像树那样站在那里风吹不动,视而不见,像树那样自然而然地活着,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只是,自然永远也不能成为人类复杂矛盾的精神的归宿,就像人和树并不拥有共同的内心。
很多人想成为树的意义,不是指成为每一棵树,而是像陈丹燕那样,是有目标指向的。
杜甫这首诗的意义,与其我们拘泥于字面意义的理解,不如想象成一个在外漂泊流浪多年的人都想成为家乡的一棵树吧,静守家园,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不再做多余的梦。
尽管居家的日子会消磨时光,但在我们这一生中,又想走多远?想做什么?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杜甫绝句的赏析(精选9篇)

杜甫绝句的赏析〔精选9篇〕篇1:杜甫绝句赏析杜甫绝句二首赏析【绝句二首杜甫】迟日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场,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风光。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温暖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详细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活力,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非常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赏析-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赏析
杨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赏析:大意是说,(春天乍到,杨柳吐绿,像是在迎接春光。
那那嫩绿浅黄的柳枝在楼台之中显得生机盎然。
袅娜的杨柳多情而柔美,令春风也不由得要妒恨吧?)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
他的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他的诗含蓄宛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
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