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合集下载

杜甫《漫兴九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漫兴九首》原文及赏析

漫兴九首[唐] 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作品赏析其一:[注释](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癫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者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其七:[注释](1)糁[音“伸”]:谷类磨成的碎粒。

(2)点:点缀。

青钱:铜钱。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地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意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乐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乐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乐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原文】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

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

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

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

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

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

「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

「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

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

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

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

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

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

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其二【原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

264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264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264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解读:这首诗主要写初夏时节的景象,诗人眼见杨花飘飞、新荷青钱铺满池塘的欣欣向荣之景象,心中摁不住的喜悦,故不由得借景以自娱。

春夏之交,风光自是另一番风味。

白色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就像给铺上了一层地毯。

点缀在浣花溪水面上的嫩荷好似堆叠的铜钱。

竹林下笋根间野鸡的幼雏没有人能发现得了。

沙洲上小野鸭依傍着母鸭安眠。

一句一景,四句诗描绘出一幅春夏之交静谧的图画。

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郊野风景图,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连与欣赏,抒发了一种闲适心情。

杨花落在路上好像白毡一样,写出了杨花轻柔的特点。

第二句以动衬静,“点”为点缀的意思,即荷叶在溪水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叠”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表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凸显了初夏时节静谧之中蕴藏的无限生机。

之后诗人写动物,通过写小野鸡和小鸭子,写出了初夏小动物的娇憨可爱,给画面增添了活力,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

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

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题作“漫兴” ,有兴之所到、随手
写出之意。

不求写进,不求写全。

B.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C. “眼见客愁愁不醒” ,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
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糊的心理状态。

D. “无赖” 一词正话反说,表面上写诗人对春色的厌恶,实际上
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赞美和喜爱。

15.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4. D (“无赖” 一词并非正话反说,“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赞美和喜爱”错误,实际上是诗人因客居之愁而觉得春色恼人。


15. ①反衬。

用乐景写哀情,哀感倍生。

诗人望江亭春色,则顿
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加倍地写出了诗人的烦恼、有仇。

②拟人。

“无
赖”“深造次”等词写出了春色的不晓人情,鲁莽轻率,表达了诗人的恼春之情。

③直抒胸臆。

首句中的“愁”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客居之愁。

④借景抒情。

解说略同于“反衬”。

长春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长春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长春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点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3.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杜甫的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四)阅读

杜甫的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四)阅读

杜甫的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四)阅读《绝句漫兴九首》(其四)唐•杜甫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赏析】首二句由时间的变换引出人生易老之叹。

三月本是春光烂漫的时候,但在诗人看来,它的到来意味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不由得感叹,人生渐渐老去,还能经历多少个春天呢?既然如此,不如沉醉在美酒之中,莫去想身外的无限烦恼事了。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身前有限杯”二句,表层意思是说,面对美好的春天,应纵酒行乐,不要让繁杂的事情,扰乱了饮酒的兴致。

如果诗义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那就不是杜甫了。

诗人此时寓居在成都草堂,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结束了,但他的济世救民的理想也快被现实消磨殆尽了。

他从“无穷”的身外事,与“有限”的杯酒的对比中,悟出了人生之苦短,责任之繁多、沉重。

无奈之下,诗人暂且放下“身外事”,只有用酒来打发时光,以减轻心中的痛苦。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词成就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

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注释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注释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唐代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注释:糁(sǎn)径:散乱地落满细碎杨花的小路。

糁,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

青钱:古代的一种青铜钱,这里比喻出生的荷叶点缀在小溪上,像重叠的青钱。

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

凫雏:小野鸭。

翻译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试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鉴赏】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
可人意”的心情,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左成文)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