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使用课件

合集下载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1张PPT)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1张PPT)
伯牙鼓琴而志在 白雪 ,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皑皑乎若白雪 。
伯牙鼓琴而志在 明月,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反复诵读,用心思考 2、借助文中注释、插图 3、借助工具书、相关资料 4、联系上下文
任务一:读文章 知文意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3、注意延长,读出韵味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 “弹得好啊!就像那浩荡的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 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任务二:入情境 悟知音
伯牙,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
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 仙"。
锺子期,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
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子期死……
锺子期死,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欲对摔纷伤但今忆
觅谁碎!心见日昔
知弹瑶 伤一重去
冯 梦
龙 《 警 世 通 言

音 难

《伯牙鼓琴》文言文二则PPT精品课件

《伯牙鼓琴》文言文二则PPT精品课件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
的由来。后来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 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知音文化资料卡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 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 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 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课文赏析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谓”:觉得。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破琴”:把琴摔碎。 “复”:再,重新。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伯牙鼓琴》 讲的就是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 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课文赏析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课文赏析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 “得”:懂得。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
或乐曲高妙。
高 山 流 水
背诵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伯牙鼓琴》ppt课件(18页)

《伯牙鼓琴》ppt课件(18页)

复:再。
巩固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伯牙鼓琴( ) 2、少选之间( )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5、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6、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7、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探讨、品味课文: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 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 ,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国籍 身份 特长
俞伯牙 (楚国) 晋国上大夫 鼓琴
钟子期 楚国 樵夫 听琴
学习目标
1、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 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 术之美。
初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 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 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 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小组学习:
(1)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 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2)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 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 下来。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鼓: 若: 太山: 以为: 无足:
方: 善哉: 汤汤:
少选: 不复:
志: 巍巍: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鼓:弹琴。
方:正,正在。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志:心志,情志。
若:像。
巍巍:高大的样子。
善哉:好啊。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4张PPT)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4张PPT)

叁 翻译分析
原文: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翻译: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 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叁 翻译分析
分析:这段文字通过描述伯牙断绝琴弦、终身不再弹琴的行为, 进一步强调了他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纽带。伯牙的音乐才 华和钟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相互呼应,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达到了 顶峰。然而,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失去了知音,便决定不 再弹琴,表达了他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刻感慨和思考。这个故事也 传递了一个信息:真正的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当知 音不再时,有些人会选择放弃某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
叁 翻译分析
分析:这段文言文描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伯牙通过弹 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钟子期则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到 他的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两人之间的默契和互相理解达到了非常 高的境界。这段文字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音乐艺 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同时也突显了知音之间的心灵相 通和情感共鸣。
肆 拓展阅读
除了在文学上的影响,《伯牙鼓琴》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音乐等领域。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伯牙和钟子期的形象经常被描绘在一 起,以表现高雅的友谊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总之,《伯牙鼓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它 表达了人类对友谊、音乐和艺术的追求和珍视。
肆 拓展阅读
如何快速背伯牙鼓琴,请看以下视频
肆 拓展阅读

肆 拓展阅读
同学们,经过深入的地学习《伯牙鼓琴》,有没有同学听过 或者看到过类似的故事呢?
肆 拓展阅读
对的,就是《伯牙学琴》这个故事。 据传,伯牙是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 头流传下来的。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 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0张PPT)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0张PPT)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 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 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 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鼓琴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 竟然从此绝弦,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伯 牙,你有什么想对子期说的吗?请用 你的笔写下来吧。
伯牙鼓琴
读准节奏,体会古韵悠久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把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直到把课文读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 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毕生不 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 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绝弦,毕生/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 犹吾心也。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
背景资料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 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 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 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知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 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 声。

伯牙鼓琴课件 (共24张PPT)

伯牙鼓琴课件 (共24张PPT)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 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 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 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 巍巍乎若泰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破乎期選乎志琴鼓 為琴若又之鼓在鍾琴 世絕流曰間琴太子
無弦水善而巍山期 足終鍾哉志巍鍾聽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 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 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
二读:借助注释,读懂意思。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日
2023 课件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5日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再也……
《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 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 高雅精妙。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 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 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 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 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 上无知音”。

《伯牙鼓琴》文言文二则PPT课件

《伯牙鼓琴》文言文二则PPT课件

zāi
wēi
shāng
哉巍汤
写完“口”再写斜 钩,且斜钩要舒展;
是上下结构,下半 部分要注意将左右 两边写紧凑。
“汤”在文中读 “shāng”。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喜欢弹琴,而锺子期喜欢听他弹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锺子期死后,伯牙把自己的琴摔破并将弦扯断,并从此不再弹琴。
锺子期其实只是一个樵夫,但是他却有一 个本事,那就是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所以 在伯牙看来,锺子期死后,世上再没有人 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了,所以他也就不愿 意再为其他人弹琴了。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
《高山流水》,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一 。
伯牙鼓琴
朗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 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刚开始弹琴(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赞叹说:“弹得好, 像大山一样高峻。”转瞬间(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锺子期又 赞叹说:“弹得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伯牙
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 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流传 至今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 操》相传都是伯牙的作品。
课堂小结
同学们,除了锺子期,这世上恐怕真的无人能懂伯牙的 琴声了。伯牙对音乐所有的热爱之情都随着锺子期的 死而万念俱灰,又怎会在意一把琴呢?美哉,壮哉—高 山流水遇知音!让我们铭记这段友情佳话,记住伯牙和 锺子期之间最纯粹的“知音情”吧!

小古文《伯牙绝弦》PPT课件(六年级晨诵)

小古文《伯牙绝弦》PPT课件(六年级晨诵)

【仿说】伯牙鼓琴志在
“善哉,
兮若
,钟子期曰: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 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古文链接】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
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 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 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 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 《警世通言》中。
【古文内容】 《伯牙绝弦》讲述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 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 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 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 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 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 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 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 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 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逃声哉?”
三读课文
• 全班齐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 1、伯牙是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如何“善”听的? • 2、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中,你读到了什么?
伯 牙 善 鼓 琴
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知知中 己音心 难难: 遇求
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

洋洋兮若江河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 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 弹奏,钟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绝弦》(《伯牙碎琴》)中,“子期死, 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 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 为君死!
二、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既直接描写弹琴的效果,又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 受来突出琴技的高超。
三、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
四、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四、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好处?
•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 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 精通琴艺。 •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 (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 • • • •
峨峨兮é 卒逢暴雨cù 霖雨之操lí n 辄穷其趣zhé 舍琴而叹曰shě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水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的样子
伯牙又向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 广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
一定
念:想,想象 所念:指想象的情景
代词,它(伯牙弹琴时想象的情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懂得,知道
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
游览
山的北面
止步,因被困而止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

通“猝”,突然
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拿,拿过来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 被困在山岩下。心里悲秋,就拿琴弹了起 来。
于是
弹奏
琴曲的一种 创作,这里也是弹奏的意思 又,再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
起初 久下不停的雨 每次
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立即,就 穷尽 旨趣
再读课文
•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 文,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如有不会, 做好标记。
擅长,善于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弹奏
伯牙擅长于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志趣,心意所向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好啊
语气词,相当于“啊”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山高耸的样子 像,好像
伯牙弹琴时,心里向往登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
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 塌的音乐。每奏一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 中的旨趣。
于是 放下 停止弹琴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用为名词,听力,这里 指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
助词,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的”

哪里 使动用法,使……逃脱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 好啊,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 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您的听力呢?”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为战国列御 寇所著,道家重要典籍。该书按章节分为 《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 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一 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 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 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思想 家和寓言文学家,史称列子。思想上崇尚虚 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 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 学习目标
• 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 • 2、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并积累重点字词 • 3、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
《列 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 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 和神话传说。
其思想与《庄子》相似。
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语言描写。 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 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一、“知音”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结交 的 故事。现在比喻了解自己,和自己心意相通的 人。 二、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 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美妙的音乐或知音知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