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近年来,城市供水水质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水系统的建设和水源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对城市供水水质进行评价和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供水系统存在多样的水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

然而,近年来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着水源污染、水质波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供水水质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供水水质安全。

二、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方法1.常规监测方法常规监测是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

通过对供水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水质状况以及可能的污染源,可以及时发现供水水质异常情况,并采取纠正措施。

2.水质模型及预测方法水质模型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城市供水系统中的水流运动和污染物传输,能够预测供水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为供水系统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水质安全评估指标法水质安全评估指标法是一种定量评价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方法。

通过确定合适的水质指标,对供水水质进行定量化评价,能够客观地判断供水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三、城市供水水质优化策略1.保护水源水源保护是城市供水水质优化的基础。

加强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制污染源的进入,建设河道和湖泊的生态修复,能够有效减少水源的污染,提高供水水质的安全性。

2.提高净水处理技术净水处理是保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

采用先进的净水处理技术,如混凝-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源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提高水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完善供水管网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血脉,对水质的保护和维护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供水管网,加强管网维护管理,减少水质二次污染,能够改善供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饮用水环境中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饮用水环境中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饮用水环境中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议题。

尤其是在饮用水领域,安全和健康的饮用水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饮用水资源,它不仅在数量上较为丰富,而且其水质较为稳定,能够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然而,随着工业、化工、农业等各行业的不断发展,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一些有害物质通过排放、渗漏、注入等多种途径进入地下水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评估地下水环境中的水质健康风险,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下水的水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和应用研究,为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意义如下:1. 为地下水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和措施,有效减少地下水污染风险,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人们对地下水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地下水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地下水保护和利用,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3. 探索从地下水中获取多种水资源的可行性和效益。

除了直接饮用,地下水还可以作为灌溉水和工业用水等多种用途。

通过对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的评估,可以确定不同用途的可行性和效益,促进地下水的多元化利用。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

根据地下水环境特点和人体健康的相关指标,筛选出合适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2. 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的模型建立。

结合实际情况,利用GIS技术等手段,在研究区域内建立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3. 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

以某一地区为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该地区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小城镇的给排水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十分重要,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查及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满足工农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对城镇地下水水源地的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小城镇;地下水源;问题;对策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1、主要内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共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级别,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4 项指标组成。

4 项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

水量:每人可获取水量≥40~60L/d,为安全;≥20~40L/d,为基本安全。

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不同,将全国划分为 5 个区(表1)。

方便程度: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10 分钟,为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20 分钟,为基本安全。

保证率:供水水源保证率≥95%为安全;≥90%为基本安全。

2、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和村镇相比,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繁杂的系统,因此在评价水源地安全时仅仅关注其单一方面,则无法完成保证水源地的真正安全。

同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受众人群更多,日需求量更大,一旦遭受危险,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卫生部、环保部和水利部等相继出台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2011-2020)》、《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以保证水源地安全。

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题研究工作,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作为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工作的依据。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地下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威胁。

地下水质量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还可能导致土壤和地表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评价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法、评价指标、污染源分析、监测技术和评价模型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寻找污染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从而有效地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两个方面入手,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促进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1.2 研究意义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其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威胁,因此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通过监测与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保证人类饮用水安全。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有助于完善地下水管理政策和法规,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价,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与监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为人类和环境健康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法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实地采样分析法、地下水样品自动监测法、地下水无损监测法等。

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蔺文静,王文中,陈德华,王贵玲(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北方城市区域水文地质背景以及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对照城市应急供水的地下水资源属性、应急供水属性、水源地建设条件以及环境影响4个属性指标层的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石家庄市为例,开展了石家庄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适宜性评价,对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宏观上反映区域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对于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确定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及实施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近年来,全国水污染重大突发事故屡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区域供水环境,特别是严重污染了饮用水源,直接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构成威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其中,因地表水源污染而引起的突发性供水危机是目前区域水安全最主要的威胁之一。

传统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多着眼于地区间和跨流域间的水量调配,前期工程量大、耗资多,且存在对水源区造成供水压力问题或受到供水水源出现突发性水污染等不可测因素的影响。

而作为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由于受到包气带的自净作用和地下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使其产生了天然的屏障,故具有水质良好、不易被污染、空间分布广和时间上的可调节性等优点[1]。

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能够充分其优势,从区域水资源的自给自足着眼,突破传统的区域水安全供水系统观念,对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我国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发,从理论和实际研究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应急供水源地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并在石家庄市进行实际研究中完善和补充,建立了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确定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及实施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DPSIR模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Vol.41 No.2Apr., 2021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水文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DOI: 10.19797/ki.1000—0852.20200037基于DPSIR 模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 珂】,2,郝奇琛2,邵景力钱 永2,崔亚莉张秋兰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为系统客观的评价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 )框架初步建立备选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及合理性检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度综合评价体系。

以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为例,确定 了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实例 研究表明,准则层中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257和0.339;水源地安全度为0.67,尽管处于较安全级别,但非常接近警戒值(0.4~0.6)。

通过实例分析可知,筛选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 性,可以为评价浅层孔隙水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及面临的风险提供参考遥关键词:DPSIR 模型;地下水源地;专家咨询;安全评价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52(2021)02-0020-061引言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饮用水源地作为饮水之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o Souro D Joardar 12〕在城市发展规划进程中从城市供水角度研究水安全问 题;Michiel A Rijsberman [3]等则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指 标对水安全进行评价。

我国也对水源地安全评价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涉及水量水质安 全、生态环境和监控管理等[4]o 朱党生[5-6]等于2010年分 析了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现状,从水质、水量等方面出发论述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可能面临的问题;王丽红[7]等于2007年以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为例建立了包含水量水质安全、脆弱性评价和生态环境研究在内的 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

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S ud nI t y o nde yse f ur eW ae e udt tm a in xS t m orSo c t rS e y Esi to
F N i ea fo ee f e ucsn ni n et i csN j g g cl rl n esyN nigJ n s 09) E Gxa t l c B g s re d v om n S e e, a i r ut aU i rt aj ,i gu 10 5 oR o a E r l a cn n n A i u v i, n a 2
在水质和水量方面能维持水体 自身 良好的生态功能 ,保证 水体周 围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生活 ;③ 水污染 控 制技术 和水 环境管理措施 能有效实施 , 保证水 环境健康
的可 持续 发展 。 能 满足 这 3 面 的要 求 , 若 方 即可 认 为水环 境
处于 安全 状态 。
染, 导致 了 水 质 恶化 、 生态 破 坏 、 量 短 缺等 一 系列水 安 水 水
meh d Th h r ceitc fti n e y tm r ay e . to . ec aa trsiso sid xs se we ea l z d h n Ke r s W ae o r e W ae q ai aey I e y tm ywo d trs u c ; tr ̄u t s t;nd xs se l y f
维普资讯
安徽 农业 科学 , u a oA hi . c 0 83 (4 : 6= 90 J r l f nu A SL20 ,6 1)5 8 57 on 9
责 任编 辑 张杨 林 责任 校对 况玲玲
水 源地 水 质 安全 评 价 指标 体 系研 究
标 间 的重复 , 加独 立性 。 增 2 指标 体 系的构 建 。9 年 , 合 国环境 规射 总 署 和经 . 2 10 联 9 济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 ( E D 率先 提 出 了 “ 力 一 态 一 应 ” 0C ) 压 状 响

某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研究

某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研究

某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管理成为严重的问题。

水资源安全评价和管理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讨论某城市的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管理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某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情况1.1 水资源概况某城市位于一个干旱的地区,整个城市仅有两个水源,即河流和地下水。

年降水量很少,平均温度较高,夏季干旱,冬季水源很少。

加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1.2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与结果针对某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质、供水能力、供水可靠性和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整体评价结果显示,某城市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较为脆弱,面临较大的风险。

1.3 水资源管理现状某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分为流域和城市两个层面。

在流域层面上,主要负责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包括水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在城市层面上,则主要负责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某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问题与改进建议2.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某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等问题。

其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水质污染,导致水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鼓励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等措施。

2.2 水资源保护意识不足在某城市,许多人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一些企业和个人随意使用水资源,甚至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措施来规范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2.3 节水技术应用不普及在某城市,节水技术应用不普及,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王丽红1,王启田2,王开章1,3(1.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3.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 要] 随着饮用水质量标准的提高,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之完善。

从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包括水量、质量、脆弱性和生态环境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从而为新标准实施后地下水源地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P6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184(2007)06-0099-04[收稿日期] 2007-08-29[作者简介] 王丽红(1980-),女,山东威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 王开章(1949-),男,山东曲阜人,教授,研究方向: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ices System for Urban Well Field ProtectionWANG Li -hong 1,Wang Qi -tian 2,Wang Kai -zhang 3(1.Colleg e of Reso ur ce and Environment ,Shando ng Agr icultural U niv ersity ,T ai ’an 271018,China; 2.Shando ng Water Poly technic Co llege,Rizhao 276826,China ;3.Colleg e of Water Co nser 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Shando ng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Tai ’an 271018,China)Abstract :As the improvem ent o f dr inking w ater quality standard ,evaluation indices fo r safety o f drinking w ater w ell field should also be upgraded.Starting fro m safe drinking w ater,this paper pro posed an evaluation indices system for w ell field pr otectio n,including w ater quantity ,quality,vulnerability and eco logical environment ,4items are first grade index ,11are seco nd grade index .T he cor respo nding analytical metho ds are presented.Such a sy stem may pr 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 tection o f ur ban drinking w ater w ell fields.Key words :gro undw ater ;drinking water w ell fields ;safety ;ev aluation indices sy stem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目前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水源地的安全是饮水安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很多饮用水水源地周围环境遭到污染,使水源地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有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进行了修订,2007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

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新标准的出台,对水源地安全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量化水源地安全已迫在眉睫。

本文以地下水源地为例,旨在构建一套完善的适应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 水源地安全形势严峻1.1 水源地水环境恶化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使我国的有限资源不断减少,废弃物逐渐增多,水环境一天天在恶化。

全国745个地表水监控断面中,多数达不到Ⅲ类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1,2],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75%的湖泊富营养化,50%的城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近1/3城市人口用水缺乏安全保障。

2004年我国在对238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三分之一的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3]。

2005年在对110个环保重点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0%;河流型99 2007年11月第29卷 第6期 地下水Gr ound w ater N ov.,2007V ol.29 N O.6水源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水源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

主要城市和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定,但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4]。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审查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调查的661个城市4555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63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安全,影响5600多万人。

种种迹象表明,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首要问题。

1.2 污染种类多样化、复杂化上世纪80年代水源比较清洁,污染较小,水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水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去除水中浊度与细菌病毒。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污染程度远比80年代严重,污染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

目前我国水源水质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人工化合物、农药、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等。

因此,新标准中毒理指标由15项增至74项,几乎是原标准的5倍,其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是增加项目最多的,反映出有机微污染对饮用水安全的威胁状况。

这些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和工业污染。

为了使农作物免受害虫的侵害,人们过多得使用农药,环境遭受到了污染,虽然如六六六、滴滴涕、乐果等农药已被禁止使用,但早些年使用过的这些农药仍残留在土壤中,短时间内很难降解,致使我国不少地方的水源地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此外,从80年代以来,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大量未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也随之排放到环境当中,使水中出现过许多新的污染物,目前在水中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别的化学污染物,在饮用水中已鉴别出数百种污染物,其中多数为有机化合物。

除了农药和工业污染,其他污染也不可忽视。

例如人畜粪便,医院排放的污水以及腐烂的动物尸体等是造成水源地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1.3 水源地安全评价现状关于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研究较少。

水利部和卫生部日前制订了《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

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在1989年、1996年对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进行了保护状况调查,对水质安全进行了评价[5];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又进行了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对水源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了评价[6];2005年水利部进行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提出了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源地进行了水量、水质评价[7],这是国内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这些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源地的安全状况,但随着污染种类的增多,原有的这些评价体系不但水质评价考虑的因子跟不上污染的现状,而且还忽略了水源地自身的脆弱性和周围环境对水源地安全的影响,不能全面地反映水源地安全状况。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文明和现代化,与此同时,也加重了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原有的水质评价中的评价因子已不能保证水源的安全。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对水源地系统的过度索取和不友好行为,改变了水环境结构,降低其蓄水、水渗透和水体自净功能。

如城市和工业用地的增加使水源地渗透性减少,威胁着水源地水环境。

如果水源地自身的脆弱性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很容易演化为不安全的水源地。

所以,水源地自身的脆弱性直接决定着其安全性。

另外,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地区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恶化了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内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有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或保护区内,严重威胁着水源地安全,故生态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水源地安全的一个重要因子。

2 水源地安全的内涵水源地安全问题通常是指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源地出现了水质污染、水量短缺、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由此造人体健康状况恶化、人口死亡等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水源地水量减少,污染加剧,改变了水源地原有的动态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

并且由于人类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源地降低甚至丧失正常的供水功能,不能满足人们对饮用水的基本需求,危机人体的生命健康。

水源地的安全的内涵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水源地本身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水源地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如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含水层介质、包气带的影响,土壤类型等,这些都会影响外来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去向;二是水源地安全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源地相应做出的一些反映,如水质污染,水量短缺,海水入侵等等。

总之,一个安全的水源地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正常供水功能,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

换句话说,安全的水源地应该在具有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水量、安全的水质以及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能够保障周边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同100时能较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安全饮用水的需要。

3 水源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3.1 指标体系的构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指标的选取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各个方面。

本文综合考虑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从水量、水质、脆弱性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构建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对水源地安全影响较大的11项二级指标,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