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安全与安全、高效、环保型水产饲料

合集下载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必须从源头抓起, 实施从“水域到餐桌” 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对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各个环节, 即对水域环境、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过程和各个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技术应涵盖整个水产品生产过程, 包括水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环节, 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主要技术及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地环境:水产养殖场址应选择在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 18407.4-2001)》的区域进行建设。

应具有满足养殖用水的充足水源, 取、排水不会对产地环境造成影响,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水质要求: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 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的规定以及《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 Y5052-2001)》的要求。

使用时应采取消毒、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处理, 水质的调控应根据养殖对象进行调节, 视水质情况换水定期进行水质卫生检测, 做好水质检测记录。

养殖池塘:养殖池塘要远离有害场所, 周围无任何污染源, 进、排水管道布局合理, 无交叉污染环节。

池塘修建材料应无毒, 池中央设排污孔, 雨水、生活污水等不得进入池塘。

池塘使用前应彻底消毒。

苗种选育:所有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必须来自经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合格的苗种场或育苗基地, 个体大小要均匀;天然苗种须捕自无污染的水域, 体质要健壮、无病无伤, 做好产地记录。

在苗种的捕捞、运输过程中, 应根据苗种特点配备氧气等必要的设施, 运输工具应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污染、损伤。

苗种放入养殖水域前应进行筛选, 建立苗种投放记录,以确保苗种的健康。

必要时应进行暂养。

投入品:这里所指的投入品主要包括饲料及渔药。

饲料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按照有关标准生产, 检测合格,饲料应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贮存, 并在规定保质期内使用,推荐使用氮、磷排泄量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环保型配合饲料, 渔用配合饲料的安全性应符合NY50 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

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重要的食品资源,水产品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因此,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现如今,水产品质量安全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起首,水体污染严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推行,水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导致水产品受到污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其次,养殖水产品的风险也不容轻忽。

饲料添加剂的滥用、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屡屡发生,严峻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三,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不够,执法力度不够大,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亟需加强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起首,水产品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直接干系到人们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若果水产品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构成恐吓。

其次,水产品是水产养殖业的主要产品,对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农夫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将极大地影响该产业的进步,影响着农夫的切身利益。

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

三、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措施为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我们需要实行一系列的途径和措施。

起首,加强源头控制。

通过严格管控水体污染源,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缩减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其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水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

同时,加大对养殖户、加工企业和销售终端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和责任意识。

再次,加强科学探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水产品质量检测手段的研发,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

水产养殖地方标准

水产养殖地方标准

水产养殖地方标准一、养殖环境水产养殖环境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当遵循安全、环保、可持续的原则。

养殖水域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同时,要远离污染源,避免对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二、养殖设施养殖设施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应当具备安全、可靠、高效的特点。

养殖设施应包括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饲料投喂设施等。

此外,还应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如沉淀池、过滤器等,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三、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养殖管理应包括养殖计划的制定、养殖品种的选择、饲料的采购与投喂、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产品的收获与运输等。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情况,以便追溯和管理。

四、养殖品种养殖品种是水产养殖的核心,应当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品质优良的品种。

同时,要避免近亲繁殖和盲目引进外来品种,以免对本地生态造成影响。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还应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五、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水产养殖的最终目标,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产品品质应包括外观、营养成分、卫生指标等方面。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六、养殖档案养殖档案是水产养殖的重要资料,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情况。

养殖档案应包括养殖计划、饲料的采购与投喂记录、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记录、产品的收获与运输记录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追溯和管理养殖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水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品之一,其安全生产和品质控制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生产环节和品质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品质控制。

在水产品的生产环节中,首先要保障水源的安全。

水质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因此必须保证水源的洁净和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水源的监测,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源周边的环境治理,减少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因素。

其次,要强化养殖环境的管理。

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池塘或水槽的清洁,并保持养殖环境的良好状态。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密养殖导致的水体污染。

另外,要定期进行养殖场的检查和消毒,杜绝病菌滋生和传播,保证水产品的生长健康。

此外,要规范水产品的饲料使用。

饲料是水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

应选择合格的饲料供应商,并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要合理调配饲料,保证养殖过程中水产品的营养均衡和生长健康。

在水产品的品质控制方面,首先要进行专业的养殖和加工操作。

养殖和加工过程中要遵循科学规范,合理选择养殖技术和加工工艺。

对于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要加强对水产品的检测和监管。

水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抽检和检测来评估。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市场上的水产品进行抽检,对检出的问题产品进行处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水产品的溯源管理,确保生产环节全程可追溯。

最后,要加强水产品的宣传和教育。

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关于水产品安全的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水产品,增强对水产品安全的意识。

综上所述,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品质控制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工作。

只有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和品质控制,才能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指对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管理,保障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水产品是我国人民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生产加工不规范、不合理使用添加剂等原因,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水产品是一类易腐食品,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关系民生福祉:水产品作为人们的重要饮食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水产品质量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食品中毒等健康问题,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 维护行业形象:水产品质量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整个水产品行业的声誉。

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水产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只有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才能促进人民健康,推动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

1. 生产环节:在水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应加强水质管理和饲料管理。

确保水产品生长环境的清洁卫生,严禁使用污染的水源,合理使用饲料,避免添加不合格的饲料成分。

2. 加工环节:在水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应加强对加工设备和人员的管理。

确保加工设备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3. 运输环节:在水产品的运输环节中,应加强运输车辆的清洁卫生和温度控制。

严禁使用污染的车辆运输水产品,确保运输温度符合标准,避免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

4. 储存环节:在水产品的储存环节中,应加强储存设备和环境的管理。

确保储存设备的清洁卫生,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水产品发霉或变质。

渔业和谐发展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渔业和谐发展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二、构建和谐渔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 态 良好 ,即达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 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渔业要实现和 谐发展 ,特别需要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作支撑。 (一) 健康养殖技术。 健康养殖技术是把生态养殖原理和现代生产方式相 结合 , 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环保 ,又有经济效益 的养殖方式。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技术是通过养殖系统内 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 , 最 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 ,在取得理想的 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要扎实做好工作, 研究和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提高渔业经 济和生态效益。重点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 规范养殖行为, 加强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 , 建立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 好型养殖业 , 实现产业 、 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是提供健康优良苗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传 统的种苗繁育技术进行改造,实现重要鱼虾贝藻优良种 苗的规模化高效人工繁育; 增加 、引进新的优良养殖品 种, 解决其种苗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保证增养殖的种 苗供应 ; 对一些重要养殖品种 ,利用细胞和基因工程等 技术 ,进行高产抗病优 良品种的选育 ,对重要养殖性状 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生长快 、高抗病 ,适应于集约化 养殖的优 良品种。 二是开发优质高效饲料。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开发 高效 、安全 、环保型水产饲料; 优化饲料品种结构 ,促 进绿色饲料 、环保饲料的发展 ,鼓励使用安全环保饲 料; 鼓励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引导养殖生产者逐步 减少 、 放弃对天然饵料和小杂鱼资源的依赖。 三是发展生态防治病害技术。水产养殖中健康管理 和病害控制技术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 做 好水产病害测报工作 ,以综合预防为主,控制病害的发 生 ,减少渔药的使用量 ; 指导养殖者合理正确使用渔 药 ,适时用药 ,不使用禁药,并严格遵守渔药休药期的 规定 ,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重视生态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

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水产品作为重要的食品来源,对于人们的健康与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水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确保水产品的健康与安全。

首先,水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水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其生产过程与其他食品不同,面临着诸多风险。

例如,水源地的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饲料添加剂及药物的使用以及运输与储存等环节都可能影响水产品的安全。

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与检测,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水产品品质控制的重要性在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利益。

水产品的品质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经过严格的检验与监测,才能保证水产品的品质达到符合标准,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政府应积极推进水产品品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同时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与抽检工作,保证水产品的品质始终稳定可靠。

此外,企业在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中符合相关法规与标准要求。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对水产品安全与品质的影响。

最后,消费者也是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的重要参与者。

消费者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符合标准的水产品,避免购买过期或质量有问题的产品。

同时,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对水产品的监督与检测,及时反馈问题并要求企业给予合理的解决。

综上所述,水产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全面合作与努力。

政府应加强监管与检测,制定相关标准与法规;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并提高生产设备的先进性;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符合标准的水产品。

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证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规范用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安全。

二、规范用药规范用药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然而,不规范的用药不仅会导致养殖环境污染,还会产生抗药性等问题,给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建立规范用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药物应用前应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试验。

选择适用于养殖对象的药物,并进行药物的试验,确定其有效剂量和安全期,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对环境和水产养殖对象造成危害。

其次,在用药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频率进行给药。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超量用药的发生。

定期监测药物残留情况,确保用药后时间的合理安全,以防止药物残留对环境和水产品的不良影响。

另外,在选用药物时,应尽量采用环境友好型、无公害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环境分解能力强、对水产养殖对象无害等特点,不会产生污染物,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该制度包括了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首先,建立健全的养殖环境监测体系。

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情况,确保生产环境的良好状态。

其次,建立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对水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淘汰处理,确保合格产品上市。

另外,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对养殖场的资质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养殖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品安全与安全、高效、环保型水产饲料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在目前确保水产品安全的呼声下,人们必须改变以往不顾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引发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抗病力降低,疾病爆发的掠夺性养殖模式,从以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养殖模式转变为以追求养殖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养底与水,后养鱼、虾、蟹、贝等”的健康养殖模式上来。

众所周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宿主、病原体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质恶化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般来说,养殖水质恶化是由水环境污染造成的,其根源在于饲料营养结构的不合理、投喂不科学、养殖模式的不合适。

因此,只有从战略的高度上,通过建立水产健康养殖模式,研发安全、高效、环保型水产配合饲料,并实施科学投喂,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养殖环境健康,维持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状况,减少养殖动物疾病发生,以减少甚至避免用药,这是水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也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高能量、高吸收率、低氮磷排放的安全、高效、环保型水产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将是水产饲料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高效、安全、环保型水产饲料就是把饲料目标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点上,充分考虑影响水产饲料配制效果的各种因素,不仅在微观上考虑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安全卫生,以及水产品营养与安全质量对消费者的健康影响,而且从宏观上考虑整体的饲料资源衰竭与环境预防等生态问题,合理饲料利用资源、提高配合饲料产品质量、保护养殖环境和降低养殖成本。

为此,研发高效、安全、环保型水产饲料要大力调整其配方。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提高饲料蛋白沉积效率是饲料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饲料配方完善和技术含量的标志。

这在优质蛋白质资源日益枯乏、环保呼声日益高涨、饲料配方急需完善、饲料加工工艺有待改进进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大环境下,与高效、安全、环保型水产饲料和发酵饲料原料开发与应用的理念是一致的。

水产饲料配方的调整既要考虑养殖效果,更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成本控制。

然而目前许多饲料企业由于受制于水产饲料配方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传统思想的约束,减少鱼粉在高档水产饲料中的用量,将使人们心理产生疑虑:减少鱼粉后的配方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吗?其实长期以来以蛋白质为主导的配方设计思路,一直没有对脂肪与能量的作用摆正位置,因为蛋白质不仅是有机体的氨基酸来源,作为细胞和酶的结构成分,还能作为能源。

研究表明,有机体的生长繁殖和维护基础代谢均需要能量,尤其是处于高养殖密度应急状态时需要更多的能量,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能量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如果饲料能量不足,水平过低,相当一部分饲料蛋白以能量的形式消耗掉,造成优质水产饲料需要十分高的蛋白含量的假象。

这样既是对蛋白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氮的分泌,间接加剧了对养殖环境污染,更是对钱的浪费,提高了饲料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

因此,必须重新重视饲料能量的作用,关注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供应的合理配比。

鱼类对脂肪具有很高的利用能力,脂肪作为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可为鱼类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其用于机体增重和分解供能的总利用率达90%以上。

脂肪是饲料中的高热量物资,在生理条件下,每1g脂肪在体内氧化可释放出37.66 kJ热量,是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在机体需要时即可分解供能。

适量增加饲料的可消化能,特别是适量增加脂肪含量,从而节约作为能源消耗的蛋白量,使蛋白更好用于合成体蛋白,这是饲料中脂肪节约蛋白的原理所在。

研究显示,鱼类饲料中蛋白质效率比与蛋白质能量和饲料总能量之比呈负相关关系,即饲料中总能量保持一定水平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能提高其利用率,相反,蛋白质含量过高,就会降低其利用率。

因此,可以在减少配方中鱼粉用量的同时,增加配方中脂肪的添加量,提高饲料能级水平,这样定能在不影响养殖效果的同时获得降低饲料成本的作用。

鱼类饲料添加非蛋白源能源物质,包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部分替代蛋白质满足鱼类能量需求,提高鱼类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蛋白质的节约效应,对于肉食性鱼类与海水鱼类,饲料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效应往往更大。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最适蛋白质水平下降。

竹内等(1978)对虹鳟进行试验,饲料蛋白质从48%降到35%;脂肪从10%提高到15~20%时,鱼的生长、饲料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净利用率(NPU)均没有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蛋白质可由48%节约至35%,即节约了13%。

如果鱼粉粗蛋白质含量以63%计算,即可在饲料中节约20%左右的鱼粉;在鳗鲡饲料中适当添加脂肪能改善鱼的生长,近年来,有试验表明,用蛋白质51%、脂肪3%的饲料和蛋白质41%、脂肪16%饲料或蛋白质35%、脂肪25%的饲料进行饲养,结果发现鳗鲡生长均表现良好,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这表明脂肪节约蛋白质效果明显。

通过脂肪节约蛋白是鱼类营养研究中正在积极开展的议题,结合发酵大豆蛋白富含小肽与微生物源性营养因子、可以大幅度提高脂肪乳化效果和消化吸收从而保证脂肪在饲料中顺利添加、在体内获得高消化吸收率,达到通过脂肪节约蛋白、减少氮排放、实现环保型饲料的设想。

脂肪在鱼类生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除了可以为生长提供能量、作为组织细胞的组成部分,还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等。

脂肪中的一类结构脂类,还有促进其它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促进氮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利于肠道内外营养、改善体色等特殊功能。

但脂肪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对于不同鱼类及不同的饲料原料组成、放养模式,最适脂肪添加量有所不同。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以蛋白质作为主导的配方设计中很可能低估了脂肪需求量,因而造成饲料中脂肪含量偏低。

鱼类尤其是冷温性肉食鱼类可利用一定量的脂肪来节约蛋白。

面对增加脂肪添加量后的配方,技术人员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高比例的脂肪含量,无论是对粉料加工、颗粒料挤压还是膨化饲料生产均会遇到加工工艺上的困难:粉料添加油脂后难以搅拌或者容易结块,一般只是1-2%的粉料后喷工艺来有限提高油脂;膨化颗粒料的高油脂(20%以上)必需要性能很好的抽真空设备投资为基础,否则效果均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造粒效果、增大含粉率,污染包装和溶失等);更大的问题是,高脂肪饲料投喂于高密度温水性鱼类,由于对油脂吸收不好,容易造成脂痢,常常引来诸多抱怨等等。

追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均与饲料中油脂的乳化性能差有关。

环保型水产饲料是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国外许多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有过一段从污染到治理的过程。

借鉴一下国外已经走过的路,对我们把握未来饲料与养殖业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先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程。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养殖业迅速发展。

但从1972年到1983年十一年间,日本近海的养殖基地频频发生赤潮9次,养殖基地遭到严重损失,造成赤潮的根源在于工业、农业和养殖业污染引起近海富营养化。

从1973年发生第一次赤潮开始,日本有关部门为此召开了许多专门研讨会,商讨解决办法,重点在于养殖业的废水管理的对策,主要考虑的是自身污染的机制以及如何改善污染了的养殖环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发展低污染饲料;渔业部门所采取的一些对策,主要目标在于清除底部有机沉淀物、加速污泥的分解。

但是,结果表明,这些措施都不足以控制赤潮的发生。

这些修复措施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只有改进投喂标准、提供低污染饲料,才是降低水产养殖废水负荷的最佳方法。

由于研究刚起步,早期日本控制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基本方法是以牺牲生长速度为代价的,此后日本水产部门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低污染饲料的研究,使鱼类营养、饲料加工得以快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为:半人工软颗粒饲料→全价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高能低蛋白饲料。

可以说,日本对鱼类营养与水产饲料的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控制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挪威的发展历程也很具有代表性。

1979年挪威所消耗的总饲料的50%是湿软颗粒(干物质计),到1988年95%为干颗粒饲料。

80年代引进膨化饲料,并得以迅速推广。

此外,由于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得饲料质量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粉尘含量减少、水稳定性能提高、下沉速度变慢、能量密度提高。

挪威的饲料营养标准在1975年到1989年的15年之间,脂肪含量由8%提高到30%;蛋白质含量由58%降低到40%。

也来看看丹麦的做法。

丹麦从上世纪90年代丹麦有550家内陆水产养殖场,每年产量稳定在25 000吨。

基本上是土池,每年大量的养殖废水排入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在干旱季节,某些河流由于严重污染而变成“死河”。

因此,丹麦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包括颁布饲料、养殖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规定饲料执行标准(表3)和水质排放标准(表4),对养殖废水的排放加以严格控制,尽可能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从日本、挪威和丹麦三个国家在养殖环境治理的过程来看,尽管采取的措施五花八门,但都是围绕着如何降低养殖环境污染而进行的。

除了政府的法规之外,低污染饲料的研究和强制使用是每个国家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

养殖水体污染源之一的总氨态氮的排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的粗蛋白CP水平及蛋白来源。

根据美国大豆协会程宗佳博士用豆粕等植物蛋白和赖氨酸代替鱼粉在虹鳟鱼养殖实验的结果显示,将饲料粗蛋白CP水平从42%降到37%,可使总氨态氮和可溶性磷排放大约分别减少12%和16%;用植物蛋白取代饲料中8.7%鱼粉,总氨态氮与可溶性磷排放大约分解减少28%与71%。

作为豆粕深加工后的产品――普罗宝发酵大豆蛋白用于饲料中,将有助于提高脂肪添加含量,降低蛋白水平,配制低污染、高利用率的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实现。

因此普罗宝技术团队综合上述鱼类营养、饲料研究进展认为,适当增加饲料脂肪添加量、以普罗宝发酵大豆蛋白取代部分鱼粉、相应的略为减少蛋白质含量,既有益于能量、蛋白利用、提高饲料效率,也有利于减少氨氮排放,从而获得减低饲料成本、减少养殖环境污染的双重效果。

同时,指出出口水产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水产品市场,出口水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鱼类种质质量、饲料安全质量、无公害防病技术是关键点。

水产饲料的安全质量问题主要有饲料本身的无公害问题、饲料在养殖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饲料物质对养殖动物的健康问题、饲料物质在养殖与机体残留问题、饲料配方思路和饲料原料选择是影响饲料安全质量、营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要采取一下几个措施:“采用优质饲料原料组合饲料配方的技术方案,尽量选择进口鱼粉、进口肉骨粉,尽量避免使用质量难以控制的饲料原料。

在添加剂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促进油脂代谢、保护肝胰脏、促进鱼体健康、增强鱼体免疫防御能力的添加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