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及其生理功能研究的进展
乳酸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乳酸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乳酸菌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其主要代表是乳酸乳球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乳酸菌具有很强的耐酸能力和抗菌能力,并且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综述乳酸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乳酸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乳酸菌具有优良的发酵能力。
乳酸菌能够利用水体中的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生成乳酸和其他有益物质。
这些有益物质可以提高水质和饲料的品质,促进水产动物的消化吸收,增强其免疫力,减少因环境变化和疾病而引起的应激反应。
其次,乳酸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乳酸菌通过产生有益物质,如有机酸、抗菌肽和酶等,可以抑制水产养殖环境中的病原菌和有害菌的生长。
这些有益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降低水产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提高养殖效益。
第三,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乳酸菌通过发酵作用,可以降低饲料中的纤维素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和能量利用率,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浪费,提高饲料的经济效益。
最后,乳酸菌可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乳酸菌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减少养殖废水对水体的污染,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目前,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研究。
乳酸菌株的筛选和鉴定是乳酸菌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步骤。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筛选出优良的乳酸菌菌株,并研究其产酸能力、抗菌能力和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为乳酸菌应用于水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乳酸菌对水产动物的生理效应研究。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可以通过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态的调控,影响其饲料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乳酸菌对水产动物生理的积极影响,为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乳酸菌营养代谢调控机理研究

人类乳酸菌营养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近年来,在全球营养学领域中,人类乳酸菌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类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营养代谢调控菌群,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和阴道内,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理却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机构开始研究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理,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乳酸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人类乳酸菌的特点和作用人类乳酸菌是乳酸菌属下的一类杆菌,它们在人体内生长,可调节人体内的气味、保持健康的肠道和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等。
人类乳酸菌的种类较为复杂,其中一些种类十分重要,如乳酸双球菌、乳酸链球菌和古巴卫氏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降低肠道和阴道内pH值,从而控制有害菌的增殖,同时也能够产生抗菌物质,抵抗病原菌。
此外,人类乳酸菌还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多余糖分,产生有益的有机酸和维生素,促进肠道的健康和营养吸收。
二、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在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中,营养物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乳酸菌能够利用多种营养物质作为能量来源,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
这些营养物质会被代谢为乳酸等有机酸和其他代谢产物,从而产生能量和维持微生物的生存。
可以说,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与环境因素、菌株特征和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环境因素包括pH值、温度、氧气等;菌株特征包括菌种、酶系统等;营养物质则涉及到葡萄糖、果糖、乳糖等的代谢通路。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
三、人类乳酸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的意义人类乳酸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内,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
研究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首先,在理论方面,研究人类乳酸菌的营养代谢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次,在应用方面,研究人类乳酸菌的代谢调控机制能够为制定相关产品和开发新的生物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人类乳酸菌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还有很重要的医学意义。
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和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和组学研究进展曹承旭,郭晶晶,乌日娜*,岳喜庆*(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 沈阳110866)摘 要:植物乳杆菌是乳酸杆菌的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各类发酵食品中。
植物乳杆菌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的一员,由其生产的发酵食品的发酵作用与其对人体的益生作用使得植物乳杆菌逐渐成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模式微生物,阐明微生物环境适应性及发挥有益功能等的分子机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和组学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生理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Omic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CAO Chengxu, GUO Jingjing, WU Rina *, YUE Xiq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866, China)Abstract: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a member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family, i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especially in a variety of fermented foods. Sinc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s a member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flora, the health benefits of fermented foods containing this bacterium have made it a model microorganism in genomic, proteomic,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nomic studies to clarify microb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probiotic health benefit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omic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useful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ers.Keyword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genomics; proteomics; metabolomics; transcriptomics DOI:10.15922/ki.jdst.2018.01.007中图分类号:TS2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18)01-0033-07引文格式:曹承旭, 郭晶晶, 乌日娜, 等. 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和组学研究进展[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8, 41(1): 33-39. DOI:10.15922/ki.jdst.2018.01.007. CAO Chengxu, GUO Jingjing, WU Rina, et al.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omics of L actobacillus plantarum [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41(1): 33-39. DOI:10.15922/ki.jdst.2018.01.007. 收稿日期:2017-1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1713);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5059)第一作者简介:曹承旭(1991—),女,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乳酸菌功能研究进展及限制发展因素分析

食品科技乳酸菌功能研究进展及限制发展因素分析任 磊1,杨 玲1,何 方2,霍世和1,贾洪利1,赵林森1(1.河北一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正定 050000;2.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乳酸菌因具有增强免疫反应、平衡肠道菌群、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幽门螺杆菌等生理功效,成为了功能性食品研发的热点,但乳酸菌在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中,活菌数量和活性难以保持,使其发展严重受限。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并分析了限制乳酸菌应用发展的因素,旨在为乳酸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酸菌;功能;限制发展因素20世纪初期,梅契尼科夫提出了乳酸菌概念[1],乳酸菌被作为生长促进剂和疾病抵抗剂引入动物饲料领域。
研究结果显示,乳酸菌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环境、降低胆固醇、控制内毒素以及提高食物消化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功能的应用也大大促进了乳酸菌相关产品的开发。
目前,乳酸菌也已应用于植物酵素饮品、酸奶、配方奶粉等食品中。
乳酸菌对环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要求较高,双歧杆菌更是如此,常温条件下活菌数衰减明显,如何保证乳酸菌产品的品质已成为当前食品及饮料行业及科研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1 乳酸菌功能研究进展1.1 免疫反应方向乳酸菌参与机体免疫机制主要和刺激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
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乳酸菌可通过控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因子、增强吞噬细胞作用以及黏膜的屏障作用来提高免疫功能。
在特异性免疫方面,乳酸菌可增强T细胞增殖能力,激活抗肿瘤免疫机制。
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乳酸菌在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钱丹[2]以老年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单纯甲硝唑、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方式对阴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不仅可改善患者阴道免疫机制,还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LIU等人[3]筛选了具备抗炎活性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并研究了其对免疫细胞反应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可通过减少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改善结肠炎。
乳酸菌的应用和研究情况

乳酸菌的应用和研究情况现代乳酸菌产业科研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一、乳酸菌介绍“酸奶、优酸乳、乳酸菌、益生菌……”面对着超市里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不少消费者都有点“眼晕”。
从最初的酸奶到现在的这菌那菌,到底这些菌有哪些功效?益生菌和传统的“乳酸菌”到底有什么不同?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菌的细菌统称为乳酸菌。
这是一群相当庞杂的细菌,除极少数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就是人们通过酸奶最早认识的健康乳酸菌。
而“益生菌”是指能够到达人体肠道并产生健康功效的活微生物。
当前发酵乳制品市场上常见的益生菌有: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
由于它们都能发酵糖产生乳酸,因此也同时属于健康乳酸菌。
可以说,益生菌产品是更加注重活性乳酸菌在肠道内的存活率和健康功效。
二、乳酸菌类型及特点乳酸菌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源乳酸菌,一类是植物源乳酸菌。
因为动物源取自动物.因此菌种常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其生物功效也较不稳定,且在大量食用时,很容易导致人体动物蛋白过敏,即排斥反应。
而植物源乳酸菌,因为取自植物易被人体认可.不论摄取多大量,都不会产生蛋白排斥反应.且植物源乳酸菌比动物源性更具有活力,能比动物源性蛋白以多8倍的数量到达人体小肠内定植,从而发挥其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功效。
三、非活性乳酸菌和活性乳酸菌的区别乳酸菌饮料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主要区别在于乳酸菌发酵后,形成产品前是否再经过杀菌的程序。
非活性乳酸菌饮料产品也有营养价值,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消耗掉了乳糖,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维生素类和酶类等,这些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是有益的。
而活性乳酸菌饮料产品则不仅具有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益人体的代谢产物,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活性乳酸菌,有利于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乳酸菌及其生物工程研究新进展

乳酸菌及其生物工程研究新进展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和实际应用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从无耐药因子的乳酸菌特殊性分析,可以看出乳酸菌具有一定粘附性,能合成细菌素活性代谢产物,还可以生产风味非常好的发酵食品。
乳酸菌可以从发酵性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的细菌,存在于人、畜和物料样品中,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
标签:乳酸菌;生物工程;进展1 乳酸菌和生物工程研究新进展(1)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在病原菌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阻止病原菌的定植,降低胆固醇,控制内毒素,制造营养物质,刺激组织发育,对于机体也会产一定生理功能,会产生药物效应、毒性反应、肿瘤发生和突然应急反映。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紧密,如果乳酸菌停止生长,人和动物就很难生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很多生物学家和病理学家等通过遗传对于生物工程乳酸菌进行一定良好研究,选出了很多优势的基因,对于基因的生长、消化和吸收都进行一定研究,还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抗生素的不断临床应用为人类保健病虫害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抗生素使用,生物抗药性也产生了巨大了变化,也给人类生存带来环境危险,乳酸菌为代表的益生菌和活性菌都是发酵食品使用的基本野生菌类,没有进行一定耐药性检测,是很难对于基因抗药性进行很好结合、转导和转化处理。
细菌具有一定耐药性,也是最为常见的表现,耐药性可以在细菌间转移增加细菌数量。
乳酸菌可以作为抗生素选择依据,保持能够杀死病原菌同时抑制乳酸菌,还要很好避免耐药性因子出现,使得敏感菌编程耐药株,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提高对于病原体治疗。
除了控制携带的耐药因子,还要对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很好选择,去除菌株耐药性,保证食品乳酸菌活性。
(3)乳酸菌和风味有关的物质是乳酸,一般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产生乙醛能力很强,乳酸菌合成丁二酮是有质粒支配的,利用生物工程将这种质粒很好导入,可以获得更好生产用菌。
乳酸菌产生的粘性物对于产品的风味和硬度也有一定作用,筛选的多糖物质乳酸菌菌株可以将粘基因克隆到乳酸菌中。
乳酸菌益生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乳酸菌益生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陶红艳徐欣维汪明金李尚霖魏嘉*(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乳酸菌是益生菌的典型代表,具有多种益生作用,包括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发挥抑菌特性和预防癌症等。
基于以上益生特性,乳酸菌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动物饲料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乳酸菌资源的可利用价值高,了解研究现状和应用动态对于后续的功能开发具有显著的意义。
该文对乳酸菌的来源概况、益生特性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益生性乳酸菌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酸菌;益生特性;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R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21-0045-04Research Progress on 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TAO Hongyan et al.(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730030,China)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robiotics,lactic acid bacteria have a variety of probiotics functions,includ⁃ing reducing serum cholesterol content,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enhancing the body′s immunity, exerting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preventing cancer,etc.Based on the above 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lactic acid bacteria are widely used in food industry,animal feed and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fields,and have a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resources is high,so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dynamics for the subsequent function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e source,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eneficial lactic acid bacteria.Key words:Lactic acid bacteria;Probiotic properties;Application status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作为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益生菌,是一类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有机酸的微生物[1]。
乳酸菌益生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乳酸菌益生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臧明丽 曹庆 汪华 魏文雅 信阳学院理工学院乳酸菌作为机体代谢重要的益生菌,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对食物的转化吸收,作为机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而且其活性代谢物可以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故乳酸菌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
本文主要阐述了乳酸菌益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例举证,并针对目前乳酸菌益生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对其未来研究方向的一些建议。
乳酸菌能够促进体内重金属的排出;提高机体对食物本身的转化吸收;有效的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的生长繁殖,调节肠道内的菌群微生态平衡;缓解乳糖不耐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从而对机体的营养吸收、肠道健康、免疫应答等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乳酸菌的这种生理益生功能与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有关乳酸菌的研究已涉及到医学和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以乳酸菌的益生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乳酸菌的简介风靡全世界的各种乳酸菌发酵制品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动物源乳酸菌,一类是植物源乳酸菌。
相对于生物活性较不稳定的动物源乳酸菌而言,植物源乳酸菌更易于被人体免疫机制认可,即动物源乳酸菌在大量食用时,易导致机体对外源蛋白的免疫排斥反应,而植物源乳酸菌一般不会产生异体蛋白排斥反应。
除此之外,植物源乳酸菌到达人体小肠内定植的数量也可达动物源乳酸菌的好几倍,这为其发挥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学功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乳酸菌益生功能的作用机制乳酸菌是机体代谢重要的益生菌之一,其益生功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乳酸菌的本身代谢,另一方面与乳酸菌细胞壁的成分有关,特别是与其合成胞外多糖有关。
特殊的分子结构决定其特异功能,由于胞外多糖本身结构的特异性和复杂性,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生理活性。
乳酸菌益生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为重金属吸附剂。
重金属非常难以被生物体降解,相反却能够在食物链的能量传递作用下,一级一级的大量富集,最终流入食物链的顶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酸菌及其生理功能研究的进展作者:代永刚, 田志刚, 南喜平, Dai Yonggang, Tian Zhigang, Nan Xiping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33刊名:农产品加工·学刊英文刊名: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年,卷(期):2009,""(7)被引用次数:1次1.金世琳乳酸菌的科学与技术 1998(02)2.贾士芳.郭兴华活菌制剂的现状和未来 1996(02)3.刘屹峰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期刊论文]-丹东纺专学报 2002(02)4.郭松年.田淑梅.白洪涛乳酸菌及乳酸菌发酵食品[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5(01)5.刘奕琼.张濒.田丰伟微生物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 2003(01)6.张英春.张兰威.马微乳酸菌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3(05)7.王玉文.刘英华乳酸菌的生物拮抗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乳品工业 2008(02)8.胡东良乳酸菌的抗肿瘤、抗变异原及免疫增强作用 1997(06)9.余焕玲.晏萍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4(04)10.郑坚乳酸菌对血脂的影响[期刊论文]-黄因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11.吴正钧.叶锦.郭本恒乳酸菌的抗高血压作用[期刊论文]-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4(01)12.康杰概述益生菌的功能及应用[期刊论文]-贵州畜牧兽医 2008(02)13.段钟平.刘青乳酸菌对酒精引起的胃黏膜和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05)14.佚名.张红军.盛志业乳酸菌能有效地预防龋齿[期刊论文]-日本医学介绍 2002(07)15.刘佳明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116.潘钧陶.张翠霞.王国军简述酸奶防治肠道疾病的特殊功能 1993(01)17.张红梅乳酸菌知识漫谈[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08(10)1.期刊论文施安辉.周波乳酸菌分类、生理特性及在食品酿造工业上的应用-中国调味品2001,""(11)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乳酸菌的分类、生理特性和保藏方法,又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乳酸菌在乳品加工、乳酸菌制剂和饮料、酒类酿造、酱油酿造及腌制酸菜等领域的应用概况.2.学位论文商军直投式藠头发酵乳酸菌剂研究2007本课题从四种市售发酵蔬菜中共分离到18 个具有乳酸菌特征的菌株,对18 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5 个菌株进行生理特性和培养条件的研究。
结合藠头发酵结果,从5 个菌株中进一步筛选出2 个适合藠头发酵的菌株,以发酵液的pH 值,存活率为指标,对两个菌株进行了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菌体收集方法,冻干保护剂,冻干时间和冻干后菌数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直投式藠头发酵菌剂的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的蔬菜由于其营养成分的差别,各自适应不同种类的乳酸菌的生长,其中白菜中以短乳杆菌和链球菌为主,辣椒中短乳杆菌和片球菌更容易繁殖,萝卜中以短乳杆菌为主,藠头中以短乳杆菌为主。
2. 对初步筛选出的5 株乳酸菌进行生理特性和培养条件的研究,经试验表明:菌株C1 能耐酸pH4.0,耐盐8.0%,培养基装液量1/2,培养基起始PH6.0,培养温度33.0℃,接种量为5.0%;菌株P1 能耐酸pH5.0,耐盐10.0%,培养基装液量6/7,培养基起始PH6.0,培养温度33.0℃,接种量为5.0%; J1 能耐酸pH3.0,耐盐10.0%,培养基装液量2/3,培养基起始PH6.0,培养温度33.0℃,接种量为3.0%;菌株J6 能耐酸pH4.0,耐盐6.0%,培养基装液量2/3,培养基起始PH6.5,培养温度33.0℃,接种量为5.0%;菌株R1 能耐酸pH3.0,耐盐8.0%,培养基装液量3/4,培养基起始PH6.0,培养温度33.0℃,接种量为3.0%。
3. 综合菌株生理特性与藠头发酵试验的结论,挑选C1,R1 为藠头发酵菌株。
发酵藠头中添加C1,能加快其发酵速度,提高其中的乳酸菌含量,但其本身没有强抑制杂菌作用,不能保证发酵质量;在发酵藠头中添加R1,能加强对杂菌的抑制,但也会抑制到有益乳酸菌,改变发酵藠头的正常发酵进程,。
根据发酵液中食盐含量调整C1,R1 比例,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亚硝酸盐和缩短发酵时间。
4. C1 的最佳营养成分配比为蔗糖2.0%,蛋白胨1.0%,酵母膏:牛肉膏(1:1)0.75%。
R1 的最佳营养成分配比为麦芽糖2.0%,酪朊水解物2.0%,酵母膏:牛肉膏(1:1)1.0%。
C1 的发酵条件为密封静止,最适pH 为6.0;R1 的发酵条件为厌氧培养,最适pH 为6.0。
5. 最佳收集条件的研究表明:C1 在4000g 下离心15min,回收率可达93.3%;R1 在4000g 下离心18min,回收率可达95.2%。
6. C1 的最佳保护剂为糊精:脱脂牛乳(1:1)115g/l,甘油30ml/l,谷氨酸钠60g/l;R1 的最佳保护剂为糊精:脱脂牛乳( 1:1)130g/l,甘油30ml/l,谷氨酸钠60g/l,最佳冻干时间为36h。
冻干后C1、R1 菌剂中活菌浓度分别可达到2.13×10 11 cfu/g, 2.7×1011 cfu/g;存活率分别可达到3.期刊论文刘屹峰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丹东纺专学报2002,9(2)概述了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分布和发酵性质,阐述了乳酸代谢后在促进养分吸收、抑菌抗病、健胃整肠、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4.学位论文周光燕四川地区自然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的生物特性研究2006本研究从四川地区采集自然发酵泡菜汁样品34份,从中分离得到116株乳酸菌菌株,其中杆菌94株,球菌22株。
以这116株未知菌株和15株已知参比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菌株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分离菌株的产细菌素能力进行了测定,将产细菌素能力强的乳酸菌人工接种于泡菜中进行发酵,探讨了人工接种乳酸菌对泡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根据数值分类的结果,对菌株的种属进行了鉴定。
球菌数值分类中,菌株在75%相似水平上,只有10株菌株被聚为4个类群,表明从不同区域、不同材料来源的泡菜其乳酸菌生理特性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杆菌在75%相似性水平上,94株乳酸杆菌被分为了24个菌群,并且来自同一样品的菌株分散到不同的群中,说明四川地区自然发酵泡菜中的乳酸杆菌,具有种类多样性。
分离得到的乳杆菌属菌株分别归种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caseisubsp.casei)12株,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L.coryniformis)9株,噬酸乳杆菌(L.acidophilus)2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8株,瑞士乳杆菌(L.helveticus)1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1株,唾液乳杆菌水杨素亚种(L.salivariussubsp.salicinius)2株,戊糖乳杆菌(L.pentosus)4株,草乳杆菌(L.graminis)2株,绿色乳杆菌(L.viridescens)2株,肠乳杆菌(L.intestinalis)2株,玉米乳杆菌(L.zeae)9株,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L.caseisubsp.pseudoplantarum)4株,弯曲乳杆菌(L.curvatus)6株,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L.coryniformissubsp.torquens)3株,鼠乳杆菌(L.murinus)3株,类布氏乳杆菌(L.parabuchneri)3株,双发酵乳杆菌(L.bifermentans)2株,混淆乳杆菌(L.conllinoides)2株,耐盐乳杆菌(L.halotolerans)2株,食品乳杆菌(L.alimentarius)1株。
分离得到的乳酸球菌分别归种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ctis)1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ctis)2株,植物乳球菌(L.plantarum)1株,粪肠球菌(E.faecalis)2株,屎肠球菌(E.faecium)1株,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2株。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16株乳酸菌,经过筛选得到5株乳酸杆菌产细菌素,将所得5株菌人工接种到泡菜中进行发酵,与未接种的自然发酵比较,人工接种能显著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该5株乳酸杆菌分别为:A-13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caseisubsp.casei)、J-5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L.coryniformis)、6-7鼠乳杆菌(L.murinus)、7-4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L.caseisubsp.pseudoplantarum)、A-7弯曲乳杆菌(L.curvatus)。
5.期刊论文李金红乳酸菌在酱油酿造工业及蔬菜加工中的应用-中国酿造2004,""(10)该文扼要地介绍了乳酸菌的分类、生理特性和保藏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乳酸菌在酱油酿造、蔬菜加工中的应用概况.指出了乳酸菌参与酱油酿造有不同程度的增香效果;应用于蔬菜加工中,不仅改善了产品的风味,而且提高了营养价值.6.期刊论文李金红乳酸菌在酱油酿造工业及蔬菜加工中的应用-江苏调味副食品2004,21(4)简要地介绍了乳酸菌的分类、生理特性和保藏方法,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乳酸菌在酱油酿造、蔬菜加工中的应用概况.7.学位论文吴荣荣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产业化研究2004为提高中国酸奶的品质和生产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差距,该实验对酸奶菌种的大量菌株进行选育,从工业化生产的角度研究了菌株的生理特性、增殖培养基、保护剂、冷冻干燥和最佳工艺条件.采用4株嗜热链球菌、8株保加利亚乳杆菌作交叉拮抗试验,筛选出8对具有共生作用,适合于酸乳加工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与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菌株组合,即ST1+LB1、ST1+LB2、ST1+LB3、ST1+LB4、ST1+LB5、ST1+LB6、ST1+Y-5、ST1+Y-6:进一步对这些组合的酸度、粘度、乙醛、氨基酸、活菌数等技术指标进行了检测,筛选出3对适于发酵生产用的菌株组合,即ST1+LB2、ST1+LB1以及ST1+Y-6.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获得保加利亚乳杆菌LB2、LB1和Y6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分别为番茄汁6.0%、酵母膏0.6%、乳清粉2%和11%麦芽汁;番茄汁6.0%、酵母膏0.4%、乳清粉1%和10%麦芽汁;番茄汁7.5%、酵母膏0.6%、乳清粉3%和10%麦芽汁,在37℃,培养16h,其活菌数分别为1.76×10<'9>cfu/mL、0.97×10<'9>cfu/mL、1.88×10<'9>cfu/mL.嗜热链球菌ST1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番茄汁7.0%、酵母膏0.3%、碳酸钙0.9%和2.0%蛋白胨,在37℃,培养16h,其活菌数达到1.05×10<'9>cfu/mL.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获得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LB2+ST1、Y6+ST1、LB1+ST1最佳培养基组成分别为番茄汁4.0%、乳糖0.0%、酵母膏0.8%和1.0%蛋白胨、番茄汁2.5%、乳糖为0.0%、酵母膏为0.5%和1.5%蛋白胨、番茄汁1.0%、乳糖0.0%、酵母膏0.3%和0.5%蛋白胨.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获得了嗜热链球菌ST1、保加利亚乳杆菌LB2、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B2+ST1的最佳保护剂,其组成分别为海藻糖1.0%、甘油0.5%、谷氨酸钠为15%和1.0%吐温80、海藻糖2.0%、甘油0.3%、谷氨酸钠5%和0.5%吐温80、海藻糖0.5%、甘油0.3%、谷氨酸钠5%和0.3%吐温80.经冷冻干燥后,产品活菌数分别为4.72×10<'11>cfu/g、1.34×10<'11>cfu/g、3.57×10<'11>cfu/g.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确定了10L发酵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采用此组合所获得产品的活菌数分别为:保加利亚乳杆菌1.34×10<'11>cfu/g、嗜热链球菌4.72×10<'11>cfu/g、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3.57×10<'11>cfu/g.在10L发酵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300L发酵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采用此组合所得产品的活菌数分别为:保加利亚乳杆菌0.85×10<'11> cfu/g、嗜热链球菌1.50×10<'11>cfu/g、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1.30×10<'11>cfu/g.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准.在42℃恒温培养6h,在不同时间测定酸度,表明在4h罗地亚公司产品、丹麦汉森产品、该实验产品混合菌株、单株复配的酸度分别为65°T、75°T、70°T、80°T,6h酸度分别为90°T、100°T、93°T、95°T,适宜作为直投式发酵剂用于发酵乳的生产.8.期刊论文胡书芳.王雁萍.洪爱俊.朱晓培自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目的]探讨自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生理特性.[方法]从自然发酵的酸菜中分离出19株菌株,从中筛选出了4株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4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conllinocides和Lactobacillus curvatus.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株的影响较大,适于菌株生长的pH值在6~8.其中pH值对菌株C和D的影响最大,pH值低于4的条件下基本不能生长.菌株A产酸较快,以5%接种量接种,发酵24 h后pH值即可达到3.7左右,其耐酸性较好,pH值4左右仍有较高的OD值,但受培养基中盐浓度影响最明显,在盐浓度0~4%时OD值迅速下降.菌株D的耐盐性最好,盐浓度在8%左右仍能生长.[结论]该研究为泡菜的品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9.会议论文秦守涛.杨桂连乳酸菌在ACE抑制肽(降血压肽)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2008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己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通用的降压药物,在治疗时往往会出现疼痛、发烧、恶心等副作用.所以,寻找天然的、安全的、食品来源的降压物质来治疗高血压病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制品中含有ACE抑制肽(降血压肽),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且对血压正常者没有影响.继益生作用之后,乳酸菌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ACE抑制肽的生理特性、乳酸菌在ACE抑制肽研究中的研究作用、并对乳源ACE抑制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10.学位论文杨华来自猪和人的乳酸菌部分生理特性研究2000为给乳酸菌在微生态调节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从粘附、耐药性、质粒DNA三方面进行研究.检测11株双歧杆菌、10株乳杆菌、3株球菌,共24株乳酸菌对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细胞的粘附能力.双歧杆菌的粘附能力普遍较高(平均:10.5个/细胞);大多数乳杆菌的粘附能力较低(平均:3.2个/细胞);所有球菌的粘附能力很低(平均:2.3个/细胞).双歧菌中两歧杆菌02菌株(B.bifidum 02)粘附能力最好,达到18.4±2.7个/细胞.乳杆菌中嗜酸乳杆菌99101菌株(L.acidophilus 99101)粘附能力最好,达到10.2±1.8个/细胞.同种不同株的乳酸菌粘附能力有差异.同一属中,来自人粪便的乳酸菌与来自猪粪便的相比,粘附能力没有明显差异.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5株双歧杆菌、5株乳杆菌、1株球菌,共11株乳酸菌对9类4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所有被测乳酸菌都对青霉素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多肽类中的大多数抗生素有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呋喃类、四环素类中的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共检测6株乳酸菌的质粒DNA情况.分离自猪粪便的产细菌素的卷曲乳杆菌L<,17>(L.crispatus L<,17>)在对应核酸分子量参照物24kb和4.3kb处各有一条质粒带.被检测的来自人粪便的3株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1株长双歧杆菌(B.longum),1株短双歧杆菌(B.breve)都没有发现质粒带.1.陈鲜鑫.王金全.王春阳.张广民.孙占敏乳酸菌发酵液体饲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粪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期刊论文]-饲料工业 201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ncqjg-xk200907007.aspx下载时间:2010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