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中的历史
歌曲 中的历史

复习课
郸城实验中学
张华
岁月如歌、时代如歌、历史如歌。 一、抗日烽火——救亡之歌
什么原因导致歌曲中的”我”离开家乡到处流 浪?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什么?
1、<<大刀进行曲>>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 号角,请问抗战以来,我们取得的首次大捷是什 么?国民党战场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是什么? 2、请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3、<<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 的时候”指什么时候?””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 们心的长城”这里的”长城”指什么? 4、请问和平年代唱这些老歌有何意义?
四、改革开放——时代旋律的新乐章 请问我国顺利收复香港和澳门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走进新时代》里“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 “旗帜”指什么? 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蒋家王朝——唱响胜利的歌 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 战、乘胜追击四个阶段。 请问重庆谈判签定了什么协议? 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新中国——向着世界歌唱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 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 多年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 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 取解放的斗争。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两年间,红军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壮举!“长征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现在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着“长征精神”,包括创作了许多歌颂长征的歌曲。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让我们一起从歌曲中了解长征的故事。
十送红军《十送红军》是在江西民歌及陕西镇巴歌谣的基础上编创的一首歌曲,问世于1961年,由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
这首歌曲表达了井冈山的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
十送红军群星 - 民乐红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错误决策,致使红军屡战失利。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从此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十送红军》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长征组歌》是1976年2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音乐片。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
《突破封锁线》——强渡湘江突破封锁线群星 - 长征组歌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歌曲中的历史

C、农业合作社的完成D、人民公社的建立
【答案】A
17.“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创作于1943年的《解放区的天》伴随着全国解放而广为传唱。下列关于这首歌曲说法正确的是
ﻩ①它鼓舞了边区人民,迎来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②它反映了边区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期盼
ﻩ③它创作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歌曲中的历史
———————————————————————————————— 作者:
———————————————————————————————— 日期:
ﻩ
歌曲中的历史
江油市太白中学 于水生
1.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
C.华北事变D.七七事变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东北松花江上,选项中的四次日本侵华事变,只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
10.“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A.汉朝ﻩB.唐朝ﻩﻩC.宋朝ﻩD.元朝
【答案】C
7.歌曲《雅拉玛》中唱道:“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西班牙/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世纪30年代B.20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作品将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时期。
19世纪末,中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国土不保。
1883年和1894年,中国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七子之歌》写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旅居美国。
他时时关注着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涌上心头。
特别是当他读到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将魔爪伸向中国领土——将中国的七块“肥肉”(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旅顺、大连)掠夺而去时,心中更是义愤填膺。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子之歌》这首痛彻心肺的诗篇。
七子之歌的文学价值《七子之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在于诗人把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与现代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构成了优美而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其次,《七子之歌》在结构上非常独特。
全诗用一个大的序曲和七个各不相同的独唱曲构成,用“母亲”和“乳儿”来称呼这七处“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地方,意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大家把被掠夺的七处“失地”从帝国主义列强铁蹄下解放出来。
其中,《澳门》一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澳门比作一个弃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的粗暴行径。
公务员考试常识——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一)

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一)有相当多的歌手在创作歌曲时,利用了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个历史朝代作为歌曲背景,在欣赏歌曲的时候,适当留意歌词的内容,有助于我们记忆历史常识。
“吃着火锅听着歌,就把常识给学了。
”一、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这句歌词为我们展示了三国的一角。
当时,三国(魏蜀吴)鼎立,群雄并起,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一般公认是220年至280年,也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的说法。
晋朝陈寿所著《三国志》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朝罗贯中以此为蓝本,编撰的小说《三国演义》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他三部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从184年的黄巾之乱起,经历了董卓乱政、群雄割据,直到208年曹操统一北方,正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2年,刘备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虽然有时也有战争发生,但总体来说比较平稳,这一形势维持了41年,直至263年,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史称“西晋”的晋朝,定都洛阳,是为“三分归晋”。
280年,孙吴灭亡,三国时期结束。
【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122题】《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下列对这四部著作中人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鲁智深B.《三国演义》中因失了荆州被斩的马谡C.《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儿子是红孩儿D.《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指的是王熙凤解析:《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荆州”的是关羽,马谡失的是街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马嵬事变流行歌曲《长恨歌》的背景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绝恋,里面的“夜漫漫,路弯弯,尽头横在眼前。
爱如凝霜,遍地都是绝望。
”这句歌词描写的就是马嵬事变,也称“马嵬驿兵变”,是安史之乱的一部分。
歌曲调查中背后的故事

歌曲调查中背后的故事音乐是一种强大的表达形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带给我们回忆和共鸣。
然而,许多歌曲的背后都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歌曲的意义以及它们可能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许多著名歌曲的诞生都源自艺术家们的真实经历或情感体验。
这使得歌曲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产物,更是创作者倾诉内心世界的窗口。
有些歌曲可能是对爱情的赞美,另一些则通过描述社会问题或政治事件来表达思想。
举个例子,著名摇滚乐队Queen的经典歌曲《Bohemian Rhapsody》就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例子。
这首歌曲以其复杂的曲风和多段式结构而闻名,它讲述了一个对自我意识的探索,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死亡的存在。
《Bohemian Rhapsody》的创作灵感来自乐队成员Freddie Mercury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感受,他以一种既实际又想象的方式将这些感受融入到歌曲中,从而打动了无数的听众。
除了个人经历,歌曲还可以携带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例如,《Blowin' in the Wind》这首由Bob Dylan演唱的民谣歌曲,成为了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表之一。
歌曲中对战争、种族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探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这首歌奠定了Dylan作为社会评论家和歌曲词曲创作者的声誉,成为了流行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现代音乐中,歌曲调查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主题和创作手法。
用调查的方式探索社会问题,或探讨争议性话题,通过音乐的力量传达消息,引起观众的关注。
一些歌曲调查像《We Are the World》和《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通过募捐和呼吁解决全球问题和灾难,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标志性作品。
总之,歌曲调查中的背后故事让我们了解到音乐是如何连接人们的情感、缓解心理压力、传播信息和塑造文化的。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音乐的魅力和影响力。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调查成果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调查成果调查成果历史是一条长河, 20世纪是长河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是一幅画卷,20世纪是画卷中最为妙笔生辉的一角;历史是一本书籍,20世纪是书籍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页。
历史也是一首歌曲,而20世纪是歌曲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旋律。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
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天当我们的耳边再次响起那些封尘已久的歌声,那滚滚的硝烟便会在脑海弥漫。
载着对历史的回忆,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触摸那渐去渐远的历史,重温那激情四溢的岁月,感受那久已忘怀的时代。
下面,看看我所收集到的音乐形象最为鲜明、传唱最为广泛、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杰作,通过音乐这一小小的侧面,回顾中华民族那段伟大的历史吧。
1.反映红军时期的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路的方向在哪里?所以,战士想念毛泽东,因为在之前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一直是取得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根据地的老百姓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从《十送红军》的歌词和旋律中流露出来。
《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民歌曲调为主,融入了百姓对红军的热爱、关切、依恋,感人之深,每次用心去听,都能够感觉百姓牵挂的眼泪。
每次静静去聆听的时候都有哽咽的感觉。
《过雪山草地》红军长征离开根据地,越过千山万水,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从歌曲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乐观主义、团结、同甘共苦、不怕艰苦、有理想、有坚定信念的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精神,红军战士们战胜了一切困难,迎来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到吴起镇》这首歌可以让人感受那份喜悦。
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关于近代史的歌曲背景和内容100字

关于近代史的歌曲背景和内容100字第一篇特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
每读到那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于忘怀的时代;每听到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仿佛又触摸到历史的躯体。
的确,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也凝聚着历史,法国大革命时期高歌《马赛曲》,苏联卫国战争中流行《喀秋莎》,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传唱《游击队之歌》历史与歌曲往往相互交融、互相印证。
这里,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歌曲,共同体验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感受历史发展的朝起潮落。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三元里歌》、《太平军来》、《中法战争歌》、《辛亥革命歌》、《义和团歌》、《打洋鬼子》、《说唱义和团》、《矿工苦》、《苦百姓》等是这一时期社会的流行歌曲。
如《辛亥革命歌》:汉军起义立志把仇报,里应外合都有我同胞。
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楚望台上旌旗飘!驱除鞑虏,还我中华!铁血男儿壮志冲九霄!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楚望台上旌旗飘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第一功!《辛亥革命歌》等歌曲体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外国侵略者,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逐渐把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抗资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不断探索救国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始终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1937年,随者日本侵华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也变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中的历史歌曲中的历史江油市太白中学于水生1.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
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A.全面展开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B.大岗村水稻亩产超15万斤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某D.“求同存异”得到国际认可【答案】 C【解析】“红卫兵”出现于文革时期,A项“全面展开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发生在1959年,B 项“亩产超15万斤”出现于1958年的大跃进中,D项“求同存异”出现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C 项“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出现于文革以后,故答案为C。
2.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
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过渡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C3.图2是一首著名歌曲作品的手迹,该歌曲广泛流行于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心声。
该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A.19世纪40年代B.20世纪初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50年代【答案】C4.“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曲诞生的背景是①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②朝鲜半岛处于图分裂之中③美国纠集“联合国军”侵朝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5.“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答案】C6.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答案】C7.歌曲《雅拉玛》中唱道:“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西班牙/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
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A.19世纪3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答案】B8.“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1999年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香港回归祖国C.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D.澳门回归祖国【答案】D9.20世纪30代的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该歌曲中提到的“悲惨的时候”应指()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C.华北事变D.七七事变【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东北松花江上,选项中的四次日本侵华事变,只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
10.“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
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解析】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11.“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下列与歌曲中反映的革命目标最接近的是A.同盟会誓词中的革命目标B.中共一大提出的纲领C.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D.中共七大提出的任务【答案】C12.“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时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这是歌曲《国家》例的一段词,歌词中体现“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A.宗法制B.君主专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答案】A13.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4月,下列关于她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她诞生在法国大革命君主立宪派当政时期B.她是一首音调高昂、气势豪迈的革命歌曲C.在她的鼓舞下,法国人民打败了第一次反法同盟D.她体现了法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答案】C14.歌曲《春天的故事》曾经响彻华夏大地。
“春天的故事”喻指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答案】A15.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其中以下歌曲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七律·长征》②《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③《西江月·井冈山》④《到敌人后方去》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答案】C16.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制作了《歌声飘过30年》,其中有著名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的出现是缘于A、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B、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C、农业合作社的完成D、人民公社的建立【答案】A17.“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创作于1943年的《解放区的天》伴随着全国解放而广为传唱。
下列关于这首歌曲说法正确的是①它鼓舞了边区人民,迎来了百团大战的胜利②它反映了边区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期盼③它创作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④它创作当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18.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应该是()A.“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B.“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C.“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答案】B19.“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这首歌曲应该是()A.《国民革命军军歌》B.《八路军军歌》C.《新四军军歌》D.《义勇军进行曲》【答案】C20.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A.《在希望的田野上》B.《春天的故事》C.《走进新时代》D.《我是公社小社员》【答案】D【解析】由“公社”,可以明白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而《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显然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歌曲。
21.1936年底,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歌曲《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这首歌表达了当时人们A.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愤慨B.要求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愿望C.反对内战收复失地的愿望D.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呼声【答案】C2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领袖人物分别是()A .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B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C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D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可得正确答案是D。
23.歌曲中吟唱出时代的心声,歌词中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好逸恶老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
”这首巴黎街头小调应当创作于()A.法国大革命前夕 B.“一战”爆发前夕C.拿破仑帝国时期 D.“二战”临近结束【答案】A24.“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激发了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此歌曲出自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2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答案】B26.这是一首流行于美国的歌曲:“我希望站在满是棉花的土地上/古老的时光难以忘怀/看吧看吧尽情地看吧/迪克西的土地是我出生的地方……。
”南方种植园主挑起的一场战争曾使这块土地硝烟弥漫,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战役是A.葛底斯堡战役B.瓦尔密战役C.色当战役D.纳西比战役【答案】A27.“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合围圈,逐鹿我中原。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千里跃进大别山》)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注意有效信息:中原,刘邓大军。
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事,它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28.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答案】A29.红歌是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下列歌曲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是A.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B.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C.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D.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反围剿那个斗志旺……【答案】A30.在世界近代史中,大国或强国对别国主权的干涉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下面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马赛曲》的图片,《马赛曲》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歌。
这首歌曲在当年的作用是( )A.宣传《人权宣言》,欢迎立宪派B.鼓舞法国人民,反击外来干涉C.鼓吹恐怖统治,支持雅各宾派D.支持拿破仑,反击反法联盟【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1792年,此时的法国正面着临普奥干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