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新中国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同时期的歌曲分析韩晗 2011010254 水利系歌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评判一首歌曲的价值,不仅要从歌曲本身的旋律、填词以及演绎它的唱功和声音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它的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是有自己的情感的,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而情感的来源往往决定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所以说歌曲是时代的歌曲,它总是及时而忠实的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悲欢和人民的心声。

因而,一首首产生于不同时期的歌曲,往往会激活人们沉积的记忆,使得被时光的江河冲刷得淡漠了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从这个角度说,对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歌曲进行分析与论述,不仅能引发一代又一代人对往事的回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折射出人们内心不同的声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六十余载的时光中,一代代歌曲作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作精神,将时代的节奏与人民群众的心声,倾注于动听的歌声之中,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歌声中成长,也使得新中国历史进程的每一个脚步,都始终有歌声相伴随。

这些被时代打上深深烙印的歌曲是不可忘却的,更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在心的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厚重的史册是从1949年10月1日正式翻开的,一直到1966年6月初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经历了十七年的时光,就其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变革而言,主要由三个阶段。

成立之初的三年里,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为重中之重,期间又经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与镇压反革命运动;从1954至1957年是第二个阶段,斗争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再从1958年到1966年5月,是这一时期的第三阶段,严重自然灾害的袭扰使经济极为困难。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十七年的歌曲艺术不可避免的经历了一个在“左”思想干扰下的阴晴无常的曲折历程。

在前五六年里,歌曲作者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化成对新中国、新生活烈火般燃烧的情感,所创作出来的歌曲的共同点是格调明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满着朝气,给人以美的感染和力的激发,这是一些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歌曲作品;比如《勘探队之歌》《歌唱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都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全面展现中国声乐作品在这一时期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声乐作品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社会历史事件对声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声乐作品的引进也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历史背景为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阶段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西方声乐融合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1.初期探索阶段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作品开始脱离传统的戏曲、民间歌曲等形式,开始尝试创作具有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作品。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李克勤的《春江花月夜》,张学良的《秋思》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仍然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但已经开始探索具有西方古典音乐特色的声乐作品创作。

2.西方声乐融合阶段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古典音乐,这一时期的中国声乐作品开始出现西方声乐元素的融合。

代表作品有周杰伦的《青花瓷》、李健的《海阔天空》等。

这些作品在曲式、和声、编配等方面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风格上更加接近西方声乐作品,但同时也保留了中国声乐作品的独特韵味。

3.创新发展阶段三、代表作品1.《春江花月夜》这是中国20世纪初期的一首重要声乐作品,由李克勤创作。

这首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诗词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曲式和编配,表现了春江花月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国声乐作品在初期探索阶段的风采。

2.《青花瓷》3.《大鱼》【参考资料】1.陈伟. (2007). 中国声乐创作中的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2.万华平. (2005). 中国声乐新作曲创作发展趋势初探中国音乐家. 下载日期3.王文玉. (2006). 当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多元化探析中南大学4.魏满明. (2012). “西化”与“本土化”:中国当代声乐作品走向世界音乐艺术. 下载日期。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中国通俗歌曲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繁荣发展的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第一阶段:早期起步(20世纪20年代-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社会变革与音乐创作的需求相互促进。

上世纪20年代,国内传教士引入了西洋音乐,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国语为主的流行歌曲开始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关注。

第二阶段:复兴与改革(50年代-6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进入了复兴与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结束内战和解放战争,国家进入了建设时期。

大规模的音乐改革使得各类音乐艺术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通俗歌曲明显受到左派政治宣传的影响,歌曲涉及社会主义、抗日战争和农村建设等主题。

同时,也有一些以爱情、友谊和家庭为主题的民间流行歌曲出现。

这一时期的音乐改革为后来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多元化与开放(70年代-9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进入多元化与开放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通俗歌曲也开始接触国际音乐潮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中国的通俗歌曲中。

民间歌曲与流行歌曲开始并存,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四阶段:创新与融合(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俗歌曲迎来了创新与融合的时期。

现代技术的普及使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分享音乐。

中国音乐产业也逐渐兴起,许多新生代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涌现出来。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声音。

这一阶段的中国通俗歌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逐渐增大。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红歌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歌曲,与中国的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歌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演变。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革命者开始创作歌曲,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呼声。

这些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为特点,成为了红歌的雏形。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红歌逐渐与革命运动密切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士兵们在战斗中唱着红歌,鼓励士气,激发斗志。

这些歌曲传播着革命的理念和信念,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歌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象征。

二、繁荣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红歌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政府积极推动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将其作为宣传革命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军事、劳动、生活等。

这些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易于传唱的旋律赢得了泛博群众的爱慕。

红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无论是在工地上、农田里还是学校里,都可以听到红歌的歌声。

红歌的繁荣也得益于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在这一时期,红歌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成为了批评资产阶级和维护革命精神的工具。

许多红歌以革命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毛主席的话儿谁敢不听》等。

这些歌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思想的重要源泉。

三、转型阶段(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红歌也随之发生了转型。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对红歌的宣传也相对减少。

然而,红歌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浮现在社会中。

一些艺术家和音乐人开始创作新的红歌,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简述中国民歌发展史

简述中国民歌发展史

简述中国民歌发展史
中国民歌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民主歌曲的形式下,主要可以从20世纪初开始描述。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一些爱国主义的民间歌曲诞生,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发展民族音乐和艺术,中国民歌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歌着重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工农兵的精神。

一些经典的民歌如《东方红》、《我的祖国》、《昆明湖》等在这个时期被广泛传唱。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国民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许多民歌被禁止演唱,歌曲内容也受到政治审查。

这段时间内,民歌发展受到了停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民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中国的民歌作品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民歌作品的创作主题包括个人情感、人民生活、社会问题等。

另外,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民歌也开始与国际音乐流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体而言,中国民歌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

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从政治运动到文化多元化,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不同时代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和追求。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答案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答案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答案也许是音乐剧这种形式引入我国较晚吧,所以一直对其不是很了解,虽然看过《音乐之声》、《猫》这样的著名的音乐剧电影,觉得其中的又唱又跳的表演形式很吸引人,但音乐剧的概念还是很模糊,认为音乐剧就是又唱又跳地再加一些演员的对白。

直到这学期老师给我们开设了音乐剧赏析这门课程,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剧,我才大致了解了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

自从1927年《演艺船》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

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百老汇也成了音乐剧的代言词。

1980年后,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

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

美国音乐剧的发展综合了音乐舞台的所有元素,包括欧洲歌剧元素、全美的各种演出团体如马戏团、黑人杂剧、演艺船以及美国黑人音乐、滑稽秀、时事秀、综艺秀等舞台形式,直到被誉为“美国音乐剧史上的里程碑”的《演艺船》的上映,揭开了美国现代音乐剧发展史的序幕,这是所有文化学者、戏剧、音乐剧学者公认的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场表现形式的基础的作品,成为了美国的音乐剧史的分水岭,它的出现显露出百老汇音乐剧可以很自由地采用各种题材,百老汇的音乐剧此时到达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步。

虽然《演艺船》与《波吉与贝斯》是开先河之作,但是在二三十年代,小格局、音乐喜剧和针对大萧条时期的时事讽刺剧仍然是音乐剧创作的主流,四十年代的美国国际政治多灾多难,国内政治迷离莫测,但这二十年却是音乐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

自觉的题材探索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段通过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哈姆斯坦的创作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他们的五大音乐剧作品——《俄克拉荷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天上人间》《音乐之声》已成为叙事音乐剧的典范。

南开20秋《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尔雅)》在线作业(1609、1703)

南开20秋《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尔雅)》在线作业(1609、1703)

1.“……造好了米酒呦等红军”是出自歌曲()。

A.《毕业歌》B.《到敌人后方去》C.《盼红军》D.《可怜的秋香》答案:C2.《我的祖国》作词是谁?()A.乔羽B.庄奴C.雷振邦D.刘白羽答案:A3.()曾经留学南洋和日本,是中国佛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A.苏前B.李叔同C.王洛宾D.萧友梅答案:B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出自下列()歌曲。

A.《可怜的秋香》B.《问》C.《茉莉花》D.《送别》答案:D5.《翻身农奴把歌唱》创作于哪一年?()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6.乐曲“茉莉花”是属于()。

A.学堂乐歌B.民歌C.外国歌D.流行曲答案:B7.《军港之夜》的演唱者是谁?()A.苏小明B.张凯丽C.徐晓明D.丛珊答案:A8.下列词语不属于摇滚范畴的是?()A.扒带B.翻生C.打口D.以上都正确答案:D9.《是否》的词曲是谁?()A.李宗盛B.罗大佑C.周华健D.陈奕迅答案:B10.《黄河船夫曲》中提到的最多的数字是()。

A.100B.1000D.99答案:D11.以下歌曲不是周华健的是?()A.《花心》B.《风雨无阻》C.《朋友》D.《梦醒时分》答案:D12.我们把()又称为校园里的歌声。

A.学堂乐歌B.民歌C.外国歌D.流行曲答案:A13.下列不属于讽刺歌曲范畴的是?()A.《你这个坏东西》B.《茶馆小调》C.《五块钱》D.以上都正确答案:D14.黑楠原来学的专业是什么?()A.音乐B.历史C.文学D.外文答案:B15.《忙与盲》创作于哪一年?()B.1988年C.1987年D.1986年答案:A16.顾城是哪个诗派的代表?()A.朦胧诗派B.新月诗派C.象征诗派D.新月派答案:A17.前后花16个月录《阿姐鼓》制的是()。

A.王洛宾B.萧友梅C.苏前D.邓丽君答案:C18.根据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重新填词的是下列()。

A.《卖布谣》B.《玫瑰三愿》C.《工农兵联合起来》D.《农会歌》答案:C19.下列歌曲反映了战乱时代知识分子心境的是?()A.《脚夫歌》B.《黄河船夫曲》C.《同桌的你》D.《五月的鲜花》答案:D20.以下歌曲不是邓丽君的是?()A.《我只在乎你》B.《甜蜜蜜》C.《在水一方》D.《红豆》答案:D21.以下歌曲不属于抗战时期国统区产生的歌曲的是?()A.《保卫黄河》B.《东方的暴君》C.《四季歌》D.《东亚民族进行曲》答案:A22.以下歌曲不属于摇滚乐的是?()A.《不是我不明白》B.《新长征路上的摇滚》C.《解决》D.《龙的传人》答案:D23.高考于哪一年恢复?()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80年答案:B24.以下歌曲不属于周杰伦的是?()A.《七里香》B.《布拉格广场》C.《双节棍》D.《花心》25.《走西口》是哪个地方的民歌?()A.陕西B.京津C.内蒙古D.新疆答案:A26.《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来是王洛宾在()搜集的民歌并进行相应的改编。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详细阐述。

一、20世纪初期至中叶:萌芽与初步发展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音乐文化,并将其引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以中国传统诗词为歌词,结合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通过西方的音乐技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个时期的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黄自的《玫瑰三愿》和《春思曲》等。

二、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成熟与繁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强调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注重表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许多作曲家开始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牧歌》、《渔光曲》等。

这些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结合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现代音乐技巧,成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和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艺术歌曲在70年代至90年代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创新。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乡愁》、《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热爱。

四、21世纪初至今:新的探索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的探索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校园乐曲有感
原先选这门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音乐,老师应该会给我们放很多歌曲听,后来才知道这门课其实侧重的是历史,是20世纪中国歌曲的发展历史。

不过看了清华大学吕建强讲解的视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老师让我们选一个角度来写写自己的理解,那我就选择和我大学生活最贴近的校园乐曲吧。

吕建强教授将校园乐曲的讲解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校园里的歌声、歌词中的启蒙思想。

首先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主要围绕民歌、戏曲、声乐、欧美日歌曲这四者来讲,分别举了一些例子对比20世纪初前后期的一个变化。

先从民歌来讲,他举了陕西民歌《黄河大合唱》和山西民歌《走西口》,从一种自由的表达形式到不随意地表达感情。

然后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对比,歌曲由含蓄甜美专向外放流露。

再从戏曲声乐来讲,南方的弹词由诗韵到语言,北方的鼓词由风花雪月到国家兴亡,京剧由语韵到音韵。

最后从欧美日歌曲讲,举了歌曲《打倒列强》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该曲原来是法国儿童歌曲《两只老虎.》,说明20世纪的音乐家希望歌曲的传唱度更高,希望孩童也能够吟唱。

接着是校园里的歌声,主题是学堂乐歌、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歌曲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原唱歌曲。

吕教授举的一个主要例子便是歌曲《送别》。

这首乐曲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一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因为每一个阶段听得感觉不一样,特别是李叔同先生作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怎样一种优美的意境。

《送别》原名是《梦到家和故乡》,是由J·P奥德威作曲,后来传到日本,由日本作家改写为《旅愁》,最后由李叔同先生传到中国,并进行填词和改名。

吕教授花了大量时间介绍李叔同的生平,可见先生对中国民乐的贡献。

我在高中时期研究过两个伟人,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便是李叔同。

李叔同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大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颇有造诣,是一位革新家、艺术家和教育家,后来他一心向佛,皈依佛门,但是依然心系国家,关心国家存亡。

学堂乐歌多为欧美通俗歌曲,但歌词多为旧体诗,曲调则改为新式,多为借景抒情、文辞秀丽。

最后是歌词中的启蒙思想。

教授举了很多例子,例如沈心工的《体操》。

总的来说,20世纪初的校园民歌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两节课感触还是挺深的,但感觉比较遗憾的教授只是讲了20世纪初的一些校园乐曲,离我们比较近的70,80,90年代的
校园歌曲并没有提到,例如《同桌的你》、《一生有你》、《我是女生》、《童年》、《最美》、《十七岁的雨季》、《那些花儿》等等,有很多歌改编了很多次,依然在传唱。

总的来说,校园歌曲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积极向上的,适于传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