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向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向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向及其应对策略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的管理办法,在我国和其他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应用,其最新动向的研究对于政府、企业和投资者都由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盈余管理受到一定影响。

本位通过会计准则的新旧对比,分析盈余管理的最新方向,并针对最新情况提出审计识别方法和治理策略。

标签:新会计制度盈余管理审计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资本化1 盈余管理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定义。

不同定义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一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应定义为局限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呢,但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也包括会计准则不允许的行为。

第二,盈余管理手段;一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手段主要为会计方法,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包括非会计手段如时间安排等;第三,盈余管理合法性问题。

有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应与舞弊等同,但同样有学者反对这样的意见。

本文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为了更好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和股東财富最大化,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方法(如控制应计项目)及非会计方法(如游说)的应用,使得盈余水平达到预期水平的行为。

2 盈余管理动因浅析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环境造成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会计准则的漏洞。

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直接导致会计准则对于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一定的漏洞可钻。

第二,外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

外部审计作为连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一条纽带,其经营情况在我国与上市公司、政府都有密切关系,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为大型国有公司,直接导致外部审审计工作一定的限制。

第三,投资者盈余预期。

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期普遍较大,为避免“用脚投票”情况的发生,上市公司有意愿通过盈余管理达到自身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

内部环境造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许多公司存在“一言堂”或实质上的“一言堂”现象,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代理关系实质上较为脆弱,当实际权利拥有者有盈余管理动机时,极易造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12月04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天津财经大学 李厚学 北京交通大学 王春晓摘 要: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而对旧准则中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修正完善的成果。

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选择权密切相关。

新会计准则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关键词: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遏制 新空间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c)-041-02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改变了旧会计准则中的一些会计处理方式,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然而也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1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1.1 取消存货计价方法中的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核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时,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取消了旧会计准则中允许采用的后进先出法。

对于一般的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既影响了企业当期营业成本和当期营业利润,也对库存存货账面价值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来说,当存货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若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按照后进的材料价格核算,会提高企业当期营业成本,降低企业当期营业利润。

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按照先进的材料价格核算,会降低企业当期营业成本,提高企业当期营业利润。

当存货价格水平持续下降时,则正好相反。

因此,上市公司可以根据物价水平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原来的后进先出法,消除了企业通过选择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

1.2 不得转回长期性资产减值准备在旧会计准则下,企业可以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并且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恢复时可以转回。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资、 委托贷款等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仍然 可
以转 回。上 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 、 个别特殊 坏账准备 的计提和转 回来调节年度利润 , 以往相 比虽 与 然影 响力有所减小 , 但实施手段更 加隐蔽 。 4利用借款 费用资本化的新规定进行盈余管理 . 新准则下可 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仅包括 固定资产 , 还

旧来调节利润。如今 , 新准则关于调整 固定资产 的折旧 年限等规定 ,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上市公司只要有证据证 明其 固定 资产使用 寿命 预计数 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或者 与固定 资产有 关的经济利益 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就可 以进行会计估计 变更 ,
对利润进行调整 , 而达到盈余管理的 目的。 从 3 . 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首先 , 资产发生减值 的情况 千差 万别 , 准则 不可能 列 出判断资产减值 的所有迹象 , 以对于准则所列举出 所
企业合并 、 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 价值计量属性 。 公允价值 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
的若干迹象来要求上市公 司根据 这些迹 象综合 考虑各 方面因素 , 做出职业判断 , 这就要 求会计人员应 具备很 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这些迹象的本身看 , 有的过于笼 统, 这为上市公 司利用 “ 职业判断” 进行盈余管理提供 了 机会 ; 其次 , 条件只是列举 出可能发生减值 的若干 确认 迹象 , 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根据其可收 回金额是否 低于账 面价值 , 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 减值准备 。 新准则规定可收 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 的公允
空 间; 第三 , 新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 回的范 围 仅 限于 固定资产 、 无形 资产 和对子公 司 、 联营公司和合 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 而对于存货 、 消耗性生物资产 、 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归人金融资产 的应收账款 、 短期投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些配套政策也必须加快完善。 圃
【 考文献】 参
1、,Fra bibliotek蔡 昌.盈余管理【 】 M .西安 :西安
交通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5
2 任 春 艳 . 市公 司盈 余管理 与会 计 、 上
准则制 定[】 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 M.
版社 ,2 0 07
沈 烈 ,张 西萍 . 会 计 准 则 与盈 余 新 管理[] J.会计研 究,2 0 , ) 07( 2
浅析 新 会计 准 则下
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策 略
李晓芳
【 文章 摘 要 】
机 构的要 求 , 不仅要 在注 册 资产 评估师 的数
南 昌市公 安消防支 队 3 0 0 0 3 3
定主体出于特定 目的, 交易价格往往有失公 平;再即是中介机构可信度较低 , 市场执法 本 文从 新 会 计 准 则 中的 公 允 价 值 、 和 管理 不严 ,资产 评估 作假 现象 严重 。这 些 资 产减 值 和 关联 交易三 个 方 面 分析 上 市 因素都导 致若 采用 公允 价值 计量 的话 , 市 上 公 司盈 余 管理 方 法 ,提 出 防 范过度 盈 余 公 司有 较大 的操纵 空 问 , 会成 为上 市公 司 将 管 理 的措 施 。 盈余 管理 可利 用 的重要 手段 。比如上 市公 司 可 以通过 “ 活运 用”资产 未来 现金 流量估 灵 【 关键 词 】 计 的弹性 , 对未 来 收益 的估计 以及 折现 率 的 新 会 计 准 则 ;盈 余 管理 ;公 允价 值 ;资 确定 按 自身 的需要 在一 定范 围 内人为 调整 ; 产 减 值 ; 关联 交 易 或者买通评估机构 ,与相关评估人 员合谋 , 显 而易 见新 会 计 准则 的颁 布 对 上 市 公 来确 定适 合 自己的公允 价值 , 而达 到盈余 从 司财务 造成 了重 大 影响 , 其是 一些地 产 公 管理 的 目的 。 尤 司 , 券公 司等 含有 大量 用 公允 价值计 量 的 证 资产 , 财务 报表 中个 别账户 数 字将 有 巨大 二 、利用公允价值 进行 盈余管理的治 其 的变化 。我国上 市公 司盈 余 管理 现象 本就 普 理策 略 遍 存在 , 直 是一 个令投 资 者和政 府 关注 但 一 新 会计 准则 下 公 允价 值 计 价 基础 的广 直未 能有 效解 决 的重要 问题 , 新准 则 的实 泛运 用 , 切需 要尽 快在 资产 评估 市场 建立 迫 施 使 得 上 市 公 司 财务 报 表 显 得 更 加 扑 朔 迷 起 比较完 备 的资产 评估法 律体 系 、 完善 的 资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如何在完善外部机 制的情况下 ,促使董 事会在公司运 行 中发挥积 极 作用是提 高我国公司绩效的关键。随着信息披露 的充分 性, 公司 关于对财务和财务指 标的数据会越来越 多 ,利用修订 后的平衡计 分 卡体 系 , 以对我 国公 司的董事会集 团的绩效进行评估 , 可 促使董 事 会更好地 完善自身 , 而提升公司绩效。● 从
. 址
MA) 平衡计 分卡 的使 用情况进 行了调查 , 显示 8 %的公司经 营绩 8 效有 所提 高 ,6 6 %的公 司利润在提 高。~个 K MG 的管理 咨询 师 P ,发现 7 %的失败公司存在共 同的原 因, 存 在交流障碍 和战略 无法付 0 即: 诸实施。针对董事会与 CE 来说 , O 透明地公开衡量结果 , 使各方能 够 明确其所承担 的责任与义务是计分 卡体系成功 的关键 ,也是 提 高公司绩效的关键。
据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 计入“ 营业外收入 ” 反映在利润
表 中, 这部 分 债 务 重 组 收益 占浪 莎 当 年利 润 总 额 的 8 8 06 %。浪 莎 最
大限度地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 迅速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 , 提升 了企业业绩。 无独有偶 ,T宝硕 2 0 S 0 7年 1月 2 5日进入破 产清算 程序 后 , 为避 免 公 司破 产清 算 , 极进 行债 务 重组 工作 。 其 中保定 投 资 积 发展 有 限公 司豁 免 了宝硕债务 重组额 8 %的应付账款 , 0 使宝硕 获 得 了 5 0 80 3 5万 元 的 债 务 重 组 利 得 . 占 当 年 利 润 总 额 的


FRI ND S 0 F E
A () f

UN TI NG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成为了广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这一热门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并通过案例研究来剖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真实和公允的财务报告,强调对收入和费用的准确界定和分配。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不能再通过手段来美化财务数据,而必须按照规定的原则和方法来反映交易的实质。

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更加重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实践中要更加审慎和规范,避免不当操作和误导性披露。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施情况和问题,我们选取了几个案例进行研究。

第一个案例是某上市公司在净利润的确认和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实质处理交易中的收入和费用,而不是仅仅按照法律形式来确认和披露净利润。

然而,我们发现该上市公司在披露财务报告时存在故意模糊交易实质的行为,将一些费用转化为资本支出以提升净利润。

这种行为不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公平性。

第二个案例是某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公允性要求更加严格,限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然而,我们发现该上市公司在与关联方进行交易时存在隐瞒和谋取私利的行为,将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关联方手中,以达到扭曲净利润的目的。

对于这种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投资者的利益。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a fS ut 0 m lo 0 hwetAg iulu a nv r iy S ca ce c iin) s rc t rlU ie st ( o ilS in eEdto
Vo . , . 1 7 No 1
ar ort o p ny’ ar ng a ge e ta 0s i e w a s oft a n n a g m e dsf he c m a s e ni s m na m n nd p sbI y he e r i gs m na e ntund r t w c 0u i g s a — e he ne a c ntn t nd ar . ds Ke r s:e r i gs m a ag m e ; n w c ou i g s a da d y wo d a n n n e nt e a c ntn t n r s;pr v s0 f s e m pam e o i in ora s ti i nt
Ab ta t sr c :Ch n e i e 9 n w c o n i g s a d r so b u r 5 o O 6 i a r v s d 3 e a c u tn t n a d n Fe r a y 1 f2 O .Ta i g i t o sd r t n t e n w t e d o a n k n n o c n i e a i h e r n fe r — o i g n g me ti h u r n o e tc l t d c mp n e 。t i a e t d e h e a t r o s r i i g t e e 1 i g n g — n s ma a e n t e c r e td m si i e o a is h sp p r s u is t ek y f c o sc n t an n h a 。 n s ma a e n s n me ti h c o n i g sa d r s a t r i g p i t Ea n n s ma a e n x s swi e y i i e else o a i s n r 一 n t e a c u tn t n a d sa s a t o n . n n r i g n g me te it d l Ch n s it d c mp ne 。a d p 0 n t c i g t e c p t 1ma k t h n u a c h r s a d t e p o i i t e m an mo ie f r t e i p e e t to fe r i g n g — e tn h a i r e .t ei s r n e s a e n h r f s h i tv o h m lm n a in o a n s ma a e a t n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新 会计准则 上市 盈 下 公司 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口 大连 薛 静
盈余管理的存在是以上市公司管 损益表与母公司合并报表比较。将上市 款、 开办费等可能产生潜亏的项 目, 以
理层具有主观动机为前提的,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市 公司的损益表与其母公 司编制的合并 及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这些资产基
公司精心策划的结果 , 具有合法、 隐蔽 会计报表进行对 比分析 。通过对 比分 本不能或很少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 的特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 , 他们处于信 析 , 如果发现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 利益, 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不 良资产。 利 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 ,如何发现上市 润总额 ( 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用不良资产作为“ 蓄水池” 进行盈余管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避免投资过程 大大低于该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 就意 理是企业的惯用手法。我们在分析资 中的投资陷阱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一 味着母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 产负债表时 , 对不 良资产应尤为关注。 个重要问题。识别一个企业是否进行 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也就是上市公司通 ① 比较每股净资产与剔除不 良资产后 了盈余管理不能仅从一方面人手 , 不 过关联交易进行了盈余管理。 的每股净资产, 二者差额越大 , 企业 在 能根据单一因素进行判断 , 而要综合 、 2 o 上市公司资产负 债表分析。() 1应 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存在“ 资产 ①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 泡沫” 全面地分析 ,才能对上市公司是否进 收及预付款项。 的可能性就越大 , 盈余 管理存在 行 了盈余管理做 出最为科学的把握。 包括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 其他应收款 的可能性亦越大。 ②将当期不 良资产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三部分。其中, 后两部分是主要形式。 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 ( ) 一 财务报表 、 表附注和相关 由于对这部分往来款项审查的工作量 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 , 报 如果前者超过后 资料识别法 较大 , 再加上其 自身的隐蔽性 , 往往成 者, 公司当 说明 期利润含水量高, 公司进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 为费用、 损失挂账的对象。对应收账款 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及会 的分析应注意是 否存在应收账款规模 3 o 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袁相关项 目对 计报表附注及补充材料等。 盈余管理的 的不正常增加和期限的不正常延长等 比。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 直接对象是公司损益 , 而损益状况也会 现象 。对其他应 收款的分析应注意其 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等现 影响到资产、 负债及现金流量状况。所 余额大小 , 正常情况下 , 其他应收款 的 金净流量项 目与损益表里相关项 目的 以,分析上市公司是否进行 了盈余管 余额应该不大。如果余额过大 , 则该公 比较分析 , 判断企业 的主营业务利润 、 理, 应该对损益表、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 司有 利用 该账 户进行 盈余 管理 的可 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由于利润 量表、 会计报表附注等进行综合分析。 能。公司常用其他应收账款隐藏潜亏 , 的计量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上市公 1 . 上市公司损益表分析 。() 1 主营 具体表现为 :主营业务应收账款增长 司盈 余管理 往往影 响 的仅 是账 面利 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是公 司正常 快 ,平均账龄较长。其他应 收款金额 润 , 而没有相应现金流量 , 如在赊销时 盈利 的主要途径 。主营业务利润 占利 大。如果应收账款 的金额在流动资产 确认 的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 润总额比重 的高低 ,表 明企业盈 利是 中的比例较大 ,则有可能利用信用政 法确认的投资收益 ,以及通过关联交 否具有持续性 , 否具有 足够 的抗 风 策的放宽 ,来增加利润 ,进行盈余管 易获得的各种利润等均是如此。而现 是 险能力 。 如果 主营业务利润在利 润总 理 。如果应 收账 款 的账龄 较长 , 会形 金流量的计量采用收付实现制,上市 则 额里 比重较低 的话 ,企业极有可能为 成不 良资产 , 坏账损失增加 , 而盈余质 公司很难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因此, 了某一财政指标而进行盈余管理。 2 量令人质疑。 () ②预付款项。 预付款项指 现金流量 比利润更为客观和真实。如 非主营业务利润 比重 。同主营业务利 公司为采购原材料或其他活动而形成 果 企业 的现 金净 流量长 期低 于净利 润相比, 非主营业务利润具有偶然性、 的债权 ,是正常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 润 ,则意味着与已确认为利润相对应 非稳定性、 非增长性 、 次数少 、 金额大等 部分 。分析时应着重分析预付款项 的资产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 特点。 虽然它们都是构成利润总额的因 在流动资产 中所 占比例 ,如果所 占比 款、 待摊费用等。因此 , 分析净利润、 投 素,但它们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不 例较大 ,就应该注意公司是否利用预 资收益 等是 否有相应 的现金 流人 , 可 大。 特别是非主营业务利润中的一次性 付款项来调低本期利润 ,从而为将来 察 觉一些 有关盈余管理 的异 常情况 。 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作为企业盈利 储存利润 , 即进行盈余管理。 分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现金 () 能力的判断依据。非主营业务利润包 ( ) 良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待 流量净额, 2不 净利润 ,该比率从企业整体 括: 附营业务利润 、 财务费用 、 投资收 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 待处 考察上市公司账面利润与现金流量的 益、 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入。3上市公司 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 () 递延资产、 递延税 脱离程度。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经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财会通讯鄢志娟摘要: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

本文借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发的契机,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入手,指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并提出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新手段和识别方法,以期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动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Schipper,1989)。

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账面盈余的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

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开始集中讨论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即上市公司迫于资本市场的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一)IPO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3年经营业绩。

“公司必须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这样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而本身达不到要求时,往往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进行包装。

Aharony,Lee和Wong(2000)对我国1992-1995年间初次发行B股和H股的83家国有企业的上市财务包装(Financial packaging)进行了研究。

实证结果发现IPO企业平均的资产利润率在发行新股的前2年开始上升,在发行新股所在年份达到顶峰,在随后3年则呈现下降形态。

上市后业绩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发行B股的非保护性行业的公司,其次是发行B股的保护性行业和发行H股的非保护性行业的公司,发行H股的保护性行业的公司上市后业绩下降则不明显,因此得出结论,公司上市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的大小与其上市地点和所处行业有关。

由于管理人员几乎不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其盈余管理的动机是间接的,如增加所在公司的知名度等。

在盈余手段的使用上,主要运用资产剥离(Carve-out)和应计项目特别是应收账款的管理。

林舒、魏明海(2000)年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整个考察期内,样本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IPO前两年或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

这种下降主要是公司在IPO前后运用盈余管理手段大幅“美化”报告收益的结果。

(二)配股动机我国“壳”资源非常稀缺,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

然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有最低条件的规定。

如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最近3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1996年改为净资产收益率3年平均不低于10%,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公司不低于9%;1999年又改为净资产收益率3年平均不低于10%,并且每年不低于6%;2001年又规定了新的配股条件,要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为达到再融资的标准,上市公司会实施盈余管理。

Haw,Daqing和Woody从证券监管的角度对1994~1997年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配股政策及摘牌制度中规定的ROE参数的一致性,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已成功地运用包括线下项目在内的交易事项和管理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停牌或摘牌的风险。

蒋义宏(1998)、梁娟(1999)、陈小悦、肖星、过小燕(2000)、肖虹(2001)、杜滨、李若山(2002)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均发现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为达到配股资格利用准备项目、应计项目、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3年出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并允许其申请一年的宽限期,若在宽限期内仍无法扭亏为盈,将被终止上市。

在我国,由于“壳”资源的极度稀缺且上市相当不易,若上市公司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浪费,公司及其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

因此,管理者就会通过盈余管理以尽可能避免亏损或连续3年亏损,来避免被退市或停牌。

陆建桥(1999)、于海燕、李增泉(2001)、蒋义宏(2002)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上述问题,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段包括应计利润项目的调整、坏账的计提、经常性应计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调节盈余。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会出于以上动机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报告盈余。

为保证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很多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会受到扼制,那么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又会有哪些可行的盈余管理手段,我们又该如何识别,本文将对此作出探讨。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有所降低随着新准则的颁发,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有所降低。

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原本可在备抵法中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及账龄分析法中自由选择,新准则中只允许采用账龄分析法;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应付债券的溢折价摊销原本可选择使用直线法及实际利率法核算,目前仅允许采用实际利率法;新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后进先出法,上市公司只能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法中选择等。

显然,新准则通过降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提高新准则颁发之前,上市公司在发生亏损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往往会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来年再通过巨额资产减值的转回,扭亏为盈,这是以往实务界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新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一旦计提,就不允许转回,从而有效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由原来的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的企业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规定关停并转和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新准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

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10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在非货币性交换准则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明确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

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再如一年内的预付费用不允许待摊,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允许预提的规定,也限制了企业惯用的利用预提待摊调节盈余的方法。

(三)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原会计准则尽管要求各项资产在减值以后计提减值准备,可是很多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的减值究竟应如何计提,准则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如原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按照资产的销售净价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其中,销售净价为资产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但原准则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其可操作性不高。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特制定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考虑到不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销售价格较难获得,因此将销售价格改为公允价值,从而更容易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还就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

其次,原准则要求企业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但在实务中,有时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对于以资产组为基础如何确定资产减值损失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如原准则对于企业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测试及其处理并不明确,新准则要求总部资产及商誉应结合相应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并且这些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从而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对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作用。

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盈余的核算口径。

新会计准则第20号对此作了专门规范,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

又如,对传统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和一般企业的套期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进行了统一规范,减少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从而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对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一)利用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盈余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如债务重组中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等方式偿还债务,其原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是作为资本公积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