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含义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螳螂捕蝉2.重点词语释义三、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重点字词解释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重点字词1.冷漠2.偏爱3.遗憾4.辉煌5.辛辣6.威慑7.聪慧8.惨境正文:【引言】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是深入领会文章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解析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您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螳螂捕蝉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故事讲述了一只螳螂捕捉蝉时,却不知背后有黄雀正准备捕食它。

这个成语用以比喻人们在前方追求利益时,却忽视了背后的危险。

2.重点词语释义螳螂:一种昆虫,具有强大的捕捉能力。

蝉:一种昆虫,夏天分泌甘露,被视为高雅的象征。

黄雀:一种鸟类,善于捕食昆虫。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神童方仲永从小聪明过人,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深造,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这篇文章告诫我们要珍惜天赋,不断努力学习,否则便会浪费天赋,一事无成。

2.重点字词解释伤:伤感,悲伤仲永:原名方仲永,本文的主人公平庸:平凡,没有作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重点字词】1.冷漠含义:对人、对事冷淡,不关注。

2.偏爱含义:在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件。

3.遗憾含义:遗恨,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4.辉煌含义:光辉灿烂的。

5.辛辣含义:味辣,比喻文章风格或人的性格厉害。

6.威慑含义:以声势或威力使之恐惧屈服。

7.聪慧含义:聪明而有智慧。

8.惨境含义:凄惨的境地。

通过掌握这些重点字词,您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1.咏雪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就时.按时;名作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 曾子曰:“吾日.每天;名作状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自我检查吾身;为.替人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 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形作名而.表承接;然后、就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形作名;可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了..”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代词;它;代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 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河流上曰:“逝.往、离去者如斯.这;代指河水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表并列;并且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4.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用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明确、坚定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遂.最终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5.狼 清蒲松龄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行甚远.. 屠惧;投以.把、拿、用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又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取独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故:旧的、原来的.. 屠大窘.处境困破;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 担持.拿起刀..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名作状坐于前..久之..时间长了;之:音节助词;不译;目似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名作动其中;意将隧.从通道;名作状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乃.才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能有多少哉;止.只;只是增笑耳.罢了6.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听说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使……知道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传闻之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也..7.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聚积的气体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那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踩、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世说新语》二则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论语》十二章1、通假释义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七年级上下册词语解释

七年级上下册词语解释

七年级上册词语解释第一课《在山那边》痴想chÿ xiǎng:入迷的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隐秘yǐn mì:隐蔽,不外露。

秘密的事情(刺探隐密)铁青tiþ qÿng:指人恐惧、震怒或患病时的脸色发青凝成:凝结而成。

诱惑yîu huî:1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2吸引、招引。

喧腾xuün tãng:喧闹沸腾。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训诫:xùn jiâ告诫,教导。

受训斥、斥责或攻击。

教训地或教条地讲道。

耸立sǒng lì:高高的直立。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yū huí: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深远侧后作战。

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

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凝视níng shì:不眨眼地看啜泣chuî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nà hǎn:惊奇,诧异。

瘦骨嶙峋shîu gǔ-lín xún:瘦得连骨头都露出来,形容十分消瘦:嶙峋,形容人瘦削。

心惊肉跳xÿn jÿng-rîu tiào: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头晕目眩: tïu yūn mù xuàn:头晕,[指头脑] 眩晕的感觉。

目眩,失去清晰视觉;视觉变得模糊,尤指看太亮日光时的眼花。

小心翼翼xiǎo xÿn-yì 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翼翼,谨慎、严肃。

第三课《短文两篇》《蝉》《贝壳》零落líng luî∶不景气;衰落。

散乱。

散落;好像散乱安排。

树木枯凋。

断续duàn xù: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收敛shōu liǎn∶收拢,合拢。

减轻放纵的程度。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重要词语翻译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重要词语翻译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重要词语翻译1.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字词解释文言文的字词解释我们所需要记住的无非就是实词和虚词。

虚词不多只有18个而已。

比如:“之、其、而、也、者”等。

实词有很多。

但重要的是,虚词和实词在不同的语句语境下它的意思是多种的。

虚词每个都有多种意思,实词也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

另外文言文除了字词的意思外还有重要的是特殊句式的理解。

比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定语后置等。

学好文言文,对于字词特别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定要牢记。

多读些文言文(不要看翻译,自己揣摩意思)。

强烈建议你去读《史记》如果你能够把《史记》当做小说来读了,那么不要说中考,就是高考的文言文都手到擒来。

如果有文言文方面不懂得,可直接联系我。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你。

要多少?伤仲永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初:当初,起初。

例如“初,权谓吕蒙曰”。

2. 谓……曰:对……说。

如“权谓吕蒙曰”就是孙权对吕蒙说。

3. 当涂:当道,当权。

“卿今当涂掌事”的意思是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4. 辞:推托。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5.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治经”就是这个意思。

6.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 邪(yé):通“耶”,语气词,吗。

8. 但:只,只是。

“但当涉猎”,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9. 涉猎:粗略地阅读。

10.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在这里是了解的意思,“往事”指历史。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吕蒙读书可以了解很多过去的事情。

11. 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12. 及: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13. 过:经过。

14. 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15.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6.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唧唧:叹息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2. 当户: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4. 惟:只。

“惟闻女叹息”,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5. 何所思:想什么。

“问女何所思”。

6. 忆:思念。

“问女何所忆”。

7. 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昨夜见军帖”。

8.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 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10.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军书十二卷”。

11.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2.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市”,买。

13.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笔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笔记

初一(下)语文文言分类笔记21 黔之驴一、重点词语:慭慭..然:小心谨慎 蔽林间窥.之:观察,偷偷地看 以为且噬.己也:咬 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虎大骇.:害怕 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驴不胜.怒:能承受 远遁.:逃走 计.之曰:考虑 技.止此耳:本领 二、词类活用: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事:名作动,多事;船:名作状语,用船 2、稍近.益狎.——近:形作动,靠近;狎:形作动,戏弄 3、蹄.之——蹄:名作动,用蹄子踢 4、断.其喉,尽.其肉——断:形作动,咬断;尽:形作动,吃光三、一词多义:1、然: …… 的样子 例:庞然大物也;慭慭然然而 例:然往来视之2、因: 因而 例:虎因喜于是 例:因跳踉大3、以: 连词,相当于“而” 例:船载以入介词,把 例:以为神4、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例:以为神认为 例:以为且噬己也5、之: 代词,代指驴 例: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往来视之代词,代指虎 例:蹄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例:虎因喜,计之曰(之代指驴不胜怒踢了老虎这件事)6、益 渐渐,更 例:益习其声更加 例:稍近益狎四、古今异义:1、稍——古:渐渐 例:稍出近之;稍近益狎 今:稍微2、去——古:离开 例:乃去 今:与“来”相对3、且——古:将要 例:以为且噬己也 今:连词4、耳——古:语气助词,罢了 例:技止此耳今:名词,耳朵 五、古汉语句式:1、省略句:(1)放之(于)山下 (2)计之曰:“(驴)技止此耳!”(3)以(之)为神 (4)(虎)益习其声 2、判断句——句式:……也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六、虚词 其:它的 例:益习其声;断其喉;尽其肉22、陋室铭一、重点词语:谈笑有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鸿,大 可以调.素琴:弹奏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斯.是陋室:这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名作动,出名;灵:形作动,显得灵异2、无书声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形作使动,使……扰乱;劳:形作使动,使……劳累 3、苔痕上.阶绿——上:名作动,长上,长到三、一词多义1、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例:无丝竹之乱耳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例:何陋之有?2、则: 就例:有仙则名 却例:至则无可用 3、往来:来来往往 例:往来视之 交往 例:往来无白丁 4、耳:耳朵 例:无丝竹之乱耳 罢了 例:技止此耳 四、古今异义:1、形——古:身体 例:无案牍之劳形今:样子2、馨——古:美好 例:惟吾德馨今:芳香3、丝竹——古:管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五、古汉语句式:倒装句,以“之”为标志词 例: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23、爱莲说一、 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亭亭净植..:洁净地竖立 予谓.菊:认为 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庄重 二、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名作动,生出藤蔓;枝:名作动,生出枝节 香远.益清——远:形作动,远播,传送得很远三、 一词多义1、可: 值得 例:可爱者甚蕃可以 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鲜: xi ān 新鲜 例:屡见不鲜xi ǎn 少 例:陶后鲜有闻3、之: 助词,的 例:水陆草木之花放在主谓间,无实义 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远: 动词,远播例:香远益清形容词,远远地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四、 古今异义宜——古:当然 例:宜乎众矣今:适合,应当五、 古汉语句式:1、……者也,判断句 例:花之君子者也2、省略句 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24、口技一、 重点词语:会.宾客大宴:适逢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 施.八尺屏障:摆放 奋.袖出臂:挽起,卷起 曳.屋许许声:拉 宾客意少舒.:舒畅,松弛 二、 通假字:1、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2、宾客意少.舒:少,通“稍”稍稍,略微 三、 词类活用:1、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拍一下 2、 会宾客大宴.——宴:名作动,大摆宴席 3、 妇抚儿乳.——乳:名作动,喂奶 4、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作动,说出 5、 妇手.拍儿声——手:名作状语,用手 6、 宾客无不侧目.——目:名作动,用眼睛看四、 一词多义:1、妙: 名词,妙处,绝妙的地方例:众妙毕备 形容词,好,美妙例:以为妙绝 2、绝: 副词,表程度高,极例:以为妙绝 动词,消失例:群响毕绝 3、指: 名词,指头例:手有百指动词,指出 例:不能指其一端 4、坐: 动词,坐例:稍稍正坐 名词,通“座”,座位 例:满坐寂然 5、乳: 名词,乳头例:儿含乳啼 动词,喂奶例:妇抚儿乳 6、之: 助词,的例:厅事之东北角 代词,代指“儿” 例:妇拍而呜之 五、 古今异义1、但——古:只例: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转折连词 2、虽——古:即使 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今:让步关联词,虽然 3、股——古:大腿 例:两股战战 今:屁股4、走——古:跑例:几欲先走 今:步行5、间——古:夹杂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之间,在……中6、少(sh āo )——古:通“稍”,稍微 例:宾客意少舒今:与“多”相对7、毕——古:全部 例:群响毕绝,众妙毕备今:完,做完 例:毕业8、稍——古:渐渐 例:稍稍正坐; 稍出近之今:稍微9、闻——古:听到,听见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今:用鼻子嗅 六、 古汉语句式——倒装句:会宾客大宴——会大宴宾客七、 本课中的时间词:1、表突然发生:忽,忽然2、 表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3、 表相继发生:既而4、 表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当是时(在这个时候)5、 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26、强项令一、重点词语: 宣两手据.地:撑 驻.车叩马:拉住 纵奴杀良人..:平民,百姓 莫不震栗..:害怕得发抖 因敕.:命令 威不能行.一令乎:施加二、通假字:臧亡匿死:臧,通“藏”,隐藏 三、词类活用:1、欲箠.杀之——箠:名作状,用鞭子 2、臣不须箠.——箠:名作动,用鞭子打 3、帝伤.之——伤:动作为动用法,为……而伤心 4、臧亡.匿死.——亡:动作名,逃亡犯;死:动作名,死刑犯 5、搏击豪强..——豪强:形作名,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四、一词多义1、以 用 例:而以奴骖乘;以刀画地凭 例:将何以理天下乎?因为 例:以宣尝为二千石按照 例:葬以大夫礼2、而 顺接连词 例:而以奴骖乘转接连词,却 例:而纵奴杀良人3、之 代词 例:宣于夏门亭候之(代公主);因格杀之(代家奴)死乃知之(代董宣廉洁这件事)相当于“的” 例: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无实义 例:强使顿之4、叩 拉住 例:乃驻车叩马磕 例:宣叩头曰;使宣叩头谢主5、乃 于是 例:乃驻车叩马才 例:死乃知之;乃去(《黔之驴》)6、被 被子 例:唯见布被覆尸盖 例:流血被面7、年 时间单位 例:在县五年年龄 例:年七十四8、数 数量词,几 例:有大麦数斛列举 例:大言数主之失9、强 强行 例:强使顿之硬 例:强项令10、因 于是 例:因格杀之;因跳踉大阚因为 例:因匿主家11、杀 死例:因格杀之 动词,杀害 例:而纵奴杀良人;请得自杀 12、得 逮捕例:吏不能得 能够例:请得自杀 13、令 命令例:帝令小黄门持之 县令 例:威不能行一令乎五、古今异义1、特征——古:特地征召 例:后特征为洛阳令今:特点2、班——古:分发 例:宣悉以班诸吏今:班级3、诉——古:告状 例:主即还宫诉帝今:告诉4、搏击——古:捕捉打击 例:由是搏击豪强今:一种格斗运动5、妻子——古:妻子和儿子 例:妻子对哭今:男子的配偶6、谢——古:认错 例:便宣叩头谢主今:感谢7、是——古:这,此 例:由是搏击豪强今:判断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郑人买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刻舟求剑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幼时记趣
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吞()方.出神()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
..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良.多趣味()
以虫治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方.两三级()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盖.钉板上下弥束()七年级下册赵普
及为.相()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普颜色
..不变()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黔之驴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
..怒()虎因.喜()技止.此耳()七年级上册郑人买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刻舟求剑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幼时记趣
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吞()方.出神()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
..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良.多趣味()
以虫治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方.两三级()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盖.钉板上下弥束()七年级下册赵普
及为.相()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普颜色
..不变()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黔之驴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
..怒()虎因.喜()技止.此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