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
《声声慢》导学案

《李清照词全集》
该书收录了李清照的全部词作,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是研究李清照词的重要参考书 。
《李清照传》
该书从生平、家庭、时代背景等 方面对李清照进行了全面介绍,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 想内涵。
阅读与《声声慢》主题相关的诗词
《醉花阴》
该诗与《声声慢》主题相近,都表达 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阅读时可以 相互比较,加深理解。
《声声慢》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4-01-04
目
CONTENCT
录
• 了解作者及背景 • 解读《声声慢》 • 品味《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 拓展阅读
01
了解作者及背景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总结词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详细描述
李清照生于1084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夏日绝句》等。
04
拓展阅读
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系列
李清照的《如梦令》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多个脍炙人口 的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展现了李清照的词风和 情感世界。
《浣溪沙》
李清照的《浣溪沙》系列词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情感变化的珍贵资料。
阅读关于李清照的研究文献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
总结词:细腻分析
详细描述:《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黄花、梧桐、细雨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细腻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内 心世界,感受其情感的变化。
探讨《声声慢》的主题思想
总结词:深入探讨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创意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3)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词解析:(1)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学生欣赏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珍惜眼前人。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进行创意写作。
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 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诗词意境,创作一篇作文。
4. 深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在诗词理解、关键词语分析、创意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9.3《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任务二:结合文章注释,感悟悲苦愁绝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愁”的情感脉络。
2.抓住重点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极化情感。
3.就诗词的内涵,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任务一:细致品味李清照的两首词,体会它们的节奏和情绪
《点绛唇》节奏: 情感:
《如梦令》节奏: 情感:
点绛唇
宋·李清照
效果:
任务三:赏析意象
(一)找出词中典型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词人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请大家在词中找到作者选取的意象,感悟愁情。
(二)不同文人写秋选用的意象有哪些?
任务四:借景抒情题如何规范作答(回扣教材课文《登高》——自主思考+小组合作)
借景抒情题的答题规范:
1.
2.
3.
登高
唐代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杜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什么情感?
课堂小结(一课一得)
一、任务五(作业设计):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附答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婉约派的写作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自学自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她工诗能文,词尤为宋代大家。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有《漱玉词》传世。
2词人生平: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约1127-1130)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初读感知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第一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断句语意的连贯2、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憔悴..()() 堪.摘()捻.金()闺.门() 簇.带() 风鬟.霜鬓()两盏.() 多暇.损.()【答案】qiáo cuìkān niǎnɡuīcùhuán zhǎn xiásǔn3、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凄凄惨惨戚戚(2)梧桐更兼细雨(3)怎敌他晚来风急(4)如今有谁堪摘[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声声慢李清照学习目标1、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作蕴含的情感。
2、学习抓意象抓叠词赏析的方法;3、学会用对比手法。
4、欣赏积累,涵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意象和叠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对比前后期女词人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诵读独学研讨知识链接1.李清照一生的分期:少女时期:琴瑟相和共醉金石携手出游盛名于世婚居时期:秀外慧中踏雪寻梅执笔属文展卷吟诗南渡以后: 亡国丧夫孤苦伶仃名节被毁凄惶度日2.不同时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可爱-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婚后别离的相思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南渡后情意婉绝,回肠荡气兵荒马乱中的离恨别绪3.本词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
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4.李清照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花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败景象!5.意象点撷:酒-----“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分水岭,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词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导演过程(一)预习检查1、诵读指导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声声慢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10《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知人论世1. 走近词人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
宋代女词人,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 解题“声声慢”是词牌。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4.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研读课文,结合意象、背景、词人际遇体会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2、缘愁选景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为何生愁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三)总结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三、巩固练习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课外知识拓展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诗句积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制作:郭仁玲 2009-3-3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听读思考】1 .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主旨句,点明词眼“愁”。
)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探究:(1)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雁象征离愁(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是什么花?象征了什么?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5)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
营造的意境:哀婉、凄凉、愁苦、怅惘【再读思考,体会艺术手法,总结词的鉴赏方法】1、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1)直接抒情。
开头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
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
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
(2)巧选意象,间接抒情。
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3)巧用叠字,创意出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2、总结词的鉴赏方法(1)了解作者生平身世,学会“知人论世”。
(2)找词眼(或中心句),悟主旨。
(3)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和感情。
(4)抓表现手法。
(5)展开想象和联想。
【课堂探究】词人为何生愁?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幻灯片: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是生离之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我们从中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者创作的有力影响。
结语:“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鉴赏练习】《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阅读思考:1、关于这首词的词眼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愁”,有人说是“瘦”,谈谈你的认识?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2、这首词作于早年,《声声慢》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拓展延伸】1、写愁名句集锦:(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4)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2、李清照词作欣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