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的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聂隐娘》据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聂隐娘的女子,她因才情出众,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
一天,她在山间行走时,突然碰上山神,山神向她索要琴谱。
聂隐娘十分不舍,但为了自己无法拒绝山神的美丽命运,最终将自己的琴谱送给山神,并以此与山神结为夫妻。
从此,聂隐娘被誉为传世之才女,并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崇拜对象。
2. 《牡丹亭》元朝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唐代故事为背景的悲剧。
故事讲述了唐代一个贵族少年刘秀与花姑子李世民相遇并相恋的故事。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神明的祝福,刘秀被贬为官员,李世民被迫嫁给别人。
最终,他们一同丧生,化为鬼魂后得以重新相聚。
3. 《宋画像册》北宋时期,有一位日本使臣来到中国观光,并请求贵国赠送一些名画回国。
这引起了当时的画坛巨子梁楷的注意。
梁楷认为,宋朝的绘画传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轻易赠送给外国人。
于是,梁楷亲自制作了一部名为《宋画像册》的精美绘画册,虚构了一些已故名画家的作品,并将其赠送给了日本使臣。
这个故事表达了梁楷对自己民族艺术的自信和对绘画传统的珍视。
4. 《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成龙主演的喜剧电影,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事讲述了明朝画家唐伯虎在绘画中收到神明的批评,并在其帮助下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该电影通过喜剧元素讽刺了社会、表现了个体的努力与幽默的故事。
5.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受到中国人喜爱的爱情传说,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讲述了白娘子为了拯救丈夫许仙,不惜用自己留传千百年的法术帮助他。
尽管最终白娘子背负了法术的后果,但她的无私与爱才使得故事穿越了时代的变迁而延续下去。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并展示了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智慧。
这些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传承和流传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启蒙读物。
本书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及其历史背景,涵盖了美术、建筑、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精彩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方式。
这个时期的艺术中,人们主要将艺术作品视作一种神圣的象征,表达着人们崇高的信仰与愿望。
作者通过描写墨西哥马雅文明中的各种雕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本书第二部分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背景,介绍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这部分描述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勇于创新,推崇人文主义的理念,提倡表现人性和自然主义的方法。
其中讲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家在艺术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人叹为观止。
本书第三部分则介绍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印象派到当代艺术,让人们看到了不断变化的艺术界。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大胆创新,拥抱现代生活和技术的变革。
艺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被深入地阐明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深入地了解到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我通过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创作和思想特征,以及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
在阅读《艺术的故事》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踏遍全球,领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之美。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艺术历史读物。
作者生动的叙述风格、深入的艺术分析,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和认知。
我相信,在这份阅读感受中,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连接自身与艺术之间的道路。
有关艺术的故事

有关艺术的故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感情和美学追求的方式,更是记录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关于艺术的故事,探索其中的精彩细节。
故事一:《达·芬奇的奇妙旅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有一位天才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
他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影响至今。
然而,达·芬奇的才华远不止于此。
据传,达·芬奇曾经开始着手制作一幅画作,表现了一个人在空中飞行的奇观。
他将自己的想象力和科学知识结合,设计出了一台翼式飞行器。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材料限制,这个构想最终没有实现。
尽管如此,这个故事向世人展示了达·芬奇的无限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故事二:《蒙克的《呐喊》背后的故事》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是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绪传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幅画背后的真正故事。
据悉,蒙克在作品中表达的是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感。
这幅画是在一个傍晚散步的时候,蒙克经过一个桥上时突然感受到的一种极度恐惧和绝望。
他被周围的景象和压抑的气氛所深深打动,于是回到家中立刻开始了这幅作品的创作。
《呐喊》成为了艺术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之一,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故事三:《杜鹃的与众不同》在自然界中,艺术也有着独特的存在方式。
杜鹃鸟以其特殊的生活习性而著名。
这种鸟类并不筑巢,在繁殖季节,雌鸟会找到其他鸟类的巢,将自己的蛋放进去,然后离开。
当这些蛋孵化后,杜鹃鸟幼鸟会将其他鸟类的幼仔推出巢外,成为“巢寄生者”。
这种行为看似残忍,却是杜鹃鸟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所做出的适应。
令人惊讶的是,不同品种的杜鹃鸟在选巢和模仿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这成为了自然界一个小小的艺术展示。
故事四:《墙上的艺术》艺术无处不在,即使在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角落也能找到它的存在。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著作,作者E.H.贡布里希爵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发展历程。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试验艺术,还涉及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贡布里希爵士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通过对比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的特点,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如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除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这本书还让我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贡布里希爵士在书中不仅介绍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还通过实例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艺术作品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艺术史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千年来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E.H. 加德纳撰写的艺术史专题读物。
这部读物由十几章构成,从古希腊艺术开始,一路讲述到现代艺术,是一本概述性的艺术史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元。
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巴洛克艺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等艺术形态,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极大的变革性和多样性。
作者以陈述事实和解说艺术形态为主,深入浅出地讲解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在阅读这些章节的时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希腊和罗马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人体比例和透视的追求,更好的认识到了一些现代派艺术家对与现代社会联系的追求。
除了描述历史事件和艺术形态外,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艺术的发展,也就是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艺术难以仅仅从艺术本身去看待,追求财富和利益也是一部分人的追求。
作者在此处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画家张爱德华布莱尔的生活照,向我们展示了布莱尔的作品怎样被市场价值所左右。
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产生了思考,艺术被认为是无价之宝,是否失去了初衷还需艺术家们和消费者们来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较为繁琐且长,但作者能够将艺术史的发展讲述得浅显易懂。
读完这本书,我对艺术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变革,这反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也表明了艺术家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同时,艺术也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念等。
因此,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艺术,去感知艺术里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总之,《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值得读者好好品味的艺术史专著。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艺术历史上的知识,更开拓了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积累,更是能够提升我们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热情。
《艺术的故事》分章节梳理笔记

《艺术的故事》分章节梳理笔记第一章: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定义: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来展示人类情感、思想和美的活动。
- 史前艺术:早期人类通过岩洞壁画和雕塑来记录狩猎经历、崇拜神灵和表达他们的生活方式。
- 古代文明艺术:埃及和希腊的雕塑、亚洲的绘画和中国的陶瓷艺术等代表了不同文明发展中的艺术成就。
- 中世纪艺术:宗教在中世纪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壁画、彩绘玻璃和哥特式建筑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追求人体比例、透视和自然写实,拉斐尔、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是代表人物。
- 现代艺术: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艺术的突破,从此艺术家开始以个人观点和感受来创作。
第二章: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 绘画艺术: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点,包括油画、水彩画和素描等不同形式。
- 雕塑艺术:雕塑以立体形式展现,可以材质颜色、质地和形态进行创作,常用材料包括石头、金属和木材等。
- 文学艺术:文学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故事、诗歌和戏剧等形式来表达观点和情感,代表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和杜甫等。
- 音乐艺术:音乐以声音为基础,运用音符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观点,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等不同风格。
- 舞蹈艺术: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可以分为古典舞蹈、现代舞和民族舞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艺术家的影响力与作品欣赏- 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夜》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 艺术的解读:艺术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历史背景、艺术家的生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来进行。
- 艺术的欣赏:为了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观众可以学习基本的艺术知识,如色彩搭配、构图和细节品味等。
第四章: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现象的媒介,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探讨社会问题和反映社会变革。
-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有关艺术的故事

有关艺术的故事:
1.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
一位雕塑家、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和作家。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达芬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精神,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美,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2.米开朗基罗的故事: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雕塑家、
画家和建筑师。
他的作品《圣母怜子》和《大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还在于他对人类情感和尊严的追求。
3.梵高的故事:梵高是后印象派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而闻名于世。
梵高的画作表现了人类情感和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梵高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充满了贫困、挫折和孤独,但他的艺术成就却让人们铭记在心。
4.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也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表现了人类情感、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毕加索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充满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
王羲之卖扇
yi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推崇,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法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竹扇在叫卖,但因为扇子很简陋,没什么人买,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很同情那老婆婆,就对她说:“你这竹扇上没有字画,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见他这样热心,就把扇子交给他写。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觉得他写得很潦草,担心更卖不出去。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羲之写的字。
”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人们听说是王羲之的字,都抢着卖,一篮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3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好鹅,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去看,或干脆买回来玩赏。
传说,有一个道士,一直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
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喜欢白鹅高洁的性格、昂首的姿势、洪亮的叫声,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路过道士家,只见门前清清的池水上,游著一群白鹅,张开了翅膀,拍打著水花,高昂著头,大声叫著,朝前游去。
王羲之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他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
首士笑著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就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
但是有一个要求,想请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
王羲之二话没说,当场替道士抄写了这本经。
道士非常高兴,立即把这群鹅装进笼子送给王羲之表示感谢。
现在绍兴城外的兰亭公园里,有一个鹅池,池边树著一块石碑,碑上"鹅池"两字,据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写的。
小泽征尔的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级的大赛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的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他叫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很快他发觉还是不对:他认为一定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就问在场的评委,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
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遭到权威人士“否决”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发现乐谱错误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
的意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雕凿人生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
理石雕刻,名为“大卫”,现在存放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每当朋友问起米开郎其罗是如何雕凿出栩栩如生的“大卫”像的秘诀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卫本来就在这块大理石之内,我只是将不属于大卫的石块凿掉罢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并非要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而只要将自己美好的“本来面目,呈现人前”。
成功就是恰如其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留意小节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刚完成了一件作品,正在凝望作品沉思之际,一位朋友到访,问他正在想甚么。
他答道:“我在构思,把雕像这部分修改一下,把那部分稍加打磨,把这部分弄得柔和一些,使肌肉的线条突出一点……”
朋友不耐烦地说:“这些都是小节而已!”
米开朗基罗很认真地回应说:“也许你可以这样说,但请你记着,将所有小节加起
来,就是完美,而完美绝不是小节!”
之所以注重小节,才如此多的完美作品可以在米开朗基罗的手下诞生。
众观我们自己,如果平时就开始规划自己,从点点滴滴的小节做起,那么你只需要随时保持着微笑。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握机会,充满自信,迎接挑战!相信成功会属于你的,因为你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
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
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
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
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
对后世影响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