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导读: 干校六记读后感(一)前几天把杨绛的《干校六记》重读了一遍,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花2个小时就看完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灾难的事情,通过杨绛的文字,变得清新又温婉。

文字很朴实,折射出其为人性情的朴实。

她们夫妻间的爱护和情感,不温不火,似秋日的暖阳,明媚又不刺眼,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吧。

除却茅厕积肥,挖井,看菜园子等风趣小事,有两个场景令人深深感喟:夜晚铺天盖地的大雨中,她却不愿呆在屋里,打着伞,迈着到膝盖的泥泞去看望自己的丈夫,按现在的说法,是给丈夫一个惊喜。

另一个是吃完年夜饭,怕丈夫眼睛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先送丈夫回几里地外的家,等自己返回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辨认不出东南西北了。

就这样,艰难的冒着风雪找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件小事,把夫妻之间那种情谊,全部不温不火的表达出来了。

都说知识分子自私,可在杨绛身上,你看到的只是质朴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行动。

她的心是向外敞开的,处处是与任何艰难融合的姿态。

所以,她象柔韧的萱草一样,任何风雨都刮不倒她。

今年她应该是10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很多苦难之后,她享有平静悠长的晚年,能给自己和心爱的家人的人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她应得的奖赏吧。

她是真正美丽动人的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人)。

祝福这位老人!干校六记读后感(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

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着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

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

《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近来因教学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的缘故,在之前读了先生的《我们仨》之后,又找来了她的《干校六记》一读。

《干校六记》可以看成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的现代版本。

杨绛先生记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下放五七干校时的生活回忆。

一如她一贯的文风,语言清新隽永,淡然从容。

在那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岁月中,这份豁达与超脱,令人感慨。

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记述了大量平凡小事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比如下放前,人们打听干校里的生活,作者写到“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说的是一次“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

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

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要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下放之后呢,杨先生又写到,默存(即钱钟书)整日劳动,“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一次他去看病,在签名簿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原本认识他的黄大夫竟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特别是《“小趋”记情》篇,作者记述了在那寂寞无聊的岁月中,一只狗对她的忠诚与她为伴,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写自己和狗朝夕相处,分享晚餐,杨先生“蓄意结识”两条以势欺人的大狗,帮助“小趋”涨气势。

所有的事情,都有浓浓的生活情趣。

看得出作者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在面对那平淡而无味的生活,用寻找生活原味的方式在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细节,这才使平淡干瘪的生活,翻出趣味。

平凡平淡的故事中还渗透着浓浓的情意。

这些情谊有杨绛先生和她丈夫钱钟书先生这对老人相互的牵挂,有同事之间相互的关心关照,有杨绛先生对当地农民的同情和怜惜,有对动物“小趋”的的深情厚谊。

作为已经60岁的老人,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们只能利用劳动间隙,“默存可由我们的油菜地过溪往邮电所去,不必绕道。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

”有一次,一只猫搞了个恶作剧,将一只血淋淋的开膛破肚的老鼠扔在杨绛的床上,她将这件霉事告诉默存,默存以拆词解字安慰她说这是表示“离开此处”的吉兆,杨先生却在书中如是写到:“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我大可仿效大字报上的语调,向他大喝一声:‘你的思想根源,昭然若揭!想离开此地吗?休想!’ ”在《冒险记幸》篇中,记述了杨绛为了见丈夫一面后,雪地里隔着河摸着黑,回来差点在菜地里迷路,冒着掉进粪坑的惊险经历。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她在文革时期的干校生活。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坚韧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她对人性、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对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深表敬佩。

在《干校六记》中,杨绛以她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干校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每个人在特殊时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在这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和磨砺,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杨绛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杨绛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

她以她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对自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性的理解等等。

她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一个智慧、坚韧、勇敢的女性形象,让人深受感动和敬佩。

除此之外,杨绛在《干校六记》中还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她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她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展现了人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执着和坚韧。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成长,还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干校六记》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随笔集,通过对作者在干校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她的勇气和智慧。

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对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深表敬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智慧。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畅销作家邱华栋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校园生活为题材,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干校生的苦辣酸甜,以及他们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读后感如下:《干校六记》通过六个不同的角度,刻画了六位干校生的鲜活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自愿到干校学习的,一些人则是被强制分配到干校的。

作者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充满变革和挑战的社会背景下,干校生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和特殊机遇。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通过对不同干校生命运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面临的巨大变革和困境。

首先,书中的主人公们每个人在干校的生活都充斥着压力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困扰等。

尤其对于那些被强制分配到干校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以干校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却面临着要适应这个新环境的压力。

干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艰辛的磨砺和学习的过程。

其次,干校的学习环境和方法也给了主人公们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干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教师队伍,为干校生提供了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这个相对封闭、严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和实习,获得了真正的学习经验,也得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书中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主题:人的价值和机遇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背景和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的努力和追求。

干校生中有的出身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甚至有的是碌碌无为的贫民,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机遇。

最后,这本书还表达了作者对干校生活的深情和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和担忧。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真实的感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困惑的时代,揭示出干校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价值和挑战。

总之,《干校六记》是一本触动人心的书,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困惑,更提醒我们,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付费复制用心排版原创优秀范文复制下载限时特价:4.98元原价:22元在线支付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欢迎使用微信支付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怎么复制?亲,您好!付款成功后,无需验证码,直接复制哦!•2.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亲,请尝试刷新一下网页(按键盘F5键),再进行复制。

•3.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更换电脑进行复制?亲,更换浏览器或电脑会导致复制不成功哦!请确保付费时的浏览器及电脑和复制文章时所用的浏览器是一样的。

•4.如何联系客服?麻烦您添加客服微信:zjdddx1 ,留言“付款后无法复制文章”,并发送相关付款截图,客服将为您处理。

复制成功!那该是一个幸福的年代,因为将人置身于水火中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场更大风暴正在酝酿。

他叫作文化大革命。

他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

而是一场针对文人的蹂躏,文化的侮辱。

当一位爱国青年站到那千疮百孔的故土上,想伸手献出一份力时,却被那场无情的“革命”赶出了国。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在这场战争后人们述说着文革之错,干校之苦,杨绛所写的《干校六记》却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平凡故事。

本书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到回京和女儿团圆,可以说许多东西早已物是人非,但也有很多其他都从未改变。

本书写得十分生动,或许这是因为书中纪录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吧。

在本书中,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谓是百感交集,其中就有杨绛所写的劳动中的“我们感”和一个人中的“孤独感”。

在“记幸”中,杨绛想去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经历千辛万苦才可以见到一面。

好不容易见到,也要因怕被人发现而匆匆离去。

看着作者笔下那描写细致的泥泞的道路,我不仅感叹道:“真苦啊”!“记情”中的小狗,却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人希望。

一个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很缺乏,但总能被很多人爱抚。

杨降对小趋好,它也懂得,把杨绛当成了自己的主人,在这样无趣的日子里,有一只小狗做陪,也是很幸运了,虽然它最后被遗忘,但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部作品,它以真实的历史事
件为背景,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干校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完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不易,也让我
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对干校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们要面对饥饿、寒冷、疾病和各种艰难困苦。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
的毅力和勇气来战胜困难,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他们的坚强和勇敢。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
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干校生活中的不同命运和遭遇。

有的人在
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则在逆境中崩溃,这些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
脆弱和坚韧。

最后,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通过对干校生
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在面对饥饿和疾病时,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种乐观和
积极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干校六记》,我对那个时代的干校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杨绛女士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她在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的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文字风格,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心生敬意。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在书中,杨绛女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她在干校的生活,以及与同事、农民的交往。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

通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面孔,也更加理解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其次,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她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干校的生活,以及与同事、农民的交往。

她没有被困境压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面对困难,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她在艰苦的劳动中,不仅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同事们解决了许多困难。

她的坚韧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读完《干校六记》,我也对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压倒,而是以坚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困难,努力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干校六记》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通过这本书,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也对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心生敬意。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干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干校为背景,以六个孩子的成长为主线,描写了干校的生活、教育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当时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光辉。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六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干校教育的严格和苛刻,以及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中的孩子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有的顽皮调皮,有的内向害羞,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憨厚老实,但他们都在干校的生活中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揭示了干校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也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怀和呵护。

小说中的干校生活充满了苦涩和艰辛,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经历了很多的磨砺和考验。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都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到无比的敬佩和钦佩。

小说中的干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干校教育的严格和苛刻,虽然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和毅力,但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孩子们的个性和天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和创伤。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教育体制,让孩子们能够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干校六记》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干校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

小说中的孩子们,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纯真和善良的心灵,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他们在困境中坚强,面对挫折依然乐观,这种精神和品质,让人深受感动。

小说通过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总之,刘震云的《干校六记》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描写干校生活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
---《干校六记》有感
《干校六记》
杨绛著
三联书店
2010年7月第1版
书很薄
但是封面十分之清新
一如杨绛老师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平实
干净
成熟而不世故
书的历史很久
内容也离我很远
短短的两万三千字却让我感觉到平淡之中的坚强韵味
尽管经历层层磨难
却依然对生活饱满信心与爱
也许因为外公曾受过批斗
我在中学时期就对人们文革期间的经历比较感兴趣
余华、钱钟书、巴金老先生关于这方面的回忆录都有所涉猎
但是女性和男性的视角毕竟是不同的
大一时因同学的推荐看了英国华裔女作家张戎写的几本关于中国的"禁书"(也希望文化的氛围能更加开放
早日解禁这些书
是非明辨
人民有权利做自己的判断)
我对《鸿》这本书的印象最为深刻
恰巧它也有很大一部分写的是中国女性知识分子在那段时间的经历
所以在读《干校六记》的过程中
我总是不自觉的将张戎笔下她的生母夏德鸿与杨绛的经历相对比
相比什么都不了解的来读
主观感想倒是更多一些
曾在网上看过一些关于《干校六记》的评论
总觉得都有失偏颇
要么太过偏激责备先生精明、自私、无慈悲心
犹有甚者
纠缠钱家与林某家的恩恩怨怨
以此鄙薄钱杨夫妇;要么过度讴歌大师的风骨与风范
就算在泥中、在难中、在别中
仍是一派宠辱不惊
在我看来呢
宠辱未必不惊
但只在心中罢了
杨绛夫妇能相濡以沫、相互鼓励
早日脱离苦海并记下这六记
在那个年代中
何尝不算是幸运的呢?历史上许多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运气
因为环境的苛责而连肉体也一并毁灭掉
抑或是即便活着也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
徒留下一腔报国热血
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么?
当然
这只是就事论事
这本散文在当下依然有很珍贵的价值
花上两三小时品读一本大师的作品远比看一本漫画集有意义的多
先生笔下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感触良多
孔子提倡"哀而不伤"
恰似杨先生笔下的那种闲淡
细细品味居然是"哀"也无处安插
在《下放记别》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见女儿"踽踽独归"
我"心上凄楚"(这时
女婿已经自杀)
非常静的笔调
有淡淡的哀伤自然流露
却丝毫不见呼天抢地那种外露而夸张的情绪
书中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我以菜园为中心的日常活动
就好比蜘蛛踞坐在菜园里
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这句话出自《学圃记闲》
先生因为上了年纪没有去干苦力活
被分配做一个人看菜园的闲活
当时看来甚为微妙
很少见人自拟为蜘蛛
不联系前后文来看似乎充满童趣
以这种轻松的笔调来回忆这段沉痛的岁月
竟叫人更加感伤
触动较之记别更为深刻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这本散文
我想没什么比"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合适了
这是杨先生在书开头中反复提到的
每次看到总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也代表着那个年代苦难灵魂的呐喊
虽然
于国家于人民
都是大不幸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痛定思痛
这段让人耳不忍闻的历史虽然残酷
却能让我以及千万像我一样的后来人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中国的政治
政治能为人民带来什么?未来政治的路要怎么样才能更好、怎么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的目光正逐渐清晰起来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