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2021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0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2)题。
杜鹃花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B[“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寄芳丛”写到杜鹃花。
]★(意象作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
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 chì):水鸟名。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2020-2021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解析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型专练(含答案)

课时追踪检测(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边这两首诗歌,达成(1)~ (2)题。
献封医生破播仙凯歌岑参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 以下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能够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局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得胜有赖雨夜袭击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整按实况的次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绘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 )的成效。
C.“万箭千刀一夜杀”显现夜袭的强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血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强烈和厮杀的残忍无情。
D.联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搅合,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绘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惧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静的成效。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形,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才结束,杀气还没有全消。
分析:选 BD B 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述厮杀句前”; D 项,“和泪水相搅合”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搅合”。
★(2)这两首诗描绘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一样?请联合诗歌简要剖析。
答:答案:第一首,正面描绘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经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尸横遍野。
诗人经过对战争的直接描绘,表现戍边将士的英豪气派。
第二首,侧面描绘战争。
诗人经过描绘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掉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示意昨夜战斗的强烈,委婉、内敛。
2.阅读下边的宋词,达成(1)~ (2) 题。
①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夕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天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 岳阳楼上。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
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2020高考语文选择题满分攻略专题12歌鉴赏选择题提升演练(含解析)

专题 12 歌鉴赏选择题提高操练【做题方法再回顾】1、读懂诗歌是重点(关注标题、作者、说明、重点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重点(切分重点信息)。
4、正选清除奇妙用。
【精编提高练】(优选联考练)阅读下边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金]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夕阳旌旗。
少年鞍马适适宜。
参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金宣宗兴定三年( 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以下对本词的相关内容的讲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显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情况。
B.“春闺月”句照顾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丽期望着丈夫秋季出征,春季能凯旋。
C.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变换成春闺佳丽,以逸待劳,情味盎然。
D.全词胸襟宽阔,英姿飒爽,从头至尾洋溢着报国参军、踊跃乐观的豪放之情,给人以鼓舞。
【答案】C【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查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注意联合全诗进行剖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语言方面主假如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答题时注意认真辨析。
C 项,是写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丽盼回了丈夫,也就不用为思夫念远而悲泣了,而不是“期望着”。
阅读下边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语言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进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2.下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四两句描述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固然天气热,但蚕妇们快乐地繁忙着,仿佛只感觉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北固山①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②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①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长江畔。
②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试分析第二句中的坐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6分)
参考答案
1.清秋季节,落晖之下,诗人坐在北固山的绝顶,眺望形似铁瓮的镇江城和奔流的长江。
一个坐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旷达的心态。
(3分)
2.诗人先正面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然后写青天竟给人向西飞掠的感觉,从侧面进一步突出长江东流的迅疾,(3分)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写天来写江,出人意料,新颖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