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下二单元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习作指导教案 苏教版

第二单元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教学目标:1、了解与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用讲授法、合作法、练习法学习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教学难点:把握事实的代表性与详略得当的写法、讲道理时的经典及叙议结合写法。
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说了一番话,搬到我们教科书里就成了一篇很像样的议论文。
叶圣陶在《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一文里也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今天我们就尝试的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常识1、什么是议论文?2、议论文的要素。
3、议论文的结构。
三、学生自学写作知识短文,思考:1、写议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几种方法?2、阐明观点的事实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3、阐明观点的道理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4、摆事实和讲道理是不是孤立分开的?(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师生明确:1、摆事实、讲道理。
2、摆事实的种类:现实生活的事实、历史事实、数字等注意点:真实性、典型性;概括简明、切忌雷同3、讲道理的种类:自己的体悟、先贤名人的警句格言、科学定律等,注意点:经典、科学4、摆事实讲道理的和谐运用:在举例的基础上讲道理;在说道理时也要联系实际。
(学生自学短文勾画要点小组内交流)四、合作探究(一)分析短文的第二个语段,找出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其特点。
课堂练习教师指导:1、学生阅读材料。
2、观察思考,采集思维之点:3、思考分析对象的目前与今后的状况,提取论点(关键)。
4、归纳总结提取的论点:(二)1、出示题目: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德的内容不断丰富,有的注入了新含义。
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
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注意运用有说服力的例子,并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
B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义安二中__八_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课题第二单元知识要点串讲课型复习课时班级姓名主备教师授课教师备写日期12.19 序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归纳主要知识点。
2.练习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学习流程一、字词拼音贫瘠(jí)募(mù)集卫戍(shù)区戊戌(wù xū)变法凋(diāo)零祈(qí)祷捂(wǔ)挟(xié)持惩(chéng)罚眷(juàn)恋卓(zhuō)越萌(méng)发诬(wū)陷月笼lóng沙寂寥(liáo)造诣(yì)倔(jué)强二、成语1)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2)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4)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5)无言以对: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
6)壁垒森严:古代军营四周的防御建筑;森严:整齐,严肃。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
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7)安居乐业:表示生活美满、安定8)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9)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10)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就像水沸腾了一样.11)无与伦比: 伦比:类比,匹敌。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三、课文知识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课文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迁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陋室铭”,提问:“陋室”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铭”来命名这篇文章?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4. 欣赏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培养审美情趣;(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陋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存在?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陋室铭》;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其中的句子进行一次作文练笔;3. 收集其他有关刘禹锡的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创作风格。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写作教研课教学设计

写简单的议论文训练目的1、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学会写议论文的常用的两种方法;摆事实和讲道理。
训练题目[见课文]训练指导第一题1、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2、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学生讨论,归纳: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1、削枝以强干。
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
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
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
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
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
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简评:这篇简单的议论文,阐明的观点就是题目:削枝为了强干。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写作教研课教学课件

训练材料二:
据报载,神农架林 区野猪曾一度为患,有 人想出在电线杆上装高 音喇叭、播放狮叫虎吼 的声音吓唬野猪的办法。 开始倒很有效,后来, 野猪非但不怕,反而拱 倒了电线杆。
题目
:(1)适者生存;(2)不能姑息迁就;
(3)骗,终非长久之计;
(4)动动真格如何;
(5)要顺应时代潮流
(6)改革才会有发展;
训练材料三:
某校高二年级举行一次别开 生面的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在 人类的文明史上,男人是否总比女 人强”。男生四人和女生四人分别 为辩论双方的代表。
女生:“在封建社会里,正因为男人清 楚女人不比他们弱,所以才用许多清规戒 律,将女人锁在绣房里,这正是女人强的 一种表现。”
男生:“……” 要求在3分钟内,站在男生的立场上迅 速反击(35字左右)
(7)弄虚作假者戒;Leabharlann (8)既要声势,更要行动;
(9)形式主义要不得; (10)做个“野猪”又何妨。
这十个题目中的(1)、(5)、(6)显得 浮泛扣训练材料不紧;(2)对材料的理解有 偏差;(3)、(7)、(9)属于纵向引申; (4)属于横向扩散;(8)属于辩证反思; (10)属于逆向否定。 (3)(4)、(7)、(8)、(9)、(10) 均可,而(8)最好;(10)显得标新立异, 从作反形式主义的勇士的角度来写,但应排除 “一度为患”这消极的一面。
1 、“仁义说”(寡妇、酋长妻、失业者、 离婚男);如果他们能逃生,那么他们的十 个孩子和几个亲属可免遭厄运,这是大仁大 义。
2、“性别说”(寡妇、酋长妻、歌星、离婚 男):世上只有妈妈好,女士应该优先。离 婚男虽然是男的,但他又当爹来又当妈。 3、“价值说”(细菌学家、法官、歌星、 寡妇):前三者都是人才,可以发挥更大的 作用,寡妇独自扶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活 得有价值。
八年级第二单元《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正确翻译课文,初步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航: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晏子和《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
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问题探究:1、文言文学习,积累语感很重要。
语感哪里来,语感要从经常不断的朗读积累中获得。
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下面请你们对照页下注释。
自由朗读课文,并推敲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1)板书或幻灯出示:①吾欲辱之,何以也?②齐人固善盗乎?③所以然者何?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学生读书,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4)归纳要点:①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
②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
③句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
④句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2、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你们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文章所写的故事吗?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三、合作交流:1.在读顺了课文的基础上,对照页下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散文阅读2.第二单元:诗歌阅读3.第三单元:小说阅读4.第四单元:文言文阅读5.第五单元:写作与口语交际第一单元:散文阅读1.《背影》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写作练习:以“我的父亲”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台阶》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4)写作练习: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单元:诗歌阅读1.《春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写作练习:以“春天的感悟”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登鹳雀楼》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4)写作练习:以“登高望远”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单元:小说阅读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小说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阅读小说: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写作练习:以“我的亲人”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感知白杨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检查预习:字词积累与朗读: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补充介绍茅盾文学奖鲁郭茅巴老曹二、观察白杨(学生活动)用20-50字写一写你眼中或心中的白杨形象。
出示图片学生写并作交流三、感知白杨1、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2、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互助合作讨论完成填空。
明确:(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四.领悟白杨1、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2、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1、明确“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6分钟以改成陈述句的形式理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明确两者间的相似点。
点拨: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述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
3、能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做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在讨论中能够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0课时
《谈骨气》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多一些宽容》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还不大可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
从单元文章的安排来看,编者力求通过几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
《敬业与乐业》既是一篇议论文又是一篇演讲稿,文章标题就是提出了中心论题。
课文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语言也通俗易懂,生动有力。
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议论文是个生涩枯燥的文体;要求学生较清晰的理清议论文结构,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就更困难了。
由此,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而教学起点也应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体验开始。
学习目标拟定为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文章运用了举事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证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
全文立论深刻,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概括,论证有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能对“人的高贵”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陋室铭》篇幅短小,是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加之篇幅简短,适合背诵,一直以来被广泛传诵。
应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本文尤宜加强诵读,最好应当堂熟读成诵。
《多一些宽容》这篇谈人的修养的课文,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并逐层说明了人们怎样才能宽容相处,提倡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全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应引导学生以朗读训练为主,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对重点段落的探索中领悟怎样才能做到宽容,从而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教学时宜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可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要求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诵读欣赏的《诗词曲三首》都是古代诗歌,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借助注释和诗后赏析,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诗词曲。
写作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当然是围绕“道德修养”出题训练。
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
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可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或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口语交际重在了解一些听的原则和技巧,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交流中诚恳专注地倾听,能够听出讨论的焦点。
能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分析,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按前后座位组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创设情境练习。
单元学习小结可进行专题交流: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四、教学内容:
谈骨气
明确:通过引用孟子的名言,通过列举古今名人的事例。
理清思路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
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
困难,奋勇前进。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明确:文天祥拒不降元。
富贵不能淫
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威武不能屈
3、根据你对文章思路的把握,给全文画一个结构图。
独立思考,
陋室铭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敬业与乐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