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教案 新人教版

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欣赏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作者简介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顿(Frederic ton)。
自行开辟网上新天地——“五柳村”网站,可谓“老骥未伏枥,壮心犹不已”!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踪.迹( zōng ) 装置.( zhì)腐蚀.( shí)沙砾.( lì)山麓.( lù)粗糙.(cāo )龟.裂( jūn )帷.幕( wéi )海枯.石烂( kū)浑浊.( zhu ó)钟鼎.文( dǐng )楔.形( xiē)四、图片展示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重点)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说明文生动的语言。
(难点)3.认识时间的客观体现形式,树立科学探索意识。
(重点)二、导入新课: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但每个生物种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着生命的更迭,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慨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
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那么今天我们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学习过程:三、反馈课文预习1.走近作者、作品。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2.踪迹()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四、研读课文(一)浏览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说了哪几方面的知识?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找寻时间的踪影,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经历了银装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红的夏季,这是四季的轮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历史时间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为真实的方式记录着点点滴滴。
1.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勾画重要环节,并做好批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1)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海枯石烂:腐蚀:浑浊:楔形文字:参考(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无答案)8.时间的脚印素养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学法指引逻辑顺序的分类1.从现象到本质:从某些现象入手,再深入本质介绍事理。
如《大自然的语言》先罗列自然现象,再阐明其本质就是“物候"。
2.从个别到一般:罗列个体案例,并归纳总结一般特征。
如《被压扁的沙子》从研究者在一些地方发现斯石英的个别现象,推出斯石英出现的一般规律。
3.从质疑到解疑: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
如《恐龙无处不有》。
4.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整体,再从多角度具体介绍。
如《苏州园林》先概括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再分别具体说明。
5.从主要到次要: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当的主次排序。
如《大自然的语言》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进行排序。
6.从原因到结果:介绍事物现象的成因。
如《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
知识导航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筲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文章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难点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
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
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
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发现的话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
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
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
板书:岩石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独立成段;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
交流,结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板书:记录时间岩石的形成保存痕迹研究意义小结: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
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
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朗读。
读出其中的情味。
注意读出轻重。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6.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其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和合理安排时间;
有效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1.采用游戏化学习: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增强互动性:鼓励孩子参与课堂讨论,与他人用英语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创设语言环境: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如播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动画片等。
4.鼓励模仿和重复: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练习,可以逐渐提高发音准确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刻、时段、时序等;
2.掌握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月、日、时、分、秒;
3.学习时间的变化规律,如闰年的判断、时间的推算等;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岁的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时,他们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困难?
5.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6.定期反馈和鼓励: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建议学生将阅读和观看过程中的感悟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学情分析
《时间的脚印》一课的学习,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文章中对时间价值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同时,课程中的小组讨论和思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短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学会了合作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写作练习,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在互评互学环节,学会了倾听、评价和提出建议,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后作业的难度和量需要进一步调整,以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巩固所学知识。
改进措施: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设置作业难度和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增强了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学生在探讨时间的过程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难点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
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
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
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发现的话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
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
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
板书:岩石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独立成段;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
交流,结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板书:记录时间岩石的形成保存痕迹研究意义小结: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
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
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朗读。
读出其中的情味。
注意读出轻重。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能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文学常识
少壮不努力,。
一寸光阴一寸金,。
放弃时间的人,。
——莎士比亚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鲁迅
莫等闲,。
——岳飞
逝者如斯夫,。
——孔子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腐shí() hún浊()海kū石烂()山麓.()粗糙.()龟.裂()刨.刮()沟壑.()钟鼎.文() xie形文字()2.解释下列词语。
海姑石烂:沟壑:
山麓:龟裂:
3. 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2.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吗?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4.分组讨论下面问题,全班交流。
(1)“铜壶滴漏”是否偏离主题?
(2)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3)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4)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5.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1)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示例: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文章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示例:“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拓展提升】
1. 你能结合课文,说明一下这是一种什么仪器?作用是什么?解析它的工作原理。
【当堂检测】阅读分析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
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
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变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收获平台】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编写者:黄芬责任编辑:杨强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做
“环保小达人”。
3、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增强身边人的环保意识,为我们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课前准备】
1、观看纪录片《行星地球》,课堂上各抒己见。
2、留心观察生活,把你所观察到的一些环境问题用文字、照片或者小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课上展示给大家看。
【课堂学习】
1、明确概念: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资料助读:人类面临的四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2)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在中国,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
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4)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
空气污染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3、活动开展
环节一:学习资料一
1)课堂讨论: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话题。
2)确定宣传主题:小组合作撰写宣传标语
我们组的宣传标语为
3)小组合作制作宣传手抄简报(请在方框中画出简易设计图)
环节二:学习资料二
七嘴八舌说——各抒己见,谈谈对图标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学习资料三
全班齐读文章《地球也需要减负》(陈波平)
【当堂检测】
阅读了文章《地球也需要减负》(陈波平)后,请你以地球的身份,代表地球向人类写一封信,说出地球的心声。
致人类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