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_5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新高考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新高考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窥豹一斑谈笑风生B. 碌碌无为恣意妄为C. 惟妙惟肖落英缤纷D. 呕心沥血雕梁画栋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我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西藏旅游,体验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B. 由于气候变化,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这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C. 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这充分说明了他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柳暗”指柳树遮住了阳光,使得村庄显得昏暗。

B. “一箭双雕”中的“一箭”指射箭时一箭射中两只鸟。

C. “鹤立鸡群”中的“鹤”指鹤鸟,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出众。

D.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指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使龙栩栩如生。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房间。

”(比喻)B. “他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夸张)C. “他的脸色铁青,仿佛要吃人。

”(拟人)D. “他的步伐矫健,犹如一只猎豹。

”(比喻)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看过《红楼梦》吗?我很喜欢这本书。

”B. “他的家乡在四川,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有丰富的文化。

”C. “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明天我们要去郊游。

”D.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有几个地方需要修改。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几个有趣的成语吧。

乙:成语“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

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

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

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tuó)恣意妄为(zì)B. 雕梁画栋(diāo)震耳欲聋(zhèn)C. 沧海桑田(cāng)比比皆是(bǐ)D. 美轮美奂(lún)荡然无存(d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老师的辛勤教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才能解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C. 她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是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又要去上海。

”B. “这个月我挣了三千元,还欠了五千元。

”C. “我想去图书馆,你呢?”D.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比喻)B. “他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拟人)C. “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

”(比喻)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夸张)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改句:“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他。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B. 原句:“他的成绩提高了。

”改句:“他的成绩被提高了。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C. 原句:“我们明天去公园。

”改句:“公园我们去明天。

”(定语后置)D. 原句:“他一直努力学习。

”改句:“努力学习他一直。

”(状语后置)7.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沮丧。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B. 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C. 踟蹰不前(chí chú bù qián)D.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篇古文?A. 《岳阳楼记》B. 《醉翁亭记》C. 《滕王阁序》D. 《出师表》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华。

B.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

C. 这篇文章的写作水平很高,值得我们学习。

D. 他的演讲很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元代的吴承恩。

D. 《三国演义》是清代罗贯中所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_________。

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出自其作品《_________》。

8.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_________。

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出自其作品《_________》。

10. “水调歌头”是一种古代的词牌名,其代表作之一是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一.基础知识(共22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遒.劲(qiǔ)隽.永(juàn)窥.视(kuī)期.年(jī)B、倾圮.(qǐ)屏.息(bǐng)干瘪.(biē)流岚.(lán)C、栖.息(qī)唾.弃(tuò)纤.绳(xiān)爪.牙(zhǎo)D、踟.蹰(chí)粗糙.(cāo)强.谏(jiǎng)蓑.笠(suō)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寥廓斑澜佝偻门庭若市B、干燥戍守膏腴残羹冷炙C、荡漾漪沦昳丽卧薪尝胆D、褒扬遏止萧瑟恃才傲物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流岚.(山里雾气)漫.江(满)百舸.争流(大船)挥斥方遒.(强劲有力)B、倾圮.(倒塌)跫音..岁月(不寻常)言语粗鄙.(轻视)..(脚步声)峥嵘C、贾.人(商人)间.进(间或)文质.彬彬(质量)茂林修.竹(长)D、强谏..(勉强劝说)笃.行(忠实)不求甚.解(仔细)人微.言轻(卑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C、校长到高一(3)班看望来校不久的新生,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情况。

D、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评体验珍爱B、品评体验珍惜C、品味体味珍爱D、品味体味珍惜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

B、通过期中考试,使我们认识到了与先进班级的差距。

C、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经过努力拼搏,终于再次问鼎奥运会冠军宝座。

D、我们的边防战士无时无刻不在保卫着祖国。

7.下边文学常识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左传》、《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都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语》。

C.舒祺、太宰嚭、齐王、佚狐分别是《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

D.《杜鹃枝上杜鹃啼》、《拿来主义》、《荷塘月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体分别是:杂文、小品文、散文、演说辞。

8.下面各组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南至于句无丈夫二十不取B.三年释其政无不甫也C.孰视之盛气而揖之D.共其乏困秦伯说9.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失其所与.,不知B. 共其乏.困以待乏.也C.纳.之太宰嚭纳.宦其子D. 日食饮得无衰.乎而臣衰.10、下列句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B、近臣尽规,亲戚..补察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D、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11.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妻之美者,私我也②夫晋,何厌之有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⑥忌不自信⑦赵氏求救于齐⑧陈胜者,阳城人也A、①③/②④/⑤⑧/⑥⑦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C、①⑤/②⑥/③⑧/④⑦D、①⑧/②⑥/③⑤/④⑦二、文学鉴赏:(共8分)12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A.第一句诗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3—14题:夏日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珠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3、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思是夏日的村落里日丽风清,小燕子已经在房檐下长大了。

B、颔联描写了夏雨将至,蝴蝶抓紧时间晒粉,蜘蛛抢时间补网的繁忙景象。

C、颈联中的“邀月影”和“纳溪声”生动地描绘了夏夜村居的恬静和闲适。

D、尾联中的“直欲”即“真想”之意,“渔樵”指隐居生活。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本诗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15、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你”象征着一般的“人”,而“云”象征着宇宙自然。

B、“远和近”指的是现实中的距离,“你”和“我”隔得远,而“你”和“云”相隔很近。

C、全诗表达了人类一个很平常的、细想却令人痛心的经验,作者呼唤人们努力消除同类间可怕的隔膜。

D、诗的构思利用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矛盾所造成的表层逻辑的错觉,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进行对比,从而揭示诗的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18分)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

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更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的大地之中,惟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

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树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和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

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

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得趔。

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

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的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

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

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一无所知。

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的事。

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

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

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

这是孩子的想法。

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

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

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

家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

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家乡无处不在。

⑥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恋撕着我的心。

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恋也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

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它领你回家。

每条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注:本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

16、第①段说“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的理由是什么?(3分)17、第②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上下文看,这法则包括哪些?(3分)18、对第⑤段画线部分“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

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后来又返回家乡,回到母亲身边。

B、你走的路先引导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然后又引导你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C、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又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

D、你走的路使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倾听树木的声音,使你又回到母亲的身边。

19、第⑥段“对流浪的眷恋也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中的“核心和含义”指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20、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讴歌树木伟大而落落寡合,表示对它们的尊敬。

B、歌颂自己的流浪生活,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C、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主张心灵的自我完善。

D、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1、对本文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文章先总后分,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D、文章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四、(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2—25题。

(8分,每小题2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国以鄙.远 鄙:以……为国邑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给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朝济而.夕设版焉 夜缒而.出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阙秦以.利晋 2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