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诗画异质论评析

合集下载

菜辛诗画异质说与中国诗歌

菜辛诗画异质说与中国诗歌

诗画异质说》 这篇文章中, 详细阐述了莱辛这一观
点, 并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 。

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诗与画都是艺术 , 都 在进行摹仿 ; 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 , 画也 可以通过物体去暗示动作情节 ,诗也可以通过动
作情节去描绘物体。

诗画异质说
莱辛对艺术理论 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 举 世所公认 。 朱光潜先生认为 , 这是有着多方面原因 的, 中, 其 莱辛是 欧洲 “ 一个人 看 出艺术 与媒 第 介( 如形色之于 图画 ,语言之于文学 )的重要关 联 ” ,莱辛讨论艺术 ,并不抽象地在作品本身 … “ 着眼,而同时顾到作品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活动
说恰恰相反。 朱光潜先生这一论断 , 中西诗歌 结合
发展史及具体作品 , 不难看 出, 这里只就中国诗歌 来说 。
才能做到典型和个性的结合。 就媒介来说 , 画用线 条颜色等 “ 自然的符号 ”诗用语言 的“ 为的符 , 人
山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如诗经 、 楚辞及赋 ,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3 2
第2 6卷 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乐 …师 范学 院学 报
Ju n l fL s a ec esC l g o ra eh nT a h r ol e o e
Vo .6. . 】2 No7
J 1 0 u. 1 2 1
菜 辛 诗 画 异 质 说 与 中 国 诗 歌
春天即将到来。下一句“ 字 , 没” 写出春天到来 , 万
物复苏 , 绿草茵茵 , 诗人策马行于其 中, 马蹄为绿 草淹没 , 又用 “ 才能” 二字 , “ 相映衬 , 出初 与 浅” 写

诗与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诗与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图> :李侯 有 句不 肯吐 , 墨 写作无 声 涛。 周 孚《 》“ 淡 ” 题所 画 梅 竹》 “ :东坡 戏 作有 声画 , 息 何人 为赏 音” 叹 等等 。 南宋孙 绍 远搜 罗唐 以来的 题 画 涛 , 为 《 画 集》宋 末 名画 家杨 编 声 ; 公 远 自 诗集 《 趣 有声 画》 涛 人吴 龙翰 所 作的 《 说 : 编 野 , 序》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4 5 期
Vo .5 11 N o. 4
重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o m a fCh g i g Vo ai n l& Te h ia n t u e u lo on q n c to a c n c lI si t t
知的名言 :味摩诘之诗 , 中有画 ; “ 诗 观摩诘之画 , 中有 画
诗 。 十 八世纪 德 国学 者莱辛 则在 他的 美学 名著 《 奥孔 》 ” 拉 里就诗 和 画 的 分 界作 厂 详细 论述 , 而在 《 奥孔 》 拉 问世 的 前 一年 , 狄德 罗的 《 画论》 已经提 出类似 见解 , 是 不够 系 但
即“ 无形 画 ” 的对 比和西 方传统 的诗画 对 比 , 用意 相类 。 古 希腊 诗 人早 i过 ,画 为 不语 诗 , 兑 “ 诗是能 言 画 ”“ 是 说 活 :诗 的 画 ,画 是静 默的 涛 ” 。达 ・ 芬奇 干脆 、 兑画是 “ 巴哑的 嘴
诗 ” 而诗 是 “ , 眼睛 瞎 的画 ” 。莱 辛在他 反 对“寺画一律 ” i 的
唐 代 涛人 乇维 正 I其 、其I 融 互进 , 就 j “ 大 寺 嘶 J 造 , 诗 他
中有画 , 中有诗” 画 的超俗出世的诗画境界 在他身上 , .
禅 、 、 叮以 算是 一 脉 相承 , 会 贯 通 ,诗画 是 孪 生 姊 诗 画 融 “ 妹 ” 句 话用来 品 浮他的 作 品是最恰 当不过 1。 这 , 苏轼 《 风翔 八 观 - 王维 吴 道 予阿 》 说得 很 清 楚 :摩 诘 “ 本 诗老 佩芷 袭 芳荪 . 观此 壁画 , 荇 其涛 清敦 。 ” 今 亦 沈括 《 溪笔 谈 》 梦 卷… 七 :书 画之 妙 当以 神 会 , 可 以 形 器求 “ 难 也 。 彦远 画 砰言 , 维画物 , 如 王 多不 f 四时 . 画花往 往 以 h J 如 桃 杏芙 蓉花 画一 景 。余 家所藏 摩 《 雪 》 一 卧 有雪 中芭 蕉, 此难 与俗人 沦也 。 都穆 《 意编 》“ ” 寓 :乇维 画伏 生像 , 不 两 膝 。 神 韵派 一位 大师 王士 祯把 王维 这 种画 和他 的诗融 ” 会 ,池北 偶 谈 》 八 一 :世 谓 王 右丞 画雪 里 芭蕉 , 《 卷 “ 其诗 亦 然。 ‘ 如 九江 枫树 儿 回青 , 片扬 州五湖 白 ’下连 用 ‘ 一 , 兰陵 镇 ’ ‘ 春郭 ’ ‘ 城 ’ 地 名 , 远 不相 属 。大抵 古 、富 、石头 i 者 皆辽 人诗画 只取 兴会 神到 ” 名画 家 兼 i 人金 农 更把 王维 这 种 画和 他 的 禅 贯 通 , 寺 《 心集 拾遗 ・ 画题 f》 “E 丞雪 t芭蕉 为 画苑 齐构 。 冬 杂 己 : -右 1 1 芭蕉 乃商飚 速 朽之 物 , 岂能 凌 冬不 删于 ? 丞深 于 弹理 ,

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以里尔克的诗作《豹》为例

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以里尔克的诗作《豹》为例

担任过一段 时间著名雕 塑家罗丹 ( o i) R d 的秘书。 n 在罗丹的影响下 , 他的诗风有所改变, 内容上较少抽 象思考, 形式上也不再过分拘泥于文字的音乐性, 而
转向具体、 明确和形象性 。 里尔克在 10 年创作的 93 《 豹——在巴黎动物园》 就是在罗丹影响下创作 的作 品, 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诗 。
大心灵的节制 。这正是莱辛的美学著作《 拉奥孑 》 L诞
生 的缘 由 。 ( )拉 奥孔—— 或 称论 画与诗 的界 限》 出的重要 三 《 提
美 学思想
戏剧和寓言创作 。他的文学活动 的目标是达到民族
的统一 , 为此他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 、 民族文
学, 后世称他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

以里 尔克 的诗 作《 为例 豹》
胡蕴玮 禹 雪 ,
(.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浙江 杭州 3 0 1 ;. 10 82 中华人 民共和 国黄埔海关 驻常平办事处 , 广东 广州 5 0 3 ) 1 70

要: 莱辛的《 拉奥孔——或称论 画与诗的界 限 》 是德 国启 蒙运动时期重要的 美学著作 , 出诗与 画的界 限。他认 指
2 0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 卷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 功能的不同。画主要表现 的是物体, 而诗主要表 现的是行为。④ 艺术 理想的不同。画再现物体静 态, 它的最高法则是美 , 不重表情 。而诗 以动作情节
的冲突发 展为 对象 , 正反 题材兼 收 , 因此 主要 是表情 和显 出个 性 。
为诗擅长表现 时间艺术 , 为 ; 即行 而画擅 长表现 空间 艺术, 即物 体。他的理论 纠正 了屈黎 西派提倡描绘 体诗的偏 向

由中国文人画看莱辛、黑格尔“诗功异质论”之局限性

由中国文人画看莱辛、黑格尔“诗功异质论”之局限性
似 , 以 自娱 耳 ” 苏东 坡 “ 画 以形似 , 于 儿童 邻 ” 说 如 出一 辙 。中 国 文人 画 家 会 存 形 象 的 似 t 小 聊 和 论 见 之 j 似 之 间较 真 , 至鄙 视 以形 似 为 尚 , 斤 于毫 发逼 真 的模 拟 自然物 象 而 缺少 精神 内涵 的工 匠 文人 I 甚 斤 家 通 常 总将 自己看 成 是一 个哲 学 家 、 诗人 , 业余 从 事 的画事 正 是展 示 其 内心 深层 哲 学思 想 的 图解 方式 。 L 其 I _ I 国文人 画不是 通 过形 而 下 到形 而 上 的升华 过 程 , 而是 直 接从 形 而 上 出发来 规 范 形 而 下 , 因此 , 本 体 语 言 其 开 始就 是精 神 性 的 而非物 质 性 的 。
在 画 中也会 看 到 物体 , 这种 物 体 已经 是精 神化 、 号化 了的物体 , 但 符 是文 化结 构 中 的一个 元 素 , 因此 中 闽的 画家 不 会 在物 象模 拟 上 下功 夫 , 注重 物象 意义 的符 号性 传 递 , 而 并在 符 号 中倾注 画 家 自己的精 神人 格 的 独 立 意义 , 中国传 统绘 画走 上一 条形 而 上 的观念 演 绎之 路 而 与西 方 绘 画 重模 仿 、 分 析 、 科 学 的 本 质 和 使 重 重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期 20 02年 4月



范学Biblioteka 院学报 Vo . 4 No. 12 2 Ap ., 00 r 2(
』 R 0U NAIOF HU H0U n1 C f C0 E Z A H I GE I
由中 国文 人 画看 莱 辛 、 黑格 尔
16 76年 , 莱辛 在其 著 作《 奥 孔》 拉 中提 出 了“ 画 异 质说 ” P0, 以往 西 方 人 一 贯 坚 信 的 “ 画 同质 诗 H )对 4 诗

诗画之辨_浅析莱辛的_拉奥孔_

诗画之辨_浅析莱辛的_拉奥孔_

2009年1月第28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09Vo.l 28No .1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赵旻(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诗画之辨)))浅析莱辛的5拉奥孔6赵 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摘 要: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5拉奥孔6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

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0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

通过对莱辛的5拉奥孔6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关键词:5拉奥孔6;诗与画;时空辩证观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1-0124-02诗与画大约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而又流传久远的艺术,关于诗画关系的探索也由来已久。

然而把诗画关系作为专题来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理论学说的,首先当数德国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莱辛。

他在其著名美学论著5拉奥孔6中所探索的基本问题,就是诗与画的界限。

一、莱辛5拉奥孔6的成因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的高潮,德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法国和英国,不但经济落后,而且政治上四分五裂,所以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的政治统一。

而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还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条件,于是莱辛等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上。

莱辛明确地意识到正在形成中的德国民族文学决不能步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后尘,而只有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文学才是当时德国所需要的。

所以,在他看来,理想的德国民族文学应该是能够反映现实人生的、富有激情的、富于行动的、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

由此,莱辛创作并发表了著名的5拉奥孔6。

对莱辛诗画异同观点的评价

对莱辛诗画异同观点的评价

对莱辛诗画异同观点的评价1. 莱辛说诗画异啊,就像猫和狗,一个喵喵叫着诉说情感,一个汪汪摇尾展示画面,差别大得像南极北极的距离。

2. 莱辛的诗画异同观点,仿佛在说诗是天上飘的云,画是地上立的树,云能变幻出各种奇妙故事,树就静静站在那展现形态。

3. 按照莱辛所说,诗画不同,那诗就像个调皮的小精怪,到处乱窜讲述各种情节,画呢,像个老实的石墩子,稳稳当当呈现一个画面,这差别可真够逗的。

4. 莱辛指出诗画异处,诗好似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吹到任何想象的角落,画就像一面墙,规规矩矩把景象框住,两者简直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躺。

5. 诗画异同?莱辛看得透。

诗像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召唤出千奇百怪的情节,画则像个固定的相框,只能框住那一瞬间的美,这差距就像兔子和乌龟的速度差。

6. 莱辛的诗画观点,让我觉得诗像个话痨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画却像个哑巴的雕塑,默默无语只靠外表吸引人,二者截然不同啊。

7. 诗画不同?莱辛说得妙。

诗像个自由的精灵,在时间的长河里肆意穿梭讲述古今,画就像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定格在一个画面,两者对比强烈得像白天和黑夜。

8. 莱辛眼中诗画有别,诗像是个爱讲故事的老奶奶,唠唠叨叨全是情节,画就像个不善言辞的酷小子,只靠颜值(画面)打天下,真是有趣的差别。

9. 按照莱辛讲的,诗画差异大得很。

诗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头脑风暴,而画就像一场视觉的阅兵式,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局限。

10. 莱辛谈诗画异同,诗像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大侠,全靠文字描述自己的绝世武功,画就像一个袒胸露乳展示肌肉的力士,直白地呈现自己的力量(画面)。

11. 诗画的差别啊,莱辛看得准。

诗像个鬼灵精怪的魔术师,总能从帽子里变出意想不到的情节,画则像个按部就班的工匠,一板一眼地雕琢画面,两者大相径庭。

12. 莱辛关于诗画异同的观点,让我觉得诗像一阵能吹散人思绪的狂风,画像一面能反射人目光的镜子,一个让思维乱跑,一个让视线定格。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诗与画的界限是什么?谢谢提问!我是静树读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来自内心的感慨,画意来自眼睛的审美,情和意皆来自作者与读者(观者)的心灵共鸣。

就像木心先生的诗:“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同样,你写了,人家就理解了;你画了,人家就明白了。

读诗时,头脑里会自动描绘一幅画,看画时,可能眼前又会浮现一首诗。

诗是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又是从诗中延伸出来的美。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以心灵为底色,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怀。

无论以诗之名,还是以画之名,都是向美而生的作品。

诗画不分家,灵感主宰着它们的命运,就像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画的画配上诗感觉才更绝妙,画有画的清新,诗有诗的内涵,风采相应,灵魂共荣。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诗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画通过色彩和线条呈现。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让人受到启迪和启发,于无形与有形间,赋予了神韵,相互突破了恒定的边界,彼此有着互补的作用、殊途同归的效果。

诗书画,意境相融相通,各有其美。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谢邀。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就是诗,可是你如果改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婆娘。

它就成了打油诗。

那么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里?首先我们确定一点,打油诗也是诗。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但是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从根源看苏轼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

从根源看苏轼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

“诗”与“画”自古以来就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种艺术样式。

围绕“诗”与“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个问题,中西方美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诗画同律”说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一、“诗画同律”与“诗画异质”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句概括了他的诗画关系论。

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的评论是其“诗画同律”说的最好体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清代美学家叶燮对这几句的诠释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画同律”说: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

”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

然吾以为何不云:“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

(《已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可以看出,苏轼的“诗画同律”说并没有消泯诗与画的差别。

诗与画,一个有声,一个无声;一个无形,一个有形。

苏轼的“诗画同律”强调的是诗与画内在的一致性,强调两者在创造审美意想上的共同性。

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了他的“诗画异质”说,针对的是古希腊以来混淆诗与画的美学特征、片面强调“诗如画”的错误观念。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曾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犹如画”。

这种观念延续到了莱辛所处的时代,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温克尔曼认为诗与画没有明显的区别,他通过对雕塑“拉奥孔”的分析,宣扬“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抹煞了诗与画的界限,投合了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

这种理论在莱辛看来对艺术的发展很不利。

莱辛的《拉奥孔》旨在纠正温克尔曼的理论错误,辨析诗与画的审美特征,引导艺术按照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

莱辛从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1)摹仿的媒介不同;(2)摹仿的对象不同;(3)产生的效果不同。

莱辛也不否认诗和画就其同为艺术而言有其共同点(例如摹仿),但他更强调诗和画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 形 成 对 立 与 互 补 , 于 诗 厕 艺术 民族 特 性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大 启 示 。 而 从 西 方 现 代 、 现 代 诗 画 关 系 的 新 变 中 , 对 后 则 可 以窥 见 两 种 艺 术 之 问 界 限 的 消泯 趋 势 。将 莱 辛 的 观 点放 置 于 这 种 不 同 的 时 空 背 景 下 进 行 审 视 比较 , 助 于 探 讨 总 有
21 0 0年 7月
安庆 师范 学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Jun l f n i e ces lg ( o i ce c dt n o ra o qn T a hr l e S c l ineE io ) A g Coe aS i
J I2 1 u. 0 0
V .9N 7 o12 O,
想 ” 。
的古老 命题 。抒 情 诗人 西 摩 尼得 斯 的“ 诗是 有 声
画 , 为无声 诗” 以看 作西方 “ 画 同一 说” 画 可 诗 之滥 觞, 而古 罗马 时代 的 贺拉 斯 也 曾在 《 艺 》 诗 中提 出
“ 画如此 , 诗亦然 ” 的观 点 。 自此 及至 1 8世 纪 , 诗 “
容 纳的更是 两种 中心 未 明、 分野含 混 的艺术 世界 。
限” 讨论 。 的 j
莱辛 认为 , 一 道分 野 在 于 媒 介 。画 运用 空 第
间 中的形状 和颜 色 作 为 媒介 , 而诗 的媒 介 则 是 时 间中 明确 发 出 的声 音—— 即语言 。而媒 介 的差别
自莱辛 以《 拉奥孔 》 诗 与 画 的界 限伊 始 , 画异 论 诗 质论在传 统 西方艺 术史 中逐渐 被演 绎成 为一个 经
结 诗 画艺 术 的 本 质 特 性 和 时代 特 点 。
关 键 词 :莱 辛 ; 诗 画 ; 时 间 ;空 间 中圈 分 类 号 :J 2 O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4 3 (O O O -0 1 — 0 0 3 7O21)7 18 5
诗与 画 , 不仅 是 两个令 人愉悦 的字眼 , 背后 其
第2 9卷 第 7期
莱 辛 诗 画 异 质 论 评 析
刁 俊 娅
( 安徽 师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安徽 芜 湖 2 1 0 ) 4 0 0

要 :莱 辛 的《 奥 孔 》 破 了 传 统 的诗 画 同一 说 , 有 巨 大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时 代 意 义 。 这 种 诗 蓟 异 质 论 与 中 国 的 拉 打 具
由此 , 拉奥 孔雕 像 与 史 诗 的各 种 异 点 都 得 到 一 了解 释 : 拉奥 孔在 维吉 尔 的笔下 放声 号哭 , 却只能 在雕 像里 轻轻 叹息 —— 这是雕 刻 家遵奉 “ ” 美 的原
则 , 于“ 对 真实 ” 的牺 牲 。在莱 辛看 来 , 苦 的哀 号 痛
所伴 生 的面部 狞恶 的挛 曲一定 带来极 不愉 快 的印
象, 而在“ ” 最 高 旗 帜 下 , 真 实 ” 须 做 出让 美 的 “ 必
步 。此 外 , 由于 空 间艺 术 只 能 以静 止 的画 面诉 诸 观 众 的眼睛 , 以雕 像 无 法 如史 诗 一 般 让拉 奥 孔 所
型艺术 的基 本 原 则 , 展 开 了对 “ 画 和 诗 的 界 并 绘
筋 肉 的挛 曲—— 以直观 呈现 人物 所 承受 的 巨大痛
苦。
的动作 或情 节 提 出 要 求 。“ 史诗 在 中 国可 以说 不 存 在 , 国诗 , 其 是 西晋 以后 的诗 , 中 尤 向来偏 重 静 物 描写 , 莱辛 的学 说 恰 好 相 反 。¨ 最 具 代 表 性 与 ”3
画 同一说 ” 已为古 典 主义者 所普遍 接受 , 在德 国 并 启 蒙 运 动 的 先 驱 温 克 尔 曼 那 里 得 到 了 新 的 承 续 —— 借 由对 如诗 一般 的寓意 画 的赞赏 以宣扬 古
希腊 文艺 的“ 静穆” 风格 。 莱辛 的《 奥 孔 》 是 在 这 样 的背 景 下 诞 生 拉 就 的 。从史诗 《 伊尼 特 》 和拉奥 孔雕 像对 于 同一题材 的不 同处理 中 , 莱辛 抽 绎 出了关 于 语 言 艺术 与 造

收 稿 日期 :2 1 —O — 2 0O 6 5
作 者简 介 : 刁俊 娅 , , 女 安徽 安庆 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学 生 。 安
第 7 期
刁 俊 娅 : 辛 诗 画 异 质 论 评 析 莱
・ 1 ・ 1 9
的身体 被蛇 身 和衣 物 覆 盖 , 而是 要 尽 可 能 地 暴 露
别 , 西方 文论 的 长河 中一 个从 古 希 腊 旅 行 而来 是
动作 到达 顶点 前 的 那一 顷刻 来 暗示 后 面 的发 展 ; 以诗 为代表 的时间艺 术则 更适 于记 录动态 美 和对 美 的反 应 , 以满 足 观 众 的 耳 朵 对 于 情 节 的期 待 。
正 是在 这个 意义 上 , 辛 提 出 :绘 画 的最 高法 律 莱 “ 是美 ” 而“ 的理 想 却 必须 是 一 种 关 于 动作 的理 , 诗
典 命题 。然 而理论 的终极 价值 并不 在于公 式化 的
认 可 , 在于它 永远具 有被 审视 和被 更新 的需要 。 却 本文 旨在将 经典 的诗 画异质 论放 置于新 时空 的背
景 之 下 , 流 动 的 视 野 对 莱 辛 的 观 点 进 行 重 新 审 以
直 接导致 了题 材 的差 异 , 是 第 二 道分 野 。画宜 这 于表 现属 于空 间范 畴 的静 止 的 “ 体 ” 而诗 只 宜 物 , 于表现 属 于时 间范 畴的流 动 的“ 动作 ” 。最后 是创
作 规律 的不 同。以 画为代 表 的空间艺 术适 于描写 静 态美 , 了取悦 观众 的眼 睛 , 为 艺术 家应 尽力 避免 表现 易生 发不 愉快 印象 的“ 情 的顶 点” 而选 择 激 ,
视与观 照 。


莱辛诗 画异 质论 的 回顾
对 于诗 画关 系 这 两 种 艺 术 门类 的 界 定 与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