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课件资料
食源性疾病医学课件

针对不同病因的食源性疾病, 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如避免油
腻、辛辣食物等。
食源性疾病的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 呼吸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调整饮食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如选 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记录症状
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腹泻次数、呕 吐物性状等,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食品加工与储存的注意事项
食品加工
遵循食品安全原则,合理选用加工设 备和工艺流程,防止食品在加工过程 中受到污染。
食品储存
合理储存食品,控制温度、湿度和清 洁度等条件,避免食品变质和交叉污 染。
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的改善
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 随地吐痰等,减少病原体入口机会。
VS
有毒动植物及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案例
河豚毒素中毒
河豚鱼体内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处理不当 或误食可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典型案例包括 食用未经适当处理的河豚鱼导致的中毒事件 。
毒蘑菇中毒
某些蘑菇种类含有有毒成分,误食可导致中 毒症状。典型案例包括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 毒事件,通常发生在野生蘑菇采摘时误认或 烹饪处理不当。
分类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 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性、病 毒性、寄生虫性等感染,后者主 要为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包括 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饮用水等 。
流行特征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和季节性,与饮食习惯、食品生产加 工方式、环境卫生状况等多种因素密 切相关。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应 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食史, 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食源性疾病》课件

0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诊断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
恶心、呕吐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这是最常见 的症状之一。
腹泻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腹泻,通常伴随着腹痛和 发热等症状。
头痛、乏力
食源性疾病可能引起头痛、乏力等症状,影响 患者的精神状态。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
储存食物要安全
正确储存食物,避免交叉污染和 食物变质。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
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 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卫生标准 。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 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实施食品抽检制度
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检,及时 发现和处理问题食品。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如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国际贸易等。
02
食源性疾病的病因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 菌等。
详细描述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常见的症 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预防措施包 括保持食品卫生、煮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 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 等。
详细描述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细菌性食 源性疾病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预 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第三章第二节食源性疾病ppt课件

饮食方面注意将生熟刀具和刀板分开,食品存放时也要生熟分开, 少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
当出现发热、畏寒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辨证防治。
-
17
六、食物中毒
1、定义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 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 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 亚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
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
-
4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生物性
化学性
致病因 子
物理性
-
5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1、生物性致病因子
➢ 细菌及其毒素: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斯特 菌,以及新发现的阪崎肠杆菌等。
➢ 病毒和立克次体:包括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诺沃 克病毒、与疯牛病有关的阮病毒等。
68(13.28) 186(36.33) 76(14.84) 512(100)
-
1362(6.79) 3321(16.56) 3248(16.20) 20051(100)
101(25.83) 228(58.31) 31(7.93) 391(100)
23
六、食物中毒
全国发生的情况: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 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引起死亡人数最多 化学性中毒主要由农药(包括有机磷农药和毒鼠
疾病传播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临床特征感染和中毒性表现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过敏人畜共患传染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细菌及其毒素
(2024年)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 课件•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介绍•常见食源性疾病案例分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解读•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能力培训contents目录01食源性疾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分类按致病因子分类,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等食源性疾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被污染,以及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等。
危险因素不洁食品、过期食品、未经煮熟的食品、受污染的水源等都是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因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可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等)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诊断依据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
其中,实验室检测可包括病原学检测、毒理学检测等。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预防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环节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重要性预防食源性疾病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减少医疗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也是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02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介绍监测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评估、预警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
意义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监测方法与流程方法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
主动监测通过定期抽样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因子;被动监测则依赖于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的报告。
流程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点→采集样品→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采取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医学课件

01
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
责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02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
03
强化监测和预警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分享经验
和最佳实践,促进全球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THANK YOU.
广泛。
03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医疗资
源的消耗、旅游业的损失等。
社会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与应对
1 2 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社会公众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加工 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和有害物质,从而避免 食用不安全食品。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生食 、减少外出就餐等,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 发生。
04
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方法
01
微生物学检测
通过培养、分离、鉴定等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
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
02
免疫学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免疫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
等,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或毒素。
03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DNA探针、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或其基
皮肤型
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等 皮肤过敏反应。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30
建立完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
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方便公众及时反映食品安全
问题和线索。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对公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线索,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 组织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品安全法》相关条款 解读
食品卫生许可证办理 流程和要求
2024/1/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 地方标准概述
13
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环节管理要点
原料采购
选择合格供应商,建立进货查验 记录制度
食品加工
遵守加工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污染
食品储存
分类存放,控制温度湿度,定期清 理过期食品
2024/1/28
通过液相色谱分离毒素,再利用质谱对分离后的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024/1/28
生物芯片技术
将多种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测样本中的毒素反应,实现对多种毒素 的同时检测。
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4/1/28
基因测序技术
通过对致病菌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溯源和 防控提供依据。
2024/1/28
27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01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公众了解食源性疾病的严重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
毒、传染病等,并知晓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污染的食品、水源等。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05
断
临床表现
01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
03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失眠
等
02 肝肾损害症状
黄疸、肝区疼痛、蛋白尿
等
04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与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
03
列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种类,以及这些病原在各类食
品中的分布情况。
监测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 情况,包括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和方 法等。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分析监测数据在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 制中的应用,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 学依据。
报告流程和制度
详细阐述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流程、报 告时限和报告要求等,强调及时、准 确报告的重要性。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学员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应急处置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 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展望
1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 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推广健康饮食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食知识, 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0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02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原料采购与验收
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和验 收制度,确保原料符合食 品安全标准
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 疾病预防 •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
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 水。
•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 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 必须洗净。
•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
•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患报告 .
•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 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 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
•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 毒死亡事件,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 数达20人左右
.
•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兑制白 酒,引起甲醇中毒列立死亡事故屡禁不止, 1996年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 白酒导致恶性甲醇中毒事பைடு நூலகம்,中毒192人, 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 大同市灵丘县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 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6人中毒住院治疗, 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 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工食品造成食源
食源性疾病培训
.
• 疾病概述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 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 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 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 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 出发但不包括一 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 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 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义, 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 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 源性疾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7/31
7
(三)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病原物分类:
1.细菌及其毒素;2.寄生虫和原虫;3.病毒和立克次体;4.有害 动物;5.有害植物;6.真菌毒素;7.化学性污染;8.目前尚未明 确的因子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自学
三、食物过敏
(一)食物过敏的概念
1.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概念:指所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些 组成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 反应性疾病
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污染食物史,流行波及
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流行
即告结束,发病曲线无余波源自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性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季节性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化
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 2.中毒地区性特点:东南沿海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地区,霉变甘蔗和酵米面中毒多发生 在北方地区
现,体温不太高37~38 ℃ ,一般不超过39 ℃,且比沙门氏菌食
物中毒出现晚,一般在吐、泻之后出现
(五)诊断与治疗:按《副溶血型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
处理原则》(WS/T81-1996)进行
鉴别诊断:与细菌性痢疾鉴别: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往往集 体发生,有明显的可疑食物,常为海产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 和脐周剧烈疼痛,少有里急后重 细菌性痢疾腹痛多在左下腹、脐周围,里急后重明显,有明显 的脓血便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
(3)烹调加工不当:被污染的食品未经烧熟煮透后被食品加工工 具或食品从业人员中带菌者再次污染
2.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及病死率: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但病死 率因致病菌的不同而有不同 (2)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病,但在夏秋季高发,5~10月较多 (3)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其中畜肉类及其制品居首位,其次为禽肉、鱼、乳、蛋类
(四)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
1.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2.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3.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
2018/7/31
13
四、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系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
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 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肠粘膜发炎、水 肿、充血、出血
全身感染
腹泻
腹泻
(三)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发病率高,其中猪霍乱沙门菌致病力
最强,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鸭沙门菌致病力较弱。发病与毒
力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2.流行特点:全年皆可发病,但季节性较强,夏秋季高发。青 壮年多发,且以农民、工人为主 3.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4.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一是生前感染;二是宰后污染
员应认真执行就业前的体检和录用后定期查体的制度,经常接
受食品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⑵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
强对食堂、食品餐点、食品加工厂等相关部门的卫生检验检疫
工作 ⑶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检测技术 2.处理原则: ⑴对病人:停止食用——取样送检——排除毒物——对症治
特点因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而异
5.化学性食物中毒 指食用化学性有害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
病的季节性、地区性不明显,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Section2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一、概述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
1、感染型:致病菌+内毒素,通常伴发热,潜伏期较
18
(五)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食物中毒中最多见的一类,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发病有明
显的季节性特点。沙门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副
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酵米面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及肉毒 毒素食物中毒等
2、真菌及其毒素中毒(mycotoxic fungi) 指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其发病
(四)中毒症状:
潜伏期一般在2~40小时。初期多以剧烈腹痛开始,上腹部、脐
周呈阵发性绞痛;腹泻:绝大多数可出现,特点:水样便或粘 液便或脓血便,少数出现洗肉水样血水便,一般无里急后重; 呕吐:部分病人出现呕吐,且多在腹泻之后出现,呕吐次数一 般1~5次/天,不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剧烈;发热:约半数出
疗——特殊治疗
⑵对中毒食品:封存可疑食品——可疑食品取样送检——追回 可疑食品——处理可疑食品
2018/7/31
29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革兰氏阴性杆菌; 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 生物学特点:①在外环境中抵抗力较强。水2~3周,粪便1~2个
月,冰冻土壤可过冬,含食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
测定
3.鉴别诊断: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急性菌痢、病毒性胃 肠炎等
2018/7/31
27
(四)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⑴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生食等不良习惯;严格遵守牲畜屠 宰前、屠宰中和屠宰后的卫生要求,防止污染;食品加工、储 存和销售过程严格遵守卫生制度,做好食具、容器和工具的消 毒,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品在食用前加热充分,以杀灭病原 菌和破坏毒素;在低温或通风阴凉处存放食品,控制细菌的繁 殖和毒素形成;食品加工人员、医院、托幼机构人员和炊事人
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
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 食源性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 报率相当高
2018/7/31
6
沙门氏菌、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甲型肝炎等食源 性疾病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暴发流行 美国和日本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英国的“疯牛病”、 比利时的“二恶瑛事件”、日本发生的雪印牌低脂牛奶大规模 中毒等说明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病;④人 畜共患传染病及食物过敏;⑤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 为主的疾病;⑥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及酒精中毒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
Chapter 11
食源性疾病及其 预防
Section 1
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的概念
(WHO1984):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 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基本特征):
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六)预防措施:三个环节:
1、防止污染:
2、控制繁殖:
3、杀灭病原菌:海产品在加热时应100 ℃30分钟。凉拌食物
(海产品)要清洗干净后置食醋重浸泡10分钟或在100 ℃沸水
中漂烫数分钟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四、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李斯特菌有八个
菌种,如格氏李斯特菌、默氏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2.食物过敏原(food allergen):指存在于食品中可以引发人体食
品过敏的成分
2018/7/31
10
食物过敏原的特点:
(1)任何食物都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 (2)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有致敏性 (3)食物过敏源的可变性 (4)食物间存在交叉反应性 卵清蛋白和卵粘蛋白
热 酸等 奶之间、蛋之间等
(5)随着年龄的增加,主要的致敏食物会有所不同
②不耐热,对氯化消毒敏感。100℃,立即死亡,氯化消毒5分 钟死亡;③不分解蛋白质,污染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④致病 因素:细菌、内毒素、肠毒素;(5)宿主特异性极弱
鼠 伤 寒 沙 门 菌
(二)中毒机制:
外毒素 活菌
侵袭肠粘摸
Camp cGMP
内毒素 发热
经淋巴进入血液
Na、水潴留 CL-分泌亢进
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中毒等
3、动物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动物性有毒食品而引发的食物中 毒。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主要有两大类食品:一是天然含 有有毒成份的动物性食品;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 分的动物性食品。我国主要是河豚鱼中毒
4.有毒植物中毒 指食用植物性有毒食品引发的食物中毒,发病
2、毒素型:病原菌
鸟苷酸环化酶
肠毒素
cAMP或cGMP
腺苷酸环化酶或
抑制肠黏膜细胞对Na+、水的吸收,增加C1- 的分泌
腹泻 3、混合型:致病菌+肠毒素
2018/7/31
23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原因
(1)致病菌的污染:牲畜在屠宰时及畜肉在运输、贮藏、销售过 程中受致病菌污染
(2)贮存方法不当: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不适当温度下存放, 食品中适宜的水分活性、pH值及营养条件使其中的致病菌大量 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2.控制食品中沙门菌的繁殖
3.彻底加热以杀灭沙门菌:肉块深部温度至少达到80 ℃,持 续12分钟以上;蛋类应煮沸8~10分钟
2018/7/31
36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
病原菌:①为嗜盐菌;②抵抗力弱,不耐酸、热,1%的食醋5分 钟,90 ℃ 1分钟即可杀死;③多数神奈川(Kanagawa)试验阳性: 即可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