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青岛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上册5.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自主探究3 1、 例1、例2的两个命题,你发现它们的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 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 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 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 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自主探究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它们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还是假命题? (1)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 互补。 (2)对顶角相等。
温馨提示:请 根据上节课所 学习的几何证 明的步骤说说 你的思路.
3
1 2
4
a b
∴∠3=∠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3=∠1 (对顶角相等) ∴∠1=∠2 (等量代换)
自主探究2:
例2:证明平行线的判定 定理1 :两条直线 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 么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 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 ∠1=∠2 (已知), ∠2=∠3 (对顶角相等),
3
c
a
2 1
b
∴∠1=∠3(等量代换).
∵ ∠1=∠3 (已证),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和∠2是直 c 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 a 1 角,且∠1与∠2互补. 2 求证:a∥b. b 3 证明:∵ ∠1与∠2互补 (已知), ∴∠1+∠2=1800(互补的定义). 平行线的判定定 0 ∴∠1= 180 -∠2(等式的性质). 理2:同旁内角互 又∵∠3+∠2=1800 (平角的定义), 补两直线平行 0 ∴∠3= 180 -∠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二十四章第3-5节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在推理的过程中,已经推出的结论可以作为后面继续推证的依据.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有()
又∵EF∥AB(已知),
∴∠EF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DE=∠EFC(等量代换).
评析:本题关键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角度相等,要注意角的位置.
例4.如图所示,直线MN分别和直线AB、CD、EF相交于G、H、P,∠1=∠2,∠2+∠3=180°,求证:AB∥EF.
分析:要证AB∥EF,可先证AB∥CD和EF∥CD.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得AB∥EF.
(1)∵CE∥AB(已知),
∴∠1=∠B()
(2)∵CE∥AB(已知),
∴∠2=∠A()
(3)∵∠1=∠B,∠2=∠A(已证),
∴∠1+∠2=∠B+∠A()
即∠ACD=∠B+∠A()
(4)∵BCD是一直线(已知),
∴∠1+∠2+∠ACB=180°(),
∴∠A+∠B+∠ACB=180°().
*2.如图所示,已知AD⊥BC,EF⊥BC,∠1=∠2,求证:DG∥BA.
5.提示:因为∠BAC是△ACD的一个外角,所以∠BAC>∠1.因为∠1=∠2,所以∠BAC>∠2.因为∠2是△BCD的一个外角,所以∠2>∠B.所以∠BAC>∠B.
3.提示:因为AB∥CD,所以∠EMB=∠END,即∠1+∠3=∠2+∠4.因为MG∥NH,所以∠3=∠4.所以∠1=∠2.
4.提示:过点E作EF∥AB,所以∠B+∠BEF=180°,因为AB∥CD,所以EF∥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所以∠D+∠DEF=180°,所以∠B+∠BEF+∠DEF+∠D=360°,即∠B+∠BED+∠D=360°.
初中数学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哪些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哪些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包括定义、相关定理以及实际应用。
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示例和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1. 同位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横截线所切,且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即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直线n所切,且∠A=∠B,则l||m。
2. 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l和m都与第三条直线n平行,那么l和m也是平行线。
即如果l||n且m||n,则l||m。
3. 垂直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在同一个平面内,且l和m的任意一条垂线相互垂直,则l||m。
即如果l∠n且m∠n,则l||m。
4. 对顶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横截线所切,且对顶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即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直线n所切,且∠A=∠C,则l||m。
5. 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直线l||m,且直线m||n,那么直线l||n。
即如果l||m且m||n,则l||n。
6. 锐角等于直角的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在同一个平面内,且l和m的任意一条垂线与另一条直线的某一角度相等,则l||m。
即如果l∠n且∠A=90°,则l||m。
7. 平行线的平行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其中一条直线与n 的某一角度为锐角,另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钝角,则l||m。
8. 平行线的交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其中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锐角,另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钝角,则l与m不平行。
9. 平行线的平行截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直线l与n的交点A与直线m与n的交点B之间的线段AB与直线n的某一条垂线相交于点C,则直线l和直线m平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3)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2.根据课堂学习,同学们尝试自己设计一道关于平行线的性质或判定的几何题目,并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举例说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简述其原理。
4.撰写一篇关于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学习心得,内容包括:
(4)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几何知识的应用价值。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形成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掌握程度。
(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4.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几何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几何解题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十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掌握以下题型:
(1)运用性质定理解决角度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平行线,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几何图形中的相关问题,如求角度、证明线段平行等。
(1)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2)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理解。
平行线的性质(八年级数学课件)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D
C
∴ ∠A与∠D互补, ∠B与∠C互补.
于是∠D=180 °-∠A=180°-100°=80A°, B
∠C= 180 °-∠B=180°-115°=65°.
∴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
∠1=20°,则∠2= 70 °.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有这样一道题:如图,若AB∥DE , AC∥DF,试说明
∠A+∠D=180o.请补全下面的解答过程,括号内填写依据. F
解: ∵ AB∥DE( 已知 ),
C
∴∠A= _∠__C_P_D_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D
E P
∵AC∥DF( 已知 ) ,
1 4
∵ 1+ 4=180°(邻补角的性
b
2
质∴)2,+ 4=180°(等量代换).
c
探究新知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语言:
a
∵a∥b(已知)
b
∴∠2+∠4=180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 4 2
c
探究新知
平行线的性质
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58°,则∠2
的度数为( C )
A. 58°
B. 42°
C. 32°
D. 28°
探究新知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直线a∥b,a∥c,∠1,∠2和∠3是直线 a,b,c被直 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 证明:∵a∥b (已知),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知识点: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任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视频教学:练习:1.如图,AB∥CD,射线AE交CD于点F,若∠1=115°,则∠2的度数是( )A.55°B.65°C.75°D.85°2.如图,∠1=∠2,∠3=40°,则∠4等于( )A.120°B.130°C.140°D .40°3.如图,已知AB∥CD,BC平分∠ABE,∠C=33°,则∠BED的度数是( )A.16°B.33°C.49°D.66°4.如图,已知∠1=∠2,若要∠3=∠4,则须( )A.∠1=∠3B.∠2=∠3C.∠1=∠4D.AB∥CD5.如图,AB∥CD∥EF,∠ABE=38°,∠ECD=110°,则∠BEC的度数为( )A.42°B.32°C.62°D.38°6.如图,直线l1∥l2,CD⊥AB于点D,∠1=50°,则∠BCD的度数为( )A.50°B.45°C.40°D.30°7.如图,∠BAC=40°,DE∥AB,交AC于点F,∠AFE的平分线FG交AB于点H,则正确的是( )A.∠AFG=70°B.∠AFG>∠AHFC.∠FHB=100° D.∠CFH =2∠EFG8.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AC边上,DE∥AB,如果∠ADE=46°,那么∠B等于( )A.34°B.54°C. 46°D.44°9.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有下列结论:(1)∠1=∠2;(2)∠3=∠4;(3)∠2+∠4=90°;(4)∠4+∠5=180°.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1B.2C.3D.410.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是( )A.42°,138°B.都是10°C.42°,138°或42°,10° D.以上都不对课件:教案: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探究及运用.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及综合运用.教学活动设计课堂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也就是说知道角的关系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是老师从一张轻轨的图片和伸缩门的情景看到的却恰好是另一种有意思的情况,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意义吗?自学指导续表探索新知合作探究已知:如图,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求证:∠1和∠2互补.证明:因为a∥b,所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1+∠3=180°(平角的定义),所以∠1+∠2=180°(等量代换).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几何语言:因为a∥b,所以∠1+∠2=180°.教师指导(1)归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两直线平行(2)总结证明的一般思路及步骤当堂训练1. 如图所示,EL∥FK,PG∥QH.找出图中与∠1相等的角.2. 已知∠3=∠4,∠1=47°,求∠2的度数.3.如图,AB∥EF,∠ECD=∠E,试说明CD∥AB.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要学好证明,必须学会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初学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对于几何语言不很清楚,几何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老师有必要强调:将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相结合是学好证明的基本功,画图时按要求将符合题意的图形画出来.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所画图形的多种情况.(2)能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掌握“题”与“图”的对应关系,一般图形不要画成特殊图形,否则就意味着人为增加了已知条件,反之,特殊图形也不要画成一般图形,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真实的表达题意.(3)图形力求准确,便于观察,有利于解题.。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

02
平行线与相交线关系
平行线与相交线判定定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 平行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 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 相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
平行线与相交角关系
02
01
0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公式、平行线间的角关系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平行
线的性质和应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通过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可以判定两条直 线是否平行。
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平行线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中有广泛应用,如平 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平行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掌握 了平行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判 定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相关问题。
坐标系中平行线间距离计算
距离公式
两条平行线 $Ax + By + C1 = 0$ 和 $Ax + By + C2 = 0$ 之间 的距离 $d$ 可以用公式 $d = frac{|C1 - C2|}{sqrt{A^2 + B^2}}$ 来计算。
特殊情况
当平行线垂直于x轴时,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纵截距之差的绝对值 。
坐标系中平行线与方程关系
平行于x轴
当一条直线平行于x轴时,它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y = k$,其中 $k$ 是常数。
平行于y轴
当一条直线平行于y轴时,它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x = k$,其中 $k$ 是常数。
数学八年级上册7.4《平行线的性质》(共27张PPT)

证明:
∵ b∥a(
已知
d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2(
∵c∥a(
已知
) a
1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量代换
b
)
)
2
∴ ∠1=∠3(
∴ ∠2=∠3(
c
)
3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学习收获: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已知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与这条直线平行.
A
.
M D D
C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
c
∵ a∥b
a b
2
1
∴ ∠1=∠2
学习新知: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根据“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 相等”,你能作出相关的图形吗? c
判定
性质
结论 两直线平行
结论
已知
3、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量得∠A=115°, ∠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AD∥BC ∴∠ A+∠B=180°∠D+∠C=180° A D
∵ ∠A=115°,∠D=100°
B 答:梯形另外两个角是65°,80° ∴∠B=65°, ∠C=80° C
学以致用
4.如图,已知AB//CD,∠A=∠C,求证:∠E=∠F
解:∵AB//CD ( 已知 ) ∴ ∠ABF = ∠C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A=∠C( 已知 ) ∴∠A= ∠ABF ( 等量代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证明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A)
第二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B)
第三张:符号语言(记作投影片C)
第四张:命题(记作投影片D)
第五张:证明的一般步骤(记作投影片E)
第六张:练习(记作投影片F)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2.讲授新课
[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下面大家来分组讨论(出示投影片A)
[生甲]利用“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乙]还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很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B)
[生甲]根据上述命题的文字叙述,可以作出相关的图形.如图6-23.
[生乙]因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它的结论是:内错角相等.所以我根据所作的图形.如图6-23,把这个文字命题改写为符号语言.即:
已知,如图6-23,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师]乙同学叙述得很好.(出示投影片C)
[生丙]要证明内错角∠1=∠2,从图中知道∠1与∠3是对顶角.所以∠1=∠3,由此可知:只需证明∠2=∠3即可.而∠2与∠3是同位角.这样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得证.
[师]丙同学的思路清楚.我们来根据他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哪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呢?
(学生举手,请一位同学来)
[生丁]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师]同学们写得很好.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注意:(1)在课本P191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
(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结论是:角的关系.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做由判定公理可以证明的另一命题(出示投影片D)
[师]来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给大家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图6-24
[生甲]已知,如图6-24,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
求证:∠1+∠2=180°.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180°(1平角=180°)
∴∠1+∠2=180°(等量代换)
[生乙]老师,我写的已知、求证与甲同学的一样,但证明过程有一点不一样,他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我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如下)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3=180°(1平角=180°)
∴∠1+∠2=180°(等量代换)
[师]同学们证得很好,都能学以致用.通过推理的过程得证这个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定理,即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以后可以直接应用它来证明其他的结论.
到现在为止,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两个判定定理和两个性质定理,那么你能说说证明的一般步骤吗?大家分组讨论、归纳.
[师生共析]好,我们来共同归纳一下(出示投影片E)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练习,以进一步巩固证明的过程.
3.课堂练习
(一)练习(出示投影片F)
(二)已知,如图6-27,AB∥CD,∠B=∠D,求证:AD∥B C.
[过程]让学生在证明这个题时,可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要证:AD∥BC,可根据平行线的五种判定方法,结合图形,可证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
[结果]证法一:∵AB∥DC(已知)
∴∠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D(已知)
∴∠D+∠C=180°(等量代换)
∴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证法二:如图6-28,延长BA(构造一组同位角)
∵AB∥CD(已知)
∴∠1=∠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已知)
∴∠1=∠B(等量代换)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法三:如图6-29,连接BD(构造一组内错角)
∵AB∥CD(已知)
∴∠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已知)
∴∠B-∠1=∠D-∠4(等式的性质)
∴∠2=∠3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总结归纳了证明的一般步骤.
1.平行线的性质:
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5.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课本习题3.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