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北京的春节
6《北京的春节》

读第7自然段,完1、用“//”将写除夕这段话分两层。这样分层的根据是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除夕真热闹 。)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香味 )(色彩)(声音 ) 三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4、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 (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 岁)。 “守岁”是什么意思?“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 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 寿。 5、、除夕真正体现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用热闹来概括, 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6、 从哪几个方面体会到除夕真热闹:从味、色、声上能体会 除夕真热闹,从人们的活动中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 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 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 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 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 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 略写的好处。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 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从而激 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 情感 。
老 舍
北 京 的 春 节
老 舍 先 生
。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 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 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 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 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 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 日”、“元旦”。辛亥革命 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 为春节。
六下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共有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写迎新年。
时间上是从腊八到除夕,分为三个层次:1~2段为第一层,写腊八的风俗;3~6段为第二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7~8段为第三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段),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分为三层:9~11段为第一层,写拜年与游玩;12~15段为第二层,写闹元宵;16段为第三层,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三部分(17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
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是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快乐地过年。
作者由衷地感叹道:“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的确,这样的感叹,反映出的是新旧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新生活的热情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是:该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
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6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咱老北京那热闹非凡、充满年味的春节。
一读这文章,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满街的红灯笼、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那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哎呀,真是让人怀念啊!一到腊月,整个北京城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家家户户都得大扫除,咱得把一年的晦气都给扫出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跟着妈妈后面,拿着小扫帚,这儿扫扫,那儿擦擦,虽然帮不上啥大忙,但那份参与的喜悦却是满满的。
扫完屋子,还得贴对联、挂灯笼,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紧接着就是置办年货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去赶大集,那叫一个热闹啊!集市上,卖糖葫芦的、捏面人的、剪窗花的,应有尽有。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糖葫芦了,酸酸甜甜的,咬一口,心里都美滋滋的。
还有啊,那炸酱面、烤鸭啥的,也得备上点,过年期间,招待客人可是少不了的。
到了除夕这天,那就更热闹了。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包饺子了。
饺子可是咱北方人过年的必备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咱们家每年都得包两种馅儿的,一种是韭菜猪肉的,一种是白菜猪肉的,各有各的美味。
我呢,就负责在一旁捣乱,时不时捏个奇形怪状的饺子,逗大家一笑。
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春晚,那叫一个温馨啊!吃完饺子,还得去放鞭炮。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可激动了,手里拿着小烟花,这儿跑那儿窜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接下来的几天,那可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
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美食,尝到不同的手艺,那叫一个过瘾啊!还有啊,那些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也是咱们小孩子最期待的了。
虽然不多,但那份心意却是沉甸甸的。
到了元宵节,这春节就算是到了尾声了。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得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吃完了元宵,还得去赏花灯。
那时候,公园里、街道上到处都是花灯,五颜六色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咱们小孩子就提着个小灯笼,这儿逛逛,那儿看看,别提多高兴了。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阅读

⽼舍《北京的春节》原⽂阅读⽼舍《北京的春节》原⽂阅读 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帖好,必须⼤扫除⼀次,名⽈扫房。
必须把⾁、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少⾜够⽤⼀个星期的――按⽼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起码⽉初六才开张。
假期不预备下⼏天的吃⾷,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的⽼妈妈论,讲究在除⼣把⼀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初⼀到初五再动⼑,动⼑是不吉利的。
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爱和平的⼈,在⼀岁之⾸连切菜⼑都不愿动⼀动。
除⼣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的⾹味,⽼少男妇都穿起新⾐,门外帖好红红的对联,屋⾥帖好各⾊的年画,哪⼀家都灯⽕通宵,不许间断,炮声⽇夜不绝。
在外边作事的⼈,除⾮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夜,除了很⼩的孩⼦,没有什么⼈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截然不同:除⼣,街上挤满了⼈;元旦,铺户都上着板⼦,门前推着昨夜燃放的爆⽵纸⽪,全城都在休息。
男⼈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们在家中接待客⼈。
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游览,⼩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钟寺、西城外的⽩云观、南城的⽕神庙(⼚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分热闹,因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们特别热⼼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云观外的⼴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赛并不争取谁第⼀谁第⼆,⽽是在观众⾯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与其他重要⽇⽤品的'铺⼦,⼤家并不很忙,铺中的夥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潮到了――元宵节(从正⽉⼗三到⼗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字学习
中旬 xún 中旬 大蒜 suàn大蒜 饺子 jiǎo 饺子 搅拌 bàn 搅拌 熬夜 áo 陈醋 cù 翡翠 fěi
熬夜
陈醋
翡翠
榛子 zhēn 榛子
栗子 lì
栗子
风筝 zhēng 风筝
麦子 mài 麦子
鞭炮 biān 鞭炮
寺庙 sì 寺庙
逛街 guàng 逛街
初旬 规矩 正月 分外
铺户
庙会舞狮
北 京 庙 会 耍 帆 表 演
——
北京庙会—茶汤
北京庙会—糖葫芦
北京庙会--风车
年夜饭
除夕焰火
贴春联
贴窗花
腊八节
元宵节
汤圆
锣 鼓 喧 天 辞 旧 岁
爆 竹 声 中 迎 新 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
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 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 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 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龙须沟》《茶馆》 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 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 的光荣称号。1966年“文革” 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 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正月初一
•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 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 在休息. •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 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 小贩(fa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 看看野景, 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 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 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 n) 熟技能。
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 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 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 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 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 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 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 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 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 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 睡觉,都要守岁。
榛子 栗子 蜜饯 掺和 娴熟
杂拌儿
熬腊八粥
泡 万不得已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 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 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 正月初一、元宵节。
第三部分(8-10段):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11-12段):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13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
腊八节
腊八时怎样过春节的呢?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大人们: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
买各种玩意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 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 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 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 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 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元宵节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 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 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 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 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 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 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 乐的日子。
文章是按( 时间 )顺序安排内容的,可分 ( 5)个时间段:
① 第1至 6自然段(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 开始 ); ② 第7自然段(除夕); ③第8至 10 自然段( 正月初一 ); ④第11 至 12 然段( 正月十五元宵节 ); ⑤第 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1-6 段 ): 描述在腊八到过小年 的情况。 第二部分(7段):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