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章节测试卷(附解析)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是晶体B .在ab 段处于液态C .在bc 段处于沸腾状态D .c 到d 是熔化过程2.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 .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 .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C .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 .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3.在0C ︒的环境中,把一块5C ︒-的冰投入0C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冰全部熔化B .冰有少部分熔化C .水有少部分凝固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的过程中需要吸热B .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 .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D .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霜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块在熔化的时候也可以不吸热B .测体温时,必须保证体温计还在腋下时读数C .铁水放在模具里变成铁块的过程是熔化现象D .酒精在温度特别低时会凝固,且凝固时会放热6.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氢 酒精水银 钨 铁 金 熔点/°C -259 -117 -39 3410 1535 1064沸点/°C-25378357590027502808A.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B.-39°C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C.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D.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7.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D.给墨水瓶加盖8.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开空,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
最新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生活中的很多热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o 20C 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o 39C 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B .课本上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o 0C ,弦外之音,就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C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D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是晶体B .在ab 段处于液态C .在bc 段处于沸腾状态D .c 到d 是熔化过程3.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 .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 .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C .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 .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4.关于热量、温度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吸收(放出)了热量,物体温度一定上升(下降)B .物体在熔化时都有一定的熔点C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都要在一定温度才会发生D .玻璃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5.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碘的熔点是113.5C ︒、沸点是 184.4C ︒,如图所示,在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碘锤”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主要原因是( )A.使“碘锤”中的碘受热均匀B.水的沸点低于碘的沸点,确保碘不会汽化C.使实验中产生的碘蒸气更多D.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6.将甲乙两种固体加热,分别记下他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做成图像如图,下列信息正确的是()A.甲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甲物质是晶体B.甲物质熔化时,耗时6分钟C.开始加热时,可以看出固态的甲物体温度升高的快,说明甲比乙先开始熔化D.在第5分钟,甲和乙两种物质的状态都是由固态和液态共同存在7.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初二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及解析

初二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及解析一、选择题1.一刻度平均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用它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若用它来测得温水的温度为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A.B.C.D.2.在专门多加油站都有如此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如此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A.液化B.凝华C.汽化D.升华3.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使用前应先观看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②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读数;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留在被测液体中。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4.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刻图象.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A.水的凝固过程B.海波的凝固过程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5.关于下列生活情境,说法正确的是()A.游泳上岸后感到专门凉,是因为天气比较凉B.水沸腾时壶嘴的白气是壶中的水喷出的C.冬天雪人逐步变小是熔化现象D.湿衣服晾在通风的阳光下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6.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专门潮湿,事实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是()A.夏天打开冰棒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烟”B.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7.把一盆0℃的水放入0℃的房间内,则()A.水一定结成冰B.一定有少量水结冰 C.一定变成冰水混合物 D.水一定不结冰8.“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明白得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熔化B.冬天,温顺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外水蒸气液化C.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D.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10.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凝华成大量小冰晶形成的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大量的小冰晶1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面方法中错误的是A.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D.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靠近眼睛,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2.下列物态的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截了当变干,是蒸发觉象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截了当变干,是升华现象13.一支没有刻好的温度计,当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cm,当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是35cm.若此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由此可知待测液体的温度是()A.0℃B.20℃C.40℃D.100℃二、填空题14.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15.专门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能够专门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都正确的是()A.冰块化成水——熔化(放热)B.湿衣服变干——汽化(吸热)C.烧水时壶嘴冒“白气”——升华(吸热)D.霜的形成——凝固(放热)2.如图所示,用该读数的体温计直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测量结果为()A.38.5℃B.37.5℃C.36.5℃D.39℃3.天津一年四季分明、美景如画。
如图所示的自然美景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大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4.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C.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D.用体温计也能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
某种物质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EF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B.在FG线段之间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C.G点表示该物质全部凝固成固态D.在GH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降低6.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物质水汞酒精乙醚熔点/℃0-39-117-114沸点/℃1003577835A.水温度计B.汞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8.冬天,生活中的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A.比热容大B.比热容小C.凝固点低D.凝固点高9.有一种新型材料,研究人员对其加热发现,它在150℃时正在熔化,温度升高到170℃时还没熔化完。
【物理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C.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测量部分进行读数
D.将体温计放到沸水中进行消毒
6.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 38℃.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
是 37℃和 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
A.38℃,37℃ B.38℃,40℃ C.37℃,38℃ D.38℃,38℃ 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该地的气温低于零下 80℃,用水银温度计
(选填“能”
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水银的凝固点是﹣39℃)。
20.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
是
;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
。
四.判断题(共 3 小题)
2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5.一支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 10 厘米,最大刻度 A 处离顶部 2 厘米。将此温度计
放入 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 B 处,B 离顶部 6.2 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
放入 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 3.2 厘米处。此温度的最大刻度值是
℃,
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
厘米。
六.解答题(共 1 小题)
26.如图甲所示,将装有热奶(80℃)的奶瓶放入 20℃的水中,5min 后,水和奶的温 度均为 40℃,试在图乙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大致图象。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D.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汽化现象 8.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检测卷(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生活中的很多热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o 20C 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o 39C 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B .课本上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o 0C ,弦外之音,就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C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D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 .该物质是晶体B .在ab 段处于液态C .在bc 段处于沸腾状态D .c 到d 是熔化过程3.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温度计的示数为-16℃B .乙图,某固体熔化图像中bc 段,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C .丙图,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D .丁图,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是因为水汽化放热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 .北方初冬的早晨树叶上形成霜B.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白气”C.冰化成水D.山间形成白雾5.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A.生成露珠B.晨雾消散C.冰雪消融D.出现白霜6.冬天,生活中的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A.比热容大B.比热容小C.凝固点低D.凝固点高7.下列是研究酒精在不同条件下蒸发快慢的情形,其中最能说明酒精蒸发快慢和表面积有关的是()A.温度不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处,蒸发快慢不同B.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C.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D.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处,蒸发快慢不同8.下列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冰雪消融B.薄雾缥缈C.露珠晶莹D.霜满枝头9.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一熔化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一凝华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一升华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一汽化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是不能变为水蒸气的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冷藏是为了减缓蒸发C.夏天将-10℃的冰棒从冰箱取出,它会立即熔化D.使用干冰进行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先升华后液化11.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中,甲图用“水浴法”加热碘锤,乙图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两种方法碘锤中都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B.乙装置中固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C.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都会发生液化现象12.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
新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检测(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C.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液化现象D.水的沸点是98°C,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需要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B.记录水的温度的时间间隔相等比不相等好C.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D.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水的温度保持不变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晶体B.在ab段处于液态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D.c到d是熔化过程4.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5.下列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都正确的是()A.冰块化成水——熔化(放热)B.湿衣服变干——汽化(吸热)C.烧水时壶嘴冒“白气”——升华(吸热)D.霜的形成——凝固(放热)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雾”、“露”、“口中呼出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放热降温液化形成的B.“雾”、“霜”、“窗户上的冰花”都是水蒸气降温凝华形成的C.温度降到足够低时,不是所有气体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D.干冰可升华成为大量水蒸气,吸热,进行人工降雨7.下列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水凝固成冰B.酒精蒸发C.水蒸气液化成水D.钢水浇铸成钢锭8.常用来制作温度计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甲苯等。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气温可达-40℃,根据表1提供的信息,在这么寒冷的地区使用的寒暑表所选用的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用水银、酒精、甲苯都可以B.只能选用水银,而酒精、甲苯都不行C.不能选用水银,而酒精、甲苯都可以D.选择哪种液体应考虑凝固点,本题提供的是熔点表,因而无法判断9.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装有相同质量水银的温度计,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同B.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C.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D.内径粗的升得低,但示数相同10.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D.给墨水瓶加盖11.关于水的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蒸气温度很高,小心烫伤B.极寒地区,水只能是固态C.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凝固形成的D.0℃时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12.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B.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吸热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D.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二、填空题13.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
最新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C.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液化现象D.水的沸点是98°C,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2.下面是与热现象有关的四幅图形,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寒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而成B.图乙中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C.图丙是某次温度计读数的示意图,这样读数正确D.图丁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其中晶体在BC段不吸收热量3.如图是新推出的一款甜品,因为在下面盛水的大碗里加了干冰,所以盛甜品的小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白气”。
拿起上面盛甜品的小碗,看到下面大碗里的液体在“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所形成的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大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D.大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4.使用温度计测温度时,当温度计中的液柱变长时,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液柱的()A.体积B.质量C.温度D.以上都不对5.下列关于物态变化情景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将纱布浸润在水中通过蒸发吸热,使篮子里的食物不至于温度过高而变质B.乙图,易拉罐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是因为加盐后冰水混合物的熔点变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丙图,坎儿井的结构通过地下水不断补充,降低了蒸发的速度D.丁图,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体积,液化石油气属于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后储存在瓶内的6.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园中的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理是()A.提高了水的沸点B.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D.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7.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物质熔点°C沸点°C酒精-11778水银-39357铅3281740B.南极气温接近-60°C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C.铅的凝固点是328°CD.水银在-39°C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8.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以下关于蒸发与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A. 都要吸热,所以都有降温致冷作用B. 都是将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C. 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D. 都在液体的表面发生2.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B. 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C. 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D. 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3.牙科医生使用口腔镜对病人检查前,常把镜子放在火上烤一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消毒,防止病菌带入口中B. 防止水蒸气液化看不清口腔内的情况C. 减轻对病人的凉刺激D. 防止口水在其表面凝固4.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5.下列措施中,可以加快蒸发的是()A. 将湿毛巾放在阴凉处B. 用电吹风机吹湿头发C. 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D. 将湿衣服堆放在盆中6.同学们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后,四个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分别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7.夏天,自来水管上有时会有一层均匀的水珠,这是因为( )A. 水管质量不好,水渗出来了B. 有人在水管上洒了水’C. 空气中水蒸气较多,遇到冷的自来水管液化成水珠D. 自来水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加快,从水管的微孔中扩散出来8.李婷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9.某同学对下列四个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符合实际的是()A. 人的正常体温是35~42℃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C. 人体安全的电压是36VD. 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为1000W10.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一个凝固过程B. 一个熔化过程C. 先熔化后凝固D. 先凝固后熔化1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先升华,后凝华B. 先凝华,后升华C. 先熔化,后凝固D. 先凝固,后熔化二、填空题12.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13.如图所示,在某校举办的科技节上,教师将液氮“倒”在装有超导物质的磁悬浮列车模型上,由于液氮迅速汽化并 ________热量,超导物质降温后变为超导体,使模型能悬浮在通电的环形轨道上.列车模型悬浮是由于同名磁极相互 ________.当模型在环形轨道上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________14.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15.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 ;③C图中的读数是________ .三、解答题17.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请你解释“白雾”的形成过程.四、实验探究题1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为完成本次实验,由表中的数据表明,他们选用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为________.(2)当他们将温度计刚插入热水中时,温度计的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________.(3)小明在准备实验时,测出水的初温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将烧杯中放入水换成了温度更高的热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4)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在安装此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选填“铁圈M”或铁圈N)位置.(5)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直至水沸腾,所作“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a,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需要________,温度________;(6)小强实验时去掉图乙烧杯上方的盖子,在水的质量、加热条件不变时,他所作的实验图象应该是图丙的________(选填“a”、“b”或“c”)19.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测量范围分别是:甲0~100℃;乙﹣30~55℃;丙35~42℃,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最适合.(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均匀受热,而且萘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实验装置中缺少器材是________,其作用是使物质________.(4)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五、综合题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体育比赛中,有时候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如图所示.运动员如果伤得不太重,经过这种紧急救治,往往能重返赛场,坚持比赛.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剂?为什么能对伤痛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原来,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C2H5Cl)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压强较大的金属罐中.在喷出来的一刹那,压强减小且由于接触到温暖的皮肤,氯乙烷立刻变成气体,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氯乙烷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缓解了,到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1)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态.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________ 态.(2)氯乙烷喷到运动员受伤的部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在这个过程中氯乙烷从皮肤上________ 大量热量.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1)蒸发是发生在物体表面的、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沸腾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解答】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他们都会吸收热量,只有蒸发才有降温致冷作用;故A错误;B、都是将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故B正确;C、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故C是错误的;D、沸腾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故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解答】解:夏天在教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会发生蒸发,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感觉凉爽.故选A.【分析】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3.【答案】B【解析】【解答】镜子的温度升高后,病人口中的水蒸气(气态)不会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能使医生利用镜子的平面镜成像原理清楚地观察病人的牙齿,消毒、保持卫生不是医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而防止水蒸气液化看不清口腔内的情况。
故答案为:B。
【分析】牙科医生要看清楚口腔内的情况,平面镜表面不能有水雾,否则就无法进行检查,而水雾是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当平面镜的温度高时就不会液化。
4.【答案】A【解析】【解答】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错误.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故选A。
【分析】根据题意要寻找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蒸发的原因,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那么减慢水分的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本题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5.【答案】B【解析】【解答】解:A、湿毛巾放在阴凉处,降低了温度,减慢蒸发,故A错误;B、用电吹风机吹头发时,既增加了空气的流动,又提高了温度,这属于加快蒸发,故B正确;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减慢了空气的流动,减慢蒸发,故C错误;D、将湿衣服堆放在盆中,减小了蒸发的表面积,减慢蒸发,故D错误.故选:B.【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蒸发的表面积,三是空气的流动,对照这三个因素逐一分析各选项中的描述,即可做出判断.6.【答案】A【解析】【解答】解: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C、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7.【答案】C【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增大压强使气体液化;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2)我们常见的是降低温度时气体液化的现象.【解答】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选C.【点评】理解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多联系实际生活,能够解释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液化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